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上面寫了嗎,是我看的不仔細嗎,沒找到,想問問


我沒讀過馬恩列斯原著,我不知道是誰說的。

我學的課本里說是馬克思說的,我也就認為是馬克思的了。

盼望讀過原著的大佬來回答。


《資本論》是馬克思自覺運用唯物史觀的原理來分析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作品,分析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沒有直接體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話語,但是作為原理體現在了整本書中。比如第一卷第四篇第十一十二十三章關於協作、分工和工場手工業、機器和大工業中不充分體現了嗎?

題主問出處,下面開始倒書袋了:

《德意志意識形態》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繫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 」由此可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繫起來研究和探討。

《哲學的貧困》社會關係和生產力密切相聯。 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 人們改變自己生產方式, 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 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 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 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共產主義原理》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 所有制關係中的每一次變革, 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係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

再貼一段《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經典論述,無不顯示著這一原理。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衝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現存衝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這裡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


hhhhhhhh難道這不是政治書獨有的嘛?


這句話的原文出自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所有制理論的凝鍊概括。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從沒有說過這句話,只是表述過類似「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係」三者相互影響和適應的意思。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們的生產 「表現為雙重關係: 一方面是自然關係,另一方面是社會關係」,「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

1846年馬克思致安年柯夫的信中說到:「 人們在發展其生產力時,即在生活時, 也發展著一定的相互關係;這些關係的性質必然隨著這些生產力的改變和發展而改變。」「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係的經濟關係。」

在 《僱傭勞動與資本》一書中,馬克思又講: 「 生產者相互發生的這些社會關係,他們藉以互相交換其活動和參與共同生產的條件,當然依生產資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指出: 「 社會關係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這段話被很多政治和歷史課本引用)

在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進一步做了經典的表述: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 ( 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 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又將《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修改成「一定的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裡可以看出,馬克思實際上闡發了「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係」這一邏輯關係,既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並非直接影響,而是通過生產方式間接起到作用。

可見,馬克思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的論述在原則上肯定了生產關係的性質、變化要依照生產力的發展程度而定並與之相適應的觀點。但他始終是從相互作用的角度來談,從沒把二者關係說成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

因此,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來表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是不準確和不科學的。因為「決定」這個概念本是用以表示物質與精神、存在和意識的關係的。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是屬於社會的物質範疇,它們的產生和形成不存在時間先後和後者對前者的從屬性。相反,在邏輯順序上,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只有彼此結成了一定的生產關係,才會有他對自然的關係。這種關係儘管其狀況要依生產力的發展程度而定,但絕不是生產力的屬性、派生物,而是從一開始就與生產力存在著互為存在與發展前提、彼此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賴的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種表述會掩蓋「社會生活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人」這一本質,並造成生產力凌駕於人力之上的錯覺,從而把經濟範疇扭曲成人類歷史的主體,這自然是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和批評過的錯誤。


馬克思,確定的,我剛在哪本看到過。


這句話是某人總結吧,我的理解:「決定」這個詞背後包含的內容太多了,甚至包括戰爭、革命等。生產力最終會改變生產關係,但是生產關係一定會抗拒改變而壓制生產力的發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