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值得被记录,你希望是什么样的形式?


坐标泉州,前几天刚整理了我所在地正在消失的一些手工艺,手动搬运一下:

泉州作为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有著诸多的历史光环。「一条海上丝路,万千非遗瑰宝」,这座有历史的城市,充满著历史沉积给予的文化,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民间遗存著众多别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妆糕人、木偶头、漆线雕、竹编、补篮等。

这些凝聚著老祖宗智慧的传统手艺,让我们儿时的记忆五彩缤纷。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街尾的铁匠铺早已拆迁变成了高楼大厦;那个喜欢边干活边和人唠嗑的补锅匠人很多年前就被子女接去了大城市;居住的那条老街上,再也找不到刮胡、修面、挖耳和按摩一整套的剃头师傅传统服务。让人念念不忘的小时候,那些老手艺,变成了回忆,许多年后,也许这些手艺会慢慢被人遗忘。

「妆糕人」

小时候村里的戏台处、老人会旁边经常有「妆糕人」来,特别是节日或者村里请戏班子的时候,「妆糕人」行走于间小巷,背著一身行头,吸引了许多孩童。

泉州"妆糕人"源于中原汉族的"捏面人",是以粮食为主要创作原料民间传统艺术。

"妆糕人"以传统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经过祖传工艺加工,配制成为五颜六色的糯米团,以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经过制作,塑成高约10厘米的"妆糕人", 最后用竹签竖穿,可以举著或插著。

现在,「妆糕人」外观造型已从传统的、粗犷形的手工制品发展到精致的、细腻的、惟妙惟肖的手工艺术品。虽然技艺越来越精湛,但随著时代的繁荣变迁,妆糕人被各式各样的新奇玩具取代,这个行当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

「眠床」漆雕画

漆工艺起源于髹漆,是髹饰、绘画、雕刻相结合的工艺。雕漆又名漆雕, 可分为副红、剔犀、剔彩、堆红、款彩等。雕漆趋向写实,刀工圆润细腻,装饰图案颇具特色,图案主要以花卉鸟禽、山水人物为主,当然还有民间传说故事。

传统闽南人的「眠床」是家里的主要家具,因此髹饰「眠床」成为了油漆匠的主要活儿。

64岁的惠安漆雕工匠庄顺华,他用自己的手艺,将床上的三面主板都镶嵌著雕漆画,画面光彩照人,色彩鲜艳,线条委婉流畅。

如今,人们不再使用传统的「眠床」,庄顺华也「无用武之地」,但他舍不得放弃他那「推光漆雕」这门手艺,他坚持不停的漆著、刻著,用这门手艺创作成作品,用「漆雕推光」手艺把时间留住,把故事记住。

锡雕

对于老泉州人来说,锡器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礼器、祭器,大户人家一般置有「房内九件」和「厅堂九件」,诸如斗灯、果盒、花瓶、酒壶等,极尽典雅华丽。

相传在清末锡业鼎盛时期,仅泉州的打锡街就有三、四十家打锡作坊,制作日常家居的生活用品和礼器、祭器,这也是这条市区商业街的得名由来。如今锡器早已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淡出,锡雕行业自然随之没落,尽管打锡街的名号得以保留,昔日锡业的辉煌却再难觅踪影。

直到1985年,消失半个世纪的「连发锡铺」字型大小在其第五代传人杨峰岩的工作室内恢复。「连发锡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既是有据可查里泉州最为古老的一家锡铺,也是目前唯一仅存的一家。虽然自1930年代起,杨氏家业不再以「连发锡铺」相称,隐姓埋名的几十年里,四代杨家人始终没有放弃过这一门手艺。

「连发锡铺」已经是传奇,它的传奇还在继续:它是泉州的最后一家锡铺,但这不会是一个哀伤的故事。

通草画

通草画从晋朝起一直到各朝代都有出现,19世纪初,广东一带有人把通草的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代替纸张创作水彩画。

