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刚出不久,到处都是批判「幼稚」「低龄」「夸张」的,早些时候评分也只是一个中档武侠片等级。前几天看豆瓣评分竟然到了8.7,好评率不断攀升,这是由哪些深刻的内容造成的呢


即使放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来看,《功夫》都是一部杰作。

香港电影圈据说跟周星驰关系好的没几个,但就在这种环境下,《功夫》一片获得16项金像奖提名,最后获得最佳影片大奖,与之竞争的是《新警察故事》、《2046》这样的片子,这已经很能说明影片的质量了。

港片在这一、二十年逐渐衰微的过程中,仍然出过不少不错的片子,但多的是有佳句,无佳章,也就是整部影片能有很高完成度的片子很少,而《功夫》却是为数不多整篇都很高质量的作品。

跟写作文似的,首先,在结构上,《功夫》很工整,作为一部商业片,它简直可以作为模板来给今后的电影做典范。从一开始斧头帮很血腥地收拾了冯小刚那个角色,注意,连这么一个角色,情节上都给观众来了个小小的反转,以为他是个狠角色,没想到在斧头帮前面,几下就给收拾了。后面的情节几乎就是不断在这种抑和扬的节奏中推进,层层递进,不断推向高潮。要描述一个人武功多高,说他能以一敌百好像还不太够,但如果说他轻易打败了一个以一敌百的对手,那显然更令人信服,所以在这方面,《功夫》就做到了不断地吸引著观众去攀高峰,其中再穿插周星驰那角色的一次次的挫折,到最后差点死了,触底反弹,让人体验到港片巅峰时期那些片子的最后一哆嗦的「爽」。

作为周星驰的片子,搞笑桥段有必不可少,有些人觉得周星驰后来的片子都不好笑了,确实周星驰后来的片子风格变化很大,但在我看来后来的搞笑风格高级了,你能从这些片段中辨别出这是周星驰的味道,即便后来他的影片中自己不当男主角了,但让人觉得那些演员只是套了个皮囊,里面仍然是他,比如后来的文章、邓超等。而要能感受到周星驰后来影片的笑点,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仍有一颗童心,因为周星驰自己仍是一颗童心。像踩脚踩到扁、逃跑时两腿甩成两个轮子这种卡通式场景,没童心确实不觉得有什么好笑。

另外,这影片当时在金像奖上得到了多项技术奖,也是提现了整体的水准。比如配乐方面,许多音乐在周星驰的影片中多次出现,但在这部影片中出现的时候,依然让人热血沸腾,关键是跟情节特别贴合。视觉效果方面,在当时来说应该是仅次于好莱坞的效果了,武打方面虽然前后换了武术指导,但风格上仍然是为情节服务,好看但不炫技,甚至前后两种不同的打斗风格,也让人觉得挺贴合武功不断提高的情节。

《功夫》这样的片子,就像过年时饭桌上端上的大菜,传统但扎实,一点都不玩虚的。所以说《功夫》是一部港片集大成之作,而且几乎没有缺点。


很多电影我看的时候觉得好看,但看完就忘的差不多了。而功夫的情节台词,我TM能记一辈子,因为实在太经典了,随便说几句台词吧;

1.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2.还有谁?

3.警察,出来洗地啦。

4.别傻了大嫂,我不杀女人的。

5.放开那个女孩。

6.拿葱那个大婶,那个矮子,出来。

7.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8.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9.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10.从天而降的掌法,想学吗?我教你。

11.包租婆,怎么突然就没水了?

12.呐,六婶,无凭无据你不要乱指阿你。

13.谁扔的炮仗?自己人阿大哥。

14.古德猫宁,包租婆。古你……

15.阿珍,你来真的!

16.谁扔的刀把。

17.还有没有公德心啦,大家明天还要上班(破音)呢。

18.沙包(砂煲)大的拳头,见过没有。

19.这种他们的担色(蛋散),总有一天用得著。

20.那个谁。

21.呐,这个就叫专业。

22.别以为长得帅我就不打你。

23.记忆是痛苦的根源。

24.打他啊!打他妈的!

