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簽作為一種傳統的闡釋工具,卻似乎偏愛高度抽象和高深莫測的文字解釋,這些文字把觀眾本應對藝術有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圈住了。為什麼這些作品不能開放性的讓人自由想像與體會呢?


0.這個要看理解藝術的範式了。

1.核心問題:藝術作品創作時的原環境,藝術作品的元信息,是否要作為一種必要信息,傳達給觀眾?

2.不同的領域,對1這個問題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對於博物館、特別是歷史文化類的博物館,再展出歷史文物的時候,是希望把原環境和元信息傳達給觀眾的。不然的話,觀眾無法與展品形成審美觀系,進而會表現為「看不懂」。

3.現代藝術以解構為原則,並不追求歷史文物類的「看懂」,更重視藝術表達,甚至希望觀眾參與到理解藝術品的過程當中,那就會把原環境和元信息消隱掉。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這類問題不會有一個普適的答案。


一件藝術作品沒有任何闡釋,那可能會是現當代的藝術作品。比如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代表人物是傑克遜 波洛克,他們的作品其實是不預設觀眾的,更多的是內部的形式探討,它們代表的是一種白人至上或者是精英主義。但是因為有藝術界的概念的存在,藝術圈賦予了這些作品屬於藝術史的意義。再到後來,又出現了接受理論的概念,即世界—作家—作品—讀者,一件作品的完成需要讀者去賦予它們意義,這樣藝術作品的闡釋才是最終完成。

美術館裡的展簽,現在大部分都不會去闡釋,可能美術館的推文會去闡釋,但其實類似於一種宣傳推廣,也還不是由新媒體運營的書寫的。現當代的藝術作品,它的意義是開放的,它更多的是引起觀眾的反思,啟迪人去思考。

並且,針對普通觀眾,大家會更喜歡符合自身審美的作品,在視覺感官上能吸引我的,在最初的觀看之前我們就已經預設了審美標準,這是一種感性的發揮,正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現在美術館裡的作品標籤一般就兩種,一種是只有簡單的藝術家名字,作品標題,創作材質,尺寸及年代等信息的;還有一種是這個標籤的基礎上加上一段作品的文字介紹的。有的配了語音導覽設備的美術館就把這段文字給你讀出來。

個人作為科班出身的藝術從業者,也是比較喜歡有文字介紹的標籤。但是介紹的部分言簡意賅就好,如果有很多沒用的信息,或者長篇大論的時候,就很少會讀完了。

有簡單的闡釋才更容易理解作品本身吧。


不請自來

簡而明:不會。

從藝術接受(欣賞)的角度來看,專業的展覽說明,對於大眾理解藝術作品,會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在觀眾和作品之間,充當了中介的作用。

展簽高深莫測,只能說明策展人煞筆。


不會。這與人的鑒賞能力有關,與有沒有解釋性文本無關。


不請自來,不會,沒有任何闡述只會讓觀眾更加一頭霧水。

要點臉,匿了

你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因為在我年輕時我也有同樣的困惑。

利益相關,我自己現在也是藝術家,在國內外獲得過不少有影響力的獎項,具體我不想說,一說出來我這匿名就白匿了,我還是要點臉的,不想給任何認識我的人留下蛛絲馬跡。

但在我這麼多年的看展經歷中。說真的,很多其他藝術家的作品,我自己都看不懂.....可能在知乎這種一個個都985年入百萬的平台上,會有很多人不信...就像前面幾位高贊答主那樣說什麼要放任觀眾自由鑒賞...

這個還是蠻好笑的,說句大話,可能誇張了,沒有描述和介紹,大多數非相關藝術專業或者無審美基礎的那些自譽為「文藝青年」的人,根本就看不明白美術館裡的那些東西在講啥

為什麼?很簡單。藝術是有門檻的,是有高低貴賤的。就像讓一個只會加減乘除的小學生,去大學裡看那些物理數學專業研究生的推理和板書,能看得懂嗎?我反正作為一個藝術家,看不懂,那些什麼奇奇怪怪的公式在我眼裡就是天書,看那些東西我和小學生沒有任何區別。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沒有審美基礎的普通人在藝術館看不懂藝術作品是一件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了(只是大家都不會在明面上說出來),沒有經過學習和訓練,怎麼可能看得懂?在他們眼中,這些玩意可能還比不上朋友圈裡的大頭自拍,甚至不少「文藝青年」來藝術館就是來生產這些「大頭自拍」的。

然後解釋一下為什麼非相關藝術專業的也會看不懂。藝術是一個極其籠統的辭彙,裡面包括數不清的種類。你叫我一個做純藝的去欣賞什麼古典音樂,抱歉那我是真的欣賞不來,但是音樂難道就不是藝術了嗎??

