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東晉是士族聯盟,說到底是軍事寡頭制,也就是說誰的戰鬥力強誰把控朝政,皇帝只是個旗幟。所以有理想恢復河山的要北伐,沒有理想但是要撈政治資本的還是要北伐。最後北伐乾的最棒的劉裕直接把皇帝位置搶了。

南宋正相反,權利還是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你是想撈政治資本也好,還是真有理想也罷,在皇帝看來都是劉裕。辛棄疾不是有首詞嗎,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你對我大宋有企圖啊。

南明連個朝代都算不上,最多算是滅亡的前奏,沒什麼可說的。


先開個玩笑,中國歷史上那些割據江南的朝代,感覺定義為南的貌似都弱雞或者有軟骨症,如南朝、南宋、南明,而定義為非南的朝代,都還算不錯。而東西定義下的朝代,普遍東不如西。東周不如西周,東漢不如西漢,東晉不如西晉。哈哈。不過這些東的朝代又普遍比南的強。玩笑。

中國歷史上的南渡政權里,東晉和南宋是最持久的,也是最具戰鬥力的。不過也不能說東晉是越打越大,只能說時代不同了。客觀來說東晉起家的基本盤遠不如南宋,司馬睿起家的本錢可真不如趙構。而在隨後時間裡,東晉的本錢相對越打越多,而南宋基本處於維持狀態。

首先創始人的血統問題。東晉創始人是司馬睿,南宋是趙構。古代帝制時代是家天下,司馬睿和趙構雖都是皇室成員,但論宗親血緣關係,司馬睿真不如趙構。司馬睿雖說是司馬懿的曾孫,但並非司馬昭一系,只是旁系。他本來與皇位相去甚遠,只是因為八王之亂天下大亂,被東海王司馬越安排到揚州,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後方。如果不是後來永嘉之亂神州陸沉,晉懷帝、晉愍帝和其他宗室被殺的被殺,被俘的被俘,他根本無法稱帝。比較起來,趙構要是按道理也輪不上他,但比司馬睿強多了。畢竟他是徽宗第九子,欽宗的弟弟。古代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是可以的。在靖康之難後,趙宋皇室成員幾乎全部被俘,只有趙構在外,趙構是唯一殘存的皇室嫡親成員,繼承正統是當然可以的,而且迅速得到了認可。

其次是創始人的能力問題。要想干大事,就得有能力,同樣也得活得長,否則再有能力早早的掛了也就拜拜了。很遺憾,這方面司馬睿被趙九爺完爆。司馬睿只活了47歲,趙老九活了八十一歲,就算從太上皇生涯開始不計,到他退位時候也有55歲。而且趙構二十就當了皇帝,皇位上幹了三十六年,而司馬睿41才當皇帝,只幹了六年。活的歲數以及在位時間的長短也就決定了二人的能力與功績。客觀而言,司馬睿和趙構任內都有各種內憂外患,但趙構基本都壓平了,可見趙構的能力。司馬睿壓平了一部分最多是大部分,但仍有問題未解決。除了外部威脅外,起碼他死時候王敦之亂還沒有平定。

再次是內部繼承人和穩定問題。南宋九個皇帝,東晉十一個皇帝,南宋時間總計一百五十二年,東晉一百零三年,南宋皇帝平均在位時間比東晉要多,這也說明南宋政局穩定性和政策連貫性較東晉都要強。南宋的皇帝除了最後那幾位外都是成年即位,受到了比較正規的訓練,能力也比東晉那些年少即位的要強一些。而在政府內部架構上,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南宋是中央集權制。南宋雖然也有權臣,但皇權獨大,只要皇帝是個正常的成年人,基本都不會大權旁落。而東晉從建國到淝水之戰時的七十年里,一直是王、庾、桓、謝四大家族先後掌權。淝水之戰後到桓玄覆滅的二十年時間裡,是皇室與士族鬥爭時代,而最後十幾年裡則是劉裕實際掌控局勢。在內部穩定性方面,東晉確實不如南宋。

