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值得被記錄,你希望是什麼樣的形式?


坐標泉州,前幾天剛整理了我所在地正在消失的一些手工藝,手動搬運一下:

泉州作為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有著諸多的歷史光環。「一條海上絲路,萬千非遺瑰寶」,這座有歷史的城市,充滿著歷史沉積給予的文化,成為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民間遺存著眾多別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妝糕人、木偶頭、漆線雕、竹編、補籃等。

這些凝聚著老祖宗智慧的傳統手藝,讓我們兒時的記憶五彩繽紛。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街尾的鐵匠鋪早已拆遷變成了高樓大廈;那個喜歡邊幹活邊和人嘮嗑的補鍋匠人很多年前就被子女接去了大城市;居住的那條老街上,再也找不到刮鬍、修面、挖耳和按摩一整套的剃頭師傅傳統服務。讓人念念不忘的小時候,那些老手藝,變成了回憶,許多年後,也許這些手藝會慢慢被人遺忘。

「妝糕人」

小時候村裡的戲臺處、老人會旁邊經常有「妝糕人」來,特別是節日或者村裡請戲班子的時候,「妝糕人」行走於間小巷,背著一身行頭,吸引了許多孩童。

泉州"妝糕人"源於中原漢族的"捏麵人",是以糧食為主要創作原料民間傳統藝術。

"妝糕人"以傳統大米粉、糯米粉、調色素、蠟油等為原料,經過祖傳工藝加工,配製成為五顏六色的糯米團,以搓、捏、團、挑、揉、壓、按、擦、撥等多種捏塑手法,再藉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經過製作,塑成高約10釐米的"妝糕人", 最後用竹籤豎穿,可以舉著或插著。

現在,「妝糕人」外觀造型已從傳統的、粗獷形的手工製品發展到精緻的、細膩的、惟妙惟肖的手工藝術品。雖然技藝越來越精湛,但隨著時代的繁榮變遷,妝糕人被各式各樣的新奇玩具取代,這個行當也在人們的記憶中漸行漸遠。

「眠牀」漆雕畫

漆工藝起源於髹漆,是髹飾、繪畫、雕刻相結合的工藝。雕漆又名漆雕, 可分為副紅、剔犀、剔彩、堆紅、款彩等。雕漆趨向寫實,刀工圓潤細膩,裝飾圖案頗具特色,圖案主要以花卉鳥禽、山水人物為主,當然還有民間傳說故事。

傳統閩南人的「眠牀」是家裡的主要傢具,因此髹飾「眠牀」成為了油漆匠的主要活兒。

64歲的惠安漆雕工匠莊順華,他用自己的手藝,將牀上的三面主板都鑲嵌著雕漆畫,畫面光彩照人,色彩鮮艷,線條委婉流暢。

如今,人們不再使用傳統的「眠牀」,莊順華也「無用武之地」,但他捨不得放棄他那「推光漆雕」這門手藝,他堅持不停的漆著、刻著,用這門手藝創作成作品,用「漆雕推光」手藝把時間留住,把故事記住。

錫雕

對於老泉州人來說,錫器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禮器、祭器,大戶人家一般置有「房內九件」和「廳堂九件」,諸如鬥燈、果盒、花瓶、酒壺等,極盡典雅華麗。

相傳在清末錫業鼎盛時期,僅泉州的打錫街就有三、四十家打錫作坊,製作日常家居的生活用品和禮器、祭器,這也是這條市區商業街的得名由來。如今錫器早已從人們的日常生活淡出,錫雕行業自然隨之沒落,儘管打錫街的名號得以保留,昔日錫業的輝煌卻再難覓蹤影。

直到1985年,消失半個世紀的「連發錫鋪」字型大小在其第五代傳人楊峯巖的工作室內恢復。「連發錫鋪」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既是有據可查裏泉州最為古老的一家錫鋪,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一家。雖然自1930年代起,楊氏家業不再以「連發錫鋪」相稱,隱姓埋名的幾十年裏,四代楊家人始終沒有放棄過這一門手藝。

「連發錫鋪」已經是傳奇,它的傳奇還在繼續:它是泉州的最後一家錫鋪,但這不會是一個哀傷的故事。

通草畫

通草畫從晉朝起一直到各朝代都有出現,19世紀初,廣東一帶有人把通草的樹心切成薄薄的切片,代替紙張創作水彩畫。

通草片很容易染色,而且顏色鮮艷不易脫落,其植物纖維鬆散,當水彩運用到通草紙上時會滲透進去,看起來立體、鮮艷,甚至有刺繡的視覺效果。

通草畫曾經漂洋過海、風靡歐美各國。吳小錦是泉州石獅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體通草畫的第二代傳承人,也是泉州僅剩獨守美麗畫卷的一人。小錦自幼熱愛美術,她將普通的通草根莖切成薄片,一筆一畫一刀地將平面的薄片變成立體的畫作,是吳家不同於其他地區通草畫手工藝者的拿手絕活。父親吳為家是她從小到大的偶像。去世前,父親曾交代吳小錦「要把通草畫發揚光大」,吳小錦從此立志要把全部的青春獻給藝術,至今孑然一身。

