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是我低估了國產汽車產業的操守了麼?還是有相關的行業標準在限制?總不能是做不到吧。。。

最近油價漲的鬧心,胡亂琢磨中覺得日系車鐵皮薄但是不影響整體使用的話不應該是個優勢麼?求高手解惑


過了好久,更新一下,有幾個問題大家不要誤解,雅閣的四項成績結構都拿了G,失分主要因為低配沒側氣簾,這裡說的是結構評分,我想車皮這個問題和側氣簾沒關係吧

還有說車重安全的,這麼說吧,碰撞測試成績不能跨級別套用,你不能指望一個拿了G的POLO能比拿了M的牧馬人安全吧,所以我找的車都是同級別車重相差不很大的,至於對於測試成績都很優秀的車,那理論來講重的確實是更有一些優勢,因為撞牆它安全,撞別人根據動量定理來說,它也確實更佔便宜,但是武斷的說車重就安全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並不是在測試成績接近的前提下

還有,我並沒有把日系的混動車放進來,如果放進來,那完全不用比了,雅混凱混車重絕對是最重的,油耗同時還是最低的

關於加速這個問題,我查到的數據,雅閣260和大眾330差不多的水平,7S多,阿特茲2.5L要最快7S接近8S的水平,凱美瑞2.5L要8S多點(可能和車重,AT變速箱傳遞效率,以及自吸發動機的出力特性有關),剩下的天籟,君威的2.0T就很強了,所以總體來看日系慢主要原因是入門級別的那幾個2.0L車型,確實慢,但以偏概全還是不可取的

糾正一下,圖裡面應該是理論最大馬力或者功率,當時打的時候沒留意打的動力

原回答如下

在現在這個時代

首先,日本車皮薄與否,這個不好說,得看具體車型,不是行業內的人也沒法準確說明,如果只看數據,我給你列一下18款主流合資B級車汽油版的數據,沒有18款數據的車型沒放進去。

按動力降序
按車重降序
按油耗升序

數據都是從小熊油耗來的

日系車中凱美瑞也沒有明顯的輕吧,但油耗也很低,反正數據就是這樣,油耗這個東西牽扯因素太多了,發動機變速箱車重風阻都有影響,不針對具體車型談油耗真的沒意義,而且雖然車輕,但雅閣依舊在CIASI測試中得總成績優,所以簡單的就說日系車皮薄所以省油,我不敢苟同。


首先你說的【日系車皮薄】就是個誤區。輕量化的確省油,但那重量並不是影響油耗的主要因素,通過輕量化節省燃油,和通過發動機技術節省燃油比起來,前者並沒有後者突出。省油主要靠的是發動機技術,和與之匹配的變速箱來決定的,如果只考慮減重而不去開發發動機技術的話,節油效果並不會很明顯。而且輕量化是全球大勢所趨,並非日系專屬,原因是輕量化可以進一步節省燃油,同時輕量化也更加保護人員安全(肯定有人要罵街)。國產車重,在某種角度來說是「故意為之」,中國消費者多數認為重量輕的車一定是偷工減料不安全,在這種輿論幾乎一邊倒的情況下,國產車在三大件都沒有完全喫透的前提下,是不敢大肆宣揚輕量化的,否則不僅在技術上丟了市場,在安全方面也沒有亮點。多數人認為國產車油耗高是因為車身重,其實更多的原因是因為發動機技術過於老舊,與之匹配的變速箱又不夠平順。

我是幹汽車銷售出身的,小到大眾豐田,大到路虎保時捷,幾乎市面上能見到的車型我都賣過。對於日系車,如果提到民族情節,那我無話可說,但如果說是車輕、皮薄、不安全、那我就要長篇大論一番了,畢竟這屬於欺騙,不能讓人當傻子耍!