通草片很容易染色,而且颜色鲜艳不易脱落,其植物纤维松散,当水彩运用到通草纸上时会渗透进去,看起来立体、鲜艳,甚至有刺绣的视觉效果。

通草画曾经漂洋过海、风靡欧美各国。吴小锦是泉州石狮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通草画的第二代传承人,也是泉州仅剩独守美丽画卷的一人。小锦自幼热爱美术,她将普通的通草根茎切成薄片,一笔一画一刀地将平面的薄片变成立体的画作,是吴家不同于其他地区通草画手工艺者的拿手绝活。父亲吴为家是她从小到大的偶像。去世前,父亲曾交代吴小锦「要把通草画发扬光大」,吴小锦从此立志要把全部的青春献给艺术,至今孑然一身。

「补篮」

竹篮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篮子,叫做竹篮或竹篮子。竹篮的应用相当广泛,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作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传统手工竹篮具有经久耐用、用途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

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泉州地区人人家里几乎都至少有个竹篮子,因此「补篮」这行业也成为了一份非常吃香的工作,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著现代篮具的普及,加上经济压力等原因,这个行业渐渐走向衰弱,多数人都已转行。

「补篮,补神篮」,目前还在坚守这个手艺的南安东田「补篮」人王明民,坚持每天骑著摩托游走在每个乡镇的街头巷尾,吆喝声带给大街小巷一抹生气,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地叫他「补篮的」。他曾也想过要子女继承他的手艺,但他儿子却打趣地回应他「补篮」是「钱途」黯淡的行业。

随著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补篮」或许终究要被陈列在时间的展览馆里,但那一声声吆喝、一个个篮子,却依然形成一股暖流,融化在我们心里。

「打铁」

说起打铁,就是铁砧、铁锤、风箱、火炉一起,关帝庙、大榕树下都是栖身处。风箱呼呼,炭火熊熊,锤子叮叮当当,旁边围著一群孩子看热闹,听打铁师傅讲笑话侃大山,那乐趣,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

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居首不无道理。打铁,需成天陪伴高温炼炉,忍受炎热奋力抡锤,是常人难以坚持的沉重体力活。在德化县浔东路,徐氏父子徐德曲、徐有德至今仍张罗著一间铁匠铺,数十年的口碑使其闻名遐迩。

有人说,铁匠这个行业会消失。未来会如何,老徐不知道。晚辈们上了大学,将有不同的生活。他和儿子能做的,就是做好当下,打好每一个铁具。在这个枯燥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成为打铁这门传统手艺最后的守望者。

「锔瓷」

锔瓷,闽南俗称补瓷,以前家家户户都要补缸、修碗,锔瓷匠常走街串巷揽生意。

锔瓷活有24道工序、136种工艺。锔瓷匠在锔补瓷器的过程中右手拉弓,左手握著金刚钻,沿著瓷器裂缝两侧钻出小孔,再用铜丝将裂缝铆固,选择适当的锔钉,将其横跨裂缝钉进去,后面用瓷粉和鸡蛋清填入缝隙。

现在锔瓷却已经是一门如今鲜少人谋生和守艺的行当,濒临失传的千年技艺。不过,其使用价值虽渐已湮灭,但艺术价值正被挖掘。通过锔艺术表现手法,将哲学之美与古玩鉴赏紧密结合,经过修复与再生的「炸壶」等锔瓷活工艺,在私人订制的经济圈中成为了一枝独秀。

随著文化生态的演变、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都逐渐被机械化取代,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去了那些冗繁的制作工序,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老辈传承的手艺渐行渐远,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虽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传统手工艺被替换,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手工工艺充满著手工艺人在文化的传承所付出的心血,潜隐于物件上的温情与灵魂,是难以在流水线复制的商品上嗅到、触摸到。