「補籃」

竹籃就是用竹子編成的籃子,叫做竹籃或竹籃子。竹籃的應用相當廣泛,可用來裝菜,洗衣,盛物件。作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生活用品,傳統手工竹籃具有經久耐用、用途廣泛、形式多樣的特點。

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泉州地區人人家裡幾乎都至少有個竹籃子,因此「補籃」這行業也成為了一份非常喫香的工作,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現代籃具的普及,加上經濟壓力等原因,這個行業漸漸走向衰弱,多數人都已轉行。

「補籃,補神籃」,目前還在堅守這個手藝的南安東田「補籃」人王明民,堅持每天騎著摩托遊走在每個鄉鎮的街頭巷尾,吆喝聲帶給大街小巷一抹生氣,大家也都習以為常地叫他「補籃的」。他曾也想過要子女繼承他的手藝,但他兒子卻打趣地回應他「補籃」是「錢途」黯淡的行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補籃」或許終究要被陳列在時間的展覽館裡,但那一聲聲吆喝、一個個籃子,卻依然形成一股暖流,融化在我們心裡。

「打鐵」

說起打鐵,就是鐵砧、鐵鎚、風箱、火爐一起,關帝廟、大榕樹下都是棲身處。風箱呼呼,炭火熊熊,鎚子叮叮噹噹,旁邊圍著一羣孩子看熱鬧,聽打鐵師傅講笑話侃大山,那樂趣,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到。

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居首不無道理。打鐵,需成天陪伴高溫煉爐,忍受炎熱奮力掄錘,是常人難以堅持的沉重體力活。在德化縣潯東路,徐氏父子徐德曲、徐有德至今仍張羅著一間鐵匠鋪,數十年的口碑使其聞名遐邇。

有人說,鐵匠這個行業會消失。未來會如何,老徐不知道。晚輩們上了大學,將有不同的生活。他和兒子能做的,就是做好當下,打好每一個鐵具。在這個枯燥的過程中,他們也許會成為打鐵這門傳統手藝最後的守望者。

「鋦瓷」

鋦瓷,閩南俗稱補瓷,以前家家戶戶都要補缸、修碗,鋦瓷匠常走街串巷攬生意。

鋦瓷活有24道工序、136種工藝。鋦瓷匠在鋦補瓷器的過程中右手拉弓,左手握著金剛鑽,沿著瓷器裂縫兩側鑽出小孔,再用銅絲將裂縫鉚固,選擇適當的鋦釘,將其橫跨裂縫釘進去,後面用瓷粉和雞蛋清填入縫隙。

現在鋦瓷卻已經是一門如今鮮少人謀生和守藝的行當,瀕臨失傳的千年技藝。不過,其使用價值雖漸已湮滅,但藝術價值正被挖掘。通過鋦藝術表現手法,將哲學之美與古玩鑒賞緊密結合,經過修復與再生的「炸壺」等鋦瓷活工藝,在私人訂製的經濟圈中成為了一枝獨秀。

隨著文化生態的演變、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都逐漸被機械化取代,機器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減去了那些冗繁的製作工序,讓日常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老輩傳承的手藝漸行漸遠,甚至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雖然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這些傳統手工藝被替換,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手工工藝充滿著手工藝人在文化的傳承所付出的心血,潛隱於物件上的溫情與靈魂,是難以在流水線複製的商品上嗅到、觸摸到。


