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是我低估了国产汽车产业的操守了么?还是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在限制?总不能是做不到吧。。。

最近油价涨的闹心,胡乱琢磨中觉得日系车铁皮薄但是不影响整体使用的话不应该是个优势么?求高手解惑


过了好久,更新一下,有几个问题大家不要误解,雅阁的四项成绩结构都拿了G,失分主要因为低配没侧气帘,这里说的是结构评分,我想车皮这个问题和侧气帘没关系吧

还有说车重安全的,这么说吧,碰撞测试成绩不能跨级别套用,你不能指望一个拿了G的POLO能比拿了M的牧马人安全吧,所以我找的车都是同级别车重相差不很大的,至于对于测试成绩都很优秀的车,那理论来讲重的确实是更有一些优势,因为撞墙它安全,撞别人根据动量定理来说,它也确实更占便宜,但是武断的说车重就安全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并不是在测试成绩接近的前提下

还有,我并没有把日系的混动车放进来,如果放进来,那完全不用比了,雅混凯混车重绝对是最重的,油耗同时还是最低的

关于加速这个问题,我查到的数据,雅阁260和大众330差不多的水平,7S多,阿特兹2.5L要最快7S接近8S的水平,凯美瑞2.5L要8S多点(可能和车重,AT变速箱传递效率,以及自吸发动机的出力特性有关),剩下的天籁,君威的2.0T就很强了,所以总体来看日系慢主要原因是入门级别的那几个2.0L车型,确实慢,但以偏概全还是不可取的

纠正一下,图里面应该是理论最大马力或者功率,当时打的时候没留意打的动力

原回答如下

在现在这个时代

首先,日本车皮薄与否,这个不好说,得看具体车型,不是行业内的人也没法准确说明,如果只看数据,我给你列一下18款主流合资B级车汽油版的数据,没有18款数据的车型没放进去。

按动力降序
按车重降序
按油耗升序

数据都是从小熊油耗来的

日系车中凯美瑞也没有明显的轻吧,但油耗也很低,反正数据就是这样,油耗这个东西牵扯因素太多了,发动机变速箱车重风阻都有影响,不针对具体车型谈油耗真的没意义,而且虽然车轻,但雅阁依旧在CIASI测试中得总成绩优,所以简单的就说日系车皮薄所以省油,我不敢苟同。


首先你说的【日系车皮薄】就是个误区。轻量化的确省油,但那重量并不是影响油耗的主要因素,通过轻量化节省燃油,和通过发动机技术节省燃油比起来,前者并没有后者突出。省油主要靠的是发动机技术,和与之匹配的变速箱来决定的,如果只考虑减重而不去开发发动机技术的话,节油效果并不会很明显。而且轻量化是全球大势所趋,并非日系专属,原因是轻量化可以进一步节省燃油,同时轻量化也更加保护人员安全(肯定有人要骂街)。国产车重,在某种角度来说是「故意为之」,中国消费者多数认为重量轻的车一定是偷工减料不安全,在这种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情况下,国产车在三大件都没有完全吃透的前提下,是不敢大肆宣扬轻量化的,否则不仅在技术上丢了市场,在安全方面也没有亮点。多数人认为国产车油耗高是因为车身重,其实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发动机技术过于老旧,与之匹配的变速箱又不够平顺。

我是干汽车销售出身的,小到大众丰田,大到路虎保时捷,几乎市面上能见到的车型我都卖过。对于日系车,如果提到民族情节,那我无话可说,但如果说是车轻、皮薄、不安全、那我就要长篇大论一番了,毕竟这属于欺骗,不能让人当傻子耍!

这么说吧,那些所谓的日系车皮薄不安全纯属扯淡!车身钣金都一毫米左右的厚度,相差零点几毫米能决定什么?一吨多重的东西高速撞向易拉罐和煤气罐,结果一样,都是瘪!合资车和国产车的钣金材料大部分都是来自上海宝钢!钣金的强度可以说基本都在一个档次上,只有在骨架方面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不同级别的车型上,骨架强度的差距会更明显,同级别车型上往往不会有过多的差距。而且,现在各大车企都在追求轻量化,都在绞尽脑汁的减重,在保证骨架强度的前提下再弄那么厚的钣金,这还怎么轻量化?各车企也舍不得在民用车上用碳纤维吧?即便是用了碳纤维,那车价得高多少?

安全靠的是车体结构(骨架)和主动防御与被动防御,这些东西可以去查,细说太麻烦。真想靠铁皮来保障安全的话,我觉得很有必要参考一下99A主战坦克的装甲设计!(提醒各路大神,与其黑日系钣金,不如去黑它的骨架,毕竟骨架才是觉得安全与否的主要关键!)

说到省油,看的是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而且就现在来看,市面上同排量,同级别,同价位的车,实际油耗出入都不大,国产车除外,因为国产发动机技术确实有点老,油耗的确偏大。眼下,燃油车的油耗几乎已经被压缩到了极致,所以,很多车企,不得不通过以减少发动机缸数的手段来达到省油的目的,有些车企甚至在减缸之后又加上了废气涡轮!