這裡只是打一個比方,藝術專業當中很多專業有相似性連通性,學著學著最後兩個專業學到了一起,典型的比如純藝攝影和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等,太多了。但是也有很多專業之間存在鴻溝,沒有經過這個方向的學習,對這個專業審美上的認知就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之間看不懂他們在玩什麼一樣的,這個很正常,但是因為有藝術審美的底子在,只要稍微有一些文字「點」一下,他們也能很快get到那些作品在講什麼。所以我是堅決反對藝術館不加任何說明和闡述的,甚至在某些藝術種類當中,文字說明有著和作品【同等重要】的地位,沒有文字說明,作品是不完整的。

再者,我從藝術家的角度去回答。儘管現在的藝術作品已經很少有「自我表達」這樣的東西了,但是絕大多數的藝術家都是希望觀眾可以get到他的意思和想法的,體會到他的創意的巧妙之處。而不是讓觀眾在那裡一頭霧水然後一頓亂猜,憑他們自己的個人經驗瞎jr往上套,最後曲解了意思還洋洋自得。

舉個例子,當你某天下午開完趴體非常的快樂興奮,忍不住來到旁邊的藝術館參觀。看到一幅畫以樂襯哀,你可以聯想那個人究竟有多樂,但不能因為你樂就強行認為這幅畫的主題就是樂!!

個人的生活經驗是給藝術作品提供聯想的,不是拿來篡改藝術作品的主題的。

我不知道別的藝術家是怎麼想的,但我還有身邊認識的朋友,都極度反感別人曲解自己的作品,這個比看不懂還糟糕。

——————————

說了這麼多,但為什麼現在藝術館還是幾乎沒有文字或者只有少量文字??

答案很簡單。

首先,藝術館和藝術家是要吃飯的。藝術家的作品給誰看?藝術館的展覽給誰看?藝術作品最後賣給誰?當然是那些「文藝青年」。

文藝青年為什麼要來看展?因為有bigger。

所以藝術館就得布置的有bigger,不管是不是真的有,至少看上去必須有。

怎麼做到看上去必須有?太簡單了,文字越少越好,越簡潔的東西看上去越讓人覺得有bigger。藝術這種東西其實真的非常簡單,但是為了吃飯,藝術館就必須把藝術包裝成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藝術館不喜歡給作品加文字的原因了……

另外,策展布展是一件極度繁瑣的事情,少布置文字還能減少非常多的工作量,何樂不為呢?

——————————

可能很多朋友不太相信,但是藝術館和藝術家就是這麼吃飯的。我再舉一個很明顯的對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看一下那些藝術比賽當中,哪個比賽不要求參賽藝術家提交作品說明???很多時候要求500字以內,大家都巴不得提交1000字上去,描述的越清楚越到位越有利於自己獲獎只是這種描述,普通觀眾未必看得到。最後獲獎的作品通常會公開舉辦展覽,但是主辦方絕對不會把那些描述一字不差的貼出來讓你看到。相反那種什麼一字不說的,要麼已經是在作品排版當中說明了,要麼第一輪篩選都過不了。

可能還有很多朋友覺得我講話很「俗氣」,不像知乎藝術家那樣一開口就高深莫測是吧哈哈。這個是很正常的,藝術家就是要講人話,藝術不是靠裝b裝出來的。以前忘記在哪看到的一段文字,說現在很多孩子不會講人話,我覺得在知乎上這個問題尤為明顯。

藝術家不是想像的那樣不可接近,不是想像的那樣高深莫測。有不相信的朋友,可以去找幾部關於中國藝術家的紀錄片去看看,去看看他們是怎麼說話的。


最好是有作品介紹。

展簽或視頻介紹幫助對作品感興趣的人去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尺寸、名稱、創作者、作品介紹等)。看作品不只是視覺享受,更多的是能幫助受眾還原創作背景,引起精神共鳴。


關鍵點有這麼幾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元信息實際上是抹不掉的,莫要頭上安頭。這麼做,問過原作者了么。

一葉能障目亦能知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

做好本職工作,對外解決好來美術館的人的吃喝拉撒。

對內解決好美術作品,古籍古迹的保護保養工作

在此工作完成之餘,考慮考慮綜合因素對於參觀者,交流學者的各方面影響,擇其善者而從之,伺時而動。

美術館,博物館是橋樑,是書本。小子以為做好基本信息標記即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