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編輯一下:

薪火相傳,你們還記得嗎?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從燧人氏取火到神農氏嘗百草,中華民族一直就是薪火相傳的過程。而今袁神農提出的拓荒人薪火相傳的精神,正式我們需要學習的。


在在更一下:

有同學問分子育種技術,這個解釋起來略複雜,因為我工作涉及到一些分子育種的內容,我就盡量簡單的解釋下,不一定特別嚴謹,當科普看就行。

首先說分子育種和轉基因的一個顯著區別,轉基因顧名思義就是把外部的基因引入到物種之中。而分子育種我們做的都是同一物種之間的不同性狀基因標記和篩選。

比如用超級稻來舉例,有小穗,大穗,易倒伏,抗倒伏,耐鹽鹼,不耐鹽鹼等等多種形狀,而這些形狀用我們傳統的育種方式都是中一年選一年,挑出來我們想要的那幾個特性,然後繼續雜交繼續種,所以以前農業育種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而用分子育種技術介入以後,可以對物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標記出所有我們想要的性狀點,然後在育種以後選擇我們想要的那幾個特性進行雜交,之後對我們只要對子二代測序,就能知道這個種子的情況,而不需要等待這個品種長成。

這樣育種的目的性更強,節省了大把的時間,而且沒有引入外來基因源,所有的基因都是本來物種就存在的,可以等同於分子生物學下的雜交育種技術。

最後說下,我是支持轉基因技術的。我感覺大部分搞生物的應該都支持,尤其是合成生物和分子生物方向的,要不不是自己打自己臉。以前與不同人群,省市官員很多人解釋過轉基因的情況,但是真的國內這個風氣太難了。

我只能這麼跟大家說,截止到目前,我沒有讀到任何確實證明轉基因有問題的論文,所有號稱有問題的論文最後基本都被證偽了。


在更一下:

有人提出海水稻是轉基因食品,我在這類要強調一點,海水稻是經過常規育種和分子育種技術培育出來的,不是轉基因!!!不是轉基因!!!不是轉基因!!!

通過對鹽鹼地的改造並不會讓人們發大財。袁神農提出的口號是:開拓億畝荒灘,增加億畝良田,多養活1億人。

我們在內蒙以及更多的地方可以開荒的鹽鹼地有多少?這種拓荒精神離我們是不是已經很遠了?

更一下:據參加海水稻試吃的當地農民和專家表示,海水稻的口感要比普通的水稻要香甜也沒有鹹味。


唔,我看大家的關注點大部分都在糧食增產上邊,那我給大家講一個新思路。

魔稻祖師的這個鹽鹼地水稻和海水稻,除了讓我們可以在更多的地方種水稻以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作用。就是治理土地鹽鹼化。不單是讓我們有更多的土地種水稻,還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土地種別的作物。

我們知道中國的鹽鹼地很多,原因也是多種多樣,比如一場颱風引發的海水倒灌都可能造成很多土地鹽鹼化。按著我們傳統的說法是海水倒灌後的土地要拋荒4年。但其實是可以通過種植水稻來改良土壤的,只是傳統水稻如果種植在這種土地上減產會非常的嚴重,所以很少有人去賠本種植水稻來改善土地。而有了這種耐鹽高產的水稻,就可以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

這些土地在經過多年種植鹽鹼水稻後,土壤得到改良就可以變成正常的良田。中國有多少可以改良的土地?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我姨姨家在溫嶺,種了袁老的雜交水稻以後,每年種地的年收入可以比以往多出3000多塊,可能對於很多高薪的人來說,這點多出的年收入根本不值一提,但對於我們農村種地的人來說就是可以多吃幾頓豬肉,多買幾件衣服,多給孩子買幾個她想要的玩具,這對於農村的普通家庭來說就算非常有意義了。


中國耕地紅線18億畝,水稻種植面積4.5 億畝。[1]