再说说日系没有防撞梁的事,这个谣言可以说是经久不衰,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深信不疑呢! 其实说白了,这件事看你怎么理解,你要是拿丰田花冠来对比大众帕萨特,那日系肯定是没有防撞梁的。但如果你拿大众宝来来对比凯美瑞,那大众就没有防撞梁了! 另外要说一下,市面上的两厢车几乎都是没有后方撞梁的,部份两厢车会装备后防撞块,一块一块的,不是整体一根防撞梁!

还有人说日系车保险杠里面是泡沫填充的,没错,日系车保险杠里面的确填充了泡沫,这个泡沫的正确叫法叫【泡沫缓冲块】,缓冲块后面是防撞梁,缓冲块这个东西几乎是所有的车都有的,余下部份车型装备的是空心塑料盒,日系车的缓冲块多数为白色,欧美车型多数为黑色。泡沫缓冲块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碰撞行人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尽可能的降低对行人的伤害,二是碰撞其它物体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等缓冲块被挤压到极致时再将余下的冲击传递给防撞梁。

而且最早提出并且运用溃缩吸能的车企是梅赛德斯宾士,将车辆划分为乘员区和溃缩区,指的是车辆在发生碰撞时,溃缩区最大程度变形溃缩吸收消耗冲击动能,之后由骨架来接收余下的冲击,并且最大程度保证乘员区的完整。通俗的说就是,最大的安全就是,驾驶室最大程度完整,除此之外的地方最大程度变形。简单一句话,溃缩区最大程度溃缩,乘员区最大程度完整,气囊正常弹出,车门能够正常打开!(气囊要配合安全带使用,否则气囊等于炸弹,而且很多车型设计时考虑到维修成本,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会视为该座位无人,气囊是不会弹出的。)

再来说说日系车轮胎窄,你如果仔细对比你会发现,相同价位的车型,日系和欧美车型轮胎宽度没什么差距,部份日系车甚至会比德系宽一些,飞度就比捷达和桑塔纳宽,低配卡罗拉就比同价位的低配朗逸宽,同价位的速腾和思域对比也是思域宽。

说日系车高速发漂,这个不狡辩,部份车型上的确存在。但不在于车身重量轻,卡罗拉是比朗逸重的,但却没有朗逸稳,日系民用车在实用性和经济性上是比德系想的多的,德系在驾驶品质上想的也比日系多。日系考虑到实用性、通过性,所以离地间隙高于德系车,很多越野车高速也是没有轿车稳的,这就是因为离地间隙过高导致的。经济性表现在日常保养维护方面,日系轮胎倾斜度没有欧美车型大,说白了就是外八。轮胎外八会大大提高驾驶稳定性,但轮胎的磨损会相对较快。外八的越大就越稳,磨损也就越严重。日系更看重经济性,为了轮胎能够用的更久,所以尽可能的减少轮胎倾斜,这就会牺牲一些稳定性,只要不危险驾驶是没有问题的,但驾驶感受确实不是很好。

我舅舅前几天开我的雅阁出去把别人追尾了,回来跟我说:「以后可不能再买日本车,市区追尾发动机盖就掀了!」我说:「你没发现是贴著挡风玻璃那掀开的吗?」他说:「掀都掀了,有啥区别呀?」我说:「这是行人保护装置启动了,怕机盖戳到人才弹起来的。你这一撞,我修机盖得花不少钱!」他说:「一撞就弹,弹了就得修,还死贵的,这就更不能买!」

他刚买了速腾,买之前各种向我咨询,问我:「大外甥,速腾和思域哪个好?你以前的卡罗拉开著咋样?」我问他喜欢哪个,他说喜欢速腾,但是又听同事说速腾不好,建议他买卡罗拉,还有人给他推荐思域。我说:「既然你喜欢速腾就买速腾吧,不用听别人的!」 前几天还神经兮兮的要送我一壶美孚一号0W40机油,跟我说:「你那杂牌机油太稀了,不能用,我给你拿壶好的!」我说:「你那个太黏了,我用不了。」他说美孚是大牌,说我用的【出光】他没听过,我说牌子再好我也用不了,我用0w20的,本田用出光就够了,还便宜,用美孚浪费!他问我速腾能不能用我这个,我说你用我这个就烧机油了哈哈哈!他说:「完了,还不如买思域了!」 我说:「车这个东西吧,各有各的特点,就和人一样,你和这个人相处不好,也许是因为你不了解他,了解他的人也许会和他相处的很好呢!你看我以前处的那些对象,我和谁在一起都处不好,你看现在,我和我媳妇多和谐,我脾气可一点都没改,是她了解我,知道怎么驾驭我,所以我现在服服帖帖!」

还是那句话,别信谣言,有什么疑惑还是亲自去寻找真相比较好。买车就买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的才不会后悔!我买人生中第一辆车的时候是我妈做主,当初我要买宝来,我妈非要买起亚福瑞迪,就因为福瑞迪好看,我拧不过她就买了福瑞迪,之后一出故障我就各种抱怨,因为一开始我就看不上这车,所以它出点问题我就各种不爽!如果当时买了宝来,出了问题我也不会有那么大火气,因为我喜欢的我接受!所以后来买卡罗拉的时候我谁的都不听,我喜欢卡罗拉就买卡罗拉,后期也出过问题,急加速有滋滋声,一查是空滤盒子和进气管连接处裂了,但我觉得这很正常,是机器就肯定会坏的,只要不是大故障都不叫事!要是听别人的话,买了一辆不喜欢的,爆个胎都会骂娘:破车,原厂配的轮胎怎么怎么样! 这次买雅阁的时候也有一堆人劝我买凯美瑞,还有人劝我不要买混动,可是我喜欢混动,更喜欢本田的混动理念。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事我都坚持自己的选择!

