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好幾篇介紹南傳佛教"阿毗達磨」的文章,都宣稱說阿毗達磨是佛說,然後都要介紹一個佛上天為母說法的傳說,同時還要介紹佛作阿毗達磨時身放異彩云云。

但是,我的疑問是:如果銅牒部流傳的阿毗達磨真是佛說,那麼為什麼其他部流傳的阿毗達磨與銅牒部不一樣?為什麼發趣論中的很多重要概念,在阿含經中根本就見不到影子?

還有就是,讀了一些現代南傳佛教僧人寫的東西,感覺他們都喜歡頻繁使用阿毗達磨的理論來分析問題,並且頻繁引用《清凈道論》。雖然阿含經有很神聖的地位,但落實具體問題時,引用阿含的並不多。

可不可以說,南傳佛教是依託銅牒部阿毗達磨和《清凈道論》建立起來的相似像法?


應邀

這種現象,源自部派佛教的發展,論師們孜孜不倦的鑽研理論,於是隨著發展,不可避免的重論輕經。

題主在後文問

如果銅牒部流傳的阿毗達磨真是佛說,那麼為什麼其他部流傳的阿毗達磨與銅牒部不一樣?

為什麼發趣論中的很多重要概念,在阿含經中根本就見不到影子?

這個問題,其實不單針對南傳佛教,對每個部派的論藏來說,都算是個普遍問題。

南傳「官方」的解釋我暫時沒查到,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來看看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對這類問題的解答,進行一個參考

對於論藏究竟是不是佛說/學習佛法是否應當依論的問題

《順正理論》里做了如下解答(出自順正理論第一卷,原文太長就不貼了,感興趣的自行查看)

1、佛肯定說過阿毗達磨,不然舍利弗等人就不會深入淺出的敘述諸法法相(大約指的是長阿含十上經、眾集經,舍利弗代佛說法,這兩部小經都是以法數為主軸,層層鋪開,一般都認為它們是阿毗達磨的雛形)。

2、佛在世時,諸位大聲聞都有造論,並得到了佛陀的認證,這也可以算是佛說(大概是指有部傳說的三部古論由佛在世時的三位大阿羅漢所造)如果只有佛親口說的才算佛說,那阿含經里有太多經文內容是佛弟子之間的問答了,那些經文也該捨去,能舍嗎?

3、如果佛沒有明確教導諸位比丘要依止某某經典,就不該去依止的話,那律藏也可以扔了→如果想要以「佛臨涅槃時勸依波羅提木叉」為理由證明佛有教導過要依律,那麼這句話又有個漏洞,勸依的是戒經,廣律可以扔了→如果想說廣律是戒經的詳細解釋,也屬於佛說;那麼同理,阿毗達磨也是對契經的廣說,憑什麼不是佛說?

4、佛說過學習佛法要依經,不要以為這樣說就是說可以不要論了,這樣想就錯了,阿毗達磨正是對修多羅的詳細解說,依論解經就是依經的正確姿勢

5、如果想說,各部論藏不一,所以這裡一定有問題,論藏不是佛說的。但是呢,各部有出入的經文也不少,經是佛說的毫無疑問,無非是各部記載流變的問題,論藏也同理。

6、舉出明確提及「三藏」「阿毗達磨」字眼的契經,證明佛在世時就有三藏、阿毗達磨之說。etc(這裡面提及的經文現在有些不好對應了……)

(題外話,另一位答主 @鎮華 引用的俱舍論內容,也大意相類,只不過這裡有個小問題,俱舍論的論主世親,在論中提到「佛世尊處處散說阿毘達磨」那段之後,在後文迅速補了一句「毗婆沙師傳說如此」……也就是說,世親的態度是單純把它看作了一個傳說,所以在順正理論里,眾賢對世親這句話大為不滿,點評道「你說【傳說如此】,那麼看來你是不信阿毗達磨是佛說了?」於是洋洋洒洒寫了一大段來論證「阿毗達磨定是佛說」也就是我上面提到那段)

