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定义、区别与联系、生理病理等等。


发现癌前病变该怎么办?

药明康德/报道

现代社会医学发达,医学资讯的传播也相当迅速和广泛。除了癌症这个让大家非常耳熟的名词外,还有一个叫做癌前病变的名词可能也经常听医生说起。

本文来源:e药环球

每当听到癌前病变这个名词,大家都会想,什么是癌前病变?会不会变成癌症?应该怎么治疗才能让它不变成癌症?

癌前病变是指一些由异常细胞组成的病变,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器官,这些异常细胞会增加癌变的风险。

癌前病变会增加癌变的风险,但并不是一定会癌变。一般来说,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癌变的机会。医生可能会开出预防癌症的治疗处方;或者建议监测病情,看它是否有向癌症发展的迹象,目的是在最早、最可治疗的阶段检测出恶性病变。

癌前病变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可能是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有时也会因患者出现某个症状或健康问题而被发现。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癌前病变。

黏膜白斑

是指黏膜上增厚的白色斑片,刮不掉,常见于口腔等处的黏膜。吸烟、过量饮酒、咀嚼槟榔等是口腔黏膜白斑的危险因素。如果发现黏膜白斑,应请口腔科或其他相关专科医生检查,了解是否癌变,并进行相应治疗。

结肠腺瘤性息肉

组成腺瘤的组织与结直肠内膜相似,但在显微镜下看还是有一些关键的差异。腺瘤有时候会癌变。结肠镜检查时通常可以检测到它们并将其切除。

图片来源:Pixabay

详见:息肉离癌症有多远?这样的息肉最危险!

异常痣

大多数痣不需要治疗。但是,如果痣的形状变大、形态改变,或颜色变深,那么变为皮肤癌的可能性较大,应该请医生检查。医生可以决定是否应该切除它们。

巴雷特食管

常见于长期胃酸反流患者,这种病变通常涉及食管(连介面腔和胃的管道)下端的组织变化。许多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没有任何症状,但这增加了他们患食管癌的风险。治疗可能包括减少胃酸产生的药物,有时可以采用内镜技术来切除病变组织。这种病变需要密切随访,通常包括定期内镜检查,以观察任何可能提示癌症的变化。

总之,如果发现这些可疑的病变,需要引起注意,及时请相关专科的医生检查,必要时接受治疗或随访。但癌前病变不是一定会癌变,只要戒除不良习惯,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由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还是能够降低癌变的风险。

发布于 2019-04-11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万大人万大人Oral pathology

楼主的问题包含的定义很广泛,我只能从口腔病理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哈。

癌前病变:临床以及组织学上有改变病人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称癌前病变。 口腔病种已经公认的有白斑,赤斑,纤维病变,上皮不典型增生及交界痣等,扁平苔癣以及慢性机遇性非特异溃疡也有癌变倾向,不论上述病的临床表现如何,如果表现为慢性浅表溃疡,都应该警惕。 癌前病变的浅表性溃疡发自各自的原发病种,但也可以患一种尚未被认识的癌前浅表溃疡,虽其形态多种多样,但仍有各自特有的表现,如慢性固定性,溃疡边缘可较整齐,但形状不规则,表面较干净,有时往往是平滑与鲜红的,局部疼痛不明显,无浸润,淋巴结不肿大。

举个例子,讨论一下口腔黏膜病的一种:

白斑

白斑(leukoplakia)是指发生在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白斑一词首先由schwimmer(1886)提出,是口腔中最常见的一种白色病变,多年来,已经证实白斑属于癌前病变,但其癌变者甚少,约3%~5%,白斑一旦出现溃疡损害,疣状或者红斑样者,恶变率高达28%,应该提高警惕,进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有无癌变。 白斑的发病与局部的长期刺激有关,吸烟是白斑最为常见的原因,据调查统计,白斑伴有吸烟习惯者约占80%~90%,且发病部位与烟的刺激部位相一致,此外咀嚼槟榔,局部的机械性刺激,如破碎的牙冠或不良的修复体等,都有可能引起白色病变,白斑可发生在口腔各部位黏膜,以颊,舌黏膜最为多见,为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边界清楚,与黏膜平齐或略为高起,舌舔时有粗涩感, 白斑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两类,均质型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个部位,病损为白色,表面平坦,起皱,呈细纹状或浮石状,非均质型白斑也见于口腔各部位黏膜,其表现为白色病损中夹杂有疣状,结节,溃疡或红斑样成分,一般情况下,非均质型白斑较均质型白斑的恶变危险性高,白斑的发病部位也与恶变有重要关系,特别是发生在口底,舌腹部以及舌侧缘部位的白斑,被认为是高危险区,其癌变几率比其他部位的口腔黏膜白斑都高,应提高警惕,并定期进行追踪观察。 白斑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形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WHO对口腔黏膜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学进行了重新修订,通常将上皮异常增生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任何程度的异常增生都意味著癌变的潜在性增加。

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其上皮层内细胞发生恶变,常常可见到异常增生与浸润癌同时存在,此外,从组织学上观察表明,当白斑癌变时,其上皮表层的角化层呈现为过度不全形化层,过度不全形化病损通常较过度正角化病损的上皮要厚,非均质型白斑与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相关。

