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的时候签了竞业限制协议,然后公司收回去说要盖章,后来跟公司要,一直不给发

公司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套路么?如何保护自己?

已经三年了,最近跟公司有些争议的事,如果一直不给我是不是可以单方面宣布无效,不认可这个协议?

谢谢


其他答主已经诠释的很好了,我这里略做补充。

1.竞业限制协议签署后,在职期间是生效的。

2.离职后是否生效看协议约定和公司的限制意愿,主动权在公司手上。

3.是否竞业限制违约,主要看限制是否生效中? 劳动者是否属于限制人员? 劳动者行为是否违反限制合理约定?

4.当然了,劳动者有权索要竞业限制的另一份。但公司不给,不等于限制不存在或失效。如果有人认为因此而竞业限制失效的,一旦劳动者产生违约责任,劳动者可以再找认为失效的提议者交流沟通切磋。

后期有细节需要帮助,可以在文末发起「向作者咨询」


1.沟通、留证!留证!留证!打官司没有证据说啥都不好使。你可以与人力或者其他相关领导沟通,问下能不能给,为啥不能给,同时录音留作日后打官司的证据。

2.离职后你违反竞业限制,公司很可能要拿出来这个说事儿。所以,离职时也要注意沟通,表示要是不给,就视为双方不再履行这个协议了,因为你不知道竞业限制的范围。

3.有竞业限制,公司必须给你补偿金,若公司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支付,你也可以直接发函解除。

4.最重要问题,虽然签了竞业限制,也要看你是不是符合竞业限制的条件,并不是每个员工都有资格负担竞业限制义务的,一般为高管、技术人员或其他掌握商业秘密人员。


竞业禁止协议并不是签了就一定发生效力,一般在离职时人事和你会有一个确认程序,确认是否需要履行该业务。同时,一般竞业期限为两年,并需要在该期限内由公司支付相应的补偿款。超出期限或者未支付补偿的,都不发生效力。

用人单位单方面不给该协议,实际是没有意义的。你可以邮件、电话等正式途径索要该协议,录音录像留痕。更进一步,可在邮件中限定时间完成签署并交付,否则视为无效。


通过邮件,微信,电话索要该 协议,留取证据后即可。

下一步以静制动即可!!

加油!


不给那还不好么?

你咬定没有签,然后是公司得证明签了,而不用你去证明你没签,这个就很麻烦

而且公司盖章了,然后拿来说事,这就有个问题,竞业协议公司必须在你离职后继续每个月发你在职时工资的30%,最长不超过三年,钱没有发,则认为公司违反约定在先,你是不用继续遵守协议的

so,有什么影响呢?


还有这种人?抢著要向资本家奉献自己的一切?

公司不找你签,说白了就是你现在的岗位没有你想像的那么不可或缺,你离开了对公司没什么损失。


你的描述里存在大量互相矛盾的叙述,不能确认真实性,不过不妨碍从基本事实和法律上去做分析,展开如下:

一方持有协议就是生效的,你也无法证明是不是有拿到《竞业限制协议》不提供,并且在职期间为什么会签署《竞业限制协议》,《竞业限制协议》一般是限制离职后的事情,公司不太可能预知你未来多久离开公司,提前签署既不符合基本常识逻辑,也不符合该协议条款约束的目的性???一般入职签署的是《保密协议》,保证在职期间不泄露公司的商业机密,或者将商业机密用于其他损害公司利益的用途,只有在离职的时候才会签署《竞业协议》,用以限制约束员工离职后的动向和泄露本公司商业机密的行为,在职期间不存在任何约束的可执行条件去执行《竞业协议》,除非你是叙述错了,不然一般不会签署《竞业协议》,更何况是自签署之日起,公司就会开始支付这笔费用(针对离职后),可否补充记录证明描述事件的真实性。

《竞业协议》是偏向于公司的保护条款,一般认为最需要的保护《竞业协议》的反而是公司而非个人,对于个人利益相关的其实就只有协议有效年限、赔偿标准界定,并且《竞业协议》法律上规定的有效期就只有2年(如下图),如果如你描述的已经第三年,想必该协议已经失去有效效力。可以断言,答区大部分回答都不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瞎答一通。

如何看待网传位元组跳动前员工发文,称离职后遭到位元组的持续骚扰,包括一年竞业限制、钓鱼包裹等?这样合规吗??

www.zhihu.com图标

综上,根据你的描述逻辑,极有可能就只是签署了一份在职员工行为约束管理的确认告知函而已,明确规定公司员工的在职行为,实际上就只需要一式一份,不涉及双方利益的文件。至于为什么会叫《竞业协议》,说实话,见得多了,没见过这种有点离谱的《竞业协议》,要么就是你的描述就是错了。

至于你说的其他问题:

公司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保护公司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看签署的是什么文件,因描述不清不楚,不能确定;

有什么套路么?---没有套路,除了合同、员工手册以及其他涉及员工利益描述的证书签约文件,一般不需要一式两份,公司留档即可;

如何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应该发邮件,留下准确的时间戳,不用口头联系处理,你也不像是懵懂应届生;熟读与个人职场相关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只需要看一遍就知道自己应该遵守什么,应该怎么保护自己,很多人估计连看都不就乱套法律胡说八道,结果真闹上法院都是自己理亏不守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