這麼說吧,那些所謂的日系車皮薄不安全純屬扯淡!車身鈑金都一毫米左右的厚度,相差零點幾毫米能決定什麼?一噸多重的東西高速撞向易拉罐和煤氣罐,結果一樣,都是癟!合資車和國產車的鈑金材料大部分都是來自上海寶鋼!鈑金的強度可以說基本都在一個檔次上,只有在骨架方面才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在不同級別的車型上,骨架強度的差距會更明顯,同級別車型上往往不會有過多的差距。而且,現在各大車企都在追求輕量化,都在絞盡腦汁的減重,在保證骨架強度的前提下再弄那麼厚的鈑金,這還怎麼輕量化?各車企也捨不得在民用車上用碳纖維吧?即便是用了碳纖維,那車價得高多少?

安全靠的是車體結構(骨架)和主動防禦與被動防禦,這些東西可以去查,細說太麻煩。真想靠鐵皮來保障安全的話,我覺得很有必要參考一下99A主戰坦克的裝甲設計!(提醒各路大神,與其黑日系鈑金,不如去黑它的骨架,畢竟骨架纔是覺得安全與否的主要關鍵!)

說到省油,看的是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而且就現在來看,市面上同排量,同級別,同價位的車,實際油耗出入都不大,國產車除外,因為國產發動機技術確實有點老,油耗的確偏大。眼下,燃油車的油耗幾乎已經被壓縮到了極致,所以,很多車企,不得不通過以減少發動機缸數的手段來達到省油的目的,有些車企甚至在減缸之後又加上了廢氣渦輪!

再說說日系沒有防撞梁的事,這個謠言可以說是經久不衰,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人深信不疑呢! 其實說白了,這件事看你怎麼理解,你要是拿豐田花冠來對比大眾帕薩特,那日系肯定是沒有防撞梁的。但如果你拿大眾寶來來對比凱美瑞,那大眾就沒有防撞梁了! 另外要說一下,市面上的兩廂車幾乎都是沒有後方撞梁的,部份兩廂車會裝備後防撞塊,一塊一塊的,不是整體一根防撞梁!

還有人說日系車保險槓裡面是泡沫填充的,沒錯,日系車保險槓裡面的確填充了泡沫,這個泡沫的正確叫法叫【泡沫緩衝塊】,緩衝塊後面是防撞梁,緩衝塊這個東西幾乎是所有的車都有的,餘下部份車型裝備的是空心塑料盒,日系車的緩衝塊多數為白色,歐美車型多數為黑色。泡沫緩衝塊的作用有兩個,一是碰撞行人時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儘可能的降低對行人的傷害,二是碰撞其它物體時,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等緩衝塊被擠壓到極致時再將餘下的衝擊傳遞給防撞梁。

而且最早提出並且運用潰縮吸能的車企是梅賽德斯賓士,將車輛劃分為乘員區和潰縮區,指的是車輛在發生碰撞時,潰縮區最大程度變形潰縮吸收消耗衝擊動能,之後由骨架來接收餘下的衝擊,並且最大程度保證乘員區的完整。通俗的說就是,最大的安全就是,駕駛室最大程度完整,除此之外的地方最大程度變形。簡單一句話,潰縮區最大程度潰縮,乘員區最大程度完整,氣囊正常彈出,車門能夠正常打開!(氣囊要配合安全帶使用,否則氣囊等於炸彈,而且很多車型設計時考慮到維修成本,不繫安全帶的情況下會視為該座位無人,氣囊是不會彈出的。)

再來說說日系車輪胎窄,你如果仔細對比你會發現,相同價位的車型,日系和歐美車型輪胎寬度沒什麼差距,部份日系車甚至會比德系寬一些,飛度就比捷達和桑塔納寬,低配卡羅拉就比同價位的低配朗逸寬,同價位的速騰和思域對比也是思域寬。

說日系車高速髮漂,這個不狡辯,部份車型上的確存在。但不在於車身重量輕,卡羅拉是比朗逸重的,但卻沒有朗逸穩,日系民用車在實用性和經濟性上是比德系想的多的,德系在駕駛品質上想的也比日系多。日系考慮到實用性、通過性,所以離地間隙高於德系車,很多越野車高速也是沒有轎車穩的,這就是因為離地間隙過高導致的。經濟性表現在日常保養維護方面,日系輪胎傾斜度沒有歐美車型大,說白了就是外八。輪胎外八會大大提高駕駛穩定性,但輪胎的磨損會相對較快。外八的越大就越穩,磨損也就越嚴重。日系更看重經濟性,為了輪胎能夠用的更久,所以儘可能的減少輪胎傾斜,這就會犧牲一些穩定性,只要不危險駕駛是沒有問題的,但駕駛感受確實不是很好。

