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行為似乎從原始社會就被鎖定,儘管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觀念不斷發展,它的外在形式發生了改變,本質卻變化不大。


因為預設,

所以嚴格上講,這問題本身不合法。

當大家運用「人性」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已經預設了「不變」。

因為「人性」和「人」是同一的,是綁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

「人性」是對「人」的高度抽象的概括。

只要「人」還是人,「人性」就還是人性。

預設了「不變」,無法問出「為什麼不變」。


馬克思主義不承認存在抽象的人性,只存在著具體的人性。在階級社會中,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沒有超越階級性的人性。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基本屬性是社會性。

我知道你想說的,你想說的是人的貪婪,自私似乎在歷史上沒有變。

然而是不對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為什麼有這些人性?這是因為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全部是私有制的社會,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

為什麼社會主義的中國仍然存在這些人呢?首先可以看到上千年的封建統治的遺留的殘害性。鬼神之說也屬於封建社會的餘孽,不是到現在還沒消除嗎?其次,在中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了,但剝削現象仍然存在,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

不知道對你是否有幫助?


人類的行為本質是啥?

這個問題不說清楚,那麼本問題就很荒謬。

人性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這個命題是直觀感受,或者是公理定理,或者是統計,又或者是某些人的感慨?

我們先拋開針對本問題的詰問。

我們的原始社會有多長呢?大概200萬年。我們的文明社會有多長呢?假如以有延續的歷史記載為準,不過3000年。心大點的話,這兩個時間的長度比是1000:1。假如以脫離原始社會後開始計算,距今約摸10000年,時間長度比也是200:1。假如拿工業社會去比,又如何?不介意的話,可能是10000:1。

那麼200萬年前的人和10000年前以後的人有差別嗎?又和3000年前以後的人有差別嗎?再和現代人比較又如何?

即便拋開時間縱向上,人類個體群體的比較。我們看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法國人、泰國人、甘比亞人等等,有區別嗎?準確說是「這些國家的人性有區別嗎?」

再看,在國內,依然可以問出類似的問題。

那麼,針對本問題,我們應該如何來說服自己相信:人性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我們該如何找論據來論證各種差異僅僅是「沒有太大改變」。

如果人群之間確實有許多差異,為什麼會有?生產力因素必然是極其重要原因。

再者,人性是什麼東西?個體的還是群體的?沒發生改變的結論從何而來?比如「性本善」「性本惡」的爭論,我們能從人的行為反推人的性善性惡嗎?至少,行善無法推導性惡,行惡無法推導性善。行惡的人遍地都是嗎?行善的人遍地都是嗎?性善性惡都對「行」沒有起決定作用。那麼如果人性有性善性惡,是什麼導致了對立面的存在,以及中立者占多數的情況?這能認為是沒發生改變嗎?

有如此問題的原因很簡單:總想搞大事情。一個問題和結論,總希望能說明能解決世間所有問題。思考問題,總朝著本質、核心去。

如果針對一個具體的事情,不妨去分析其本質、核心。但是對人類這樣一個大概念,起手就是本質,說實話,有點飄了。


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生產力跟4000年前一樣,向老天爺問問題是要殺人獻祭的。2000年前,土豪死了下葬是要活埋小老婆或者某個僕人的。題主今天問個問題居然只花點流量和電費,還以為自己的人性跟老祖宗一樣,這是貶低誰呢?


社會發展生產力進步,與人性變化之間存在一定關係。簡單說生產力進步了,人性會發生積極變化。但是這種關係的確定存在一定的遞進關係。

比如說人性包括許多東西。第一位的是生存屬性。這裡包括趨利避害,適者生存等基本屬性。然後是種群繁衍,種群協調。

總體上社會進步了,人性相對的還是有一定的進步的。所謂的沒有進步應該是一種狹隘的看法。在相對層面,孤立的看待人性,覺得人性的變化微乎其微。比如人的趨利避害屬性,適者生存屬性不論怎麼變化,都萬變不離其宗。如果我們只盯著這些看,自然覺得沒什麼變化。比如糧食的基本屬性是不會變的。但是科技進步後會成為生產原料的一部分。但是不論糧食的用途被開發的多麼廣泛。我們總是盯著糧食就是食物的一部分,那麼糧食永遠沒有被開發。

