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以可憐的見識既理解不了雜交水稻是什麼,又不明白雜交水稻之父成就在哪,所以才會跟著地攤文撿兩個名字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覺得自己看兩篇地攤文就搞到了什麼了不起的知識?


因為要顯得與眾不同啊


1、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發明了雜交水稻,是為雜交水稻之祖。

2、日本人發明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通過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

3、馮克珊於1970年11月23日,在南紅農場找到野生水稻。4、顏龍安於1972年冬第一個成功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並開始向全國提供不育系種子。5、張先程於1973年選育出強恢復系IR24,首次實現了三系配套。6、謝華安於1981年利用自己培育的「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雜交,第一個成功培育出真正的雜交水稻「汕優63」,「汕優63」是播種面積最廣,種植時間最長的雜交稻。

7、朱英國院士單獨培育了細胞質「紅蓮型」和「馬協型」雜交水稻。

8、石明松單獨發明了二系雜交技術。9、陳日勝於1986年搞出了海水稻。================================以上關鍵技術進程,都沒有袁隆平!

另:中國的糧食結構中,水稻產量僅佔三分之一,而雜交水稻占水稻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另有常規稻、粳稻各佔三分之一)。

按通常的說法,雜交水稻增產20%,其中農藥和化肥的貢獻佔80%,種子的貢獻佔20%,所以,種子在雜交水稻增產的貢獻僅佔4%。因此,雜交育種對中國糧食的總貢獻為:4%/9,即千分之4.444,就按千分之五算吧。現在,有1000個人吃飯,後來又來了5個人,你們說,需要多做這5個人的飯么?

每人少吃一口飯,多出來的完全可以撐死這5個人!


在國際上,美國農學家瓊斯於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的理論。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1927年丁穎教授用栽培稻竹占與野生稻雜交育成中山1號水稻。日本學者則在1917年就發現了野生不育系,1966年日本琉球大學新城長友以欽蘇拉包羅為母本與台中65雜交~育成BT型不育胞質台中65A~並將該雜交組合後代的部分可育株經自交穩定選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質恢復系~於1968年實現粳型,粳稻:矮稈、葉窄、色深和米粒短,雜交稻三系配套。 顏龍安1972年帶領課題組最早育出野敗秈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號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組的雜交稻累計推廣種植18.744億畝,佔全國種植雜交稻總面積的47.59%。1973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勢組合「汕優2號」,實現三系配套。而袁隆平的研究進展卻不是很順利,1974年才培育成功自己的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1975年以後在湖南洞庭湖地區大規模試種。與同類雜交稻品種相比,「南優2號」的確長勢最好,穗大粒多,但卻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後來,洞庭湖地區幾十萬畝水稻遭遇矮縮病,顆粒無收,「南優2號」也因此被逐漸淘汰。

1991年版的《中國雜交水稻的發展》一書列出了23個雜交水稻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雜交水稻品種里,只有「南優2號」為袁隆平的成果。此書由中國農科院與湖南農科院主編,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1981年,來自福建三明農科所的謝華安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汕優63」,這個初期科研經費投入不足10萬元的項目,卻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橫掃中國大地,最高峰時期曾經佔據全國雜交稻種植面積的45%,累積種植面積占雜交水稻主要品種的21%(2006年數據)。更關鍵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雜交稻剛推出便遇到了稻瘟病困境,推廣嚴重受阻,有的地方甚至將幾十萬公斤種子封存。由於汕優63對稻瘟病的優良抗性,雜交稻才得以真正進入國人的視野。著名水稻育種專家楊守仁曾說,「汕優63救了雜交水稻的命」。

隨後,在1997年時,來自江蘇農科院的鄒江石培育出了「兩優培九」,並表現出優異的品質,在2002年後接替「汕優63」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直到2004年和2010年時,袁隆平團隊的「金優207」及「Y兩優1號」才批量推廣,2015年前後,袁隆平團隊唯一一個通過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兩優0293在全國多地發生大面積絕收並退出市場。1973年,石明松在沙湖原種場「農墾58」大田中,發現「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經過十幾年培育,在1985年10月通過農業部和中國農科院認定並推廣,1989年遇到意外去世後,成果才被袁隆平團隊接手。

2014—2018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前十名都是常規稻,順序為龍粳31、中嘉早17、寧粳4號,黃華占,綏粳14,綏粳18,南粳9108,龍粳39,龍粳43,湘早秈45號,連粳11號。

據農業部門不完全統計,東北稻區水稻常年種植面積500萬公頃以上,目前全部為都為常規稻品種


沒有雜交水稻,就要用別的糧食去餵豬牛羊。成本就高了。你就不那麼容易吃到便宜肉了。


因為網友過度吹捧


袁老的貢獻是很大的,

不過相對他的名氣來說,他的貢獻小了,小得不像話


因為確實不吃,他的種子在全中國只佔非常小的比例,北方甚至沒有,他最大的貢獻是這個

由於制種技術取得突破,使得大面積育種成為了現實,才能大幅度推廣優良品種,最簡單的例子,現在農民們只會買種子播種,不會留種,因為留種會出現很多問題,譬如不結實,退化,不抗病蟲害等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