您提的這個問題其實在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那麼一點,只是程度問題,包括我自己也有。不如說我心煩的時候,有人說話不好聽我會以煩躁懟對方的可能。只是在生活的磨練中我慢慢的學會改掉這個毛病。金墾能夠讓自己說話辦事過腦子。

確實,如果一個人沒辦法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言語行為就會給自己生活帶來無限的麻煩和煩惱,甚至很多時候會讓你尷尬的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很多時候,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代表了很多非語言,非行為的東西。比如你的情緒,你的思維模式,你長久養成的習慣等等。

隨意你在某一刻言不由衷的話,身不由己的行為可能更多的是代表著你不知道去和表達和不知道如何表現的現象。

咱舉個例子:比如說我以前性子比較急。我是一個思維跳躍性很強的人,想東西一個是跳的快,一個是發散性強。導致有人問我問題我說兩遍對方沒聽明白我就會很不耐煩。雖然知道不能直接說對方,但是無論行為還是語言上會露出煩躁的表現。後來我仔細反思自己,那個時候說的話和一些行為上的表現,其實代表了我當時的情緒,儘管我沒把嫌棄對方的狀態以直接的語言的方式說出來,但是我的口氣,和一些用詞加上某些動作簡直就是在嫌棄別人嘛。後來我認真思考了一下,其實我在用自己的思維考慮別人的想法。對方和我的思維不一樣,我沒有給對方解釋清楚還怪對方,那就是我的錯。於是我在以後和別人討論的時候注意讓我自己站在別人的思維上想就好了很多。

這個是我自己的經歷,我在很多諮詢中也發現言不由衷行不由己原來是好多人的現象。

有一些人是情緒很重,在某個時候說的話做的事情是用和時間非相關的詞語表達了自己當時的情緒感受。比如說一個人參加聚會,別人邀請他一起唱歌,他也許很想,但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好的情緒更重,於是本來提前打算要唱歌的但是事情到了眼前還是言不由衷地拒絕了。

比如一對情侶,男方生病了,女方很心疼著急,本來是打算關心的但是因為心疼對方又怪對方不好好照顧自己,於是本來關心對方的心由於各種情緒導致女方可能言語上責怪男方。最後導致二人吵架哦。

等等....

題主沒有具體說怎樣的言不由衷。一般情來說不由衷的語言都是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導致的。或者是情緒或者是長期習慣的某個思維模式。個人還是覺得情緒的影響比較大,

如果你的某種情緒太重,某一個想說什麼的時候,更多的衝口而出的是發泄你情緒的語言並非你實際應該表達的

說說克服吧……

克服這個毛病其實是所有人在人生中或多或少應該面對的一個困難。畢竟情緒來的速度快,給人的內心感受力大,所以不過腦子思考更多的是被某種情緒牽動了。

那克服的話一個人就是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某種情緒會被帶動起來。這種情緒為什麼會被某種場景帶動起開。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人在一個控制欲特彆強的家庭中長大。這個人非常發了反感父母命令式的語言。長大後他自己獨立了,但是對命令式的語言語氣非常反感的。所以在他的感情生活中女友要是那句話帶一點命令式他就會突然煩躁,說話很難聽甚至會摔門而走。這個語言並不是他真的想發泄給他的女友。只是他控制不住

如果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對帶有命令式的語句會很反感甚至產生極大的情緒,他就可以更好的了解為什麼。很可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讓他聽到這類的語句潛意識回憶到過去負面的情緒狀態,然後自己沉積在這個狀態中所以引起了這樣的行為。如果他能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就可以在生活中促發他情緒的時候更了解自己的行為規律,更好的控制自己。

