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kquote>


秦國根本不在乎,就算你讓廉頗來,只要他肯主動出擊,秦國就不在乎換人。但關鍵是廉頗是防守派,需要把防守派換成一個比較敢於進攻的人。(如果趙括也不進攻,估計趙括也得被換下來。)至於如果像他爸一樣,那我估計他父親估計也得防收。


不知道為什麼會受邀請回答問題,先謝謝啦!

說說個人看法吧,對錯就別在意了。

我認為秦國對趙國為將的人的情報是知道的很詳細的。因為秦國的情報系統當時很厲害,加上將軍參加過什麼戰鬥有過什麼功勞受過什麼封賞這些事情都不難查到。

再說為什麼敢反間讓趙括上。換句話說可能更準確一點,為什麼秦國會選擇趙括作為反間計替換廉頗的目標。

我認為有這麼幾點

一、秦趙對峙太久,兩國後勤都吃緊,秦趙雙方都想快點結束這場戰爭,但是前方的廉頗抗王令堅不出戰。這就使得秦趙雙方都很難受,都想把廉頗換掉,換個能主動出擊的將領。這是秦使反間計換將的契機。

二、讓趙國換將需要達成一個目的,那就是換的將領必須要出戰,而不是和廉頗一樣守著防線不出來。所以秦國的人選必須是趙國主張主動出擊的將領。據說開戰之前,趙括就是主張主動出擊的,這一點上趙括符合要求。

三、光是符合主動出擊還不行。還必須是趙國普遍高層認可的將領。如果趙國高層普遍不認可的人選,那是白動作,沒有任何效果。比如說把趙括換成一個不知名的將領,趙國高層也不會去考慮。所以說這個人選本身就是趙國高層認可甚至是考慮換下廉頗的第一人選。秦國的反間計只是在加快趙國的決策時間。

四、戰爭僵持到那時,趙國的選擇已經不多了。之前趙王就幾次要求廉頗出戰結束戰爭。儘快結束戰爭是趙王或者說大部分趙國高層的一致意見,既然廉頗沒法完成這個任務。換個人選就是自然而然的選擇。沒有秦國反間計趙國一樣會換趙括。

五、秦國為什麼敢換趙括?是因為趙括是菜逼嗎?我認為不是的,如果秦國都認為趙括是菜逼,就不會選趙括了。除非秦王認為趙國高層集體全是傻逼,才會選一個傻逼的趙括替換廉頗。否則這個反間計使得不就是白花錢嘛。如果秦國贏得這場戰爭就是希望趙國集體傻逼,那我認為秦國上下更加傻逼。顯然不可能兩個國家全部都是傻逼,那我認為趙括是有真實本領,當時獲得大多數人的一致認可。

那秦國為什麼要讓趙國換成趙括呢。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秦國擁有更加強大的士兵和更加傑出的將領,那就是當時從無敗績的白起和虎狼之師的秦兵。這個才是秦國的底氣,趙國換誰秦國的勝算都更高。

總結:因為秦國後勤吃力,想早點結束戰爭。加上秦國擁有強悍的士兵和頂級將領白起,勝算高,趙國換誰都行,只要能出戰。加上這個人選必須是趙國認可的有本領的將領。綜合考慮下,趙括就成為了當時第一人選。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背鍋俠——趙括。

並且趙括這口「鍋」 一背,就背了兩千多年。具體哪口「鍋」呢,就是 「紙上談兵」。


我們熟悉的說法是,在秦趙長平之戰的時候,廉頗堅守不戰,讓秦軍一點兒辦法都沒有。於是秦國間諜在趙國的微博和朋友圈散布針對廉頗的謠言,結果,來迴轉發就被趙王看到了。


再然後,趙王果然就信了,罷免了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啟用了少不經事,只會耍嘴皮子的趙括。最後導致了趙軍全軍覆沒。


其實真實歷史全然不是那麼回事:首先按時間推算,趙括那個時候應該是三十多,「奔四十」的歲數,這早過了少不經事的年紀。


而且在長平之戰之前,趙括一直在他父親,也就是名將趙奢的麾下做參謀。趙國對秦國不多的幾場勝仗,比如麥丘、闕於,趙括基本都參與了,要是論對秦軍的作戰經驗,其實趙括反倒比廉頗更有經驗。