口腔癌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的鳞状细胞癌,亦成为口腔癌,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明了,现有研究表明,口腔癌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酗酒,烟酒之间具有很强大的协同作用,口腔癌早期经常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因此对小病损的诊断,尤其当患者有烟酒嗜好的时候更应注意,患者可能出现红色病损,红白相间的病损或者白色病损,和白斑共存的时候经常会发现癌,口腔癌的表现根据口内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黏膜增生和溃疡,疼痛,耳部的牵涉性疼痛,口臭,语言,张口和咀嚼困难,吞咽困难和疼痛以及出血,消瘦,颈部肿大是常见的口腔癌晚期的症状。

口腔鳞癌与身体他处鳞癌相比,在浸润和转移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由于许多口腔黏膜与颌骨邻近,因此口腔癌易侵犯骨,特别是累及下颌管时,除神经症状外,无明显表现,浸润性癌细胞呈实性片块状,条索或岛状甚至为单个癌细胞浸润。

举一反三,希望对你有用。


楼主的问题包含的定义很广泛,我只能从口腔病理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哈。

癌前病变:临床以及组织学上有改变病人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称癌前病变。 口腔病种已经公认的有白斑,赤斑,纤维病变,上皮不典型增生及交界痣等,扁平苔癣以及慢性机遇性非特异溃疡也有癌变倾向,不论上述病的临床表现如何,如果表现为慢性浅表溃疡,都应该警惕。 癌前病变的浅表性溃疡发自各自的原发病种,但也可以患一种尚未被认识的癌前浅表溃疡,虽其形态多种多样,但仍有各自特有的表现,如慢性固定性,溃疡边缘可较整齐,但形状不规则,表面较干净,有时往往是平滑与鲜红的,局部疼痛不明显,无浸润,淋巴结不肿大。

举个例子,讨论一下口腔黏膜病的一种:

白斑

白斑(leukoplakia)是指发生在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白斑一词首先由schwimmer(1886)提出,是口腔中最常见的一种白色病变,多年来,已经证实白斑属于癌前病变,但其癌变者甚少,约3%~5%,白斑一旦出现溃疡损害,疣状或者红斑样者,恶变率高达28%,应该提高警惕,进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有无癌变。 白斑的发病与局部的长期刺激有关,吸烟是白斑最为常见的原因,据调查统计,白斑伴有吸烟习惯者约占80%~90%,且发病部位与烟的刺激部位相一致,此外咀嚼槟榔,局部的机械性刺激,如破碎的牙冠或不良的修复体等,都有可能引起白色病变,白斑可发生在口腔各部位黏膜,以颊,舌黏膜最为多见,为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边界清楚,与黏膜平齐或略为高起,舌舔时有粗涩感, 白斑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两类,均质型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个部位,病损为白色,表面平坦,起皱,呈细纹状或浮石状,非均质型白斑也见于口腔各部位黏膜,其表现为白色病损中夹杂有疣状,结节,溃疡或红斑样成分,一般情况下,非均质型白斑较均质型白斑的恶变危险性高,白斑的发病部位也与恶变有重要关系,特别是发生在口底,舌腹部以及舌侧缘部位的白斑,被认为是高危险区,其癌变几率比其他部位的口腔黏膜白斑都高,应提高警惕,并定期进行追踪观察。

白斑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形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WHO对口腔黏膜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学进行了重新修订,通常将上皮异常增生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任何程度的异常增生都意味著癌变的潜在性增加。

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其上皮层内细胞发生恶变,常常可见到异常增生与浸润癌同时存在,此外,从组织学上观察表明,当白斑癌变时,其上皮表层的角化层呈现为过度不全形化层,过度不全形化病损通常较过度正角化病损的上皮要厚,非均质型白斑与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相关。

口腔癌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的鳞状细胞癌,亦成为口腔癌,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明了,现有研究表明,口腔癌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酗酒,烟酒之间具有很强大的协同作用,口腔癌早期经常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因此对小病损的诊断,尤其当患者有烟酒嗜好的时候更应注意,患者可能出现红色病损,红白相间的病损或者白色病损,和白斑共存的时候经常会发现癌,口腔癌的表现根据口内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黏膜增生和溃疡,疼痛,耳部的牵涉性疼痛,口臭,语言,张口和咀嚼困难,吞咽困难和疼痛以及出血,消瘦,颈部肿大是常见的口腔癌晚期的症状。

口腔鳞癌与身体他处鳞癌相比,在浸润和转移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由于许多口腔黏膜与颌骨邻近,因此口腔癌易侵犯骨,特别是累及下颌管时,除神经症状外,无明显表现,浸润性癌细胞呈实性片块状,条索或岛状甚至为单个癌细胞浸润。举一反三,希望对你有用。

可以用中学知识简单做小白科普一样的回答。。。

癌前病变就是基因突变,或者是分子表达量的变异(基因不一定变,主要是蛋白表达量和各种通路的变异)。

癌前状态就是突变了某个细胞一个基因(或者某些蛋白的表达)后,细胞努力适应,适应了发现能活下来的细胞,然后在适应的过程中接著变异,接著适应。。。直到某天发现这些积累的改变(不一定非要基因层面的突变)可以让细胞无比强大。

于是,就 变成了 癌。

换句话说,人类的出现就是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癌变。


谢谢邀请~!

您的问题有些太庞大了。。。这一时半会估计回答不了。

建议您可以先看一些相关基础癌症的书籍,相信会对您帮助很大。


还有两个礼拜考试,题主加油吧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都是他舅!只认识这么多,不希望认识那么深刻。。。谢谢!
这问题一本书都写不完,交代不清楚。癌症是千百样,哪里有你这么问的。你不如问火箭是如何制造的,麻烦详细点。。。
取病理的时候才能确定。


请看《病理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