人性也是一樣的。道德進步就是人性進步的一個方面。如果我們總是忽略道德進步,就會覺得人性一直是善與惡的轉換。沒有啥本質區別。


關於人性,這個概念本來就是模糊的。因為是個關於道德倫理的問題,判斷標準多變,不同的行為會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不同的人中可能有不一樣的解讀。覺得沒有變化的體感大抵是因為此前的文明已經給了很多道德的模板,現在是在套上去用。社會環境改變了那麼多,到底是沒有變化還是大變,開始就沒有給出足夠的證據作為支撐。

做猜想並沒有什麼很大的問題,但在沒有確定之前扣帽子終究是一種不穩妥的行為。


文明包含科技部分和人文部分,人性包含動物性和人文性。

現實好多區域科技用的是現代科技,人文還是落後傳統,就像伊斯蘭也用高科技,但是人文和科技不是必然匹配,可以割裂,因為不是原創國家。

所以科技發展不必然帶來人性進步。


物質決定精神,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存在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都是偽命題。實踐證明,生產力的發展,高科技的應用,不但不能使人性變好,反而加速了道德的敗壞。當人都依靠技術進步去滿足私慾和獲得個性張揚時,就會蔑視道德的價值,人性就會在不自覺中變壞。正確的信仰和修鍊心性才是改變人性、獲得真正解放的唯一途徑。

有個有意思的現象,在生產力水平很低的二千多年前,就出現了論述人性的理論,其標準之高、認識能力之深是現代人望塵莫及的,如蘇格拉底、耶穌、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等。用現在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無法解釋。


原始人時期可是公有制,現在已經變成私有制了。退一步來講就算的確沒有太大的改變,那也是因為人類現在正處於尚未開化的蒙昧階段。共產主義是人類文明的開端,而不是人類文明的終點。


如果人性沒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步,對於文明社會而言會是好事……畢竟難民問題,和少數族裔問題就不會有劣幣淘汰優幣的擔憂了……但是很明顯,無論歐洲還是美國,這類方面並不是沒有問題,難民和非法移民明顯會帶低文明程度……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題設很可能有問題。


《重拾哲學》認為,人性就是利己與利他兩個本能的依存、對立與統一,並且正向著利他逐漸增多,利己逐漸減少的方向發展的人類特性。人類社會發展的當前過程,就是從利己更多,向利他更多發展的過程。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就是,理智思維對情感思維的改造,利他本能對利己本能的改造,人性對獸性的改造,文明對野蠻的改造。

利己是生物的本能,離開了這個本能任何生物都將不復存在。生物包括了動物、植物、微生物甚至單細胞生物,從最原始的生物開始,獲取食物和逃生是最原始、最低級和最基本的利己行為,趨利避害是任何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行為,沒有攝入就不會有新陳代謝,沒有新陳代謝也就沒有生物。靈長類動物還有除進食和逃生以外的,很多利己行為,人類就更多了。人類也是生物,雖經歷了從低等生物到高等動物的演化,進食和安全仍然是人活著的先決條件,利己也必然是人類的一項本能。

在生活物質匱乏的年代,利己者容易生存,利他者困難重重。人類近代以來的市場經濟,主要倚重於人的利己本能來發展,創造了巨大的人間財富,然而如今市場正在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由極端利己造成的弊病。在《未來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有很多的、有關於此的、社會現象的描述。現代人類依靠利己獲得生存,依靠利他獲得幸福,人生正是這樣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欲知詳情,請看我在知乎網上的文章,或請聽喜馬拉雅網上的音頻「從情感邁向理智」。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要先搞明白。

人生的意義在於尋求確定性,為什麼目標尋求因人而異。

生產力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確定性。

所以有啥好變的?


先說是什麼,再問為什麼

你知道早期原始社會的人性是?


