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找到這麼一段話:

」立體主義的浪潮使傳統的美術創作受到又一次強烈衝擊,藝術界當下流行的各種派別都紛紛經受它的挑戰和啟示。1910年,以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馬列維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和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為代表的抽象派開始興起。一戰前後,以蒙德里安、杜斯堡等人為代表的「風格派」產生。立體主義還影響到詩歌、戲劇等文學領域。法國詩人阿波利納爾最先從立體主義中接受創作的靈感,在文學界推動了現代主義的浪潮。「

我很好奇,詩歌怎麼能從立體主義中尋找到靈感?

這題是一個大框架的問題,但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知識結構,分開來討論,可以從立體主義對抽象派、風格派、現代建築………等影響來討論,最好能舉例說明。如果有人厲害到可以從各個角度綜合分析,當然最好啦。


雖然說題主的問題描述越改越像伸手黨,但我覺得還是增加一些內容好了。由於我看的都是英語書,下面提到的名詞里,如果有中文翻譯看起來彆扭的地方還請見諒

題主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感覺也沒必要特地講立體主義的故事或者源頭啥的,應該是不知道在哪本書或者知乎哪篇文章看來的。

簡單說下,立體主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立體主義是後來兩個階段的奠基,就不多說了,重點講下後個階段

  1. 分析式立體主義:對對象的多角度解析化、個人情感的淡化、幾何分解化。立體主義藝術家們選擇從結構而不是形象上描繪對象。這一階段對繪畫、雕塑等傳統藝術的影響自然不必多說。
  2. 合成式立體主義:超越傳統的作畫媒介,隨便什麼材質都可以作為畫作的一部分(諸如報紙、水果、花瓣、布料)等等,這一階段的產物也就是拼貼畫。而拼貼在當代各方面的運用我覺得也不用再多說了。

立體主義式建築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戈恰爾的黑色聖母之屋,如今是捷克的立體主義博物館和咖啡屋餐廳,至今仍是布拉格的必去景點之一。其立體的窗戶和特殊的柱頂是一大特色。

這樣的設計在布拉格還能看到

當然現代建築對立體主義的吸收應用和捷克式的不太一樣。當代建築中對立體主義的體現主要在:

運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自由化的排列,不追求對稱感,不追求單位空間的完整性,增加和延伸空間,大小不一致的窗戶等等。

加拿大蒙特利爾的Habitat 67一定是最符合大眾印象里立體主義的建築。

Habitat 67

比如許李嚴事務所設計的香港政府總部

日本建築設計師中村浩一設計的民宅

Photo: Yoshihiro Asada

文學上的立體主義主要體現在對傳統句式結構的破壞、多視角的敘事,以及激發了多角度的穿插描寫(諸如意識流式的意識與現實的共同描寫)。這裡 @Ruixi Zhang 在他的答案里已經有所說明,我隨便多扯兩句看看就好。

對傳統句式結構的破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在當時是極大的衝擊(對不怎麼讀文學作品的人來說仍是)。諸如詩歌領域裡的阿波利奈爾的Calligrammes,後來的卡明斯等人。

伍爾夫和福克納等人都從立體主義中學習。伍爾夫的《到燈塔去》第一部第十七章里,幾個角色在晚餐上的對話和內心活動相互交錯,近乎無序地穿插,就是學自立體主義的描寫手法。

喬伊斯和福克納等人都敏銳地捕捉到了立體主義對文字結構再造的潛力,不明白的話自己去書店找本《尤利西斯》看看最終章。

立體主義在時尚界當然也不會缺席。以下是Viktor Rolf 11/12年秋冬設計。

當然不要以為立體主義在時尚中只能作為一種實驗性的T台概念展示或者訂製獨享,它其實很受歡迎。比如三宅一生家的大熱名包。

以及宮前義之設計的14/15年秋冬秀(雖然更接近art deco)

三宅一生

立體主義一度在編舞領域也產生了影響,不過鑒於我個人不了解這一塊,也就不提了,希望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找資料來看下(順便安利斯特拉文斯基,不多說了)。


這麼好的問題蹲了一個下午也沒人答,我忍不住拋磚了你們跟上. 不確定題主的問題僅限於立體主義對詩歌的影響還是寬泛地對整個現代主義的影響,請進一步細化編輯問題. 我個人極其迷戀立體主義,歡迎交流.