而中國鹽鹼地高達15億畝。

中國水稻低產田,畝產300-350公斤。

水稻高產田,畝產500-600公斤。

2019年,中國水稻總產量20961萬噸,全國平均畝產是470公斤。

鹽鹼地的平均畝產能達到300公斤以上[2],那麼能大力推廣鹽鹼地水稻,理論上,能夠退耕的耕地,可以達到上億畝。

雖然,中國改革開放後,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都有總體上的硬性指標。但耕地分布,早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下面是1980年到2010年,中國各地區水稻種植面積的變化。

可以看出,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廣東、江浙東部,以及內陸發達省會城市,水稻種植面積,隨著經濟的發展,有著最大面積的減少。相反,經濟發展緩慢的黑龍江地區,耕地面積得到了最大化的擴張。

近幾年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農業耕地也在跟著調整。

其中水稻種植面積,也具有明顯的變化:

這裡的單位是千公頃

可以看出,從2015年開始,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減少,明顯在給中國產業結構優化讓路。

然而2020年美國的經濟封鎖,給中國農業再次敲響了一個警鐘。

中國糧食必須能自給自足,絕對不能依賴進口。

18億畝耕地紅線,4.5 億畝水稻種植面積,這是中國的最後底線。

但中國不得不發展,隨著產業鏈往內地遷移,內地的耕地勢必會大量退縮。

鹽鹼地如果能大片開發,則可以迅速補上這一個缺口。

那麼,鹽鹼地水稻和海水稻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有哪些意義?

我覺得,雖然短期不能解決耕地和建築用地的根本矛盾,但可以加速這個矛盾的最終解決。

如果這個矛盾解決了。

一些原本適合經濟開發、或者能承接一線城市產業的區域,則可以丟下耕地包袱,全面發展。

一些原本並不怎麼適合水稻種植的地區,也可以放心種植,其它高效益的經濟作物。

  • 安徽發展的落後,其實耕地紅線,是一大重要的因素。

要知道,中國採取的是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國家規定的國內水稻收購價格,遠高於國際價格。

但哪怕如此,由於中國大多數是小農耕種,隨著消費整體飛升,一些地區的農民生活情況依舊不容樂觀。

為什麼6億人月均收入1000以下?

因為中國長達20年的水稻價格(包括其他農作物),都沒有多大的變化。

的確農作物的低價格,代表者中國農業的良性發展。

但對於依舊還處在小農種植的,那部分農民來說,他們的收入,則可能長達20年不變。

2000年時,全國平均工資是780元。月入1000的農民,看起來還有些富有。

20年後呢?

相當多的地區,必須保持耕地紅線,為全國人民提供保障。這些農民,可能失去了其它發家致富的機會。一些落後地區,除了不變動的農業之外,物價飛漲,其它產業幾乎沒有什麼發展。

我想說的是,鹽鹼地水稻大面積推廣,最受益的是那一批,是原本可以有更多選擇,但不得不守住耕地紅線的那些農民。那些地區,大多數往往也是無法大面積種植水稻的地區。

到時候,中國農業結構也會得到全面的優化。

當然,是否能真正實現,還是得看鹽鹼地水稻,最終能不能得到大面積的全面推廣。

如果中國落後地區也能全面奔小康,整個中國的經濟,則可能再翻個幾番。

對於普通城市人的生活,也將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然,單靠鹽鹼地水稻是不可能做到這些的,但它會為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提供最原始的動力。

土地,國之本也。

參考

  1. ^http://free.chinabaogao.com/nonglinmuyu/201805/052233S202018.html
  2. ^http://www.mnw.cn/news/consumer/1851152.html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很多豐富的地質,其中鹽鹼地普遍存在著,而我們知道想在鹽鹼地上面種植水稻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海水稻的研發,就成功的讓這件事情變成了可能。

