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一能自己研發世界一流的核心部件,二改變了世界對中國手機的印象,讓國產手機也能賣出高價。

國產汽車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類似華為這樣公司,能自己研發生產世界一流的核心部件,動力系統(發動機、電池電機)、變速箱、底盤之類,能改變人們對國產車品牌的印象,讓人覺得國產車也應該賣出高價。


先回答樓主問題:往前看五年,不會;看十年,可能會;

馬克一下,等下詳細來聊聊


2019/6/18更新

我們直接來看華為為什麼能在這次危機中吸引大家,就是因為它菊廠未雨綢繆,「背地裡」掌握核心科技以備不時之需。

我們可以再回憶一下之前海思給內部員工發送的那封非常提氣的郵件,可以說看的我熱血沸騰,無論是民族大義也好還是公司的生死存亡也好,再他人傾盡全力打擊我們的時候,自己能站起來不投降,就已經贏了。

扯回問題,國產車能不能出個華為來,我們也做一下極限假設

先說造型方面(包括有關汽車的各種造型設計)

我國數不勝數的美術學院和屢屢拿獎的師生、團隊,我相信,為虎作倀的肯定有,但我們別埋汰其他辛辛苦苦有真材實幹的人啊,所以汽車造型設計,我們要自信,完全可以HOLD住。

再看外形製造

圖片來自於百度搜索

前後保險外飾以及其他外飾(進氣格柵、後視鏡等等)有延鋒這類企業;

車身底盤、排氣等鋼、鋁合金等有寶鋼武鋼;

焊接製造有聯眾、雙林;

車燈有華域視覺、長春照明;

車用玻璃有大名鼎鼎的福耀玻璃,排氣系統有像萬虎、ASPEC;

輪胎有正新、朝陽;

輪輞就更加多了,不一一例舉。

然後內飾儀錶的開模組裝等也是有像延鋒這樣的公司提供;

座椅有國立等品牌自主提供;

空調系統有華域三電;

各種電機也有上實等企業提供;

橡膠條、雨刮、音響車內小燈具,有些供應方可以是車企的分支部門直接供應。

圖片來自於百度搜索

前面是不是信心很足,我們擺脫外資企業以後完全有能力自己搞定

OK然後來看汽車電子電控。

圖片來自於百度搜索

線束最簡單有很多諸如河南天海、崑山滬光等提供,電子設備(諸如儀錶、輪速、雷達等等)有華域汽車系統提供。

車載功放我暫時沒聽說過有哪個國產品牌做國產功放的,但是我相信肯定會有,我有一副國產小眾耳機,效果還不錯;

人機交互系統HMI,我接觸到現在還沒有國產的,聽說華為中興小米都已經開始涉及,未來可期;

BCM(Body Control Module)--實現車內電子電器控制的模塊,比如鎖車升起車窗、後視鏡摺疊,開門亮燈等等--這套東西我也暫時還沒見接觸過國產品牌,有些低端的車輛會採用小型的集成電路,靠簡單的電路來實現功能,高端車就更為複雜,尤其是載入了無鑰匙以後,電控邏輯和安全防盜使得車輛對電控這一塊的要求更加高,常見的也差不多就博世、大陸、電裝等等這些外資品牌。

再來說動力總成:

圖片來自於百度搜索

無論是奇瑞還是長城還是上汽、一汽,大家都有自己製造發動機的功底,且不說油耗、熱效、質量怎麼樣,也請不要噴自主品牌「逆向」、「抄襲」,工程師研究人員都付出了汗水和努力,這點我要致以敬意!

