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對袁隆平的評價褒貶都有,我現在很不明白的想請問大佬,他的水稻到底有沒有人種,和口感。或者說商業價值,或者說是對人類的貢獻到底體現在哪裡,為什麼這麼多人

  • "他培育的水稻都在實驗田」,誰培育的水稻都是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實驗田階段啊!特別是最近袁的團隊加大了"轉基因"和"基因編輯"的研究力度,這些目前出不了實驗田。這就代表沒用嗎?
  • 「根本沒有被種植」(是因為)「口感太差」。"威優"系列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種的挺多的,現在有更更好的品種,誰會抱著老品種不放啊!
  • 「一個人根本做不了這麼多貢獻」,嗯,他既不是最早提出雜交水稻,也不是最早實現雜交水稻的,也不是最早實現雜交水稻制種的,也不是最早發現「野敗」不育資源的,也不是最早利用「野敗」的,也不是最早實現「三系配套」的,也不是實現最高產量雜交稻的,但他確實參與了這些工作。
  • 「你吃的是謝華安的米」,謝華安選育了「明恢63」,配組了「汕優63」,連續十幾年種植面積第一,但是,這也是那個時期的品種啊!袁隆平的「威優64」單個品種最多的一年重了3000多萬畝,不算沒人種吧?(2016年最多的品種也只有它的十分之一)

  • 趙連芳1968年就在台灣故去了,這位不知道發表回復之前剛剛看了哪個營銷號的文章。
  • 海水稻還在研究中,我沒看到技術細節,媒體報道問題太多,我判斷不出來。

數據來源:

  •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
  • 國家水稻數據中心


我一直覺得是其他人做了貢獻卻沒有榮譽,而不是袁老的貢獻配不上榮譽

袁隆平的水稻現在不牛逼不代表當年不牛逼

大家狂吹謝華安難道它的方法不是建立在袁老上面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還行?

大家可以狂吹其他科學家,但是黑袁老真沒必要,他雖然沒讓你吃飽,但是讓你爺爺奶奶沒餓死,讓你爸爸媽媽能吃飽,讓你能現在吹逼說雜交稻真難吃


沒有,他培育的幾個品種要麼沒大面積推廣,要麼因為各種原因被市場淘汰。


我也看過,關於袁爺爺的一些評論。說把袁爺爺過度神華,說雜交水稻是個姓李的發明的。都是些道聽途說,就覺得自己知道了真相。散播謠言。跟微信上那些大媽們差不多,沒有什麼謠言識別能力。


1、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發明了雜交水稻,是為雜交水稻之祖。

2、日本人發明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通過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

3、馮克珊於1970年11月23日,在南紅農場找到野生水稻。

4、顏龍安於1972年冬第一個成功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並開始向全國提供不育系種子。

5、張先程於1973年選育出強恢復系IR24,首次實現了三系配套。

6、謝華安於1981年利用自己培育的「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雜交,第一個成功培育出真正的雜交水稻「汕優63」,「汕優63」是播種面積最廣,種植時間最長的雜交稻。

7、朱英國院士單獨培育了細胞質「紅蓮型」和「馬協型」雜交水稻。

8、石明松單獨發明了二系雜交技術。

9、陳日勝於1986年搞出了海水稻。

================================

以上關鍵技術進程,都沒有袁隆平!

另:中國的糧食結構中,水稻產量僅佔三分之一,而雜交水稻占水稻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另有常規稻、粳稻各佔三分之一)。

按通常的說法,雜交水稻增產20%,其中農藥和化肥的貢獻佔80%,種子的貢獻佔20%,所以,種子在雜交水稻增產的貢獻僅佔4%。

因此,雜交育種對中國糧食的總貢獻為:4%/9,即千分之4.444,就按千分之五算吧。

現在,有1000個人吃飯,後來又來了5個人,你們說,需要多做這5個人的飯么?

每人少吃一口飯,多出來的完全可以撐死這5個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