再之是外患威脅方面。南渡的朝代都面臨著巨大的北部邊患問題。比較來說,東晉北邊的現實壓力大,但生死安全小,而南宋面臨的現實壓力看似不大實際危險大。東晉一百餘年裡,雖然與北方五胡常有戰亂,但北方並沒有統一而且也沒有整合完成,一個沒有整合完成的北方是無法消滅東晉的,相反東晉可以從中漁利,拉一派打一派,進可以收復失地,退可以保障江淮根本之地,戰略上取以攻為守之利。而南宋時代,雖然在宋金對峙時代,北方仍然存在金夏兩個政權,但金國實力很強而且基本整合完成北方,雖然南宋實力不弱,而且雙方大規模作戰時間實際並不多,但是金國對南宋構成的國防壓力是非常巨大的,遠非五胡對東晉構成的壓力。而在蒙古崛起後,南宋面臨的外患更是達到了中國歷史上南渡朝代空前絕後的程度。東晉亡國於內部,南宋亡國於外,這也就說明兩個朝代外患的壓力是大不相同的。

再之是體制問題。東晉是門閥政治,南宋是皇權政治。東晉的皇權根本無法和南宋相比擬。東晉是皇帝垂拱、士族當權、流民出力。皇室、士族和流民構成支撐東晉的基石。皇權在東晉是比較微弱的,而士族是真正的掌權者,士族中不少傑出的人物都有很大的雄心壯志,有的挑明了就是想當皇帝。而要當皇帝,就必須有大功勛。哪怕是為了當皇帝這個動力,士族裡有些人就普遍很有幹勁,加上幾大家族曾經都有穩固的根據地,有實力有野心的做大事。對於這些有野心的有能力的權臣重臣,東晉皇帝能做的要麼是噁心他要麼是摻沙子,無法有效的實際制約,簡單的說就是只能拖他的後腿。而在南宋,皇權已經是至高無上的產物,幾乎沒有任何人和任何集團可以制約皇權,只要皇帝不想做,那你就做不成。東晉桓溫可以廢皇帝,劉裕可以殺皇帝。南宋呢,岳飛手握雄兵十萬,說殺就殺了;韓侂胄權傾一時,腦袋說掉就掉了,還送給了金國人。

再之是對外戰略和政策上。東晉和南宋都是漢人朝代,都是南渡朝代,也都以正統自居,也都面臨著巨大的外患壓力,如何處理對外問題某種程度上是事關生死的問題。比較而言,東晉在對外態度上比南宋更為強硬。東晉在對外政策上拒絕承認五胡一切政權,不與劉石通使,從不承認北方政權的合法性,遑論簽約。反而在政治上,僑置州郡以彰顯正統,軍事上,弱則堅守江淮,強則積極北伐。東晉一代百餘年間,大規模的北伐西征很多,也頗有成就,三複河洛、六齣冀州、兩入關中,三進巴蜀。在晉末劉裕時代,黃河秦嶺以南全為晉土。而南宋時代,在對外政策上一直奉行苟且偷安的政策,用和議的形式固定下了宋金的關係和邊界,事實上放棄了對中原的主權。即便在軍事上有優勢的時候也奉行和談妥協政策。同樣自紹興和議後到金國滅亡前,宋金雖然多次大戰,但打來打去仍然維持固定原有邊界,南宋甚至還在小幅度退讓。南宋也曾有人建議仿東晉故事在江淮關陝僑置州郡,但不被同意,事實上基本放棄北方地區。雖然東晉南宋面臨外患的威脅程度不同,但在氣節上,南宋真不如東晉有。且不說岳飛被殺,南宋晚期太學生就曾無奈悲憤的寫道: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南宋的文臣劉克莊就曾悲哀的寫道:蓋自南渡以來,國家畏敵之病,何其深入骨髓也。昔也,畏敵之新焰;今也,畏敵之餘威。有可強之勢而自貶以趨弱,有可勝之理而預憂其必敗。而對東晉,清人錢大昕《廿二史考異》里寫道:「東晉君臣雖偏安江左,猶能卓然自立,不與劉、石通使。舊京雖失,旋亦收復。視南宋之稱臣稱侄,恬不為恥者,相去霄壤矣。詎可以清談輕之哉!」