@周梓緣 更多乾貨回答

歡迎關注知乎專欄作家得見:只寫純乾貨的專欄


看來你發現了你的嘴巴給你帶來的麻煩比好處多呀!禍從口出,嘴巴用得好與壞真的真的好重要,所以得想個辦法管理好自己的嘴巴!你竟然問這個問題,我猜你的年齡應該也就十多歲的樣子,最多20幾歲的樣子,覺得不可能超過30歲。我講一講我是怎麼讓我的嘴巴犯錯率最低:把自己的心靜下來,時時刻刻保持,樂極生悲,心情非常不好時也會生悲,這個年紀大一點之後會自然形成,所以我說我猜你年紀應該不會有多大;我最開始的時候是一天都不說一句話,一段時間之後我一天都不說一句廢話,說錯一句自己找個方法罰自己,其實在這段時間你會發現你說話會比別人慢半拍,這就對了,因為你說話先得想一想怎麼說,會經過大腦。其實說我是一個特別喜歡說話的人,我要做到上面的,在當時我感覺超級痛苦,想說話又不能說,憋著慌!為了多說話我就就越經過大腦,為了不讓自己說錯話給罰個一天不準說話。慢慢到後面我就不用特意的去克制說話了,也就是說這種說話方式成為了自然,並且升華到了當我感覺說錯話的時候,自己能夠馬上反應過來,並且接著說的時候能圓滑的彌補之前的錯話,這種境界我得感謝我喜歡社交的高情商;再後面一點我又給我的說話方式提高了新目標,第一:不講別人的壞話(除非當面講)。好漢不提當年勇,就是與別人說話從來不帶「我」,這一點不做過多解釋,比如:我同學怎麼怎麼樣,我當時怎麼怎麼樣,別人只聽這話全是抵觸心理。第二:當別人說你壞話的時候,如果別人是對的就不回別人。這裡也不做過多解釋,比如長輩說你。其實這裡的壞話不是真的壞話,只是那些自己不喜歡聽,或者與自己觀念不符合的而已。當別人說你壞話(除長輩)是真的的時候,這裡的壞話就如罵你、冤枉你,這個時候你就可以不用再經過大腦了,使勁懟就是。其實上面的我都做到了,我現在的級別更高是,心情好的時候才出門,不好的時候把自己關閉起來在一個自己的小空間,等心情好的再出門,意思就是跟別人說話的時候永遠都是一個積極心態。其實這根本就做不到,你不開心就不工作(一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了,工作可能就要與人接觸,與人接觸就可能要講話,那我這個時候就做到我最初始的說話方式,不說廢話,只回答必要的話。現在我說話的情況是,基本只講廢話,有用的話能少說就越少的說,因為廢話沒有任何利益價值,也不會影響任何人的正常生活。就算談論到觀點不一的時候,當時爭吵激烈,大聲說話,面紅耳赤,誰也不服誰,但是第二天依舊正常玩耍!說了那麼那麼多我怎麼怎麼樣,哈哈!有點違背現實中的我,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的我那種說話方式,使得我沒辦法向別人傾訴,只能在網上發發牢騷了,反正我也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並不會給你生活帶來煩惱,你覺得有用就看看借鑒一下,覺得沒用就:哈哈,這傻逼,一笑而過。


你的基因和你成長的經歷,已經讓你的大腦在你意識之前做出了決定如何去說及如何去做,所以你覺得如果你的言行會給你帶來負面的影響,希望能控制自己的言行,那就要提高你對生存環境的認知能力;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的大腦通過某一事件受到強烈刺激,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生活教訓」。


圖片來自網路,選擇的不帶版權的,如侵則刪。

說話和做事總是「不經過大腦」,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就像 「會騎車之後無需思考,看到小奶貓就會去擼 」一樣正常。

「不經過大腦」是我們進化得來的瑰寶。直接調用已經打包好的模塊,忽略細節,節省能量,速度快,幫助我們面對這個危險而美麗的世界。它由我們一次次歷練強化神經鏈接形成,用的越多它越強大。

經過大腦為智商,流體智力。很重要。慢,非常耗能。大腦日常使用中兩成不到。在重要的地方使用它,比如學習。而不是用在雞毛蒜皮上。

每次「不經過大腦」的行為和話語確實讓你獲益,「感到了快樂」。你才會自動的不斷的去重複。

殭屍,你知道嗎?