25.不是信不过你,我只是想让兄弟们开开眼。

欢迎补充。

我用脚趾头随便想想就这么多经典台词,除了让子弹飞,我想不出第三部这么多经典台词的电影了,编剧真乃神人。虽然是喜剧片,但代入感极强,情节紧凑,全程无尿点,还TM老少皆宜就离谱,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品到味道,不像有些文艺片曲高和寡。

我斑愿称它为最强。

所有评论我都看了,经典台词我也补了,很荣幸和大家有这么多共同记忆,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记得那么清楚,谢谢你们,这是我们的青春!


2004年,周星驰执导的《功夫》上映,票房口碑双丰收,而且绝对称得上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里面一大堆隐喻、彩蛋和各种梗被广大观众玩到今天。内地票房1.7亿,击败了《指环王:归来》,六个香港金像奖,五个台湾金马奖,还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比如鳄鱼帮老大的那句「还有谁?!」有关火云邪神的「砂锅那么大的拳头」「老头儿,你很能打是吧?」酱爆被威胁的时候「就算杀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还有公共汽车上的经典场面,四眼仔「这位先生好像对戴金丝眼镜的人士很有成见」「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我打王者用趁机思汗的时候必说的一句)

片中两位令人印象深刻的盲人杀手天残地缺曾在出场时讲过一句话: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正巧可以形容影片上映后星爷的心情。

好在近几年来,观众素质提高,越来越多人懂得如何去欣赏电影。

《功夫》在豆瓣的评分慢慢上涨,目前8.5分,稳占豆瓣TOP250其中一席。

相信大家对电影剧情已经十分熟悉,所以这里就不再对影片进行图解,重点讲一些细节。

电影开头是鳄鱼帮帮老大大闹警察局,警察被打的一塌糊涂,连局长都要畏惧黑社会,电影用十分直白的方式告诉观众这是一个恃强凌弱没有秩序的世界。鳄鱼帮老大是冯小刚,需要一提的是这场戏里面还有一个知名导演客串,就是扮演警察局长的张一白,后来拍出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将爱情进行到底》)

(就是这个关门的人)

而鳄鱼帮帮老大走到电影院门口,「我做什么生意都不会做电影,星期天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

既暗示了鳄鱼帮众人中了埋伏,也是这几位电影导演的自我嘲讽。(需要一提的是电影院牌子上的「星辉」影院,「星辉」是周星驰创办的第一家电影公司的名字)

之后斧头帮老大对鳄鱼帮老大的女人说:「别傻了大嫂,我不杀女人的。」结果立马一枪干掉了这个女人,这个镜头寓意琛哥是个说话不算数,且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这为后面阿星开锁后琛哥放他们走,但是却给了一个背影的镜头,让观众为二人的命运捏了一把汗,电影巧妙的运用镜头语言把气氛烘托的十分紧张。

且在杀人之后,琛哥还十分变态的跳了一支舞,这个镜头是致敬的昆汀塔伦蒂诺的《落水狗》。

接著镜头一转,下一个画面是猪笼城寨,这里的人过著鸡零狗碎却太平无事的生活,和外面那个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黑社会横行的无序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猪笼城寨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周星驰从小生活的香港九龙城寨。此外,包租婆因为停水下楼骂人等桥段,则来源于七十年代的著名邵氏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

下一个镜头是主角出场,一群熊孩子在踢球,主角则一脚将球踩爆,说了一句:「还踢球?!」

这其实是对应周星驰的上一部电影《少林足球》。(这部电影的优秀程度丝毫不亚于《功夫》,有机会再跟大家探讨)

(诸如此类的细节太多太多,有人点赞我再更吧.....毕竟我的定位是个讲鬼话和笑话的正经男人。)

