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查了一下這個詞,就我的理解,您所指的「科技藝術」應該是指利用科學技術來創作的藝術,比如現在的互動裝置啊,交互音樂啊之類的。

「科技「emmm...就是科學和技術嘛,科學指的力學、醫學、電、光、生物、化學等,技術就是把科學理論變成實物的方法。那麼醫學解剖難道不是文藝復興的重要科技么?光學攝影技術不是印象派的引發基點么?因為電子通信科技有了電腦,小到圖像像素、大到3D列印。處處不都是科技在支撐著藝術的前進么?

但是!「藝術」是一個很不好理解,而且又很矯情的東西。我前一陣子一直在思考「藝術」到底是什麼。

  • 原始社會的人類,沒有藝術家,而創造出壁畫、儀式的人是祭祀,是薩滿,創造出各類陶制器皿的是勞動中產生的智者,換句話就是勤勞的人。
  • 青銅器時代,東西方的藝術是青銅器、漆器等,主要是為奴隸主階級日常使用物品所製造的優美華麗的器物。
  • 鐵器時代,東西方都是進入了一個藝術相對平穩的時期。從西方壁畫、馬賽克、到油畫,各種大教堂、橋樑等建築的建造等,都是在技術熟練過後,加上金錢和信仰的驅使,只是在思想上,歐洲從神到人的開化。東方從竹簡到紙張,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元明清各詩書畫名家。建築只是形式上的更新大於科技上的提升,中國大體上只有技術,沒有科學,。
  • 而到了蒸汽時代,西方從古典藝術體系到現代藝術(印象派之後),東方被迫打開國門也逐步的融合外來思想、技術,有了民國時期的建築(老上海、各地的教堂)。到了西方小節點——1965年之後,大量的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影像各種新的藝術形式不斷出現,甚至無法分類。但是!藝術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定義。
  • 如果這種推斷,現如今是信息、科技的時代,那麼在未來,我覺得交互設計師會被歷史定義為藝術家。上個時代在廣告上成為藝術家的人是安迪沃霍爾。

藝術的定義在不斷的更新,而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背景都會有不同的定義。最早膠片攝影,膠片錄像,也只是一種新的科技產物。就算是利用了光學的印象派一開始也被唾棄被排斥。沒有荷蘭油畫顏料畫在亞麻布上這些技術,文藝復興三傑還只能在牆上畫濕壁畫呢。

藝術是人的大腦里的東西,是精神、是思想,科技是使某些實物能載有思想精神的途徑。

歷史上所有的藝術作品在最初的形式上都是當時的當代藝術。我們通常說的藝術(品)其實就是反映歷史上科學、社會、文化、思想的載體。「科技藝術」其實「科技」一詞多餘。不說當今的交互、互動之類的裝置是不是藝術的問題。如果歷史上的藝術沒有科技,油畫顏料怎麼出現、亞麻布怎麼編織、亞麻布上刷什麼膠、刮什麼底料。

所以您說「科技藝術」不論從具體作品,到含義定義。是不是充滿著啰嗦和矯情呢?


如何看待呢?舉例來說吧,在以前大家還在用蛋彩畫畫的時候,使用礦物顏料混合亞麻仁油當做媒介擠的油畫就是科技藝術。等到化工顏料發明之後,運用化工顏料的繪畫就是科技藝術,等到畫家們發明的繪畫機成為照相機之後攝影就是科技藝術,電影發明之後影響作為載體成為了科技藝術,電腦修圖取代傳統暗房成為科技藝術,甚至數碼相機取代膠捲相機都是科技藝術。其實只是科技的發展導致藝術的載體有所不同罷了,當然這裡面涵蓋著藝術家身份的變化,技能需求的變化與實際操作技法的變化。
科學與藝術是看待世界的2個角度,科學強盛藝術衰弱,科學落後藝術興盛;科學促進了新藝術形式的發展,藝術為科學提供了精神的空間。科學與藝術相輔相成,是人類的智慧瑰寶。例如:光學技術的發展最終發明了攝影藝術,傳統的寫實繪畫藝術不再那麼神奇了,促進了現代藝術的長足發展,抽象、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形式;