我第一个念头想到的是箩筐。这是网上找的图片。现在冬天在家,我爸农闲的时候就会打(编)箩筐,我有时候会说,爸,你这手艺教教我呗。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了。 「以前我们村是出了名地会打箩筐,附近的几个县都来找我们买,其实我不是挺会打箩筐,你大伯跟你二伯的手艺好一点,我负责买竹子,傜人会种竹子,但是不会打,想当年我5块钱就跟傜人买了一山的竹子,他们爱喝酒,我就陪他们喝,喝醉了就把事情定下来,等他们酒醒了后悔也没办法,因为傜人讲信用。」「以前在某某地有片特别好的竹子,别人都拿不下来,就我买了。那天我提著酒去跟那个傜人喝酒,我说伙计—就是兄弟地意思—你平常听广播吗,他说广播坏了。我就说要合队啦,你这一山的竹子再不卖,合队就不是你的了,他听到了就卖给我了。」我插嘴问道,他不会去问问邻居吗。「怎么问,以前傜人隔好远都没见一家人」我爸接著说:"后来砍竹子的时候他又嫌便宜了想反悔,说竹子种了几年了卖这么便宜,我就跟他说,人家甘蔗要施肥要杀虫,你的竹子种下去什么都不用管就有钱收,而且你们傜人都讲信用,你怎么这样。你不卖把钱退回来,等合队啦你什么都没有。结果他就不说什么了。」「以前我们进傜山砍竹子都要去几天十几天,我就住在某某家,我们以前不认识,砍竹子认识的,那时候家里穷,让人住也没什么,别人去就买菜给某某,我每次去不光买给他,还给他阿妈买糖买肉,某某有次跟我讲,伙计,我阿妈特别看得起你,别人经过我们家想喝口水她都不给,你一来,我阿妈煮菜放的油都多了。」「箩筐打好后就拿去某地卖,那时候要走好远的,有时候坐车,一天就一班,错过就没有了,当地的壮人很好说话,我们说要赶车,在供销社不管多少人排队等吃饭,都让我们先吃。」

说了那么多,貌似有些偏题了,不过我很向往我爸说的那个虽然贫穷,但是民风淳朴的时代。

「那这在那些傜人和壮人还这样好吗」我问道。「现在傜人们都搬出大山了,老傜婆还会带帽子尖尖,年轻的跟我们汉人一样啦,壮人也跟我们汉人一样了」

冰嘎(二声)

老家在黑龙江,冬天的时候冰天雪地,自己家端盆水出去一泼就成了一个小型冰场,光溜冰打爬犁没意思,孩子们自制的冰嘎是每年的比武大会

其实就是陀螺,但小时候的那种在网上实在没找到图片,只找到木头的,按个按钉那种,这种在我们那里只有女孩子和中老年人会玩的

找不到图片,我来试著讲讲我们小时候的冰嘎是什么样的

首先要找到合适大小的钢管,这东西基本上随处可见,但是好钢也要自己好好寻觅的,还有各种其它的

然后是找铁珠子,当然要过盈配合的,家乡是煤矿城市,很多亲戚都在煤机厂工作,这东西找起来也不难

不过这里有个关键工艺,热装把铁管子放在炉子里烧的通红,热胀冷缩嘛,然后把铁珠子按在上面,用锤子用力砸进去,冷却!铁珠子被钢管紧紧咬住成型!不过这个成的只是个雏形,放冰上也抽不转的,因为平衡很差,需要平衡重心,于是有了下一个工序,灌铅灌的真的是铅,没有条件的话,自己家会弄点蜡烛,点著了把蜡油滴进去总之为了动平衡进行完这步,你的冰嘎就可以上冰上抽拉,棍子好搞,鞭子就有讲究了,有去市场买的玻璃丝麻绳,有汽车皮带轮撕成细条,我们叫三角带

这种陀螺的好处很多,

一个是抽起来很响,另外因为自身重量大抽著也很带手感。

转的时间也会非常的长,我们粗略记过10分钟不是问题,秒杀各种指尖陀螺

最主要是,撞在一起直冒火星!我家属于东北最东端冬天本来天黑的就早,每到冬天的傍晚,大街上经常看到不回家的熊孩子,啪啪的鞭子声,咔咔的火星!(请不要往歪处想)

每一个冰嘎都必须带有久经沙场的伤痕累累!

满满的回忆,自打我上了大学以后,回老家也很少能见著孩子玩了,都憋屋子里打游戏了。

而且看答案有人看的话,我再追加点异型的冰嘎飞碟,飞刀什么的
谢邀。说个各地都有的,吹糖人,现在基本上没人弄了。其实我们山东这边我更担心的是山东快书和吕剧。手工艺的话,了解不多。


木匠啊!手工打的木头床,木头柜子,木头桌子,木头椅子,,,,,这是多好的一门手艺活呀,以前的女人嫁人可是都愿意嫁给木匠的。当年我奶奶就是坐著小毛驴,带著自己的嫁妆,嫁给了我的木匠爷爷。爷爷今年八十四了,家里的小马扎,小椅子,妹妹的玩具箱子,全是爷爷给做的。我真的很崇拜爷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