怎麼阿毗達磨很多重要概念都是經藏沒有提到的

這段同樣取自《順正理論》,分別來自第15卷、46卷,眾賢的解釋思路大致如下

1、佛陀的教誨遺失了那麼多,你咋就知道沒有了?這些概念論師們深入研究後認為,佛肯定已經說過了。

比如有部所立六因,這個「六」,法數,嗯,我們一看,就知道它是增一阿含經的六法里的。

再比如九十八隨眠,啊,九十八這個數有點大了……增一阿含沒有那麼多啊……沒關係,傳說增一阿含有一法至百法,你看,98還是在100的範圍之內的……

理論上,南傳的發趣論,所立二十四緣,也能這麼凹……不過我覺得,南傳僧人未必會採用這個思路,因為他們大概並不認同增支部會遺失這麼多,也更傾向於「巴利三藏完整記述佛陀教誨」……

不過另一方面,這也不是不能有,覺音在一切善見律注里提到,相應部有7762小經,增支部有9557小經;然這與南傳現存的經文數目是完全對不上的,根據日本學者的統計,南傳相應部現存2875經,還不到覺音記載數目的一半,對於這個矛盾,印順提出的一種解釋方式是,①可能是古代版本存在同樣的主題同樣的內容,對A說一次,對B又說一次,對C又說一次等,就成了N篇,而現在把它們都合併了,②一篇經文里一個大主題包含若干個小主題,古代版本可能是分開算的,比如色無常說一遍,受無常再來一遍,想無常再來一遍等……現在的版本直接合併了……

2、進一步證明自己「佛陀教誨遺失甚多」,舉出各種經文、傳說,乃至外道的記載來說明,存在很多記載「釋迦牟尼曾在某處說法」的文獻,但是佛在那些地方說法的具體內容都不可考了。

從南傳角度來說,一個典型例子是,南傳盛傳,釋迦牟尼曾三次來斯里蘭卡島上說法……但南傳自己也找不出能夠對應這一事迹的佛經……比較符合地點的還是大乘那頭的楞伽經……

當然啦,現實一點來說……呂澄認為舍利弗阿毗曇是南傳七論除論事外其餘六論的古型,解脫道論與清凈道論來源於同一個本母,甚至解脫道論更加古老一些,這一觀點似乎廣泛地被佛教學者界採用了……呂澄來著,還提到,南傳七論的組織型態,似乎有受到說一切有部「一身六足」型態的影響。

至於是否相似法,就看題主怎麼看待了。

希望上面的回答能稱為題主的參考吧。

接下來,我們順帶說說題外話,來看看南傳還有哪些傳統上的共識?

滴水不漏的《論事》來源

以前我也有個類似的疑問,南傳僧人說阿毗達磨都是佛說,但南傳七論中的《論事》作何解釋呢?這部論公認是後來的目犍連子帝須所造,這個問題讓我疑惑了很久,直到我發現了這個……

元亨寺譯南傳大藏經《論事》譯者序

好嘛,滴水不漏的填上了這個坑……雖然《論事》是後來的目犍連子帝須所造,但是它的本母已由佛在天界說過了。

源遠流長的三藏注釋書

眾所周知,除了論藏的七部論與覺音所著的《清凈道論》,南傳的僧人另一個經常提到的引用來源——就是三藏的注釋書了。雖然現在中國多說是注釋書為覺音所寫,但我們不妨看看,覺音尊者自己是如何解釋來源的。

巴利注釋書的古層——溫宗堃

這也是南傳的傳統解釋,南傳傳統上認為,他們的三藏注釋書,源於第一次結集的五百位阿羅漢長老所誦出。

地位奇妙的彌蘭王問經

單從經文內容來說,這部經稱得上是妙趣橫生,一個又一個兩難之問,以及精妙的回應,受到了不少南傳僧人的推崇。

且不單流行於南傳佛教界,北傳佛教亦保留著它的漢譯異譯本《那先比丘經》。覺音所著的《清凈道論》更是引用了不少這部經的內容。

那麼,這部經——入不入(南傳的)三藏呢?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釋印順

這就有些微妙了,在斯里蘭卡,它是藏外文獻;在緬甸,它卻是小部經典中的一部(圖上可以看出緬甸版的小部經典,比斯里蘭卡多了四部)。

但是,照理來說,作為入三藏的一部經,它理應是佛說的,但一般佛經常見的「如是我聞」開頭,此經卻獨沒有。

《南傳彌蘭王問經》導論 巴宙

資料參考(ajahn brahm)