這個問題問的好! 因為生產力、生產關係什麼的都是大忽油,生產力說了一百多年了,人類社會有什麼改善嗎?即使在高科技的未來,社會關係估計還是如此。

因為大家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問題在於國家(政府)與百姓關係,而制定這個關係的又是政府,而政府的行政又受制於其思維,所以,一個社會的好壞,其實取決於其思維,而非生產力什麼的東東。就算在一個生產力落後的社會,但是政府能將國民當成主人,賦予他們應有的正治和經濟權利,並認真地為他們服務,那麼,這個社會會怎樣.......


用一句話說就是進化的速度沒有生產力發展的速度快。

其實生產力以前也沒有發展的這麼快,從舊石器發展到新石器用了十幾萬年吧?農業革命幾千年?第一次工業革命30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100多年,互聯網革命30年?這以後的日子怎麼過丫。恐怕小學生以後都要去學微積分了!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人性。人性大概是人類作為一種自然動物,以及一種社會動物,而具備的,適應這種角色的特性吧?

然後,要分析人性從何而來。人性中的動物性,從數十億年的進化過程中來,是生物演化造就了動物本性,也是人性的基礎。人性中的社會性,是從人類脫離動物界,走上進化道路的時候就產生了,人類的進化過程,就是人類社會性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大概數十萬年或者數百萬年。

不管是人性中的動物性還是社會性,都是為了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更好地適應環境,更好地生存、繁衍。而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人性很好地起到了它的作用,並且具備了強大的力量,或者可以說是慣性,或者是頑固性。

所以,如果外部環境變化不大,不足改變這種長期進化形成的人性,或者變化很大,如果起不到對人類的選擇作用,仍然影響不到人性。而生產力的發展,這種變化,就不足以對人類的生存產生選擇的作用,人類很容易就適應了這種變化。

舉個例子,從人的動物性來說,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許多人營養過剩,這是整個人類進化史上從來都沒有過的(如果不是匱乏,人類也不會進化,還在非洲樹林子里愉快地玩耍呢),所以因為不適應,導致糖尿病,但糖尿病不會使病人被淘汰,特別是不會使有這方面基因缺陷的人無法傳遞其基因。從人的社會性來說,面對人類幼崽,多數人都壓抑不住自己的喜愛之情和呵護慾望,即使這幼崽不是自己的,甚至這種對幼崽的本能反應會投放到大熊貓這種外種族身上,只因為它們和人類幼崽長得像。

人性中的社會性是因為人類的基本屬性是社會性,是因為人類是以社會的形態踏上進化道路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建立在人類的合作更充分、更緊密的基礎上的,並沒有與人類進化史上的外部環境有本質的區別。

如果要評估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對人性的影響,恐怕還不如農業的產生、定居生活的開始對人性的影響大呢,畢竟在之前,人類都是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從此卻被束縛在農田上不得自由。可這恰恰是符合人性的選擇,因為人性好逸惡勞、追求有保障的生活、厭惡不受自己控制的風險。


發展還不夠快,進步還不夠大。



可能是這樣子,也可能不是這樣子。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或者說這個問題是怎麼樣產生的?怎麼樣才能觀察到沒有變化呢?是誰提供了這樣子的依據呢?為什麼在古代有的人會作為奴隸呢?還是有的人被地主剝削了。這都是在很久以前的事情嗎。還是在行為上的相似沒有改變的。比如說在古代,找到歷史上一個描述古代的詞吃飯。然後在現代的時候就找到一個詞叫做吃飯。然後就認為人性沒有改變這樣子?沒經歷過具體的改變。如果只從一些店偏偏的方式來看,的確是這樣。就是要做那麼幾件事情,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這些事情裡面都有人性,但是這些人性一樣嗎?比如說反抗。陳勝吳廣的反抗,和今天一個普通人的反抗一樣嗎?同樣都是人。同樣在反抗中體現了人性,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有不同的。關於表現人性的名字倒是沒改變多少,但是內涵的確改變了,具體的依據改變。


因為一個涉及形而上,一個涉及形而下。

所謂生產力屬於物質屬於形而下,

所謂人性屬於精神屬於形而上。

形而下用入世法,遵從入世規則。

形而上用出世法。遵從出世規則。

兩個根源問題——「看起來很像真的」的假象:

1.

科技可以改變一切。

2.

世界的答案是「唯一論」。沒有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