從版圖而言,東晉剛建立的時候,實際控制的只有荊揚交廣寧江五州,徐州有一半,豫州有一小部分,益州有一部分,其餘全部淪陷。到東晉滅亡被劉裕取代的時候,黃河秦嶺以南潼關以東全部是晉土。而在這中間的版圖變更因為各種大大小小的戰亂變化的極為頻繁,巧術無可算也。大體上來說桓溫、謝安和劉裕時代面積較大,劉裕執政時代最大。東晉初年和淝水之戰前面積最小。南宋從紹興和議後到宋蒙戰爭全面爆發前,雖與金國有多次交戰,但版圖基本是固定的,宋金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宋蒙戰爭爆發後,南宋版圖被蒙古不斷的蠶食最後被消滅。就面積而言,南宋版圖的穩定性要強於東晉,東晉的最大面積要高於南宋。南宋的面積在宋金對峙時代基本維持在兩百萬平方公里左右,東晉最大時代面積在約302萬平方公里左右。當然要是論人口和經濟實力的話,南宋遠強於東晉。畢竟東晉時代全國政治經濟中心還是在北方,江南地區剛開發不久,實力還很有限。而南宋時代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南宋人口和收入都高於金國。東晉時代人口最多估計約有1746萬人,當然這是後世的估算,而且包括了所有的人口在內,而實際上考慮到東晉士族豪強大量隱匿人口以及交廣寧偏遠地區有大量蠻族不報戶口,官方能真正掌握的人口遠沒有這麼多,能有千萬就不錯了。南宋時代人口比較穩定的數字也在八千萬上下,即便後期宋蒙戰爭大量死亡,人口也遠強於東晉時代。

東晉之所以能生存維持下來與士族的維持有關。長久以來人們對士族的印象都是談儒論玄,以清談和厭惡武事為時尚。誠然不假,但是東晉士族中也有以不尚清談而崇尚建功立業的人。而東晉掌權的士族中就有這些代表人物,王導、王敦、庾亮、庾翼、桓溫、桓沖、謝安、謝玄為四大家族的代表。歷史上這些人的名聲很響亮,但歷史更多記住的還是如王羲之、王獻之、劉惔等這些政治上沒多大成就的人,可真正帶來家族顯赫,將家族帶向頂峰和能維持士族門閥不墜的卻是那些有志於功名的人。王導「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凝聚了當時渡江諸人的信心;庾翼「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後議其任耳。」反映了他對崇尚清談不尚功業的人反感;而桓溫「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虛,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更是將矛頭直接指向了那些清談的士族;謝安「晉祚存亡,在此一行」體現了其敢獨任天下之難的膽識。雖然這些人有著遠大的志向,是他們保衛了國家,但這些人在高門大族中終究是極少數,是鳳毛麟角,在他們之後家族再無傑出人物堪當大任,而東晉又靠的是士族維持。士族中沒有堪當大任之人,那麼東晉也就很難維持下去了,最後被寒門掌權,進而是取代晉室。當然每當一個家族的支柱人物崩塌後,下一個崛起的家族勢必會對上一個家族進行清算,或者隨之而來的政治變革也會對當時最顯赫的家族進行屠戮。比如崛起後的桓溫對庾氏進行了一定的清算。孫恩之亂時,孫恩對當時最顯赫的陳郡謝氏進行了大屠殺,謝安之子謝琰、謝琰之子謝肇、謝峻,同宗的謝逸、謝明慧、謝沖,還有謝安的侄孫謝邈更是全家被殺,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也被殺戮。而在劉裕執政時代,謝琰幼子謝混因堅決的反對劉裕也被殺,宋文帝時代,謝晦、謝靈運的家族也被殺戮。

