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问一下,当你不喜欢一位艺术家或这位艺术家的人品评价非常低时,你会喜欢他的作品(任何形式的艺术)吗?

个人是认为应该分开的,但感觉有不少人都不会去欣赏那些风评不好的艺术家的作品。

我想听一下理由(不要骂我)(?﹏?)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也是争议不断的一个话题

其实不光是艺术与人品,同样也有人会问艺术与私生活,艺术与政治倾向,艺术与道德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可以统一为探讨 艺术家艺术作品 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亦或者我们可以问能否因为艺术家本身的原因而喜爱或讨厌一件艺术品,这甚至还能上升为我们能否因为艺术家的缘故而抵制他的作品。

以上,我先分别举几个艺术家的例子,让大家产生一点代入感

讲真,我看到艺术家人品问题想到的第一人就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弗朗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很遗憾PUA这个词发明的太晚了,如果能够早出现一百年,将两任男友逼自杀的培根完全可以算是PUA鼻祖。

培根本人生性敏感多疑,极度缺乏安全感,同时又控制欲极强。在1963年,他与同性伴侣乔治 戴尔开始了一段十年的感情,然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培根一直处在一种统治者的地位,他对戴尔生活的一点一滴都要加以控制并且处处打压,他的发型、衣著甚至讲话方式,甚至规定戴尔只有在受到他召唤的时候才能来见他。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使得戴尔郁郁寡欢,逐渐在酗酒和毒品中迷失自己。1971年,在培根一次大型回顾展的开幕当日,人们在房间里发现了戴尔的尸体。

《乔治 戴尔坐像》

培根的性格受其原生家庭影响甚大,但他的无理、自大、漠视和强人所难,将他和爱他的人一次次推向深渊。但无可置疑的是,他的疯狂并没有影响他在艺术领域中巨擘的地位,他的艺术造诣令人叹为观止,追捧者不计其数。2013年11月,这位画家的作品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1.424亿美元成交,一度成为成为艺术品拍卖史上最贵的作品。

除此之外,我联想到另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中国艺术家——Weiwei Ai

有趣的是,艾先生的不少作品在国际上知名度不小,但在国内却算是「臭名远扬」,而这其中自然也有脱不了干系的政治和法律原因,不少人也因为他的政治倾向而对其作品嗤之以鼻,将其不少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作品列为哗众取宠之作。相比在国内的不受待见,他却是为数不多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ic of Arts)和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举办过大型个展的艺术家,其作品在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2010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装置作品《葵花籽》

这件《葵瓜子》作为其代表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了,整整一亿颗纯手工做的陶瓷葵瓜子,由景德镇一千六百多名陶瓷工匠耗时数月完成。葵花籽作为在中国司空见惯的零食,具有特定的时代与地域象征,每一颗与众不同的瓜子的个体意义都会因为身在其中而被庞大的基数所消解。这件作品影射了中国无数处于为了迎合大规模生产而投身于生产线上的廉价劳动力,讽刺的是,这件作品本身却解决了景德镇一千多人数月的生计。

正如Tate Modern的策展人Juliet Bingham所说,这件作品针对现代社会提出了不少挑战: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n individual in todays society? Are we insignificant or powerless unless we act together? What do our increasing desires, materialism and number mean for societ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上述的两位都是当今艺术界充满争议的人物,然而作为观者,我们是应当排除外在影响就事论事地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还是应该将其与所处语境结合看待呢。这就关系到艺术品与其艺术背后含义的关系了。

普遍来说,中国观众对艺术品的评判标准并不复杂,艺术品所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好看,而这是导致了中国现代艺术中唯美主义和装饰主义大行其道的原因。如果针对这类作品,评判艺术的好坏通常与艺术家本人无关,侧重关注其绘画功底与技巧即可,好即是好差即是差,例如「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宋徽宗即使再昏庸无能,也没办法掩盖他在书法绘画上的高超技艺,而这都是有一套来自学院较为严格的标准的。

《桃鸠图》

然而西方现代艺术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一种艺术运动,都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政治与社会因素。这些作品无一例外的与当时的环境融为一体,任何脱离语境的欣赏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他们的艺术价值,而这也是许多人觉得看不懂现代艺术的原因,因为他们只有配合当时的那个环境才是有意义的,这也导致了艺术家在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

