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內容僅供參考一下。

底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是錯誤的!



馬克思語境下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其實還是有區別的,譬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僱傭勞動與資本》,但某些時候二者又是等同的,譬如《宣言》裡面所說的「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而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裡面,基本上只提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方式被抽象掉了。

至於怎麼通俗理解嘛……這封信的內容我覺得其實足夠了:《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於布魯塞爾》


貼一些提到的論題

其一,

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繫和關係;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

生產者相互發生的這些社會關係,他們藉以互相交換其活動和參與全部生產活動的條件,當然依照生產資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隨著新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明,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藉以組成軍隊並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係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因此,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即社會生產關係,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係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係,構成所謂社會,並且是構成一個處於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徵的社會。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係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係的總和同時又標誌著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係。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構成資本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難道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內生產出來和積累起來的嗎?難道這一切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內被用來進行新生產的嗎?並且,難道不正是這種一定的社會性質把那些用來進行新生產的產品變為資本的嗎?資本不僅包括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不僅包括物質產品,並且還包括交換價值。資本所包括的一切產品都是商品。所以,資本不僅是若干物質產品的總和,並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換價值、若干社會量的總和。……

由此可見,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總在不斷變更,不斷革命化;分工必然要引起更進一步的分工;機器的採用必然要引起機器的更廣泛的採用;大規模的生產必然要引起更大規模的生產。

——《僱傭勞動與資本》

——藉以生產資料和生產力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就是社會生產關係。

這裡,生產資料和生產力這些經濟要素被勞動者加以組織和發揮,事實上就是生產方式。因此,這裡生產方式決定了生產關係。同時,生產方式是藉助生產力而構成的,因此生產方式被生產力決定。

但是,在同一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被勞動者組織並且生產出來,也就是說,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所包含的各種形式,作為生產關係,就是生產方式本身。這裡涉及的是一定生產力的歷史條件下的財產關係,即生產資料的占有權,從而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


其二,

在這種普遍繁榮的情況下,即在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力正以在資產階級關係範圍內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發展的時候,還談不到什麼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現代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兩個要素互相發生矛盾的時候,這種革命才有可能。

——《共產黨宣言》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某種意義上的確是同一的,因為在生產力決定的各種直接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必然關係的生產關係,就是生產力所能必然發展出來的條件。但這種同一不過是一種歷史發展的積累,一旦生產力得到革命,它必然改變生產條件,從而生產關係被破壞導致革命,這時候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決定性作用,便顯現出來了。


其三,

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就在於:物質的生產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的手中,而人民大眾則只有人身的生產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末自然而然地就要產生消費資料的現在這樣的分配。如果物質的生產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末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

——《哥達綱領批判》

其四,

人們藉以進行生產、消費和交換的經濟形式是暫時的和歷史性的形式。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係的經濟關係。

——《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於布魯塞爾》

生產方式就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而這種方式同時伴隨的,就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佔有方式,這種方式發生的經濟關係和形式——生產形式和交換形式、分配和消費形式,也就是生產關係。換言之,生產方式即生產活動,從而是生產力決定的經濟狀況,在這種狀況的活動下,必然產生的固有形式就是生產關係。


其五,

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繫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

……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因此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鬥爭的歷史;這個階級鬥爭的歷史包括有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任何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鬥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德意志意識形態》

生產活動是人類歷史的開端。生產活動本身的總體實踐力量,也就是勞動者利用生產資料發揮出來的力量,這同時產生必然的形式,也就是生產關係。或者說,正是在發揮和組織這種生產活動中,勞動者如何同生產資料的結合——這種結合方式就是生產方式——成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性。或者說,生產活動展開的同時,受它自身生產力的限定,形成一種必然的形式即生產關係。

這種生產方式作為人類對物質生產條件的分配結果,就是勞動者如何利用生產資料的方式。換言之,生產活動如何將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便是生產活動的生產方式,而這種結合方式所表達、產生的必然形式,也就是所有制形式,也就是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和產品的分配形式,即生產關係。

這種由人類的生產活動本身在既定的、直接的、歷史的物質條件中,產生的生產要素結合方式所創造的生產關係,以及與生產關係相適應的交換關係,作為市民社會是一切社會的基礎。在原初意義上,這種物質生產條件如何分配,就是歷史的因素,也就是人類不斷地勞動積累的結果。這裡,生產方式可以視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是生產活動本身的實際內容。

所以: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市民社會)。



生產方式就是人類採用何種方式進行生產來滿足自己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因此要去生產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就需要去從大自然中獲取資源,例如水,石油,土壤。當然,不同時期,不同的科學技術使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取資源的效率或能力是不一樣的。現在我們有技術,我們就可以用機器挖出更多的石油,生產更多的產品來滿足人類的需要。

在這過程中,生產力就是我們生產的能力,體現著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因為我們要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源。

那麼人要怎麼生產呢,肯定需要原材料,肯定需要工具,也需要有人來生產。對應政治經濟學就是我們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沒有他們,我們就無法生產產品。

接下來。我們來說什麼是生產關係。人類在生產的過程中,一定會接觸到人,接觸到物。就會產生關係。體現在人與物,人與人的關係。比如公司中的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等等。

接下來,我們說說二者的關係,首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就好像一家奶茶店沒有工人,沒有奶茶,那就不可能有生產關係。這不難理解。

而生產關係還會對生產力產生反作用。試想,如果一個公司人和人之間關係十分緊張,天天搞政治鬥爭,你覺得這家公司能好好創造財富,生產產品嗎?這就容易出現問題。

由小推大,人類社會要發展,生產關係是不是一定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呢?如果整個社會人與人關係都不好,天天搞鬥爭,批鬥,這個社會的生產力就會收到影響。


生產方式是指生活所必需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資料(礦產資源)的謀得方式。舉例子:其實就是利用科學與技術進行搞生產對象!以前古代單純是用火燒制劍、刀、一些簡單的生產對象(產品),現在是能燒制更加複雜的生產對象出來!

生產力其實就是生產力量(人、等等)

生產關係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中發生的相互關係的總和。包括三個方面:

(1)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公有制或者私有制);

(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

(3)產品(即是生產對象)的分配形式。生產關係底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個人: 工作 工資 誰給你發工資


生產方式是手段,生產力是基礎,生產,是一種統稱,包含生產力、生產方式


生產力量不能決定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就是三要素①生產對象②生產資料③生產力量,以及主體的問題!

生產資料如:谷種子、土地、鋤頭、等等

生產力量就是能把生產資料的谷種子3市斤和一畝土地的等等生產資料,種植出600市斤以上的米的能力,就是生產力量(人就是第一生產力量誕生),牛馬驢把收割的稻穀拉回家穀倉,牛馬驢就是第二生產力量誕生

以前是用牛馬驢拉600市斤以的上谷,現在可以利用科學與技術創造出拖拉機,拖拉機把谷拉回穀倉,拖拉機就是第三生產力量誕生

以前是用人插秧,現在用插秧機器進行插秧就是生產方式!

生產關係底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永遠的真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