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在科技領域最核心的動力是什麼?


資源分配不公。

不是當今,而是永恆。

永遠是金字塔結構,下面的人想沿著金字塔爬台階,不斷往上爬。

有些金字塔腰胖,有些腰瘦,瘦得像燒瓶,很多行業都是幾個寡頭吃掉幾乎所有。

另外所謂的橄欖球形還是紡錘形社會財富結構的,完全是扯淡。

埃及人的金字塔立在那裡千年不倒,因為它穩定。當年他要是建個紡錘形,用尖立在地上,早就倒了……

你回家立個雞蛋就知道了……

所謂的某個國家是紡錘形社會結構,或者說財富結構,或者說分配結構,那是把別國當成了金字塔底座,自己用經濟、技術、軍事等優勢,在底座上焊了個架子,把自家的橄欖球立在底座上而已……

現在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不願做底座,那些尖上的國家就開始黃馬甲、黑天鵝事件、向右轉。他們不能在把別國當成底座後,只能忍痛在自己國內弄出個金字塔,最多腰胖點。

這裡面又涉及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比如考試考得好,家長給買自行車這叫正向激勵;

考試考得不好腿打折,這叫負向激勵;

現實中,生存賺錢也是如此。

有錢可以活得很爽,這叫正向激勵;

相反,沒錢活得很悲慘是負向激勵,

如果沒錢活得一般甚至還比較舒適,但有錢可以獲得更爽,我個人認為是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很難實現,不是生產力不足,物資不夠,後面再說。

現在的狀態是雙重激勵,動力更足,更刺激:

有錢很爽,沒錢很不爽。

相信有人會說,爽不爽是看你跟誰比,比如:

「你跟戰亂地區快要餓死的比,起碼沒餓死」;

或者

「你比古代皇帝舒服多了,古代連消炎藥都沒有,發個燒可能就死了。」

咱先不談你到底是否真的比古代皇帝活得爽,請注意,這都是跨生產力比較生產關係!

咱們學過政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卻要跨越性的比較生產關係,其實是不科學的。

再說前面提到的,金字塔底下的活得還行,上頭的更爽這種大部分靠正向激勵的理想狀態行不行的問題,是否下面分得多了,上面就肯定完蛋。

再多玩家博弈系統中,是這樣的,

但如果只看單玩家,非博弈系統,也就是一家獨大,幾乎一人說了算,幾乎沒有外部玩家競爭者的狀態(曾經的美國就這樣,活得很爽,一個工人之家,女人不工作帶孩子,男人自己工作,養3、4個孩子也並不拮据,但並未持續多久,畢竟外部玩家也想爽來著,這就是想爬金字塔的發展動力)。

其實,咱們1.6億產業工人生產的東西,可以出口給整個地球來消費,所以並不是金字塔底下的必然分配不到充足的消費資料,要知道產能是過剩的,東西有太多,只不過不能分配給你而已。

你正常幹活得到的錢不夠花,尤其是在剛需上不夠花,那就得玩命多干,多加班,生產出更多的東西,然後東西就產能過剩了,東西就變得更不值錢,利潤更低,甚至有可能更難賺錢……

這就像那個經典的段子,煤礦工人的兒子問:

「爸,咱家為何這麼冷」

父親:

「因為沒有煤炭」

兒子:

「為何沒有煤炭?」

父親:

「因為煤礦倒閉了。」

兒子繼續問:

「煤礦為何倒閉了?」

父親答道:

「因為我們挖了太多的煤,煤炭越多越不值錢,利潤越來越低,過剩的煤炭又賣不出去,成本在那裡,煤炭卻不能變現,彌補成本,並有充足的利潤,於是就倒閉了。

倒閉了就失業了,失業了就沒工資賣過剩的煤炭了。」

至於為何不能直接分發,那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必須有足夠的市場變現,那是另一個問題。

包括老齡化也是,

靜態看,舉一個錯誤的,極端的模型,哪怕咱就是10億不能工作的老人,剩下的4個億,生產的東西都夠2個半地球來消化產能……

以上說的底層活得還行,太過不嚴謹,因為會有人說人的慾望永遠無法被滿足,永遠不會覺得活得還行。

所以他是有標準的,科學原理還是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所以這個活得還行有標準的,

也就是在某人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也就是生產力背景下,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這些剛需得到基本滿足為標準。

剛需就是剛性需求,逃不掉的。

如此就排除了某些人說「我就想買1萬個愛馬仕才能滿足基本需求這種杠精言論」。


時間長了我們不敢亂說,未來十年,那肯定是中美之間的競爭了。說是新冷戰也不為過。這樣類似軍備競賽的東西只要一方開頭就很難停下來。

不要小瞧了美帝的科研實力!我們很多領域還落後呢。


生產力的推力就是人的需求。現在似乎轉化為了資本,簡單地說就是為了賺錢。

人需要更快更便捷地到達某一地點,就需要先進的交通工具。人需要低成本,高質量的商品,就有了各種大規模機器。


落後的生產力和人們需求之間的矛盾?


信息和數據。

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特徵,人工智慧,大數據,AR,VR,量子通信,,,,哪個都是跟信息緊密相連。掌握了信息處理的能力就是強大的生產力,我們看那些互聯網公司,什麼BAT,都是靠信息發家致富。

以前總說年輕人葯多讀點書,現在恐怕除了讀書,還要勸年輕人多學點編程,程序,演算法就是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手段!


未來十年的科技領域動力絕對不是什麼專業人才。而是一種新的合作模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沒錯,但是前提是兌現了,在當前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本科生僅僅是脫離文盲,專科要靠手的年代,根本不缺人,而是缺乏調動積極性和篩選人才的辦法。當前的常態是,很多公司里一旦被某學歷尚可,能力一般的人佔據關鍵崗位,很可能這個部門的存貨就靠嘴巴了,下面的人基本難以出頭。而現在的人普遍兩級分化嚴重,一種純粹靠情商活,一種智商高情商低,兩者兼具的大部分成功了,怎麼提高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工作積極性,是未來提高生產力推動的巨大空間。其實很多東西沒那麼難,只是各有各的利益。


看你說的哪方面:

1、軍用,很明顯每個國家都想站在制高點

2、民用,主要還事市場大小和你口袋的錢能買多少東西


數學吧。

印象中物理學的重大突破都是有數學在背後支撐的。

這才有了相對論、量子理論這些東西。

然後無數科研人員努力把這些理論應用於實際的產品。

比如,衛星定位系統就是相對論在技術層面的實踐。

……

未來的科技突破大概率還是需要物理學的突破。

(大劉在《三體》裡面提到的三體人鎖定地球物理突破就鎖定了科技發展是有道理的)

而物理學的突破離不開數學的支持。

說實話,作為一個外行人,有時候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想:物理學這麼多年寸功未進,是不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數學家們不夠天資聰穎,搞不出物理突破需要的數學工具呢?

……

外行的一家之言,批評隨意,但是請有理有據……還要講禮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