當然你也感到不適: 得罪人承受損失or同理想的光輝形象不符產生的恐懼。但腦子沒有將不適同習慣鏈接起來,強度遠遠比如同快樂獎勵的鏈接。

所以,這習慣雖然快樂,但獲益太小。

所以,「不經過大腦」本身並不讓人沮喪。讓人沮喪的是:你的習慣獲益太小又難以改變。

為何難以改變?

  1. 因為他是自動的
  2. 因為你腦子沒有其他可替代的習慣

不經過大腦 == 自動

觸發是自動的,不受所謂自由意志的支配,也無法被後續自恰的解釋所影響。

你的殭屍腦子中,習慣形成了決策,0.5秒或者5秒後,你意識到他們中聲音最大的那個。你就做了,隨便說說,脫口而出。運氣好的話,你記得最大的那個聲音,很快會被雜音覆蓋。你想知道他怎麼做的決定很困難。

自動的有沒有辦法阻止他發生呢?有方法可以阻止他產生行為強化自己。

  • 避開這個習慣的觸發:時間地點事物都可能成為觸發你某個習慣的cue。避開他們。
  • 閃避失敗被觸發的話,使用下面三種方法:

習慣鏈接懲罰

冥想 平靜的觀察自己。。。let it go

利用意志力延遲滿足『三思而後行』

但這並不怎麼能改變習慣。


培養新習慣替代舊習慣

你可能「聽說」過一些好的習慣,但它們並不屬於你的。

分三步實現。

  • 1 分析原本的習慣。

就像分析化學毒素能提高你抗毒性一樣,分析他們有助於提高抗性。

這些舊的習慣自然是之前你千錘百鍊的使用強化而來,每個習慣都由幾個到幾百個想法支撐。去分析你的這些習慣怎麼形成,支撐他們的理由是否需要更新?需要用智商

  • 2 使用技巧避開舊的習慣,避免繼續強化

不觸發;觸發延遲滿足不行動(意志力!)避免獎勵,不要野蠻的壓制它; 冥想觀察他們,靜靜的來靜靜的走,需要用一點點智商

比如你學習工作中覺得痛苦想去刷微博,不馬上去做,觀察自己為啥要去刷微博,直到這個衝動減弱。

一些習慣是很容易獲得,簡單得到快樂避開痛苦。比如拖延症,遊戲依賴。

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有拖延症嗎?

想辦法不要再繼續強化它們了。

  • 3 形成新的習慣

所謂知行合一,所謂認知升級。

獎勵+反覆練習

去反覆實踐你所知道的「好的方法」(使用你的智商去理解是最好的;徒有其形的模仿也成,之後通過實踐去理解),獲得大腦認同的獎勵,刺激形成神經元鏈接。使用越多,獎勵越大,強化越多。你睡覺的時候自動固化他。成為你「不經過大腦」解決問題的下意識。

升級了的「不經過大腦」

----------------------------------------------------------------------------------------------

有個很有趣的問題。

這個傢伙去哪兒?

那些老習慣怎麼樣了?

自然還在那兒嘍,干不掉的。(長期不使用會退化,新想法會影響和覆蓋老想法)。

也就是說,如果新習慣無法解決問題or獲得的獎勵少,他們又會立刻冒出來。

這就是一場爭奪戰,帶給我們快樂的那個始終會自動的長得更大。

注重結果而拖延,逃避困難選擇容易,能得到快樂。對抗一時的不適,關注過程樂在其中,取得成就,也能得到快樂。

你怎麼選擇?