当艺术品作为艺术家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时,他的美学意义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大了,相应的,作品其中暗含的理念与想法成为了主角,作品本身反而成为了一种媒介。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有表达,就肯定会有分歧和冲突,无论是观者对创作者自身品行不端的反对,亦或是对创作者所持的观点与立场的反对,都会延伸成为对作品的喜恶,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也有不少艺术家本身实力过硬,但其身上的确存著在让人不敢苟同地方,而这个时候,只有做到非常中立的客观,才能够将其艺术的形式(form)与内容(content)分开来看待,但能做不带任何主观情绪的欣赏自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思想的客体,艺术家有表达的自由,但观者也有观赏的自由,所以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说,希望每个参观的人能够尝试做到一定的理性与中立,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艺术家和作品能够给予基本的尊重和包容,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那么你将有可能发现艺术的另一种美。


能也不能。

说能,是因为道德标准不该成为评价作品的主要方式,说不能,是因为作品是艺术家内心想法的外化,带有艺术家本人的立场以及对世界的审视。

要知道,对一个作品的评价可以是很多元的:可以站在美学的角度、站在历史意义的角度、站在符号学的角度、站在文化研究的角度——这些角度,远远比道德卫士的角度重要。而如果要站在「」这是xxx人品xxx的艺术家的作品」去看待作品本身的话,福柯也说过,我们对艺术家本人的预判会干扰对其作品本身价值的判断。那这就不够纯粹了。

但是!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夹带私货」,艺术家本人的想法——或者说「人品」「私德」上的问题,往往会被他们于无形之中带入自己的作品。就像无神论者的孩子很难成为基督徒一样。大家能从昆汀的电影中总结出他的「恋足癖」,也能从毕加索作品中大量出现的裸体窥探到他情欲的放纵。而没有辨别力的人,在观看这些艺术作品时,往往会任由作品塑造自己的三观。

于是这里就有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了:一部作品吸引你的,究竟是它的美学价值,还是道德观念?你接受它的道德观念,到底是因为它被美学所包装,还是它本身就让你信服?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作品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究竟是艺术家的创作手段,还是他们本人人品的投射?如果是前者,那么就又有一点要辨别:

艺术作品中常出现出轨、乱伦、暴力,但不要把出轨、乱伦、暴力强说成艺术。

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作品,绝对不是因为出轨、乱伦、暴力。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作品,是因为艺术家本人的创作观念、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出轨、乱伦、暴力在艺术作品中,不具备它们本身的含义,而具备艺术家赋予它们的含义——《包法利夫人》中的出轨,是女性意识的崛起;《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是命运悲剧性的体现;《垮掉的一代》中的暴力,是信仰缺失的危机——换句话说,诸如此类的「不合道义」的行为,都仅作为达成艺术家目的的手段呈现,而我们最终需要关注的是目的,是艺术家们对人性纠葛的探讨。

以及,人性是十分复杂的,一个私生活不洁的人,也可能是一个革命战士——比如叶芝和海明威。而道德的标准也在千变万化,对一个人人品的评价,比对这个人作品的评价,要难太多了。

写了这么多,也没说到方法论的问题,我只说一点个人看法好了:我个人是非常不赞同「集体抵制」一类的文化迫害行为的。举一个例子,我反对因为波兰斯基的人品问题为他的作品打低分的行为,但我支持法律上对波兰斯基进行裁决。

纯粹个人看法,轻喷。


随便写写。

艺术家的作品和人品是否有关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这个问题的三个关键词都很主观。人品的好坏是人为定义的,作品的好坏是人为定义的,以及这里的艺术家到底是指狭义上的还是广义上的艺术工作者也是人为定义的,能否把问题主语换成作家、书法家、音乐家、摄影师等等,这就又回到了艺术家如何定义这个本体论问题上。

这使得答案与人的主观判断有关,与个人的才情、知识积淀以及思考的角度有关。举个例永远举不完,任何个体都不足以囊括古今中外所有类别。

先说一下为什么人品的好坏是人为定义的。人品是指品格、性格还是其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儒家」的词。你比如塞林格喜欢喝尿这种怪癖、毕加索情妇众多私生活十分混乱等等是否影响了我们对其人品的判断。