我舅舅前幾天開我的雅閣出去把別人追尾了,回來跟我說:「以後可不能再買日本車,市區追尾發動機蓋就掀了!」我說:「你沒發現是貼著擋風玻璃那掀開的嗎?」他說:「掀都掀了,有啥區別呀?」我說:「這是行人保護裝置啟動了,怕機蓋戳到人才彈起來的。你這一撞,我修機蓋得花不少錢!」他說:「一撞就彈,彈了就得修,還死貴的,這就更不能買!」

他剛買了速騰,買之前各種向我諮詢,問我:「大外甥,速騰和思域哪個好?你以前的卡羅拉開著咋樣?」我問他喜歡哪個,他說喜歡速騰,但是又聽同事說速騰不好,建議他買卡羅拉,還有人給他推薦思域。我說:「既然你喜歡速騰就買速騰吧,不用聽別人的!」 前幾天還神經兮兮的要送我一壺美孚一號0W40機油,跟我說:「你那雜牌機油太稀了,不能用,我給你拿壺好的!」我說:「你那個太黏了,我用不了。」他說美孚是大牌,說我用的【出光】他沒聽過,我說牌子再好我也用不了,我用0w20的,本田用出光就夠了,還便宜,用美孚浪費!他問我速騰能不能用我這個,我說你用我這個就燒機油了哈哈哈!他說:「完了,還不如買思域了!」 我說:「車這個東西吧,各有各的特點,就和人一樣,你和這個人相處不好,也許是因為你不瞭解他,瞭解他的人也許會和他相處的很好呢!你看我以前處的那些對象,我和誰在一起都處不好,你看現在,我和我媳婦多和諧,我脾氣可一點都沒改,是她瞭解我,知道怎麼駕馭我,所以我現在服服帖帖!」

還是那句話,別信謠言,有什麼疑惑還是親自去尋找真相比較好。買車就買自己喜歡的,自己喜歡的纔不會後悔!我買人生中第一輛車的時候是我媽做主,當初我要買寶來,我媽非要買起亞福瑞迪,就因為福瑞迪好看,我擰不過她就買了福瑞迪,之後一出故障我就各種抱怨,因為一開始我就看不上這車,所以它出點問題我就各種不爽!如果當時買了寶來,出了問題我也不會有那麼大火氣,因為我喜歡的我接受!所以後來買卡羅拉的時候我誰的都不聽,我喜歡卡羅拉就買卡羅拉,後期也出過問題,急加速有滋滋聲,一查是空濾盒子和進氣管連接處裂了,但我覺得這很正常,是機器就肯定會壞的,只要不是大故障都不叫事!要是聽別人的話,買了一輛不喜歡的,爆個胎都會罵娘:破車,原廠配的輪胎怎麼怎麼樣! 這次買雅閣的時候也有一堆人勸我買凱美瑞,還有人勸我不要買混動,可是我喜歡混動,更喜歡本田的混動理念。所以,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事我都堅持自己的選擇!

我在賓士時,培訓師和我們講過:汽車的安全性並非來自車子碰撞後的樣子,而是來自對人員的保護是否到位,其中還包括對行人的保護。如果一款車子在設計初沒有考慮到這方面的話,是無法通過安全檢測的,更不會被推向市場。潰縮吸能的觀點最早是由我們賓士提出的,也是由賓士最先運用的,如今已被全世界廣泛運用。但你們要知道一點,潰縮吸能在多數中國消費者眼裡是不被認可的,在懂車的人面前你是不需要提潰縮吸能的,可是在不懂車的人面前,你一旦說你的車吸能,那麼他就會認為你的車不安全,所以,你只要告訴消費者,我們的車子採用了德系高強度車身,然後再向他介紹各方面的安全輔助系統就可以了,作為銷售顧問,你的任務是把產品賣出去,而不是一名講師,更不是辯手!潰縮吸能雖然大大提高了對人員的保護,但你們不能把它當作賣點來宣傳。