其实《功夫》里所展现出的内容,一切都可能是是小男孩阿星的一场梦。

这一点在电影名字出现时,

用一只蝴蝶做了暗示。

后面这只蝴蝶会多次出现,比如主角受伤后躲在红绿灯上面疗伤,最后大战斧头帮的破茧成蝶,象征著主角从小混混到英雄的华丽蜕变。

小时候的阿星以擦鞋为生,

被流浪汉骗走了本该用来读书的十元钱,

买了一本《如来神掌》。

救哑女失败后,阿星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

「恶人当道,侠客难行」

这是阿星一开始对这个社会的理解。

所以他选择加入斧头帮,以欺负弱小为生,试图混出个名堂。

中途遇到长大后的哑女,以及那根代表纯真无邪的棒棒糖,尽管表面上不愿承认,但阿星的内心实实在在发生了改变。

这个经典画面里的海报是1935年的歌舞片《礼帽》。

讲述一对有情人消除误会,终成眷属的故事。

最后阿星破茧成蝶,用儿时所学的如来神掌击败火云邪神后世界恢复了和平。

阿星和胖子一起经营了一家糖果店。

猪笼城寨打苍蝇的大叔在指挥交通。

酱爆仍然光著半个屁股,

正在向喜欢的女生表白…

包租公包租婆在约会逛街…

功夫所存在的意义是惩恶扬善,当世界不再有「恶」时,便也无需功夫来维持秩序。

这正是周星驰对「功夫」二字的理解。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前半段的动作导演是洪金宝,中途换成袁和平。

当时的袁和平刚刚指导完《黑客帝国》,所以在《功夫》中有大量的打斗戏带有好莱坞的元素。

因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前半段动作戏拳拳到肉,力量十足,以「形」为主。

后半段动作戏,从天残地缺出场后,则是更偏向「写意」多一些。

周星驰对于自己所执导的影片,细节抓得非常严格。

大家都记得酱爆是一个时常露著半截屁股的精神小伙。

但在影片中星爷其实用了一个画面交代,酱爆露半截屁股是为了随时方便…

火云邪神求饶时使用的暗器,其实和斧头帮总部地板的标志长得一模一样。

(象征一朵邪恶之花的开放)

阿星大战斧头帮时,特别喜欢用的踩脚趾是源于其童年时期以擦鞋为生。

火云邪神那句:「踩脚趾?小孩子打架才用的把戏。」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是整部影片一直在阐述的一个道理。

影片中每一位武林高手出场的顺序也都是依照这个道理所安排的。

众所周知,周星驰最喜欢的明星是李小龙。

在影片中,也巧妙的设计了包租婆摁住斧头帮老大的桥段,来致敬李小龙。

关于影片的细节还有很多,《功夫》是少数华语片中能越看越起劲的电影,十分值得细品。

如果说要用一句话评价《功夫》的水准,铁线拳已经给出了答案:

「三、四楼这么高咯~」

周星驰经过了九十年代初一系列商业喜剧片的试水,到《回魂夜》《食神》《喜剧之王》的逐渐成熟,最后到《少林足球》和《功夫》的集大成之作,无疑是周星驰电影里面最优秀的几部,电影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同样的剧本,换个演员或者换个导演,电影的评价绝不会这么高。周星驰确实是行,确实是够劲!

《功夫》上映的是2005年,这一时期互联网还没有像现在一样普及,对于电影的分析解读还是少数「专业人士」能干的事,我辈中人无从置喙,很多电影人专家学者认为《功夫》是烂片也很正常,毕竟他们是从传统电影的角度去审视一部商业片,肯定评分高不了。但现在网路上发声的主体应该是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这一代人可以说看这周星驰电影长大的,这里面有童年属性的加成;另一方面电影在商业片里,也确实足够优秀,加上这几年国产电影(尤以动作、喜剧)烂片频出,无形中也太高了《功夫》的地位,正应了郭德纲那句话,「不是我多优秀,都是同行的衬托」。