例如:科學的發展讓毀滅世界的速度加快,一戰和二戰之後,藝術界出現大量藝術大師和藝術形式,這是人類反思自己行為的結果。科學如何為人類服務值得全人類深思。

例如:電子合成樂科技的發展促進了國際音樂的發展,傳統的交響樂和各國民族音樂逐漸被新的音樂形式所吸引。

謝邀。

那我覺得有必要先談談「藝術」,貢布里希說過,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已。

事實上 大寫的藝術好像在現在已經成為一種膜拜的符號,或者說魔鬼一樣的侵蝕你的認知,讓你覺得高高在上,或者不知如何評價,而在我看來藝術只是這個領域概括的代名詞,根本沒有什麼作品就一定是藝術或者不是藝術。一個孩子畫的東西不能說它不是藝術,而一個藝術家畫的東西也不能說這就是藝術。其實有的作品確實有著這個時代的意義,而有的真的就是在糊吹扣帽子。因為在我的創作過程中就經歷過所謂扣帽子,我深知其中的意義。不要吧藝術看的高高在上,其實一個作品有時候只是表現出他看到的想到的,用更好的技法去描繪出他腦子中的景象。好的作品會感動你,讓你想起家鄉,想起親人。會讓你思考,思考這個時代,思考自己。等等。所謂的藝術都是一個一個時代的縮寫,古典藝術也好,當代藝術也好,都是關於時代的縮影,思考以及表達,不會真正的限定藝術是什麼。

在沒有照相機之前,繪畫是一種記錄的工具,或者表達一種憧憬,歐洲的皇室都有自己御用的畫師,而這些畫師就靠接單來生活,後來科技的發展,給予了「藝術」更多發展的空間和附加意義,「藝術」不再只是一種工具,它更多上升到是一種想像力,創造力,思考力,乃至於哲學意義。在我看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一定是一個思想家。(說了一些題外話)

再回到你說的科技藝術,無需更深刻評價這是什麼,因為壓根就沒有真正所謂大寫的藝術這回事,只有想表達的藝術家。藝術家本來就是用各種手段來表達他們所看到的,想到的,只是科技發展了給了他們更多的手段而已。無論什麼時代的藝術形式,都有濫竽充數的,隨便做個什麼就說這是藝術,也有真心熱愛創作,想把他思考的或看到的不一樣的世界展現給大眾,讓大眾看到一個新的世界,或驚訝,或感動,或興奮,或悲傷。只要藝術家用了最恰當的方式去創作,讓人看到了真實或者另一個世界,而最終這些創作極大豐富了這個世界的精神需求,管他用的是科技手段還是一筆一筆的畫出來的呢,這根本沒有好壞之分。科技沒有對錯,只有如何使用科技的人,就好像,金錢沒有對錯,只有如何看待金錢的人。


題主說的科技藝術應該並不是問「科技」和「藝術」這兩個獨立的學科,而是說的媒體藝術。

媒體藝術、科技藝術、數字藝術、新媒體藝術、交互藝術、藝術與科技...等等這些名字,共同的一個屬性就是都是結合了技術在做藝術,這種藝術是離不開電的。

蘭登國際《雨屋》,你可以漫步在這個正在下雨的空間內而不被淋濕

國內的科技藝術起步晚一些,近幾年開始很火熱。如果想看到每年最新的科技藝術的動態,可以關注一下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每年9月在林茨舉行,是現在最盛大的新媒體藝術節。同時在這個領域歷史非常悠久的還有德國卡爾斯魯厄ZKM,ZKM就是德語的媒體藝術中心,當下很多作品其實在他們幾十年前的展覽上就能看到雛形。

ZKM 內景

不過也並不是用了數字手段就是一件新媒體藝術作品,畢竟藝術重要的不是「是不是」而是「好不好」。如果把新媒體藝術往下拆分,比較常見的有交互藝術,如我們經常見到的互動裝置還有一些體感交互等;或者是用計算機製作的數字藝術,網路藝術,還有聲音藝術等等。其次除了用一些現成的感測器,也有藝術家與科學家合作,創作了一些生物藝術作品,最著名的就是卡茨的熒光兔子。

很前衛,其實是20年前的作品了

這次疫情期間也出現了許多線上展覽,也強行讓一些藝術家開始嘗試用數字手段進行藝術創作。不過也並不是用了數字手段就是一件新媒體藝術作品,畢竟藝術重要的不是「是不是」而是「好不好」。


謝邀,這是一個分類,西方的藝術物理化學生物,而中國則是文人四大夫是文學的藝術偏多。如達芬奇是物理方面的科學家又是藝術家,所以藝術的分類就很多各個藝術家的方向就很多。既然是科技,那麼科技就說一個分類。現在美國每一次新的技術更新,藝術家都會馬上拿來用上,比如新的化學材料,新的實驗,新的生物科技。所以科技藝術就是一個方向也是一個藝術需要去探索的領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