再说一下为什么作品的好坏也是人为定义的。因为在21世纪,当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资本、藏家和舆论的控制和操纵,很难通过一级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和办过多少个展直接得出作品的好坏的结论。好的作品是流传千年也历久弥新的那部分,只有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其次,我倾向于在大部分情况下人品和作品不分开讨论。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讲求德才兼备,讲求知行合一,讲求诗品和人品合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艺术一直被教化和道德化,道德观和审美观并非是二元分离的,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说得都是这个道理。正如梁文道在「八分」播客「中国人该有怎样的品德」一文中总结道:「传统文人的德性和气能显现出一种审美的格调。」 是的,传统国画中的线条、落笔挥洒的创作状态都是一种自由驰骋的情感的外化,和艺术家的精神境界有关。

在各大双年展、文献展、艺术奖项的颁奖典礼上,当代艺术有一种不断探讨社会议题的趋势(在这里且不谈极简艺术为了打破艺术传递太多信息的僵局所做的努力),艺术家越来越充当著一种行动主义者的角色。如果物质、色彩表现、空间这些艺术要素都是为作品本身所要传递的信息服务的,那么艺术家本人思想的深度决定了其作品的广度和厚度。

我偏爱的加缪、黑塞等作家,身上都具有一种人文主义情怀和社会担当,能够挖掘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坂本龙一病后复出发行的新专辑《async》 有一种大音希声、大道至简的美,悲壮旋律也有一种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JR在《村庄,脸庞》纪录片中揭示了自己为公众、社区所创作的那些有关性别、阶级、战争等议题的有点理想主义但又接地气的项目,而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那种大众想拥有但又不太敢拥有的理想主义。

加缪在获诺贝尔奖时发表的演讲「艺术家及其时代」中说到,「艺术家在无休止的痛苦与美的冲突中被撕裂,最后,他努力在毁灭的历史中树立起永恒的不朽之作」。且不谈艺术家的人品,他们最重要的是诚实面对自己,每个人都是。


如果把这个范围缩小点,缩小到00年左右的摇滚乐圈子,或者所谓的Emo圈子吧,那么Brand New一定绕不开。

(我真不知道Brand New到底是不是emo,我都给搞糊涂了。他们的音乐和传统的emo听起来很不一样,可是这只乐队又的确能让人十分情绪化。)

除开稍显稚嫩的YFW, 从Deja Entendu到TDAGARIM到Daisy再到最近的Sci-Fi,Brand New有著实在令人羡慕的discography。可以说,他们的每一张专辑都与上一张不同,却从来不会显得突兀。而即使是Jesse本人认为有点不成熟的YFW,也是一张十分流畅出色的Pop Punk,在我看来甚至高于00年代的Emo Punk三大混子-MCR, FOB, The Used(抱歉,我真就不把他们仨当emo看)。而且,专辑尾曲堪称00年代最美的punk acoustic之一。Jesse本人很喜欢这首曲子,在十几年后的现场也经常唱这首。

他们的曲子都是围绕著一个东西展开--Emotional。在Deja中,Jessy Lacey漫谈爱情与背叛,性与成熟,甚至有一首很隐晦的以航海故事讲述爱情与死亡的曲子。他的歌词深度与广度都令人惊讶。在发行三专那段时间,他甚至特地解释过Degausser一词的意思,还声明并不是自己又造了一个词。而在Sci-Fi中,他将这种广度与深度拓宽到了极致-Same Logic/Teeth中的精神疾病,137中的对核武器的思考,In The Water中作为知名音乐人的困境.....诗化的语言更是让人陶醉。

这支乐队,被WashUp Emo称为The Radiohead of Emo的乐队,在17年发行Sci-Fi宣告回归。Sci-Fi被众多乐评一致看好,商业成绩也可圈可点-Billboard第一,虽然不久就掉了出去,甚至还成为待在Billboard上时间最短的第一名,但这对于Brand New这样的乐队已经是天大的成功。自己办的厂牌Procrastinate! Music Traitors也因为Sci-Fi的成功红火起来。一切都发展得不错。但第二年,乐队旋即解散。18年的建队时间,回想起首专尾曲中的歌词:

"Im gonna stay eighteen forever. "

不免令人唏嘘。

但是,他们为什么会突然解散?