所以趙括壓根兒就不是什麼有名無實的毛頭小子。


其次呢,「長平之戰」其實無論換誰打,對趙國來說最後的結果其實都差不多,雖然趙括手裡的這個結局說不上最好,但也肯定不是最壞。


有這麼一句話,叫「謀定而後動」,就是說凡事,你只有想好了,計劃周全了,才能行動。讓手和腳跑在腦子前面,這絕不是一個好習慣。要是放在國家或者是企業層面呢,這個就叫戰略決策。


其實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事情的成或敗,都是在最開始是謀劃階段,就已經基本註定了。


前面提到的「長平之戰」,其實最開始和趙國一點關係都沒有。戰國中後期,秦國一直覬覦韓國手中的戰略要地上黨。為了奪取這片土地,秦國大將白起率領秦軍和韓國連續打了三年仗。

三年之間,秦軍奪城十餘座,斬首五萬多,並且徹底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繫。至此,韓王徹底被打絕望了,同意把上黨郡全部 17 城全部割讓給秦國。


結果上黨太守馮亭卻來了一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沒按照韓王的命令向秦國投降,而是跑到的趙國,向趙王提出願意把上黨郡獻給趙國。


當時的趙孝成王,登基其實還不到四年,你要真說沒經驗,其實最沒經驗的首先是他。在接到馮亭的信以後,趙王的叔叔趙豹就表示堅決反對。


理由很簡單,秦國為了上黨整整打了三年,中間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計其數。如今被趙國憑空「摘了桃子」,以秦國的國力,肯定不會善罷甘休,那趙國與秦國之間的戰爭就是必然的。


面對強秦,趙國只要開戰,就肯定是全面戰爭,這也就是意味著一旦你打輸了,那就連家底兒都賠進去了。並且,秦強趙弱,趙國輸掉戰爭還是大概率事件。


可是趙王卻一意孤行,要定了上黨。他眼裡看到的只是白來了上黨的那 17 座城。


這就好比有個人看中一個特別豪華的鋼琴,也不管自家能不能擺的開 ,非要買回來;


可買回來發現擺不開怎麼辦呢,那就買大房子;買大房子沒錢怎麼辦呢?那就賣房,貸款……


聽起來特別愚蠢,但其實這種眼界,在企業決策中並不少見。


舉個例子,比如老闆看中一個項目,於是不管不顧,公司里所有業務都必須只圍繞這個項目來做。如果最後項目成功了,其實賺的也並不多。

但如果項目失敗,那給這家公司的打擊是致命的。在這檔節目里,我之後會經常說到這麼一個問題——格局一定要大。


企業要有計劃,個人要有規劃。能看清百里之地正在發生什麼,才能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能讓你投入老本兒,豪賭一把,只應該是兩種情況。要麼決定生死,要麼決定你是否能脫胎換骨、更上一層樓。除了這兩種情況,任何類似的高風險行為,都是不值當的。


如今國外企業如果要上馬一個項目,風險評估和防控所佔的資金,通常要達到項目預算的 2%-5%。這個比例是很高的,因為到不了這個比例,你根本拿不到貸款。


銀行會認為這樣的項目不確定性太強,容易讓人家賠錢。其實我們的很多企業恰恰是缺乏這種意識。


曾經在一個座談會上,一個搞海外投資風險評估的專家痛心疾首的說,我們的很多企業家,都是寧可事後風光大葬,也不願意事前吃藥看病。


不止是企業,如今好多年輕人面對那些各種各樣的所謂「高回報率投資效率」的時候,其實不少人同樣把持不住。當然,面對這種情況,其實也無需你有太大的格局,你只需要捫心自問一下。你真到已經混到可以不勞而獲的地步來嗎?


回過頭來繼續說趙國。


在決定開戰時,趙王其實就是光看見了「高回報率」。對秦趙兩國的經濟實力、社會動員能力、軍隊後勤保障能力等等究竟差了多少?根本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可以說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完全是「盲人瞎馬」架勢。風險評估基本為零。

決策不行,選將這方面,趙王同樣選的也不怎麼樣。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37 節內容

鹽選專欄

王偉說秦漢史之提升思維格局

圍爐Talk 知識付費品牌圍爐 Talk 官方賬號

37 小節 | 8 小時

¥69.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20-08-3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提斯雷爾提斯雷爾

這裡要從秦趙所謂的三年對峙說起,長平之戰起因是前262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上黨與韓國陸上聯繫隔絕成為飛地,上黨投降趙國。到前260年9月白起坑殺趙降卒40萬取得長平之戰勝利,這期間將近三年。

但是趙國接收上黨後秦國並未馬上進攻上黨,而是在持續暴打韓國,秦趙並未實際接觸,何來廉頗堅守不出消耗秦軍一說?