今天早晨我看了一遍。

有些东西小时候是看不懂的。

比如,周星驰在剧中杀人、放火、强奸哪样都做不好,小时候看来以为是处于喜剧的需要而刻意扮蠢。其实不是的,当你总有些事如鬼打墙一般怎么做也做不好,其实是潜意识在阻止你,你内心深处是抗拒的。这个道理我长大了之后才懂。

很多我自以为很酷的设定,其实人家已经早就想到了。

比如那个如来神掌的破书,2分钱进货10块钱卖给主人公。让一个本可以深追下去的一份神秘变得庸俗可笑。小时候看以为这就是个无厘头,喜剧的外行来指导武侠的内行,就当是周星驰跨界的一次尝试,笑笑就好。

后来慢慢发现,这些设定早就想到我前面去了。

我自己写武侠小说写著玩的时候总搞一些反传统的设定。比如,既然有活字印刷了,那么世界上没有什么秘籍,大多都是公开武学,一切看领悟和修炼。基于这个设定再突出我的世界观,如何操作呢?比如制造一个误导,让读者以为秘籍有多重要。最后群侠挣了半天才发现,有个人见解的武者才是最强的。以这份出其不意,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让武侠设定更接近当今社会。

这方面比较经典的是古龙的《欢乐英雄》,王动以为小时候跟著神秘高手学武功是一种奇遇,最后几经周折才发现,其实是父亲发现自己不愿意认真学东西,假扮了这份奇遇,世上没什么秘籍和神秘老人,有的只是一份父爱。知道真相之后,反而让他回忆中的亲情更加丰满。

当我阅读、写作、思考绕了一大圈之后,再看《功夫》,人家所谓的无厘头设定,其实就是有类似的含义啊。这个世界里秘籍并不重要,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才是最宝贵的。裤衩比屁股低的傻孩子说过想要继承杨过和小龙女的武功,当场就被拒绝了。理由是想成为绝世高手,学,没有用,得先有天赋。表面上是废话,但结合周星驰的奇遇去想,也许《功夫》的世界观里所有秘籍都是真的,但在平凡的天赋前都没有意义。

你可否记得老头在结尾第二次出现,卖的书更多了。这是个开放性结局,你可以认为那个流著鼻涕的小女孩也是万中无一的高手,甚至可以作为下一部的主角。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周星驰对传统武侠「秘籍」修炼系统一个小小的嘲讽。

也就是说,世上有很多那样的老头,到处流传著真实的秘籍,见每个人都说是骨骼清奇。甚至可能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就像那个打过他的孩子很快的翻开最后一页的价钱并且加以嘲笑,也许同样的版本到处流传呢。

而主人公则是真惊奇的那个人。

只有天赋异禀+心怀正念才真正能发挥其力量。从到处都有的秘籍中获得真正的武艺。

其实就跟我们现在的社会差不多,谁的课本是秘籍?大家都用统一的教材,有些人靠它们就成了大佬,有些人就枕著睡觉。难道我们不正处于一个到处是真实秘籍的时代么。

你看,我本来以为只有我在对传统嬉笑怒骂,只有我以为自己借古写今很cool。但其实这是人家早就玩剩下的了。我绕了一个圈子之后,发现我依然只能崇拜。甚至我刚达到了解读的门槛,只不过迈过门槛的时候,没人迎接我,一股孤独的冷风迎面而来。

至此,上述内容概括为两点:他不愿意做坏事的潜意识,以及他骨骼精奇天赋异禀。

这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他矛盾的一生。做好人受尽委屈的时候,难免会破罐子破摔幻想一下自己如果是坏人就好了。到了真要下手却怎么也做不成坏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矛盾。周星驰没付哑女冰激凌钱就跑上了电车,笑得回音阵阵,像是笑自己。弹幕说他好像在哭啊。我很难过,觉得透过作品我发现作者的心境好孤独,因为剧情里的主人公还不知道哑女的真实身份……那种让笑如哭的回音,是作者在哭啊。