我第一個念頭想到的是籮筐。這是網上找的圖片。現在冬天在家,我爸農閑的時候就會打(編)籮筐,我有時候會說,爸,你這手藝教教我唄。他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起來了。 「以前我們村是出了名地會打籮筐,附近的幾個縣都來找我們買,其實我不是挺會打籮筐,你大伯跟你二伯的手藝好一點,我負責買竹子,傜人會種竹子,但是不會打,想當年我5塊錢就跟傜人買了一山的竹子,他們愛喝酒,我就陪他們喝,喝醉了就把事情定下來,等他們酒醒了後悔也沒辦法,因為傜人講信用。」「以前在某某地有片特別好的竹子,別人都拿不下來,就我買了。那天我提著酒去跟那個傜人喝酒,我說夥計—就是兄弟地意思—你平常聽廣播嗎,他說廣播壞了。我就說要合隊啦,你這一山的竹子再不賣,合隊就不是你的了,他聽到了就賣給我了。」我插嘴問道,他不會去問問鄰居嗎。「怎麼問,以前傜人隔好遠都沒見一家人」我爸接著說:"後來砍竹子的時候他又嫌便宜了想反悔,說竹子種了幾年了賣這麼便宜,我就跟他說,人家甘蔗要施肥要殺蟲,你的竹子種下去什麼都不用管就有錢收,而且你們傜人都講信用,你怎麼這樣。你不賣把錢退回來,等合隊啦你什麼都沒有。結果他就不說什麼了。」「以前我們進傜山砍竹子都要去幾天十幾天,我就住在某某家,我們以前不認識,砍竹子認識的,那時候家裡窮,讓人住也沒什麼,別人去就買菜給某某,我每次去不光買給他,還給他阿媽買糖買肉,某某有次跟我講,夥計,我阿媽特別看得起你,別人經過我們家想喝口水她都不給,你一來,我阿媽煮菜放的油都多了。」「籮筐打好後就拿去某地賣,那時候要走好遠的,有時候坐車,一天就一班,錯過就沒有了,當地的壯人很好說話,我們說要趕車,在供銷社不管多少人排隊等喫飯,都讓我們先喫。」

說了那麼多,貌似有些偏題了,不過我很嚮往我爸說的那個雖然貧窮,但是民風淳樸的時代。

「那這在那些傜人和壯人還這樣好嗎」我問道。「現在傜人們都搬出大山了,老傜婆還會帶帽子尖尖,年輕的跟我們漢人一樣啦,壯人也跟我們漢人一樣了」

冰嘎(二聲)

老家在黑龍江,冬天的時候冰天雪地,自己家端盆水出去一潑就成了一個小型冰場,光溜冰打爬犁沒意思,孩子們自製的冰嘎是每年的比武大會

其實就是陀螺,但小時候的那種在網上實在沒找到圖片,只找到木頭的,按個按釘那種,這種在我們那裡只有女孩子和中老年人會玩的

找不到圖片,我來試著講講我們小時候的冰嘎是什麼樣的

首先要找到合適大小的鋼管,這東西基本上隨處可見,但是好鋼也要自己好好尋覓的,還有各種其它的

然後是找鐵珠子,當然要過盈配合的,家鄉是煤礦城市,很多親戚都在煤機廠工作,這東西找起來也不難

不過這裡有個關鍵工藝,熱裝把鐵管子放在爐子裏燒的通紅,熱脹冷縮嘛,然後把鐵珠子按在上面,用鎚子用力砸進去,冷卻!鐵珠子被鋼管緊緊咬住成型!不過這個成的只是個雛形,放冰上也抽不轉的,因為平衡很差,需要平衡重心,於是有了下一個工序,灌鉛灌的真的是鉛,沒有條件的話,自己家會弄點蠟燭,點著了把蠟油滴進去總之為了動平衡進行完這步,你的冰嘎就可以上冰上抽拉,棍子好搞,鞭子就有講究了,有去市場買的玻璃絲麻繩,有汽車皮帶輪撕成細條,我們叫三角帶

這種陀螺的好處很多,

一個是抽起來很響,另外因為自身重量大抽著也很帶手感。

轉的時間也會非常的長,我們粗略記過10分鐘不是問題,秒殺各種指尖陀螺

最主要是,撞在一起直冒火星!我家屬於東北最東端冬天本來天黑的就早,每到冬天的傍晚,大街上經常看到不回家的熊孩子,啪啪的鞭子聲,咔咔的火星!(請不要往歪處想)

每一個冰嘎都必須帶有久經沙場的傷痕纍纍!

滿滿的回憶,自打我上了大學以後,回老家也很少能見著孩子玩了,都憋屋子裡打遊戲了。

而且看答案有人看的話,我再追加點異型的冰嘎飛碟,飛刀什麼的
謝邀。說個各地都有的,吹糖人,現在基本上沒人弄了。其實我們山東這邊我更擔心的是山東快書和呂劇。手工藝的話,瞭解不多。


木匠啊!手工打的木頭牀,木頭櫃子,木頭桌子,木頭椅子,,,,,這是多好的一門手藝活呀,以前的女人嫁人可是都願意嫁給木匠的。當年我奶奶就是坐著小毛驢,帶著自己的嫁妝,嫁給了我的木匠爺爺。爺爺今年八十四了,家裡的小馬扎,小椅子,妹妹的玩具箱子,全是爺爺給做的。我真的很崇拜爺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