我在宾士时,培训师和我们讲过:汽车的安全性并非来自车子碰撞后的样子,而是来自对人员的保护是否到位,其中还包括对行人的保护。如果一款车子在设计初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话,是无法通过安全检测的,更不会被推向市场。溃缩吸能的观点最早是由我们宾士提出的,也是由宾士最先运用的,如今已被全世界广泛运用。但你们要知道一点,溃缩吸能在多数中国消费者眼里是不被认可的,在懂车的人面前你是不需要提溃缩吸能的,可是在不懂车的人面前,你一旦说你的车吸能,那么他就会认为你的车不安全,所以,你只要告诉消费者,我们的车子采用了德系高强度车身,然后再向他介绍各方面的安全辅助系统就可以了,作为销售顾问,你的任务是把产品卖出去,而不是一名讲师,更不是辩手!溃缩吸能虽然大大提高了对人员的保护,但你们不能把它当作卖点来宣传。


著眼于车身轻量化以提升燃油经济性

已经是全球共识 不只是日系在做

轻量化的实现离不开大量新材料的运用

这并不容易

同级别的乘用车

车身越重科技含量越低成本越低

而国产车目前技术积累不足

靠的是低廉的价格和越级的内饰设计争夺市场份额

只拿一个A柱来举例子

A级国产车比B级合资车还要粗

众所周知

A柱应该兼具纤薄和高强度

可是国产A级比合资B级还要粗

我想

这是国产车新材料运用不足的一个点

新材料兼具轻量和高强度

国产车实现轻量化遥遥无期

技术上搞不过合资

只能通过水军充值 鼓吹车越重越安全

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

须知打铁还需自身硬

但令人头疼的是

这样的言论越来越有受众

著实让我无语

车辆发生撞击的时候

承担重量的不是那层蒙皮

而是结构

结构决定了重量如何分散

从而保证乘员的安全

别再自欺欺人了

我本来不想发了

因为

知乎有时候也挺反智的

我实话实说

不一定什么时候一顶「不爱国」的帽子

就扣过来了

我没时间去撕

要记住

你买的是乘用车而不是步战车

你买车是为了出行而不是出征

兼具高效和安全

应当是你选车的信条


日系车皮薄是多少年的误传了,这儿有个图正好看一下

就可以看到,很混乱,但基本上就在一毫米左右。我极其简单粗暴地瞎算一下看看

按一辆车4.5米长,1.8米宽来说,顶部投影面积是8.1个平方,去掉车窗,加上四围,算多点就算两倍吧,整车车身表面积不算底盘,16.2平方米。以一毫米为标准,我薄个0.2毫米,那就是0.0002米,那么省下了多少重量呢?假设是纯铁皮,密度按7.9,那么就是

16.2x0.0002x7.9=0.025596t,25.6kg。

有影响吗?跟载只金毛差不多。(之前单位算错了……)

省油是多方面的,车身轻量化是其一,但还有很多方面,比如说效率更高的发动机,平顺性更好的变速箱,驾驶习惯,路况等等。

车身轻量化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车皮可以薄一点,车身骨架优化一下,用更少的材料来实现更高的强度,内饰材料,机械部件减重等等。现在的车和几十年前比肯定是轻了的,但是同时代的比,车皮薄一点厚一点其实没啥影响。

发动机,变速箱国内是短板,主要原因是研发耗时长,投入大,玩不起。很多自主品牌发动机都起源于三菱的4G63发动机,好多年前的古董了,省油才怪。但是像奇瑞这些也在研发自己的发动机,部分新产品也不错。另外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也不等于油耗一定降,还得看标定和匹配,这也是个大工程。

驾驶习惯……喜欢开快车,喜欢到处钻的,肯定油耗比开得稳的高。开得稳不是开得慢,而是不激烈。发动机转一圈就要喷一次油,动不动大脚油门,转速拉的高高的,省油才怪。

路况除了拥堵与否之外,还有路面。有些路面用的材料好,摩擦力在达标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也有一定节油效果。

所以单独拿车厂相关工作来说,不是车皮薄学不学,而且除了车皮薄,啥都学不到。


国内汽车用钢板做的最好的是 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

新日铁的汽车板在国际上也是做的最好的,然后是韩国浦项制铁。

钢板强度高,才能做的薄。

真正需要减重,上全铝车身、碳纤维车身时,核心依然是日本技术。比如铝合金焊接技术、碳纤维技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