著眼於車身輕量化以提升燃油經濟性

已經是全球共識 不只是日系在做

輕量化的實現離不開大量新材料的運用

這並不容易

同級別的乘用車

車身越重科技含量越低成本越低

而國產車目前技術積累不足

靠的是低廉的價格和越級的內飾設計爭奪市場份額

只拿一個A柱來舉例子

A級國產車比B級合資車還要粗

眾所周知

A柱應該兼具纖薄和高強度

可是國產A級比合資B級還要粗

我想

這是國產車新材料運用不足的一個點

新材料兼具輕量和高強度

國產車實現輕量化遙遙無期

技術上搞不過合資

只能通過水軍充值 鼓吹車越重越安全

這樣不負責任的言論

須知打鐵還需自身硬

但令人頭疼的是

這樣的言論越來越有受眾

著實讓我無語

車輛發生撞擊的時候

承擔重量的不是那層蒙皮

而是結構

結構決定了重量如何分散

從而保證乘員的安全

別再自欺欺人了

我本來不想發了

因為

知乎有時候也挺反智的

我實話實說

不一定什麼時候一頂「不愛國」的帽子

就扣過來了

我沒時間去撕

要記住

你買的是乘用車而不是步戰車

你買車是為了出行而不是出征

兼具高效和安全

應當是你選車的信條


日系車皮薄是多少年的誤傳了,這兒有個圖正好看一下

就可以看到,很混亂,但基本上就在一毫米左右。我極其簡單粗暴地瞎算一下看看

按一輛車4.5米長,1.8米寬來說,頂部投影面積是8.1個平方,去掉車窗,加上四圍,算多點就算兩倍吧,整車車身表面積不算底盤,16.2平方米。以一毫米為標準,我薄個0.2毫米,那就是0.0002米,那麼省下了多少重量呢?假設是純鐵皮,密度按7.9,那麼就是

16.2x0.0002x7.9=0.025596t,25.6kg。

有影響嗎?跟載只金毛差不多。(之前單位算錯了……)

省油是多方面的,車身輕量化是其一,但還有很多方面,比如說效率更高的發動機,平順性更好的變速箱,駕駛習慣,路況等等。

車身輕量化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車皮可以薄一點,車身骨架優化一下,用更少的材料來實現更高的強度,內飾材料,機械部件減重等等。現在的車和幾十年前比肯定是輕了的,但是同時代的比,車皮薄一點厚一點其實沒啥影響。

發動機,變速箱國內是短板,主要原因是研發耗時長,投入大,玩不起。很多自主品牌發動機都起源於三菱的4G63發動機,好多年前的古董了,省油纔怪。但是像奇瑞這些也在研發自己的發動機,部分新產品也不錯。另外有了發動機和變速箱也不等於油耗一定降,還得看標定和匹配,這也是個大工程。

駕駛習慣……喜歡開快車,喜歡到處鑽的,肯定油耗比開得穩的高。開得穩不是開得慢,而是不激烈。發動機轉一圈就要噴一次油,動不動大腳油門,轉速拉的高高的,省油纔怪。

路況除了擁堵與否之外,還有路面。有些路面用的材料好,摩擦力在達標的情況下盡量減少,也有一定節油效果。

所以單獨拿車廠相關工作來說,不是車皮薄學不學,而且除了車皮薄,啥都學不到。


國內汽車用鋼板做的最好的是 寶鋼新日鐵汽車板有限公司。

新日鐵的汽車板在國際上也是做的最好的,然後是韓國浦項制鐵。

鋼板強度高,才能做的薄。

真正需要減重,上全鋁車身、碳纖維車身時,核心依然是日本技術。比如鋁合金焊接技術、碳纖維技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