東晉能維持下來還與流民有關,東晉歷次作戰,都十分仰賴流民之力。東晉十分依賴流民,但對流民帥則懷有很深的不信任心理。其實這些流民帥有的出身門第並不低,有的實際上是高於王謝諸人的,這就與渡江的早晚有關了。跟隨司馬睿渡江的大多數是東海王司馬越手下的人或與之有密切聯繫,而且籍貫多是黃河以南的徐兗青豫諸州,也是在渡江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其家族關係多少父子兄弟這些親族關係。而北方的傳統大族,如范陽祖氏、清河崔氏、河東裴氏、薛氏、柳氏、京兆韋氏、杜氏等則沒有大量的渡江南下,要麼是在永嘉之亂時冒著巨大的風險留在了北方,要麼是胡亡氐亂時才渡江。這些北方傳統大族沒有永嘉時代渡江,一方面是他們多是黃河以北的士族,中原陸沉,距離較遠,使他們無法快速渡江。另外就是他們自身當時的發展程度已經很高了,不僅家族龐大人口眾多,而且還有大量的僮僕佃客以及部曲,很難一下子渡江。此外到了後來他們想渡江的時候,南方的司馬皇室與在南方逐漸發展起來是僑姓大族也不願意這些有著很強實力的人渡江,只是將他們安置到江淮之間,視為地域北方威脅的屏障。東晉流民帥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人物一個是祖逖,一個是郗鑒。祖逖家族時代為北方大族,永嘉時代祖逖南下避亂江淮之間,祖逖率領的不僅有自家親屬,還有親族親黨數百家,逃亡途中多遇盜賊險阻,祖逖應付自如,被同行諸人推為「行主」。建興元年(313)祖逖開始孤單而壯烈的北伐,從京口北上經淮陰開始北伐河南,數年之間,祖逖在河南威風顯赫,幾乎收復整個豫州地區。祖逖北伐,司馬睿受限於自身實力是無法給祖逖支持的,只有個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空號,實際的支援也只有千人糧餉、三千匹布帛。祖逖數年間能在河南打開局面完全是靠著個人傑出的才能和親宗族死黨的賣力。祖逖死後,河南淪陷,祖逖部眾為弟弟祖約接管。王敦之亂時,祖約作戰有功,並在淮南壽春一帶站穩腳跟,成為舉足輕重的一股力量。祖約日後反叛主要是因為朝廷始終將其視為流民帥,沒有給予他認為應有的待遇。晉明帝臨終的顧命大臣里沒有祖約,祖約認為自己的功勞和家族地位都強於郗鑒,顧命無他很不高興。而且祖約希望開府的要求也沒被批准,使得日後祖約走上了與蘇峻聯合反叛的道路。蘇峻祖約之亂失敗後,祖約北逃,率宗族及親信數百人投降後趙天王石勒。石勒十分鄙薄祖約,久久不願接見他,後設計將其和宗族盡數滅絕。而與祖逖祖約兄弟同一時代的留一個流民帥則是郗鑒,郗鑒的事情不做多說,比較為人熟知。郗鑒的結局也挺好,但是郗鑒本身家族地位不如王謝,而且渡江時候親黨不多,故而在郗鑒死後,政治上顯赫者並不多,最顯赫者是桓溫的鐵杆郗超。而郗超之後能有名望者更少,有名者如郗僧施也是因為是劉裕的反對派而出名,結果被殺。東晉對流民帥總體的態度是利用而不重用,必要時也會剷除其勢力。比如在祖逖北伐時就支援祖逖、王敦蘇峻之亂時勇敢作戰和日後鎮守襄陽有功的桓宣。庾翼北伐時,派桓宣出兵,桓宣被李羆打敗後,庾翼因此大怒,貶黜桓宣為建威將軍讓他前往戍守峴山。桓宣自從在丹水戰敗後,名望和實力都大大降低,而且年老有病。當時南蠻校尉王愆期鎮守江陵,因病請求派人代替,庾翼於是任命桓宣為鎮南將軍、南郡太守,代替王愆期鎮守江陵。桓宣鬱郁不得志,沒有前往赴任,便因慚愧、氣憤而患病。其實桓宣能力非常強,十餘年間,石季龍再遣騎攻之,宣能得眾心,每以寡弱距守,論者以為次於祖逖、周訪。而桓宣被除掉,主要是執政的庾翼已經將荊襄視為自己的地盤,不願自己的北部有一個異類,而且庾翼對桓宣這樣的流民帥總有著輕視和不信任的心理,生怕再出現一個祖約。


①東晉並不是越打越大,北伐卓有成效的只有桓溫北伐和「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北伐。其他時期基本是在淮河周圍拉鋸「守江必守淮」~

②東晉大多數時候所面對的並不是個「統一北方」的北方政權,五胡建立的一堆政權自己都相互攻伐個一塌糊塗~

西晉滅亡後的北方狀況:

1、匈奴人劉淵的兒子劉聰建立前趙,由於利益分配問題導致羯人功臣石勒不滿。

2、石勒在山東建立後趙,一掃華北作亂的鮮卑勢力,統一華北平原隨後而滅亡前趙,大致統一北方。

3、石勒死後,石虎養子「石瞻」的兒子「石閔」(養孫)助石虎奪權成功。但石虎短命,石閔又助其九子石遵奪位成功!石閔功高蓋主遭到石遵猜忌,多次派人暗殺石閔未果。石閔大殺羯人報仇,改回冉姓,建立冉魏政權後趙滅亡。