阿姜布朗:阿毗達摩非佛所說?

mp.weixin.qq.com圖標羅候羅法師:上座部與大乘佛教的分別?

mp.weixin.qq.com圖標

當中也有提到第一次經典集結時的情況,文中也附有鏈接釐清三次經典集結的情況

無著比丘:尊重不同的佛教傳統?

mp.weixin.qq.com圖標

裡面也有提到不同禪修體系對於abhidhamma內容當中的一些解釋。


(只能說abhidhamma是有參考和實修意義的,但不是非得「迷信」「認為」它一定是佛陀本人說的。。

本人空閑時間也有研讀一點的abhidhamma,內容確實是可以釐清一些問題和疑點。

但是依舊主推經藏為主,而親身禪修更加是重點)

如果佛陀本人真的親口說過abhidhamma的話,那麼abhidhamma上的內容不需要外界灌輸洗腦,只要靜靜地如實觀察還是一樣可以「見」「體驗」到的。


1??在法隨念dhammanusati中,提到了正法的特質:

世尊善巧宣說的法是當下可見的、

不受時間限制的、

邀大家來見的(親自來見ehi passiko)、

導向(涅槃)的、

智者們應當親自了知的(任何有理智的人都可以親身體驗,見到法)


2??在kalama sutta《葛拉瑪經》中佛陀曾經開示:


就個人親身體驗而言,

去過一些緬甸式的道場禪修數月,禪師和禪修者(包括出家人)都非常的注重abhidhamma 認定是佛陀親口說的,

(但是當時對我來說絕對是存疑的,因為我這人生來就比較反骨,疑心也重,你叫我一定要相信的事八成沒自己看到是不信的)......

反正,如果真的是「佛」親口說的,持續的內觀禪修中,方法運用和理解正確的話(內觀禪修秉持的大前提是yhata bhuta如實知見),所見到的應該是一致的。

因為相信別人洗腦,灌輸而相信而「親眼見到的」

天知道是不是真的?

(當然,這也是我對某近年來火紅的禪修體系最存疑的地方)

順帶一提,在泰國abhidhamma相對的沒有在緬甸那麼被重視,但是泰國森林傳承是出了名(當然死後燒出來也有舍利子)的聖者多的。

而在泰國,abhidhamma chanting通常是在喪禮上誦的。

泰國也是南傳佛教國家之一哦。...

(對於「南傳佛教」是不是依附在abhidhamma,清凈道論等建立起來的「相似佛法」,

我想正確且精確的用詞是「某些近年來在華人圈子當中非常火紅禪修體系是否是依附打著「南傳佛教」「正法」的旗子在傳播「你一定要相信abhidhamma,清凈道論」是真的?)

(智者如佛陀應該不會說出和自己給的kalama sutta經中十不信的原則相反的話自打嘴巴吧?)


不論南傳北傳,都認為阿毗達磨是甚深法,無比法,是佛所說。是三藏之一(三藏都是第一次結集),都是十二分(或九分教)之一。比如俱舍論解釋阿毗達磨提到大德法救整理出阿毗達磨(就是指法句經,你說法句經是不是佛說?)

俱舍論卷一「」然佛世尊處處散說阿毗達磨。大德迦多衍尼子等諸大聲聞結集安置。猶如大德法救所集無常品等鄔拖南頌「」

傳統上阿毗達磨就是佛說,就像四部阿含是不是佛說。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阿毗達磨藏。

有部認為佛自己就說了對法,比如佛經說蘊處界等這就是對法。毗婆沙論有討論對法和契經的區別。大體說,那些接引初基的是經藏。講智慧的,令已經成熟善根者解脫的是論藏。(好幾個類似的觀點回頭電腦上補上引文) 補充引文如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