動力總成不光需要好的發動機,好的變速箱纔是真正的重點。

吉利奇瑞長城都有研製自己的變速箱,還有上汽變速器這樣的廠,我見過的比較多的國產變速箱還是像手動變速箱(MT)或者雙離合(DSG)等結構相和原理相對簡單的種類,中高端車型諸如寶馬賓士奧迪的自動變速箱(AT)均來自於愛信和採埃夫這兩家行業巨頭,更何況,變速箱並不是連上發動機就行了,相關的電子模塊諸如ECM(Engine Control Module)、TCM(Transmission Control Module)也都是博世、大陸、天合、電裝等等這些行業巨頭所壟斷。

說到這裡,我想再返回去講電子線束的痛點

雖然有很多線束製造廠,但和這些外資的模塊相匹配連接的接插件也基本由TYCO、安波福、矢崎等這些外資大企業掌握,大到接插件的匹配,小到防水結構和端子工藝,並不是無法使用國產逆向開發的零件,而是不得不採用這些進口的零件,大家心裡差不多知道為什麼,我不多說。

最後就是底盤懸架

我相信我們有很棒的結構工程師和力學工程師,在設計這方面,大家應該要對國產設計抱有自信。

圖片來自於百度搜索

原材料、製造、焊接、總裝都不是問題,我們都有工廠能應對,我個人覺得難在調校和匹配,動力總成和懸架的匹配就好比手機的UI設計,很多時候用不慣手機了可以扔一扔摔一摔,那他是輛車車怎麼辦?

基本上我目前駕駛過的純國產車裡面,在懸架這塊還沒有一輛車給我留下過好印象,諸如VV7、H5、亦或是小鵬都有缺點,要麼太軟,轉向支撐永遠不足要是做個緊急變向大概率會翻車,要麼就是直接喪失濾震能力,開車就是顛顛樂等等……

是我們沒有人才來做相關的調試嗎?

並不是,在我的知識覆蓋面裏,這塊調校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預算,因為模具要反覆修整或者直接報廢開新模,很多國產車都在這裡把成本省下來了,那國外的車型或者合資車呢,有外資的支持和全球化的經驗使得這塊能節省更多的經費。


最後

未來五年裏,我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沒有可能出現一家「汽車華為」,我們是製造大國,是製造強國,但是在汽車的核心領域,尤其是電控領域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看來國產汽車開始漸漸爬出惡性循環的泥潭,比如吉利,收購沃爾沃的五年後,迎來了自己的平臺化時代,搶佔低中高檔市場的戰役開始全面打響——低中端有吉利、中端交給領克、中高端交給沃爾沃,但之前感受過吉利星越以後,我對他很失望,還是匹配調校這些問題,不知道是集團內部信息沒共享還是什麼,總覺得和理想落差很大,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再看未來十年,我們完全有機會補全產業結構,只要車企好好鑽研市場好好做好每一部車,才能逐漸實現「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

共勉。


改一下吧,國產汽車公司會不會出一位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


目前暫時沒有,發動機這個都是半斤八兩。變速箱全軍基本覆沒。我知道奇瑞的發動機變速箱有自己的技術,也在吹,關鍵銷量和普及率在那放著。根本跟華為沾不上一個行業地位水準。


不可能。這些汽車公司的骨幹領導要麼就是國企內任職,要麼就是從原來的國企跳出去的。而且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這些高層領導都出國(美日德韓)考察過,學習過,感嘆過,回來還是那吊樣。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目標不純粹不宏大,都在打自己的職業小算盤,而不是把國產汽車品牌質量做出來,走向世界,沒人有此宏願。第二,對企業自身定位不準,資源分配策略能力差,投資成本決定了各項指標只能做70分,非要說能做100分,這就會使產品毫無優勢可言。下面的操作的人很苦,想不出辦法就吹牛,只能造假,你說怎麼可能好?而不是承認自己的缺點,知道自己的優勢,將資源合理分配,突出自己的優勢。


會有的,很大可能性從比亞迪或者吉利中產生,最好能兼併,哈哈。國內汽車廠太多了


奇瑞吉利比亞迪瞭解一下


不會有,國家暫時沒對手機有太多的管控,而對汽車管控太多反而不利於未來發展


目前還沒有。

將來99%的概率也不會有。


抱歉,還真有。

在電動汽車領域,比亞迪並不差。


比亞迪瞭解一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