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武侯祠的所有對聯,我最喜歡這一副。其他對聯都是在讚歎、在惋惜、在膜拜,唯有這一副在議論政事,而且毫不空泛,字字說在點上。諸葛亮一貫注重實務,倘若他泉下有知,想必也最喜歡這種鋒銳實際的議論吧。

這副對聯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這是批評諸葛亮,也有人說對諸葛亮有褒有貶。就我個人理解,如果只停留在褒貶諸葛亮的層面上,就有失本意了趙藩只是借諸葛亮來提煉一番道理,警戒後人,尤其是岑春煊。

歷來治蜀的官員,壓力都特別大,因為他們一定會被拎出來和諸葛亮比較。我所理解的趙藩的用意,是告訴這些人不要只在表面學習諸葛亮,機械模仿沒有意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刻了解當下形勢,再來作出決策。

——摘自《文化不苦旅》

古時候史官寫書,尚要講究「為傳主諱」,盡量在本傳中規避掉主人的負面消息,更何況是祠堂這種直達冥靈的禮儀祭所。所以武侯祠的這副對聯不會是批評貶低,也不可能是批評貶低。

就如詩人們寫詠懷古迹,觸景生情,以喻抒懷。趙藩來到武侯祠,望著香火繚繞中的武侯像,自然而然藉以曾經的諸葛治蜀來提點、勸誡後人。是在論事,而不是在點評人。

至於裡面出現的「審勢、深思」,幾乎都暗示到臉上了,對,就是寫給岑春煊看的。結果現在一堆人硬說是給死了上千年的諸葛亮看的,趙藩估計分分鐘哭暈在武侯祠廁所……


諸葛祠對聯貶諸葛???????這想法真優秀!!!!!

這對聯是用典來勸他的學生四川總督岑春煊。我把背景和用的典故列出來一看就懂。

背景:

岑任四川總督是1902年八月。

此前《辛丑條約》簽訂後,四川分攤庚子賠款220萬兩,居全國第二位,清政府以各種名義分攤到農民身上,使得苛捐雜稅層出不窮,加上官吏差役逐級貪污,中飽私囊,農民的負擔競比賦稅正額多至十倍。同時,1901年到1902年間,四川發生了極其嚴重的旱災,民眾生活難以為繼,而四川地方官吏仍舊攤派賠款,徇私舞弊,無惡不作,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外反動統治者的仇怨與日俱增。後來爆發了清水鄉起義,全川三十多個府縣響應。包括紅燈照廖九妹,岑上任後,以重兵圍剿紅燈照,殺害了深得民心的紅燈照領袖廖九妹。

用典:

《三國志諸葛亮傳》:

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

諸葛亮的《答法正書》: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闇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

攻心反側自消諸葛亮做到了,審勢定寬嚴諸葛亮也做到了,誰沒做到?岑春煊!!!


這幅對聯稱頌的是諸葛亮.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聯意為:

用兵能攻心,反叛就會自然消除,從古至今,真正善用兵這並不好戰;不審時度勢,政策或寬或嚴都會出差錯,後來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清人趙藩撰書.

這是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趙藩"攻心"聯.——————轉自百度。

我就不多說了好嗎?這裡面著重強調了治軍整軍的重要性,諸葛亮治軍整軍讓司馬懿敬佩不已,所以光是對聯內容就可以知道絕對不會是貶低諸葛亮的。那麼聯繫到當時蜀漢的局勢,這副對聯很明顯是勸諫當權者向諸葛亮學習的作品


答案很簡單:不知道,也沒必要知道。

因為這副對聯根本就不是對諸葛亮的評價,而是假借評價諸葛亮之名,行勸諫之實。攻心聯很著名,毛澤東後來遊玩武侯祠時曾在此駐足良久,若有所思。而這副對聯的作者趙藩,是清末雲貴川地區的名士。他的名字可能並不響亮,但是我說三個人你們肯定認識:岑毓英、岑春煊、蔡鍔。趙藩是前者的西席,後兩人的老師。其才氣自不用說,最難能可貴的是,趙藩一生坦蕩,兩袖清風,後宦遊雲貴川被當地百姓稱為「趙青天」,其為人可見一斑。攻心聯作為一副對仗工整、富有哲思的對聯,恰恰繞過了對諸葛亮的褒貶,只是借用丞相治蜀時期的作為,來勸諫自己的學生岑春煊。當時岑任四川總督,而趙藩雖是岑的老師,卻仕途不順,只是四川道員(候補),對於自己的頂頭上司鎮壓紅燈照起義的行為,多有不滿,又不便落下個倚老賣老的口實,因此寫下此聯,並以邀岑遊玩武侯祠的借口,讓岑看到了這副對聯。結論:這副對聯無意評價諸葛亮,只是規勸岑春煊治蜀要能攻心、審時勢。因此並不存在褒貶,只是單純的就事論事。
所以說你要在天安門上貼個朱元璋草泥馬?

是不是沙,你說你是不是沙


我來個直接的回答吧,是否定諸葛亮的。說其他的都是虛的。


這個對聯不是用來評價諸葛亮的。

你非要往裡面套,也可以,諸葛亮是西蜀實際的控制者,但是諸葛亮沒法做到統一西蜀的人心,於是只好不斷的北伐。不斷的讓政權進入戰爭體制,只有這樣,才可以壓制冀州本地派。

劉璋暗弱,這才被劉備取了西蜀,而且是在法正張松的輔助下取得的。但是法正張松只代表冀州一小部分人,冀州本土實權派想要的是一個保護者,劉璋無力保護冀州,所以被拋棄。但是冀州本地實權派並沒有征戰天下的心。冀州漢中也有一些有雄心大志的人,但是都死了。

冀州本地實權派害怕的是曹操或者孫權這樣的人,他們攻佔一塊土地之後,經常血洗本地實權派,當時的社會環境已經是殺紅了眼,容不得任何的妥協。曹操自己也說,當時的社會環境是路邊累白骨,千里無雞鳴。

其實大家都知道西蜀的社會環境。大家也都沒辦法。後來劉禪投降的時候,社會環境已經緩和了,劉禪投降能夠安全的做個安樂公,這也跟西蜀的社會環境有關,感覺成都的人,心態上傾向於安穩,包括今天的成都,也是這樣,即便是民國時期,還是這樣。四川重慶的袍哥看起來勢力很大,但實際一操作,就被老蔣輕而易舉的瓦解了。

一個社會,如果很多人都傾向於安穩,不想去殺人奪寶爭霸天下,當權者也無可奈何的。諸葛亮面對這種情況,也無可奈何。於是諸葛亮只好不斷的北伐,但是諸葛又不敢真的大開殺戒,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爭鬥,看似精彩,但你只要仔細看看每次戰鬥之後的結果,99%的爭鬥,只是千人戰死的規模,沒有大規模的會戰。

劉禪也是因為西蜀的社會環境,他投降之後可以安穩的活著,面對社會群體普遍的選擇,你很難號召大家去復興蜀國的。司馬昭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劉禪演戲的時候,司馬昭也是哈哈大笑的勸劉禪喝酒,劉禪和司馬昭都是在權力的漩渦中混出來的人,所謂演戲,其實觀眾是誰,大家都清楚。反正劉禪的演戲,不是給司馬昭看的,蜀國263年被滅,司馬昭265年死亡。

孫皓就不一樣,吳國的社會環境是強人一大堆,經常叛亂,所以,孫皓也只好意外死亡,因為司馬炎煩得很。

如果作者能去看看淚痕春雨的作品,你就清楚了。

再回到這個對聯,這個對聯不是評價諸葛亮的,這個對聯跟諸葛亮沒有關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