復次諸佛出世皆說三藏。謂素怛纜。毘[4]?耶。阿毘達磨。如是三藏有何差別。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一切佛教從一智海之所生故。隨一覺[5]池之所出故。等力無畏所攝受故。同一大悲所等起故。復有說者。亦有差別。且名即差別。謂此名素怛纜。此名毘?耶。此名阿毘達磨。復次依處亦有差別。謂若依增上心論道是素怛纜。若依增上戒論道是毘?耶。若依增上慧論道是阿毘達磨。問於一切中一切可得。謂素怛纜中亦有依增上戒增上慧論道。毘?耶中亦有依增上心增上慧論道。阿毘達磨中亦有依增上心增上戒論道。如是三藏應無差別。答依增勝說。謂素怛纜中依增上心論道增勝。毘?耶中依增上戒論道增勝。阿毘達磨中依增上慧論道增勝。有作是說。素怛纜中依增上心論道是素怛纜。依增上戒論道即毘?耶。依增上慧論道即阿毘達磨。毘?耶中依增上戒論道是毘?耶。依增上心論道即素怛纜。依增上慧論道即阿毘達磨。阿毘達磨中依增上慧論道是阿毘達磨。依增上心論道即素怛纜。依增上戒論道即毘?耶。故由依處亦有差別。復次所顯亦有差別。謂素怛纜次第所顯。謂素怛纜中應求次第。何故世尊此品無間宣說彼品若毘?耶緣起所顯謂毘?耶中。應求緣起。世尊依何緣起制立彼彼學處。阿毘達磨性相所顯。謂阿毘達磨中應求諸法真實性相。不應求彼次第緣起。或前或後或無緣起俱無過失。復次等流亦有差別。謂素怛纜是力等流。毘?耶是大悲等流。阿毘達磨是無畏等流。復次所說亦有差別。謂種種雜說是素怛纜。說諸學處是毘?耶。分別諸法自相共相是阿毘達磨

復次所為亦有差別。謂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故說素怛纜。已種善根者令相續成熟故說毘?耶。相續已成熟者令得正解脫故說阿毘達磨。

復次分位亦有差別。謂依始業位說素怛纜。依已串習位說毘?耶。依超作意位說阿毘達磨

復次進趣亦有差別。謂未入正法令入正法故說素怛纜。已入正法令受持學處故說毘?耶。已受持學處令通達諸法真實相故說阿毘達磨。是故三藏亦有差別。」(CBETA, T27, no. 1545, pp. 1b25-2a11)

[4]?【大】下同,柰【宋】【元】【明】【宮】下同。[5]池【大】,海【元】【明】。

學者們認為(就好像認為金剛經是後來的,這些觀點不是傳統的說法),阿毗達磨藏的前身是論母。最早阿毗達磨這個詞是對法的稱讚,比如經中說佛對弟子講阿毗達磨就是說佛對弟子講甚深法。第一次集結沒有論藏。後來對精通經藏的人叫持經藏者(經師 法師),對持律藏者叫律師。兩者皆精通者叫持摩呾里迦師(論母師 持母論者)。這個論母,佛教里後來指標目做釋(讀下百法明門論就知道了)。就是把佛經的思想(而不是故事)做一個提綱。後來就有了解釋,逐漸形成阿毗達磨,但是這東西太高級,比原來的經更系統,就不得不說是佛親說的了。上座部還保留這個過度的論母,而北傳則說論母就是阿毗達磨,過度的過程不太明顯了。


巴利三藏長部33合誦經。當初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從一到九合誦了佛法。謹貼上一到三的一部分經文,請賢友先挑出來不是佛說的部分,我們再討論論藏。。

。。。。。。。。。。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賢友們,尼乾陀.若提子剛在波婆命終。在尼乾陀.若提子命終後,尼乾子分裂成兩派,他們互相爭論 、爭吵、爭執,常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賢友們,那是解說得不好、宣講得不好的法和律,不能帶來出離,不能帶來平息,不是由等正覺所 宣講出來的法義。

「賢友們,我們這些法義是世尊解說得好、宣講得好的法義;我們這些法義能帶來出離,帶來平息;我們這些法義是由等正覺所宣講出來的法義。賢友們 ,我們所有人應一起合誦這些法義,不要爭執,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 福祉、利益和快樂。

  「賢友們,世尊解說的法義是什麼呢?。。。。。。。。。。

什麼是跟一法有關的法義呢?