得知哑女身份后,他踹开胖子,给了他所有抢来的钱,又拿走了一瓶水。内心挣扎,一送一拿,分寸尽现。这种抢劫却不要钱的剧情,也算是怕你不懂他潜意识做不成坏人,才有这么一出买椟还珠般的操作。他做坏事是为了假装自己是坏人,并非真的是,他甚至无法面对这些钱。

主人公是如此矛盾,他做那些自己内心不认同的坏事,又怎能发挥出潜力呢?所以他被包租婆追著的时候有潜力,儿时练功掌风动树的时候有潜力,铁箱祛毒的时候有潜力。做坏事的时候,却被金丝眼镜按著头撞椅子。他的这份时有时无的「武骨」是他矛盾的载体。

那他什么时候打通的任督二脉?

当他终于良心发现,决定该去打谁的时候,就是他心体一致的时候。神雕侠侣和火云邪神缠斗之中,他一棍子打向火云邪神。(此处有镜头误导,让你以为他要打包租婆但实际没有,非常专业)

以他的武功来说,这个举动没有杀伤性,还因此挨了一顿死揍。此处却是剧情的重大转折,因为他不顾性命的做出了选择。也是因为挨了这顿打,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转折的过程也就这样印在观众心里了。

所以那时拳头才那样的狠,脑袋被打到地面以下,拳头滴著血,不管周星驰是不是拍喜剧的,此时他的处境就是要这么惨。因为这就是正邪抉择,这是为当初把斧头帮引到社区而赎罪,这是要让观众记住这一刻,矛盾没了,他重生了。

从被打入地面开始,他的面部就消失了,一直裹著绷带一寸皮肤不见光,直到痊愈如获新生时才再次露脸。这种洗心革面的程度,任何演技都不如让脸消失来的更彻底。

做不成坏人的潜意识是精神,万中无一的武骨是肉体,精神和肉体合一,先死亡后重生。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强大。现实中没有这样的高手,没有这样的武学,这不要紧,因为现实中有这样的精神抉择。这就是我们一个个平凡而矛盾的人生所追求的内心状态。

我还记得当年电影院里,对那个脑袋被打入地下的周星驰拿著一根小棒棒又敲了火云邪神一下,有一阵很尴尬的笑声转瞬就笑不出来。我理解,他们想装作看不出这转著的悲情,他们想继续满足自己对一个喜剧的期待,气氛不必被悲伤愤怒血腥破坏。但紧接著一顿更狠的拳头,还是打碎了他们对《功夫》这喜剧的预设。但我相信,多年之后他们会记得,这是一部人物形象非常完整的片子,而这镜头一个小混混的自我救赎之刻。他们终将给予公正的评价。

最后,还记得最后火云邪神被以德报怨的放过了,身后的楼被留下一道镂空的巨大掌印。他问:

「这是什么掌法?」

「想学?我教你啊。」

周星驰看似戏谑的一句话。换来的是火云邪神的服输与哭泣。

这可能是到处是武功秘籍的世界,高手之间也有著不同的绝世天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成长路径。

火云邪神狠辣的风格,以及每次必诈败的习性,塑造了他独特的一生。而眼前的高手,武功未成时以弱博强,武功大成时以德报怨,是与他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那样的掌法他永远也学不会,更无法超越。

所以当他被提醒「想学?我教你」的时候,绝望的哭了。

所以这部片子叫《功夫》,功夫是人生路径的载体。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功夫,这电影怕不是在说周星驰自己吧。