在9月22日的快手直播里袁隆平老師反覆提及,要加快技術改良,把鹽鹼地水稻和海水稻的產量儘快搞上去,這幾天是水稻的豐收季節,袁老團隊的很多成員都下到全國各個試驗田去現場測量誰盜的畝產量了,袁老在直播的時候讓工作人員給寫到全國各地的學生打電話詢問水稻的畝產量是多少,聽到學生的彙報後袁老非常開心,其中聊到內蒙的一塊試驗田,袁老開心的說「我還在那個田裡睡過午覺嘞」,非常可愛可敬的老人。

很多人會疑惑,現在已經過了挨餓的年代了,為什麼還要去投入巨大的精力去研發鹽鹼地水稻和海水稻其實這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思維,也是一種國際化的思維,正如袁老在直播里說的那樣,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裡,怎麼保證呢?就得把每一寸耕地都有效的利用起來,而且我們的目光不僅僅是方言國內,還有放眼世界,世界上還有人在挨餓,世界上有很多地區都有鹽鹼地,我們把這些鹽鹼地種水稻的問題解決了,就能幫助更多挨餓的世界人民。

袁老90歲了,在直播中的狀態依然非常好,他說自己熱愛體育,熱愛音樂,還和大家介紹說自己年輕的時候還考取過空軍,在全省游泳比賽中獲得過第四名的成績,當時省里選拔前三名進入國家隊,所以自己就被淘汰了,最後就來搞了科研,一干就是一輩子,自己非常喜歡這項事業。作

作為農民的孩子,我是打心眼裡感謝袁老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鹽鹼地給農民帶來的收入是很少的,而海水稻的成功研發,也讓農民增加了很多的收入,也有很多農民富裕了起來,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也是一件非常具有意義的事情。

全世界很多地方每一年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造成大面積的新的鹽鹼地的產生,這就導致了這些地方的無法耕種

而袁隆平老先生髮明的「海水稻」不僅能在這些地方存活,而且還能達到一定產量,這無疑是意義重大的。

就我想到的都還有幾個

1、溫飽問題,雖然基本算是解決了,但是因為發展差異,我相信依然有很多地方仍然處於絕對貧窮,把原本廢棄的不能耕種的土地利用起來,糧食有儲備,調配不會累。

2、其他國家也有這樣或那樣的鹽鹼地的問題,技術的交流,專利的出售,這對國家來說,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外交問題,尤其是東南亞等的一些島國,能提升國際地位。

3、對生態來說,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一次的實驗是在迪拜沙漠取得成果的,水稻的種植不但能調節土壤鹽鹼度,還能提高土壤活性,成片的水稻簡直就是成片的人造綠洲。

4、吃貨最關心的口感問題,因為環境惡劣,幾乎沒有病蟲害的侵擾,因此農藥的使用會大大降低,而且大家都知道,海水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就這點來說是優於淡水稻的!

5、以備不時之需,當天氣發生很大變化影響其他水稻產量的時候,海水稻和鹽鹼地水稻就會做增援力量。


有些人談什麼國外很早也有鹽鹼地水稻之類的。我的回復是:14年左右,陳日勝的海水稻經過媒體報道,鋪天蓋地,聲勢很大,海水稻才為大眾所熟知。當年情形,歷歷在目。當時還有農業部的現場評估,組長是中科院院士謝華安。現場評價是陳日勝的海水稻資源很好,需要仔細保護。沒多久袁隆平就借著這個媒體宣傳的聲勢,在青島成立什麼海水稻研究中心。最開始的宣傳上還帶上陳日勝的名字,沒多久就不帶了,到後來閉口不提,直言是袁隆平的海水稻如何如何。袁隆平本人,在這次媒體報道之前,從來沒搞過海水稻,在這次媒體報道之後,就開始對海水稻十分上心,十分惦記。你們拿什麼國外如何如何就有海水稻,什麼江蘇省什麼所也有什麼耐鹽鹼稻,就是說不出來14年之前袁隆平可搞過什麼海水稻。六七年來,對此事的新聞報道,我都記著。內情到底如何,明眼人誰不知道?挾地位、資源、權力,盜取他人工作成果,學閥行徑。無恥的程度一至於此,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海水稻是陳日勝最早發現並且持續培養的。這是2014年就有報道的。提海水稻不提陳日勝只提袁隆平是貪天之功據為己有。