  「所有眾生都依 『食』 而得到持續。

  「所有眾生都依 『行』 而得到持續。

什麼是跟二法有關的法義呢?

  「名和色。

  「無明和有愛。

  「有見和無有見。

  「沒有慚和沒有愧。

  「慚和愧。

  「不守法的人和惡知識。

  「守法的人和善知識。

  「善知犯戒和出罪。

  「善知正受和出正受。

  「善知十八界和如理思維。

  「善知十二處和十二緣起。

  「善知什麼是有可能的事和沒有可能的事。

  「正直和謙虛。

  「安忍和柔和。

  「和順和善意。

  「不惱害和惻隱心。

  「失念和沒有覺知。

  「念和覺知。

  「不守護根門和飲食不知量。

  「守護根門和飲食知量。

  「思考力和修力。

  「念力和定力。

  「止和觀。

  「止相和精勤相。

  「精勤和不散亂。

  「戒成就和見成就。

  「戒錯失和見錯失。

  「戒清凈和見清凈。

  「見清凈和跟著這種見而精勤。

  「對生死怖畏的地方生厭離和作出如理的精勤。

  「在善法之中不自滿和精勤不退。

  「明和解脫。

  「漏盡智和無生智。

什麼是跟三法有關的法義呢?

  「三不善根:貪慾、瞋恚、愚痴。

  「三善根:不貪慾、不瞋恚、不愚痴。

  「三不善行: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

  「三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三不善覺:貪慾覺、瞋恚覺、惱害覺。

  「三善覺:出離覺、不瞋恚覺、不惱害覺。

  「三不善思維:貪慾的思維、瞋恚的思維、惱害的思維。

  「三善思維:出離的思維、不瞋恚的思維、不惱害的思維。

  「三不善想:貪慾想、瞋恚想、惱害想。

  「三善想:出離想、不瞋恚想、不惱害想。

  「三不善界:貪慾界、瞋恚界、惱害界。

  「三善界:出離界、不瞋恚界、不惱害界。

  「另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另有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另有三界:低劣界、中等界、優勝界。

  「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另有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另有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

  「三結:身見、疑惑、戒取。

  「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三尋求:欲尋求、有尋求、梵行尋求。

  「三分別心:我比別人高、我和別人同等、我比別人低。

  「三時:過去時、未來時、現在時。

  「三邊見:自身邊見、自身邊見集起、自身邊見息滅。

  「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三苦:苦苦、行苦、壞苦。

  「三積集:邪的積集、正的積集、不決定的積集。三障:貪慾障、瞋恚障、愚痴障。

  「三火:貪慾火、瞋恚火、愚痴火。

  「另有三火:供養父母之火、善待家人之火、尊敬沙門婆羅門之火。

  「三類色:可見、會受阻礙的色,不可見、會受阻礙的色,不可見、不受阻礙的色。

  「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動行。

  「三人:學人、無學人、非學非無學人。

  「三種長老:年老的長老、具有法的長老、世俗的長老。

  「三福行:施所成的福行、戒所成的福行、修所成的福行。

  「三檢舉:看見犯戒而作檢舉、聽見犯戒而作檢舉、懷疑犯戒而作檢舉。三慧:有學的智慧、無學的智慧、非有學非無學的智慧。

  「另有三慧:思所成慧、聞所成慧、修所成慧。

  「三種工具:聞法的工具、出離的工具、智慧的工具。

  「三根:未知當知根、知根、具知根。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三無上:無上的見、無上的正道、無上的解脫。