老文新发。

2018年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先生仙逝。

彼时的我正为当年11月的bilibili文豪试练活动存稿。

于是,就在10月30日当天,我决定11月的第一天就要写一篇关于武侠的文章。

之后就有了这篇文章。

一篇关于周星驰的《功夫》的影评。

说来也怪,当天创作时文思泉涌一蹴而就,明明上次看片已是创作前五年有余,却仍是记忆犹新。

也不知是否是彼时心深处埋藏的对武侠的热爱井喷之故。


这次的文章,先从一段逸事说起。

《功夫》拍摄时,周星驰主动找到金庸,表示自己要给查大侠付版权费。

查大侠很奇怪,《功夫》的剧本跟他的作品又没什么关系,周星驰为什么要付给他版权费。周星驰解释说,自己的电影里用了属于金庸的文化符号,比如「降龙十八掌」,「小龙女」,「九阳神功」等等,这已经是属于金庸的文化符号,他应该为此付钱。

其实周星驰所说的那些词,就只出现了一个镜头,再加上包租公和包租婆的随口一提。

金庸一听,那就对对剧本吧。

对完之后,两人总计发现六处。查大侠也是个随性的人,随口说了一句,那就按一处一万,收你六万吧。周星驰也不含糊,六万块很快就打到查大侠那里去了。查大侠一看钱来了,也没犹豫,转手就捐给了慈善机构。后来,提起《功夫》,金庸先生给了如下的评价:「我很敬佩周星驰先生,他最近新推的片子《功夫》我看过了,非常好,寓意很深刻。另外令我敬重的是他保护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

事实上,在我看来,周星驰付金庸六万版权费,不止是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也是因为对「武侠」这个概念,和这个概念的代表金庸先生的敬畏。

而金庸先生所说的寓意很深刻背后,恐怕也是一把辛酸泪,他敬重周星驰的怕也不止是他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只不过有些事情,两人都没有说出来而已。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说,那就让我从周星驰的生平说起吧。


据百度百科所说,周星驰生于1962年6月22日,他出生那年,正是最早涉及武侠小说的两位大师金庸与梁羽生创作最得意作品的时候。

当年,梁羽生在创作他的天山系列里公认最出色的作品《云海玉弓缘》,而金庸则在连载其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天龙八部》。

可以说,周星驰应当就是看著金庸与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长大的。

在之后,周星驰的童年,又恰好赶上了香港武侠电影风起云涌的年代。

在金庸与梁羽生的作品推动下,武侠文化在当时的香港蔚然成风,不止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也影响了香港的电影工业。

那是一个属于张彻,胡金铨,狄龙,姜大卫,楚原的年代。

时光匆匆,恐怕许多人都已经不再知道这些名字的分量。

不过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会简略的介绍一下这些名字在香港影坛分量究竟有多么的重。

1966年,周星驰四岁那年,胡金铨的《大醉侠》上映,打响了香港新派武侠电影的第一炮。

胡金铨与《大醉侠》之于香港电影的分量,我只举一件小事:

拍《大醉侠》时,胡金铨找了韩英杰来帮忙。因为一个人说所有演员的身段太累,而且顾不过来,所以胡和韩英杰轮著说。这个工作既费劲又辛苦,该给韩师傅多开钱,这也是应该的。

不过邵氏厂的管事问了:「这是怎么回事?」胡金铨说了原委。管事也答应了,但表示:「这么混过去不成,得有个名称才成!」胡说:「就叫『武术指导』吧!」从那以后,动作片中就都有「武术指导」了。

简单的说,在胡金铨以前,电影剧组里就从没有武术指导这个职位。

没有武术指导,那电影圈里便不会有武行。

若是没有武行,那,恐怕如今成龙与洪金宝都还在唱京剧。

由此,胡金铨的地位不言自明。

另外,《大醉侠》贡献给影坛的,可不止是一个「武术指导」那么简单。

它还贡献了影史第一位女动作演员,郑佩佩。

只看名字,大部分人应当是匹配不上她是谁。

其实,就是她:

眼熟么?《唐伯虎点秋香》的华夫人,《卧虎藏龙》的碧眼狐狸。不少人的童年。

说完了胡金铨的《大醉侠》,再来说说张彻。

《大醉侠》次年,真正把香港影坛彻底推向武侠片时代的,是张彻的《独臂刀》。

张彻的电影大多硬派,其电影有两个特色,一是男主常有裸露上身展现肌肉的桥段。二是惊人的出血量,甚至于因为他拍电影时用来当作血的番茄汁用量太大,得了个诨名「张茄汁」。