秦軍的進攻是前260年4月王齕發起的,到7月趙軍大敗空倉嶺防線失守,損兵折將退守丹水,趙括取代廉頗也是在7月。

前261年廉頗已經率大軍進駐長平,精心構築了三道防線,且空倉嶺天險易守難攻。結果兩個多月來前線卻是接連傳來噩耗,高平關失守,光狼城失陷,軍隊一敗再敗。你作為趙王是何感想?

我想必然是長平危急速派大軍支援,廉頗已不可用必須另遣大將代之。史料有限,但是估計趙括是那時趙王手下僅有的幾個能用的大將,而且春秋戰國幾百年戰亂,也不太可能讓一個廢物指揮幾十萬軍隊。

有人說李牧但是那時的李牧估計還是小屁孩,就算李牧可用也遠在長城防線,等他回來長平的趙軍骨灰都揚上天了。


這裡要從秦趙所謂的三年對峙說起,長平之戰起因是前262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上黨與韓國陸上聯繫隔絕成為飛地,上黨投降趙國。到前260年9月白起坑殺趙降卒40萬取得長平之戰勝利,這期間將近三年。

但是趙國接收上黨後秦國並未馬上進攻上黨,而是在持續暴打韓國,秦趙並未實際接觸,何來廉頗堅守不出消耗秦軍一說?

秦軍的進攻是前260年4月王齕發起的,到7月趙軍大敗空倉嶺防線失守,損兵折將退守丹水,趙括取代廉頗也是在7月。

前261年廉頗已經率大軍進駐長平,精心構築了三道防線,且空倉嶺天險易守難攻。結果兩個多月來前線卻是接連傳來噩耗,高平關失守,光狼城失陷,軍隊一敗再敗。你作為趙王是何感想?

我想必然是長平危急速派大軍支援,廉頗已不可用必須另遣大將代之。史料有限,但是估計趙括是那時趙王手下僅有的幾個能用的大將,而且春秋戰國幾百年戰亂,也不太可能讓一個廢物指揮幾十萬軍隊。

有人說李牧但是那時的李牧估計還是小屁孩,就算李牧可用也遠在長城防線,等他回來長平的趙軍骨灰都揚上天了。


秦國不是了解趙括,是了解趙國政治體系。

換句話說,不管換誰上,局面都是負面的。

先談趙國政治生態,在沙丘之亂後,趙國的核心凝聚力己經不存在了,分裂了。在其後的史書和文獻中至少有兩派,其一為趙勝,其一為趙豹。趙勝勢大,從史書中可以看出由其建議確定的政策多。而另一派趙豹為其利益必然反擊。

遠在趙奢的閼與一戰中,你看趙奢一番騷操作,說出戰的,殺……;長時間停留,但一動動如脫兔……,這些動作,是做給誰看的?秦軍是看不到的,是給敵對派系看的,再由敵對派系把消息傳給秦軍的。

結合這,我可以明白趙奢說他兒子的意思:趙括雖然懂軍事,但是,在政治上是有點負缺……

而到了長平之戰時,趙豹一系如果和秦國沒有溝通,鬼才信。所以,不管趙國派誰,秦國必然知道。(所以在史記中一直強調秦國知道趙國換將後,決不允許讓別人知道自己換了白起……)

趙括在史書中並沒有記載參加過其它什麼戰爭,但這並不能證明他沒參加過戰爭。從秦國用間在邯鄲說秦國怕趙括這件事來看,存在趙括在戰場上勝過秦軍的可能性,也許,趙勝一派也因為此事,才會最終同意趙括換將一事(趙勝一系的藺相如並未同意,趙恬應在藺相如死後才上任的)。

趙括此戰會敗最大的原因是底牌(缺糧,需速戰——否則要換什麼將)己被秦國知道,不怕他不入套。

所以此戰不管誰上,敗仗概率極高。那怕上李牧也不管用。

pS:推崇李牧的人,也可看看李牧怎樣贏匈奴的。人家不缺時間啊,而趙括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