  「三定:有覺有觀的定、無覺少觀的定、無覺無觀的定。

  「另有三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三清凈:身清凈、口清凈、意清凈。

  「三靜默:身靜默、口靜默、意靜默。

  「三善巧:行善善巧、離惡善巧、提升善巧。

  「三種驕逸:健康的驕逸、青春的驕逸、生存的驕逸。

  「三種增上力:調伏自身的增上力、管治世間的增上力、掌握法義的增上力。

  「三種談論:關於過去的談論、關於未來的談論、關於現在的談論。

  「三種明:宿命智的明、眾生生死智的明、漏盡智的明。

  「三住處:天界住處、梵天住處、聖者住處。

  「三種示現:神足示現、讀他心示現、教誡示現。三學:增上


十四、論藏的來源

上座部佛教傳承認為阿毗達摩是佛陀所

說的,因為阿毗達摩並不屬於弟子智慧

的範疇,而是佛陀的領域。《法集》的

義注《殊勝義》(Atthasàlin?)里提到,佛

陀在證悟正 自覺後的第四個七天,坐在菩提樹北邊

的寶屋(Ratanaghara)省察阿毗達摩。這

里的寶屋並非由寶石所建造的房子,而

是當年佛陀省察阿毗達摩的地方。佛陀

從《法集》開始省察、思惟,當他在省

思前面六部論的時候,身體並沒有發出

光芒,但省思到第七部《巴他那》的

佛陀身上發出六色光芒時候,身體發

出強烈的六色光芒,分別為藍色、黃色

、紅色、白色、橙色,以及這五種顏色

的混合色。這證明佛陀正在省思非常深

奧的法,所以最能夠體現佛陀所擁有的

一切知智是在《巴他那》。現在看到有

些佛像背後所發出的顏色光,呈現出藍

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和這五種

顏色的混合色,以及現在佛教所採用的

六色教旗,就是根據這個典故設計的。 上座部佛教的正統傳承認為阿毗達摩是

佛陀所教導,同時也認為佛陀並不是在

人間直接向弟子們開示,而是在三十三

天界(TàvatiüsaDevaloka)開示的。

佛陀在證悟正覺後的第七個雨安居到了

三十三天界,坐在珊瑚樹(Pàricchattaka)

下的黃色石座(Pa?óukambalasilàsana)上

,用[相當於人間]3個月的時間,向來

自一萬個輪圍世界的諸天人及梵天人開

示阿毗達摩,當時主要的聽眾是佛陀已

經去世並投生到喜足天(Tusita)的母親馬

哈馬雅(Mahàmàyà)。他那時已經不是女

人了,而是一位男性天子。

這幅畫中,佛陀坐在三十三天界珊瑚樹

下的黃色石座上開示阿毗達摩,當時來

自一萬個輪圍世界的諸天都前來聆聽。 當佛陀在三十三天開示阿毗達摩的時候

,為了維持色身,也會到北古盧洲 當佛陀在三十三天開示阿毗達摩的時候

,為了維持色身,也會到北古盧洲

(Uttarakuru)去托缽,然後坐在無熱惱池

(Anotattadaha)邊用餐,用餐後再到旃檀

林(Candanavana)作日間的住處。那時

,法將沙利子長老去那裡履行弟子的義

務,之後佛陀簡要地向他開示在天界所

說之法,並說:「沙利子,我講了這麼 多的法。」就像站在岸邊用手指著海洋

一樣,如此,佛陀將阿毗達摩的法要教

導給證得四無礙解智的上首弟子沙利子

長老,長老則能對跋葛瓦所開示的法要

以百種、千種,乃至十萬種方式來闡釋

。沙利子長老把每次從導師之處學到的

法要,傳授給他的五百位比庫弟子,如

是建立了阿毗達摩的傳承。(Dhs.A.p.

16-17)

有三種不同教法的阿毗達摩:佛陀在三

十三天開示的為詳盡法,也即是最詳細

的教法。佛陀對沙利子長老講授的是簡

略法,因為長老擁有無礙解智能夠了解

。沙利子長老傳授給他弟子們的是中等

的方法,也即是不詳不略的教法。

因為能夠如此精微、細緻地分析諸色法

、心法、心所法,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

關係(諸緣),並且能用精準的語言表 達,這並不屬於弟子的範疇,而是佛陀

之智的領域。所以,南傳上座部佛教認

為阿毗達摩源自佛陀。佛陀對沙利子長

老開示了阿毗達摩法要,而現存的《阿

毗達摩藏》則是沙利子長老對此法要的

進一步闡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