至于张彻的江湖地位嘛……

张彻有个酷爱放鸽子的徒弟,名曰:

吴宇森。

吴宇森最有名的暴力美学,最早便是从「张茄汁」那学来的。

而狄龙与姜大卫,则是那个年代最红的两位动作影星,两人凭帅气的古装扮相和出色的身手,称雄香港影坛二十余年。

狄龙,不熟悉老港片的朋友最熟悉的角色,应该就是《英雄本色》里的宋子豪了。

至于姜大卫,应该算得上是香港影坛的门阀了。

他有两个兄弟,一个是香港金牌配角秦沛,另一个则是如今的香港名导尔冬升。

这波武侠电影的浪潮,在香港整整维持了近二十年。

而楚原,便是这波浪潮后期的代表人物。

楚原最有名的当属他与古龙的合作。

自1976年,到1981年,楚原一个人拍摄了20部古龙小说改变的作品。

可以说,楚原是最懂古龙的导演。

而在1980年时,星爷18岁,已经是个演艺圈的圈内人了。

很巧合的是,从周星驰四岁那年有记忆开始,到二十四岁转入TVB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为止的二十年,正覆盖了香港武侠电影最兴盛的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周星驰究竟看了多少场武侠电影,恐怕是任何人都数不清的了。

由此,恐怕也不难想像周星驰对于武侠的情怀之深。


说了那么多,我们说回今天要介绍的《功夫》。

其实,周星驰对武侠与功夫的情怀,在2001年上映的《少林足球》之中,就已可见一斑了。

还记得那个酷似李小龙的守门员么?

只不过,到了2004年的《功夫》里,这早已可见一斑的情怀才终于彻底的爆发了出来。

为六个词付六万版权费,其实不过是星爷情怀的冰山一角。 星爷真正的情怀,藏在《功夫》的每一个容易观察到,或者不容易观察到的角落之中。


翻阅《功夫》的演职员表,其实实在是件饶有趣味的事。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演火云邪神的人是梁小龙,当年是与李小龙,成龙并称香港四小龙的动作片名角。

可你没发现说是四小龙,广为人知的人名却只有三个么?

而四小龙里那条总被遗忘的小龙,正是上一段里提到的狄龙。

可,《功夫》的演职员表里,惊喜还不止这些。

应该还有不少人知道,饰演包租公与包租婆的元华与元秋当年是与洪金宝、成龙同戏班的七小福成员。

不夸张地说,当初七小福戏班的成员,如今已是世界影坛武术指导的大半江山了。

不过我想,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猪笼城寨里的另外三位高手,也个个都是实打实的练家子。

左边那位,练洪家铁线拳的娘炮裁缝,叫赵志凌。他的功夫是如假包换的黄飞鸿真传,他的父亲是黄飞鸿的徒孙,林世荣的徒弟。

中间那位,练十二路谭腿的苦力,叫释行宇。看著这个姓,恐怕懂行的人就看出几分了。

没错,这位在出演《功夫》出道前是货真价实的少林弟子,在少林寺学艺十几年了。

至于右边那位,练五郎八卦棍的油炸师傅,叫董志华,三人里他应当是功夫最浅的,只是中国戏曲学院武生出身,但他却是与武侠电影的纠葛最深的。

几十年前,他曾主演过多部上一段提到过的「张茄汁」张彻导演的电影。

八十年代中后期,张彻自香港来内地发展,可当时合作多次的演员们却没一个跟来,彼时的张彻只得在大陆几经遴选,重选演员,而彼时他选中钦定主角的演员,正是董志华。

可惜,彼时的张彻在大陆远不如香港来的那么有名,于是,董志华终归是不温不火的被人遗忘了。

这还没完,《功夫》的武术指导也堪称是顶级配置:七小福大哥洪金宝与「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

