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很多关于宗教的文章。差不多都是让人向善的。但是为什么要善良?是因为在地球在宇宙是主流吗?善恶,对错。有真正的定义吗?善恶,对错。是别人的评价。一个人对多数人有利那么他就是善是好。但是自己本身善恶好坏有区别吗?


善恶与对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善恶的定义与个人是无关的,善恶的定义是长期以来社会达成的共识。「善行」对社会的维系和进步有帮助,而「恶行」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则有损害。

然而,社会,或者说群体的利益,有时候是和个人利益相悖的;但群体又是由个人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事,损伤了群体利益,最后的长期结果一定是一损俱损。

所以说,社会在演化的过程中,一定会演化出来一些方法,让个人在集体利益前去愿意短期地损失个人利益,从而达到长期的集体的繁荣和发展。

在最开始的时候,这种方法就是宗教。

通过让你相信一些难以求证的事情,引导你做对社会和集体有益的贡献,最起码别捣乱。当然宗教也产生了大量分支,去满足个人的需求,或者由于宗教本身教义的缺陷要损害另一拨人的利益,双刃剑嘛。

再后来呢就出现了道德。

道德是通过给你精神上的正反馈,让你去做一些实际可能会损害自己物质利益的事。让你吃了亏还高兴。并不是说有道德不好,它提供了其实并不容易取得的精神需求,而且对社会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你去深究道德,你会发现它的本质就是我上面说的。你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你的个人利益显然是受到了损害的,但是从社会的角度说,座位给年长的人是对社会更有益的方式,你收获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说大一点,我们去看儒家思想,其实就是一种道德。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它其实也是想办法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去稳定社会,给统治带来权威,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受到宗教和道德的感染,去做精神上的追求。所以社会就出现了法律。

为了维护集体利益,社会共同制定一套制度去约束个人,让损害集体利益的人受到惩罚,从而威慑他们,让他们不做对集体利益有害的事情。

好,说回你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善良?

如果你是一个可以通过社会的认可感知到精神满足的人,那善良在道德层面的体现在于,你善良之后,你会很开心,得到了来之不易的精神上的愉悦。

比如你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你高兴。某地地震的时候你去捐款,你高兴。同学做不出来题目的时候你帮他讲题,你高兴。看到在水坑里要淹死的鱼你把它救出来,你高兴。

你为了自己心情的舒畅去选择善良,这是利己的。

当然你可能觉得做这些事完全不会让你感知到愉快,这也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那你也应该为了个人的物质利益,选择最基础的善良。

你说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善良的好人,我就要打我老婆。很遗憾,这是违法的,社会已经共同认证,这是有害于集体利益的事情。所以虽然你和你老婆单挑你总能赢,但是打你老婆会让你未来进监狱,受到极大的利益损害。

你说好我不违法不就行了么,我每次出去和朋友吃饭,都假装喝醉了不掏钱,这个不违法吧?确实,但是这种行为会导致你的朋友逐渐都不愿意和你出去吃饭了,你朋友越来越少,以后有求于人的时候找不到对象。所以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也不应该这么做。

所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之所以善良,并不一定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而可以是单纯地为了自己好。所以你根本不需要拧巴,觉得自己善良了就吃亏了。

最后说一下对错吧。和善恶不同,对错是一个更加个人主观向的观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的价值观投射里,可能对错是不同的。

一个人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要去分辨一件事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是对是错。

所谓对错,就是这个事情,你做了之后,是不是符合逻辑,达到了你预设的目的。对错与善恶并不总是统一的,有错的善,也有对的恶,这和对错是从谁的角度评判是非常相关的。

我觉得,你现在的问题是,缺少独立判断对错的能力,又不甘于被社会相对统一标准的善恶指引,看得到自己短期的损失,却想不到这个损失的价值。用之前的话说,就是拧巴。这种拧巴,是你的智力与欲望不匹配导致的。

要么提升智力,要么降低欲望,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善良不是软弱,善良是不欺负人。软弱是讨好,用讨好来换取他人的某些认可或物质,因而容易受到伤害。善恶是与个人相关的,日本甲级战犯,在中华民族是罪行累累,但日本人认为他们是民族英雄。


按照三界划分,即欲界,色界,空(无色界)来看,欲界三界之中最底一层(先不看六道),而欲界之上,都没有恶作,不善之法。(粗略的解释)

而人道,处于中间也在欲界所摄,属于善恶夹杂,不上不下。一但做恶就堕落,相反就升天。

到了天界反而不好修行,因为是纯善,没有苦,所以不思修行,福报享尽必要堕落,犹如仰天射箭,力尽了就下来了。

故而三界无安,犹如火灾。佛言,纵然你修到非非想(最高一层天)还是要掉下来,所以并不是究竟的解脱。

做人的标准是善法,五戒具足才能生在人道,若做了违背人道的是,其实已经不在人道,(如人面兽心,披著人皮不做人事,这种都是形容虽具人形但未必有人性)

人首先是理性与感性结合而成,一方面要有感性,不能麻木冷漠,只为自己不顾他人,而另一方还要理智,不能过于感性,完全的感性就是情执,就是一点理智也没有,没有思想的,又不懂的思考,所谓的感情用事。

那另一种就是偏于理性,这个人太理智,过于理智缺乏感情,这就走向孤立,菩萨是觉有情,而不是无情麻木。

《楞严经》讲,情多想少,几分情,几分想,分别堕入哪一道之中,其中完全感性那直接堕落地狱,这就是大凡夫,一点理智都没有,也不懂的转习,比如一遇到问题就要寻死,抑郁了就要跳楼,父母吵架一言不合,就死给你看,这就完全情感用事的,都是迷的很深。

而有理智的人,他会把问题分析清楚,思考的明白,但往往这种人,若过于理智也会比较无情。

你问的,为何要善?善的解释,这么讲不害即是善,所有的恶都是伤害,它能够破功德,破坏善法成就,那坏就是堕落,这么解释直接了当。

你不要把「善」理解为「不吃肉」「扶老太太过马路」「车上让个座」,或者捐个钱,念佛,这些行为都是善的表象,而与善相反的,如贪嗔痴慢疑,大小烦恼,无明惑业,起心动念,没有一个哪怕一刹那是在纯善之中。

《地藏经》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就是想,想要去做善,这里面就已经包含著恶,因为善法感召天报,善虽然好,但是没有智慧,来世升天享福,或者堕落成为大福德鬼,有力夜叉,所以这个善,并不是佛法的根本!

佛法讲善法与外道的善法不是一回事!

不然,儒释道三家都一样,那就完全错了!


平凡人心中要有光,光能照见是非善恶,让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然率真,坚守善道底线。

修行人心中要有光,光能让人在纷纭中大道直行,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光即道显,是光明,是正大,是璀璨,是朴实无华。

人为什么要善良,因为生而为人,要对得起人形,人形而兽心者已失善道底线,修行常识来讲,频率已至恶道,在本质上已失人身。


根据我对上座部佛教的学习和研究,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

善恶并不只是价值判断。在佛教中,善与不善有非常严格、精准的定义

简单的说,夹杂著贪、嗔、痴心所的心是不善心。含有无贪、无嗔、无痴心所的心是善心。

所以忧郁、忧虑、哭泣、愤怒、忧愁、狂怒、后悔等肯定是属于不善心,而慈悲喜舍,布施、慈爱、助人、分享、帮助、怜悯、同情等属于善心。

善心会有善果报,而不善心会有不善果报。

这种定义,这种规律,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不管佛陀是否出现,这些法、规律一直都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