4、後趙滅亡,華北權勢真空,鮮卑人重新縱橫華北,慕容皝建立前燕。趁冉魏西進追逐後趙殘餘勢力,前燕攻冉魏並擒殺冉閔,冉魏政權滅亡。

5、後趙滅亡,氐人符洪向東晉稱臣並猥瑣發育,兒子符健吞併後趙殘餘勢力做大關中建立前秦

6、前燕內訌,一代戰神慕容垂又遭猜忌投靠前秦(咦?我為什麼要說又?),並率領前秦軍滅亡前燕。前秦滅河西走廊上的前涼和晉北的代國,老好人符堅統一北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顛顛撞撞了百來年北方才做大了一個統一勢力,但……前秦在「淝水之戰」大敗。「被」投靠前秦的勢力全部作鳥獸散。其中鮮卑人二代戰神拓拔圭建立北魏。慕容垂重建燕國史稱後燕,羌人姚萇擒殺符堅建立後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拓拔圭在參合陂大敗後燕太子慕容寶。次年慕容垂親自出兵攻平城(大同)大勝北魏,拓跋珪的歐豆豆拓跋虔戰死……但得勝慕容垂路過參合陂看到遍地自己人的白骨氣絕病亡,不久後燕被肢解。

匈奴鐵弗部被北魏擊敗投靠後秦遷入河套,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叛秦自立,在河套建立胡夏政權,東晉漢人戰神劉裕滅亡後秦、南燕。

8、北魏滅胡夏、西秦、北涼、西涼……二次統一北方。

而這個時候的東晉,又被北伐權臣架空(上一次是桓溫),「六位帝王完」劉裕登基改國號「宋」史稱南朝宋劉宋,東晉滅亡。進入南北朝


東晉並不能說是越打越大,司馬睿由軍府到建國的過程中,於他自己所控制的土地來說是越來越大。

到建國稱帝,北方趨於穩定對峙後,從元帝-成帝期間,北方勸進諸鎮逐一被滅,黃河以南至淮河的土地得而復失,甚至到蘇峻亂後還丟失寧州給成漢【東晉百年國土面積最低點】,總體國土是在減少的。

這種局面到桓溫主政荊州才被扭轉,終桓溫一世,東晉的國土總體較之前增長不少。

到桓溫去世淝水戰前,因為北方前秦壓力蠶食,國土不斷變小,淝水戰後到劉裕稱帝這段,東晉國土又是大張期。

可見東晉國土的伸張與後世沒太大區別,北方統一而強大的時候也會因為軍事壓力丟失國土。

建國之前沒被速滅,一方面是北方本身也在混戰中,另一方面石勒在葛陂遇阻轉向河北,東晉建國前最大威脅就此不存在了。


東晉似乎從一開始就是權臣把持朝政的局面

王導能當著皇帝的面數落皇帝的祖宗得國不正,有些人只看到司馬睿這個後代以祖先為恥的一面,卻忽略了他是在王導這個權臣面前。王導是王敦的親戚,按理來講王敦造反,王導是一定被誅連的,結果卻沒事。可見一斑

你所說的東晉能打,基本也就是指祖逖、恆溫、劉裕吧?

後兩者都是典型的權臣,甚至篡了位。祖逖雖然不是權臣,但獨立性也遠比岳飛要高,其所處時期王敦和劉隗的黨爭也很激烈。皇權根本無法和南宋相比

宋朝是我國真正走向中央集權的一個朝代,雖然偶有奸臣亂政,但終歸只是皇帝眼皮底下的雜魚,想捏死就捏死。這點東晉完全不一樣

如果岳飛、韓世忠這些是權臣,北伐成果是不會次於東晉的。所以歸根結底是專制的原因,缺乏靈活性。另一面,權臣也樂於通過對外戰爭鞏固自己的威望,或者說權臣也只能通過戰爭立威。有了打仗的動機,自然才有「越打越大」的可能。

至於南明,他首先權利就不統一,傭兵自重的王爺一堆,都不能像南宋那樣保證基本的政權穩定,更別指望像東晉一樣越打越大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