回想起17年,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浩浩荡荡的Metoo运动。Jesse Lacey当然也没能幸免。据报道,"Jesse Lacey被两名女性指控,称Jesse从她们未成年起就开始向她们索要裸照。根据Facebook上披露的消息,这两位女孩在演出上见到Jesse,开始和他聊天。后来,Jesse与她们保持联系,为她们梳理头发,问她们索要裸照,甚至在视频聊天中手淫。"

甚至有乐迷由此重新分析过了他的一段歌词:

"Hey, Hey, Hey, Mr.Hangman

Go get your rope

Your daughters werent careful

I fear that Im a slippery slope"

这首歌叫做You Wont Know, 出自The Devil And God Are Raging Inside Me。这张专辑发行的时间是06年。

也许那时,Jesse就已经开始与自己的心魔交战了。

在Facebook中写下的道歉长文中,他坦白说,他在年轻时便对性有了瘾,为此他曾感到害怕,感到内疚,却不敢正视它。在认清他所造成的影响后,他希望他能获得原谅,获得救赎。

在乐队解散后,他们留下了一首绝唱。曲名Simple Man,作为Unofficial Release发布。其中的歌词表露出Jesse希望获得自我救赎的想法:

"If I had a second chance,

Id go back and mend all the things that I could have."

罗列了大致情况,现在说说我的看法。

(当然为了精简省了很多吹的环节,没必要,去听过自然知道这支乐队有多厉害)

在我听到这样的消息时我很震惊。Jesse Lacey完全处于我意识中的两个极端-一方面,他们作为我的All-Time Favorite, 在我心里永远有著一个特殊的位置;而另一方面,作为塞林格的忠实读者,我对未成年人色情一概恨之入骨。现在他出现了,巧妙地分裂了我的意识,为此我曾辗转反侧。

我想,A real emo artist must have a tough life.他们的人生一定是曲折甚至痛苦的,他们人生中的各种凄苦,各种矛盾使他们扭曲,从而在自我沉沦中为我们创作出真正的哀歌。请看这句歌词

"The tickle, the taste of,

It used to be the reason I breathed and now its choking me up,

Die young and save yourself."

Tickle指代性。联想到他的所做所言,这种强烈的矛盾便清晰地呈现在一个人面前。

这也许便是Brand New虽然并不具备90年代的Emo特点,却依然有著强烈的Emo气质的原因吧。

而在知道这一事实前,我疯狂地迷恋著他们的一切曲子。他们的抑郁气质令我陶醉,他们对死亡的幻想令我向往。我喜欢著这忧郁的一切,而对产生这忧郁的原因并不过问。我有时甚至还想,拥有这样的性格,便是Jesse的使命。他被选中,经历这悲惨的一切,然后化抽象的悲痛为具体的音乐,将死亡的声音传播出去。

所以我认为,他们的人生经历虽然是影响他们创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可这并不表明并我们应该向作品融入作者的人格。作品创作出来后,它们便独立了出来。对于作者,它们代表的是他的过去,而不会象征他的未来。对于我们,就更谈不上代表什么了。我们把我们感受到加在作品上,从而改变了作品对于自己的性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已经把作品从作者那里抽离,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用Brand New结尾:

"Never had it any other way

Drowning in the praiseNever had a chance to break apart our heart for them to seeIts really a disgrace"

寥寥几语便写出Jesse作为音乐创作人的矛盾心态。他写自己的痛苦,却因此获得世人的赞美,然而这并不是他要的救赎。他也希望人们能够看清他真正的丑恶,从而解脱自己,获得真正的救赎。

文中所有引用,除歌词外,均以超链接标示。

拓展阅读(试听):

Jesse Lacey在Facebook上的道歉长文?

m.facebook.com

性侵、骚扰、歧视,音乐圈的「权力结构僵化」与「漫漫平权路」 by音乐财经?

h5.xiami.com

Simple Man by Brand New?

youtu.be


主观题一个,没什么应不应该,你觉得应该那就应该,你觉得不应该那就不应该,看你看道德多过艺术,还是艺术多过道德。

赵孟𫖯怎么样,为官之后,多少人戳他脊梁骨,他不照样活著,后世追捧不断

牛顿,人品不太好,但是贡献是真的,和他类似的人很多很多。

如果说成年人的世界里,尔虞我诈,不会遵守道德去行事,也是很平常的事,怎么还要求别人又有才又有德?

这世上没有圣人,狄仁杰是不是有才有德?

可我觉得,他太老狐狸了,深知官场的套路,他活的圆滑。

如果才能和德行非要兼得,那就要中庸,我觉得这样的中庸是比不上纯粹的才能的。

当然,如果是一个纯粹的变态的艺术,还不如不看。

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