立體主義的延伸概念影響到的藝術領域遠超繪畫和雕塑. 在文學上,Gertrude Stein的作品(如 The Making of Americans)把重複的句子和短語作為一個一個「塊」構建出段落、章節. Gertrude Stein和她的兄弟Leo不僅是立體主義的第一批重要贊助人,也為立體主義拓展出新的意義; 而畢加索反過來,對Stein的寫作又產生了重要影響.

?

(Picasso的Portrait of Gertrude Stein,圖文無關,只是想到蠻有意思的)

另一位被很多人喜愛的名作家William Faulkner 1930年的小說As I Lay Dying也可以理解為與立體主義的一種互動,這部小說描繪了15個角色的多樣化體驗的敘述,而又把它們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單一的嚴絲合縫的畫面.

一定要說在在詩歌領域的話,被通常定義為立體主義的詩人有Guillaume Apollinaire,Blaise Cendrars,Jean Cocteau,Max Jacob,AndréSalmon和Pierre Reverdy等. 美國詩人Kenneth Rexroth描述詩歌中的立體主義為是「有意識的,故意將元素分離並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藝術實體,通過其嚴謹的建築結構使其作為作品的整體邏輯自洽」.

?

(Horse, Apollinaire)?

(False Door or Portrait, Pierre Reverdy)

還有就是立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有著明顯的區分之處在於超現實主義的隨意融合元素和達達主義的無意識話語. 但話說回來,立體主義詩人對立體主義本身和達達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影響也還是是深遠的. 超現實主義的創始成員Louis Aragon說過Reverdy是他的直系模範,這些詩人也進一步影響了立體主義在詩歌中的後續發展: 美國詩人John Ashbery和Ron Padgett製作了Reverdy作品的新譯本,Wallace Steven的Thirteen Ways of Looking at a Blackbird也詮釋了如何在詩歌中使用立體主義的多重視角概念.

立體主義之美貫穿各領域之處的地方對我來說是一樣的,在我的歸類里如果把藝術概念放在expressiveness和craftsmanship的光譜上,立體主義是我個人定義里的完美平衡點,有能打動人心的美也有有章法可循的鑒賞體系.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exaggerate the importance of Cubism. It was a revolution in the visual arts as great as that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Renaissance. Its effects on later art, on film, and on architecture are already so numerous that we hardly notice them.


再更新一次吧,剛剛又看了一遍問題,我來說一下藝術運動怎麼影響詩歌:

建築也好,繪畫也好,包括詩歌的藝術創作都是靠思想和理念推動的,立體主義是作為一個中心思想影響詩歌的。尤其詩歌這種相較繪畫和建築的表達更直接的文字表達。走在藝術創作前面的一定是創作理念和思想。

以下是(稍做概括後的)原回答:

剛好和最近在看的《世界現代建築史》有點聯繫。

對藝術風格的影響:

立體主義之後的荷蘭的「風格派」和俄國的構成主義都受到立體主義運動的影響。

對藝術家的影響:

立體主義中心形式是對對象的理性解析和綜合構成,最早是法國畫家保羅塞尚用小方塊的筆觸表達山脈森林,之後對西班牙的巴布羅畢加索,法國的喬治布拉克等青年藝術家影響深刻。

立體主義的發展從1908展開,一直延續到20年代中期,對20世紀初期的前衛藝術家帶來重大影響。

對藝術運動的影響:

並直接導致了新運動的產生,比如:達達藝術,超現實主義藝術,未來主義和其他形式的抽象藝術。對表現主義也有深刻影響。

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也算是對藝術家的影響吧:

影響現代主義建築的藝術運動及其脈絡:【包含一些現代藝術運動的中心思想形式和舉例】


題目和論述里最後寫的問題不是同一個問題,題目的問題我相信沒有人可以回答,答個差不多都不可能。問題描述里的問題聊起來很簡單。

不僅詩歌可以從立體主義受到啟發,任何人類創作都可以從任何主義吸取養分。

以我看書為例。

前段時間買了本《二手時間》,看了不到1/5的時候就感覺這不就是立體主義么?那是一種群像式的集合很多人口述的寫作方式。最終呈現出一個真實的似乎放在你面前的,完整的立體的前蘇聯生活方式。