廣東湛江海水種出水稻 專家認為是特異水稻種質資源建議保護?

www.guancha.cn圖標

一個種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鹽鹼地里,用海水種水稻——變成了現實。羊城晚報記者從廣東省湛江市有關部門獲悉,一種可在海水裡生長並長出稻穀,耐鹽、耐淹能力強的海水稻,10月18日經農業部等海水稻專家現場考察,被一致認為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專家建議國家加強對海水稻資源的全面保護,並大力支持開展系統研究。海水稻發現者之一的陳日勝,為了海水稻繁育已奮鬥了28年之久。

據悉,中國的鹽鹼地有6.3億畝之多,基本撂荒,如果都能長出水稻,以目前產量(畝產300斤)計,每年能多打1890億斤糧食,相當於現有全國糧產的五分之一。

陳日勝的海稻

10月18日,農業部海水稻專家現場考察會在湛江舉行。考察會由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發出邀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水稻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參加。專家組專程來到遂溪城月鎮燕巢村海灘邊,考察陳日勝種植的海水稻。

當天上午,海水退潮,陳日勝指著稻田說,漲潮後海水稻就會被淹沒。正值灌漿期的水稻,稻穗青白色,如蘆葦盪。

「果然是野的!」站在田埂上,福建省農科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手捧稻穗,發現穀殼帶著長長的尖芒後激動地說。他表示,一個優良基因的利用,可以提高育種的水平。

作為專家組組長,謝華安表示,海水稻耐鹽鹼水平較高,是很好的種子資源,應該支持開發利用。他強調,海水稻種子是國家寶貴的資源,一定要保護好。

「如果水稻真能靠海水灌溉長成,那將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果!」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研究員廖西元建議,當地農業部門要保護好海水稻發源地。

據了解,1986年陳日勝在羅文烈教授帶領下,普查湛江紅樹林資源時,在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的水稻。當時羅教授叮囑他收下522粒種子進行繁育,將海水稻種子延續至今。

「那是1986年11月的一天,風和日麗。我和湛江農業專科學校的羅文列教授一起到我老家遂溪海灘邊察看紅松林的生長情況。當我們穿梭於白花花的蘆葦盪時,我忽然看到一株比人高出一半高,看似蘆葦、卻又結著穗子的植物在迎風搖曳。憑直覺,我覺得它是稻子,但成熟的稻穗是金黃色的呀,它卻是青白色的,穗子頂上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看上去又有點像麥子。我把穗子里的果實剝開來一看,竟是紅顏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

這到底是哪類植物呢?羅教授仔細察看後,斷定它就是水稻,一種生長在海灘涂鹽鹼地里的野生水稻。

水稻還能長在海灘鹽鹼地里?我對這一水稻新品種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好奇心。羅教授囑咐我說,中國蘊藏著豐富的種子資源,有眾多的野生稻品種,只不過沒有被發現罷了。這是一個新物種,是非常寶貴的,你發現了它,一定要設法把它保存下來。從那時到現在,近30年過去了,我一直用心做著這件事,為此我不知耗費了多少錢財和精力。種植的面積從幾分到幾畝、幾十畝、幾百畝,擴展到今年的1000多畝。今年收上來的種子足夠種植幾萬畝鹽鹼地,我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

陳日勝說,多年種植和反覆的科學實驗,讓人們對「海稻」的特性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這種稻子抗鹽鹼、抗病蟲害、不需施肥鋤草,還抗旱、抗澇。

有人把陳日勝叫做「海稻之父」,陳日勝聽聞哈哈大笑起來:「要說這是上帝送給我們老百姓的禮物,這不假;說我是『海稻之父』可不敢當,我不過是替老百姓圓了這個夢而已。」

目前,這種海水稻正在廣東遂溪、廉江和海南等鹽鹼地開展多點試種。

(觀察者網綜合羊城晚報、新民周刊報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