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觀點: 學是一定要學的,但是要在紛繁複雜的經濟學分支裡面挑哪一些來學習,還需要自己去衡量。這種選擇也是經濟學裡面「效用最大化」理論的的一種應用

英文economy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α(家政術)。οικο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因此,其本來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擴大為治理國家的範圍,為了區別於之前的用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這是來自於經濟學說史的一種觀點,經濟學在最初的時候也是源自於我們生活,而才逐步發展到高於我們生活的。它從一開始的一種「家庭管理智慧」而慢慢演變發展到現在百家爭鳴,各種學說噴涌而出的這個樣子,實際上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

「該如何用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類無限的慾望?」

這句話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而且放之四海而皆準。

比如說,在工廠里,在老闆眼裡,原材料、工人、機器、廠房等都是有限的資源,該怎麼安排這些資源之間的配比,從而生產更多的產品,獲取更多的利潤,這裡面有經濟學思維在指導;而在工人的眼中,時間也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如何將時間在工作與閑暇中分配,是加班賺更多的錢?還是按時下班休息放鬆?工人們也無意識地在作用著經濟學的思維在思考。

又比如說,在菜市場里,相對於菜販子來講,每天能夠從菜農那裡搬到市場去賣的菜的總量是有限的,那麼他也需要進行選擇,估計衡量一下哪些菜種的利潤更大,才送到市場去賣,這也是經濟學的思路。而對於消費者而言,手裡的零錢肯定是有限的,那麼如何花最少得錢買到今天自己最想吃的菜,達到所謂的效用最大化,也是一種經濟學的選擇。

又比如說在投資市場上,無論是理財基金的理財經理,又或者是選擇自行投資的散戶,面臨著的投資方向是多種多樣的:股票、債券、銀行定期、期貨、期權、房地產、保險...唯一有限的,就是自己手裡的資本,如何衡量各個投資渠道的風險係數與投資收益率,從而使總的收益最大,這毫無疑問也需要經濟學尤其是金融學的知識。

這些都是一些比較實在可見的經濟學的實用案例,但其實還有很多生活中的抽象的資源也需要我們運用經濟學的思路去考慮。比如說我們一天內的精力,分配在哪項工作或者哪一門學科上的精力更多,能夠帶給我們的收益更多;在出行方式的選擇中,是選擇更貴更快的飛機,還是更慢但更便宜的火車,這其實也是在我們有限的時間金錢之間的一種平衡。

還有很多很多,不勝枚舉的案例,都在闡述一個觀點:

經濟學無處不在,它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做出選擇。

綜上所述,我是十分認可「無論是任何行業的從業者都可以學習一定程度的經濟學」這個建議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無意識地運用過經濟學,只是我們並不知曉。也缺乏系統性的歸納。

以上的說明應該解決了經濟學「該不該學」的問題,至於「該學什麼」和「該怎麼學」,那就是更深入的兩個問題了,在這裡不作展開。就入門而言,可以從閱讀開始邁出學習經濟學的第一步: 讀財經新聞,讀科普書籍,讀網路平台,都可以。


確實如此。經濟學裡面的很多思想方法其實並不難懂,也不需要很高深的數學,買一些科普的書籍就可以。這些經濟學思想對於塑造一個人的處世方式還是有幫助的,但是想要系統的學習,就要接受經濟學本身並不有趣這個事實了。


瀉藥!

我看了 @Rui Ho 的回答就挺好的。

我回答的話,邏輯不會比他更有條理。


非經濟學專業的人學習經濟學,不一定是要掌握它的研究技巧和方法,而是了解一些基本的經濟學規律。對於自己的行為有更加理性地指導,對經濟社會運行更加了解,減少盲目、恐慌、以及交易成本。


我是經濟學專業出身的。

我認為這個建議非常的正確。

但我認為它正確的理由可能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樣。

  1. 防被騙。我看到知乎上一些經濟學討論,很多都相當的幼稚,甚至一些經濟學專業出身的人也在支持一些一戳就破的謊言。這個時候我會非常的焦慮,因為我會擔心那些沒有受過相當經濟學訓練的人會被他們欺騙。小到日常交易,大到國家大事,如果讓一批不學無術的人壟斷了話語權,小騙投資血本無歸,大騙葬送家國未來。
  2. 現代生活對人的知識水平產生了新的要求。高中教育的經濟學水平對於經濟生活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普通民眾在經濟問題上都有認知的盲區。很多老百姓想買理財產品,可是他利率什麼一點都不懂。更慘的是不知道自己不懂,利率大漲的時候他去買黃金了。有機會還是多學一點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