可以说,《功夫》实在是把情怀做到了极致,不懂行的人看《功夫》会觉得热闹,可真正懂行的人看《功夫》,能看到的却是一整个香港影坛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二十年的缩影。

毕竟,《功夫》这部电影,就连那个卖秘籍的乞丐:

这样的龙套,都是袁和平的亲弟弟,袁家班另一位顶梁柱袁祥仁客串的。

对于武侠与江湖的情怀如此之深,倘若星爷只是拍出了一部喜剧片,那自然也太说不过去了些。

毕竟,金庸先生都说《功夫》的寓意很深刻。

可,《功夫》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呢?


陈佩斯先生说:

每一个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功夫》也不例外。

看过《功夫》的人应该都记得,影片里,似乎每一个武林高手的生活境况都不是很好。

十二路谭腿是个苦力, 洪家铁线拳是个穷裁缝,五郎八卦棍总想著让包租婆宽限几天收租。

包租婆与包租公死了儿子,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

猪笼城塞的高手们身怀绝技,却还是难逃黑社会的欺压。

天残地缺两个杀手是两个盲琴师。

火云邪神更干脆是个精神病院里的疯子。

一眼看出男孩的潜力,随手掏出了一本秘籍就是绝世武功的居然是个乞丐。

江湖,仿佛已经是一坛死水了。

这是一个属于江湖的悲剧。

昔日叱咤风云身怀绝技的高手们,终究难逃洗手作羹汤的命运。

2004年,《功夫》上映时,我十岁,那时的我,年纪尚轻不懂得,为什么如此的高手们会过著如此平淡,甚至有些无趣的日子。

如此的高手,不应该过的是惩恶扬善,对酒当歌,快意恩仇的日子吗?

直到后来,我才懂得。

2004年的江湖,确实是一坛死水。

新武侠几位宗师,古龙早逝,金梁封笔,黄易沉寂。

唯有个温瑞安还在坚持,却也是多年没有音讯。

内地,几个武侠作家虽然正红火,可笔力与想法比起老几位却终归有些差距,多年之后,《今古传奇·武侠版》的那批作家也鲜少有人依然在坚持武侠了。

香港的武侠电影则早已死了,人们爱看的是《警察故事》,《杀破狼》那样的现代动作片。

也许,周星驰也在希望,一潭死水的江湖里,能出个像电影里的星那样不知来历的少年,重新在死水里扔进几颗石头,激起千层大浪,重新带来一个自己怀念的时代吧。

《功夫》其实,是浓缩了喜剧之王满腔情怀的江湖寓言。

甚至于,周星驰很可能是希望自己的这部《功夫》就能成为扔进死水里的石头。

他在影片里,换上了当年李小龙《龙争虎斗》里的装束,面对著望不到边的恶人们,冲了过去。

这与一块石头投进了一潭死水,激起了千层大浪,是多么的相似。

自然,作为当时的江湖名宿,金庸看懂了他的寓言。

所以金庸说,他敬佩周星驰先生,他说《功夫》寓意深刻。

可,两人终究是不能名言江湖事。

毕竟,江湖的事,星爷不忍说。

他不忍说自己的童年将死了。

金庸先生则是不能说。

他已是江湖最后一块遮羞布,若是他也说了,江湖恐怕就再也活不过来了。

最后,心照不宣的两人都没说江湖的事,他们只能互相打哑谜。

可在他们的举止中,却已尽是江湖的气息,于是最后,两人终归是惺惺相惜。


然而,《功夫》这块石头扔进死水,死水不过是微微起了波澜。

却终究归于平静。

星爷明白了,自己做不成那块石头。

人们只能继续等著那块能激起死水的石头出现,又或者,是江湖再也等不到那块石头了。

可惜,如今看来,结果是后者。

江湖的最后一位名宿,终究是再也熬不住,等不及,去世了。

从此以后,人间再无江湖。

2018年11月1日,于查良镛先生仙去后两日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