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是白人,说不上对中国学生歧视,但是对于自己喜欢的学生(基本都是白人)就极其偏心。老板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拖延症,表现形式就是不回学生的邮件,并不是不看邮件,而是看到了邮件选择性地回复,觉得麻烦的邮件就直接不管;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改文章速度慢,经常文章在他手上最长的可以拖上好几个月,最后可能就改了1-2小时然后就提交了;但是以上这些只适用于普通学生,对于那些他喜欢的学生来说,邮件通常就是看到就秒回,文章改的也是飞快,飞速改完提交,也愿意费心思给这些学生尝试更好的期刊。请问作为学生改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呢?


导师不回学生邮件,道理上怪导师多些,因为这是导师的分内工作。不过,也有时收到邮件让人不爽的。这时如果再事情多、压力大或是心情差,有可能就把邮件放在一边,甚至不回了。这里不是为导师开脱。只是,改变别人困难,改变自己容易。把邮件写好点,得到回复的可能性也更大些。这里写一些我收到过的,可以改进的邮件。只是个人经验,不是说题主有问题,不是针对题主啊 ~

○ 内容难回复。比如写个文章让老师改,文章要改的实在太多,让人想起来就头疼。或者问一大堆太简单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能面谈为好)。这样的事,难免让人拖著做。

○ 不一次讲完。有些同学发邮件,先发个邮件试探性地问问题的一部分。我回了以后,再试探性地问问题的下一部分。回了好多封邮件才搞清楚他要问什么。这种情况,建议组织一下语言,一次讲完,有效沟通。别像落英神剑掌一样,八虚一实。发微信也是一样,先问「在吗」,回了以后又问「问个问题有时间吗」,然后再施展落英神剑掌。这种微信,尽管我知道不是故意调笑我,也实在不想回的。我个人要是有事给长辈发微信,通常是「xx老师,您好!
有个问题请教一下:
...
打扰了,多谢!」先用编辑器编辑好,再复制粘贴一条信息到微信里。

○ 啰嗦没重点。没话找话,扯一大堆,让人头疼(当面讨论更是这样)。别说废话。有用的话里面,如果实在内容很多,建议理清逻辑,用 1,2,3 这种列表格式,每一项用总分结构,先一句话概括,再具体讨论。这样可以一目了然。

○ 邮件不礼貌。我收到很多邮件都是命令式的语气,比如 please do ... 。再比如没标题没称呼没落款。我相信同学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大清楚邮件,特别是英文怎么写比较礼貌。不过虽然我道理上是理解的,情感上还是可能影响一点处理邮件的优先顺序。如果导师和学生有国籍、文化差异,也可能产生更大误解。

○ 时间不合适。我个人无所谓,休息时间可能在工作,工作时间可能在摸鱼。不过如果导师很讲究生活工作平衡的话,尽量不要在工作时间之外,或者快下班的时间发邮件。

○ 像个复读机。导师确实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看见邮件。但是可能性是很小的。有的同学一天没看见回复,就天天像闹钟一样提醒。这样得到回复的可能更小。一周以后礼貌提醒一下是合适的。

○ 像垃圾邮件。然后进入导师的垃圾邮件,可能就忽略了。这事个人很难控制,但是如果形式上专业一点,例如用学校邮箱或信誉较好的邮件服务、邮箱设置里配置个人姓名、采取醒目标题等,应该判断为垃圾邮件的概率小一些,就算标为垃圾,一眼看去是正经邮件,也容易被老师人工捞回来。

最后再多说一句,和导师搞好关系,情商很重要。理工科经常有同学情商为零,甚至情商为负,还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确实,有些大科学家恃才傲物也好,太专注学术忽略为人处事也好,未必情商都高。但是成为这样的大科学家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再说,就算这些大科学家,他们的这些毛病也是他们的减分项。另外,这些所谓的科学家情商低的故事,也很多是后人编的)。多注重处事方式,让导师觉得沟通过程愉快,是双赢的事情。


这种情况毫无疑问是老师的心态和人品有问题,没有洗地的余地。这种把课题组当作私人小作坊、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教授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很多。中国学生总是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这其实是很大的误区。

不过作为学生,除非导师出现触碰底线的政治正确问题,否则也很难对此作出什么改变。很多时候只能把这种老板当作你读博科研路上的磨练,当作一个无法改变的环境条件。只要老板还为你的科研课题提供资源,就不耽误你读好自己的博士。

切记,读博士是为了自己,要灵活根据环境选择策略。老板指导多就好好接受指导多互动、老板资源多就好好利用资源为自己的课题服务、老板不管你就好好自由探索闯一闯,总有一款适合你。

如果老板是个人渣,该斗争还是得斗争——还是这句,一切都是为了你自己的成长,不要被眼前的委屈困住。


求人办事要讲究方式方法 毕竟最后办不成吃亏的是自己 哪怕你有一千种方法证实过错在彼

人都是人 包括导师 包括美国的导师


导师能在大部分时间保证 regular meeting(一周或者稍长时间讨论一次)的话无所谓,毕竟邮件的沟通效率不是很好。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尽可能精炼一点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应该尽早磨合(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导师只招跟自己有过合作经历的学生的原因),最好刚开始几个月就能调整到双方都能适应的沟通模式。譬如说跟导师聊一下对方一般查邮件是什么时间,哪些情况会回复,尽可能把沟通变得有效率一些。

不能保证的话,能换导师就换导师吧。到了某些极端情形(譬如某导师带了近三年的学生说「不知道能不能合作,要『试用』」几个月,最后还把『试用期』一拖再拖弄成一年),该跑路就尽早跑路。有些人不管 research 做得如何风格如何出身如何,天生就没点过带学生的技能树且不自知,就像一个没有病识感的精神病人。


Boss is leader, not reader. 要给上级出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谁都不想答问答题,但是都喜欢单选题。我国历史上,给上级献策,要上中下三策。一般上策和中策都是歌颂领导英明神武,从领导角度看,可行性一般都低。于是,领导大多选了下策。

在某个时期,北极圈有一群雪橇犬,其中有一只叫做奥斯卡的领头狗。当科考队员在雪橇上打盹的适合,奥斯卡就带著狗群悄悄的转变角度,直到实现180°转弯,回到温暖的出发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