想玩好地球Online,看你怎麼點技能樹了

謝邀。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其實我們可以跳出來,換一個方式去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待,也就是說為什麼總覺得對方話裡有話。

日常工作中經常發生這一幕,某同事向ta指出報告中還可以有更加完善之處時,ta可能總是無暇顧及建議中是否有值得採納的部分,而只想著指責對方多管閑事,或者當面反問同事,「你自己之前上交的報告都遭老闆退回重寫,你有什麼資格給我提建議?」。

抑或是,當被伴侶指出ta對彼此的感情不夠投入時,ta總是不會繼續仔細地聽對方表達這種「不投入」具體指的是什麼,而是迫切地開始在腦海中甚至直接打斷對方進行辯解,開始細數自己為對方付出的種種事迹。但實際上,有可能對方所謂的不夠投入指的是陪伴和情感交流的不足,而ta細數的卻是自己平時如何給予伴侶物質上的滿足。

ta這種現象其實就是陷入了防禦性傾聽。

防禦性傾聽(Defensive Listening):人們將無辜的評論視為人身攻擊,他們往往缺乏安全感和信心(People who take innocent comments as personal attacks. Defensive listening creates impressions of insecurity and a lack of confidence)。

一些陷入防禦性傾聽的信號:

a.聽別人說話時,內心彷彿有聲音不停在說,「我沒有」、「不是這樣的」等等。

b.覺得對方的話讓自己感到很受傷、很委屈,「ta怎麼能這樣傷害我?!」。

c.努力找出對方的話里有哪些是指責你的,又有哪些是傷害到你的。

d.總覺得對方「話裡有話」,也覺得自己很能聽得出ta言語背後的「潛台詞」。

e.對方還在說的時候,就已經忍不住在腦海中想著下一句應該如何反駁或者回應對方剛才對你的「指控」。

f.對方會反覆向你澄清,ta只是表達一下看法和建議,沒有別的意思,請你不要介懷、不要有別的想法等等。

為什麼防禦性傾聽會導致誤解的產生?

1.自我辯護。當聽者覺得自己受到攻擊時,就可能會努力找證據來為自己辯護、維護自己的立場。

2.攻擊對方。人們還會主動指責和攻擊對方,認為自己在攻擊中「取勝」,對方也就不會再對自己造成威脅了。

3.迴避。人們還會在溝通當下轉移話題,來迴避和抵擋他們感受到的指責和攻擊。比如父母的催婚。

哪些人更容易陷入防禦性傾聽?

1.人格上不成熟的人。他們對事情更多的是抱有一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態度。

2.高敏感人群。他們更容易對他人的語言、動作過度解讀。

3.自我價值感低的人。他們習慣於處處否定自己,生怕別人說了什麼更加證明自己沒有價值。

怎麼應對防禦性傾聽?

1.嘗試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言語中客觀事實的部分,而不是判斷評價的部分。

2.學著以更沒有攻擊性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有助於避免雙方陷入防禦-攻擊的惡性循環。比如:「是的,但是…」變為「是的,另外…」;避免說「你從來都不能…」、「你為什麼總是…」、「你也太敏感了,我沒有這個意思」之類的語句。

其實說起來條理性很清晰,但是做起來並不容易,所以需要通過不斷地努力練習形成習慣。

——分割線——

扯點題外話,《暴力的溝通》里說,一個人產生對立情緒的背後其實是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比如加班工作回來後,媽媽說:「你怎麼總是那麼忙呢?到底在幹啥?」,你可能會立刻產生對立的情緒,覺得媽媽沒事找事,就是在干涉自己的生活。

因此,傾聽時你要試圖去理解對方語言背後的感受和需要,在必要時也可以詢問對方。當對方會覺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得到了滿足,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放下對立情緒,更好地與你溝通。

僅僅理解對方的感受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明白對方的想法。比如你冷靜下來思考,會發現媽媽只是在表達你很少陪她的失落和孤獨。

最後,溝通是雙向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傾聽後給出自己的反饋,化理解為行動。比如你在弄清楚媽媽的想法後,如果只是「哦」的一聲,你覺得媽媽會是什麼心情呢?你要做的,就是告訴媽媽我會多陪她,這樣事情就能很好地解決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