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情況。

第一種是皇帝很欣賞某人,直接任命某人為實職。原來的自然要挪地方,要麼自己識相主動辭職,要麼聽從安排調離;比如明朝隆慶皇帝欣賞高拱,讓高拱進了內閣,仗著皇帝崇信作風跋扈,原來的陳以勤、李春芳兩人先後請辭或告老,讓高拱當了首輔。有時候皇帝會曲線救國,比如提前將原來的人升職調離,或者新設立一個機構,逐漸把權力從舊機構中剝離出來。例如《大秦帝國》中,秦孝公要任用商鞅,先成立左庶長府,然後提升甘龍為太師,去「協理陰陽」,而把甘龍的權力都逐漸過渡給商鞅。

第二種是增加副職數量,或者增加類似委員會委員的數量。比如六部中增加一個兩個侍郎,內閣、上書房、軍機處增加一個兩個大臣,也並不違反慣例。要是級別不高的,比如李白,皇帝給了一個翰林學士,朝廷中的翰林學士沒有四五十個,也得有二三十個,並不出奇,這種官皇帝完全可以隨便給。

第三種情況是編外「行走學習」,比如《紅樓夢》中的賈政,皇帝賞給他了一個「戶部主事」銜,讓他在戶部見習,之後看情況予以安排。

第四種情況就是給個頭銜或者資格、而不是實職。多數情況下都是如此。這種「做官的資格」「榮譽頭銜」,僅僅意味著對方有了相應的政治待遇、級別、地位、薪酬,但並不代表獲得了權力。要想獲得權力或者實職,還需要到相關部門備案、待選,等到某個部門或者職位「出缺」了,才能真正「補缺」。——實際上多數情況下很多人並不會真正的去謀「實職」,他們只滿足於在外面可以擺資格,死了之後墓志銘上好看一點,如此而已。

例如《紅樓夢》中賈蓉花錢補了「五品龍禁尉」,按現在說法就相當於廳局級官員了,但是實際上只是一個級別,並不具體管理任何事情,只是為了「好看」,賈蓉也沒有真的打算去干「龍禁尉」的工作。很多皇帝賞賜的,就是這個頭銜。不同之處在於賈蓉是花了上千兩白銀買來的,皇帝賞的則不花錢。

——————————-

關於最後一項,補充一些內容:

清朝,做官的途徑有很多:科舉是正途,除了科舉之外還可以繼承、可以買等等。

清朝曾經允許富人們通過買賣獲得官位,稱為「捐官」,這些人稱之為「捐班」,這種官位也僅僅代表了一種資格,要想獲得職位,還需要「候缺」(等候出缺)。除了「捐班」,還有承襲祖上爵位的「恩班」等等,但是只有科舉出身的「科班」才是正途,遇到「缺」優先「補缺」,所謂在官場上也被稱為「老虎班」。

推薦讀一讀晚清小說《官場現形記里》,裡面對這種情況描述很形象。

電子書官場現形記作者 (清)李伯元會員專享¥ 5.78去查看?

當時官場上人調侃江南三多:「婊子多,驢子多,候補道多」;而且很多「候補」官員的日子過的很凄惶,為了掙錢什麼事情都敢幹,比如下面這個「磕頭道台」:

有位候補道,20歲捐官,指省湖北,一直到「候補」到40歲,也沒有見到任何實職,自然沒有任何俸祿。住在上海,無論誰家有喜慶之事,也不管交情深淺,認識不認識,必定將官服穿戴整齊了去擺闊。辦事那天,他來得又早,一般都是頭一個,戴著大紅頂子(加捐了二品頂戴)過來就磕頭,主人家也覺得很有面子。後來漸漸有了名氣,有些不相識的人家中有事也發帖子給他,為的是他戴紅頂子來磕頭,人送美號「磕頭道台」。磕頭道台來得早,走的卻晚。因為他要替主人陪客,勸人喝酒。他飯量又好,有時陪完一桌還不大飽,再陪第二桌才打得飽食。

所以很明顯,有了做官的資格,但是沒有背景,或者不會送禮、營運、交際,最終也就是得到一個空銜而已。


沒有哪個皇帝會動不動就賞官,要賞的多半是虛職(給待遇)或副職(準備提拔)。

比如說,皇帝打算讓你當戶部尚書(部長),那麼第一步應該是提升你為戶部侍郎(副部長),然後再設法讓戶部尚書一職空出來。

方法有很多,可以等待或暗示戶部尚書退休(多為年紀比較大的),也可以將戶部尚書提升為吏部尚書(吏部尚書為百官之首),然後由你接任戶部尚書。

但是,除非戶部尚書犯了大錯,否則不能直接撤他的職。

敢這麼乾的皇帝一般會被後世評價為「昏君」。


北宋可以參考一下。

宋真宗時期的宰相,正官(即寄祿官)基本上是尚書(從二品)。

到了宋仁宗初期,基本上都是侍郎(從三品)了。

而到了後期,諫議大夫(從四品)、給事中(正四品下)就可以做宰相。

范仲淹十條,第一條明黜陟,說的就是要讓趙禎給他個左右僕射換掉右諫議大夫的帽子。


因為正常的皇帝不會動不動就賞官。

不正常的就簡單了,增加編製就行。

比如武則天母子在位的時候,長安城官比狗多。


我覺得,,,好像也沒有動不動就賞吧,,畢竟名器就那麼多。我感覺好像動不動就給人錢,給人布帛的比較多。我隱約記得官分這麼幾種:散官(品階,發放工資),勛官(戰功),職事官(具體幹什麼事),爵位(貴賤)。(記不清了,請去b站找閻步克鄧小南的那個課參考一下)

我估計可能更多的是給你提一下品,多發點工資,享受**級待遇這種。。或者你當了宰相以後給你封個 ,讓你貴起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