這裡就要插入立體主義對我最大的影響或者說我吸取到的東西,就是多角度替換單一角度,這個想法。

所以我在看到《二手時間》的時候覺得他是立體主義。那麼我創作的時候這個來源於立體主義的想法也會影響我。我看本書也會因為立體主義而帶來一些感悟。

當然,我們不知道作者是否收到繪畫立體主義的影響,是否收到文學裡受到立體主義影響的作品影響,只是我的感覺把兩者聯繫到了一起。

歸根到底,我們人類都是活在一些觀念上,我們建立的東西更是這些觀念的產物,我如何看一本書,詩人如何創作詩歌,索尼如何設計產品,喬布斯如何經營品牌,淘寶產品頁美工如何模仿蘋果風格,這些都沒有本質的區別。當人類模仿,就會進步,當人類模仿,就不會孤獨。

這是一種生物性的東西。

所以出現了很多主義,思潮,扎堆的創作和產出。


我從時尚的角度,談談立體主義的影響吧。

20世紀初,世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過去人們認為的既定事實被一個一個推翻,在這樣的背景下,激進的藝術家們也開始用全新的視角審視繪畫。

  • 簡潔美學

第一個迷思或許是「如何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現描繪的對象?」——後印象派畫家塞尚對這個問題已作過初步探討,而立體主義的畫家們在不斷的觀察和反思中終於頓悟,也許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簡化,這種稜角分明、精簡大方的現代美學觀念在之後的10餘年中,影響了香奈兒線條流暢、簡約舒適的設計風格。而在前幾年一度流行的北歐極簡風和當下火熱的優衣庫基本款中,也可以一窺余貌。

  • 「分析立體主義」與川久保玲

身處一個「真理」不斷被質疑的時代,僅僅形式上的簡化顯然無法滿足藝術家們的野心,他們開始反思「會不會有更好的表現方式?」長久以來,畫家總是固定好一個角度,原地不動地觀察表現對象,再盡量原封不動地投射到畫板上,畫作似乎只是一個媒介,引導人們幻想的窗戶,畫作本身卻不值得期待。可是某一天,畢加索忽然覺得一動不動的觀察方法實在太過無趣,於是,他抖抖腿站了起來,繞著表現對象走過一圈,左邊看看、右邊看看,俯下身子看看,又舉過頭頂看看,此時,「整體」的概念消失了,畢加索記下的,是各個不同角度下的「局部」,經過匠心獨具的藝術邏輯分析,他把這些支離破碎的部分重新整合到了畫板上,原來的創作主題依稀可辨,但觀者的視線也可以隨著畢加索的步伐,從不同角度觀看所畫主題,而所有的一切,僅僅通過一張二維的平面畫作就能完成。

這一次,服裝設計師們慢了下來,直到60多年後,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推出品牌Comme des Gar?ons,時尚界才再次對立體主義作出回應。川久保玲打破了服裝的基本結構廓形,也打破了服裝應該展現強調身體之美的傳統觀念。乍眼看去,她的設計正如立體主義風格繪畫般荒誕,然而背後隱含的「解構與重組」、「換個視角看待表現對象」、「服裝不只服務於身體,也可以與人體協調共生甚至擺脫身體束縛(繪畫不只是帶來幻想的工具,也可以成為表現對象本身)」的創作理念,終將帶領服裝設計進入一個新的殿堂。

川久保玲於1982年推出的「乞丐裝」系列
川久保玲於1997年推出的春夏系列

解構主義?是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解構主義,擺脫固有的規則,反對完整、反對對稱、反對常規,自由大膽地使用各種面料和色彩組合,探索穿著的樂趣,美醜不再絕對。

  • 字母與Vivienne Westwood

發展到這一步,立體主義似乎要無可避免地走向抽象主義了。然而,他的創始人不太願意。對畢加索和布拉克而言,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幫助普通觀眾解讀他們的作品?」畢加索做出的第一個努力是:寫上單詞,以暗示作品主題。這種做法十分大膽,畢竟繪畫一直是圖像藝術而非文字,但它的確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同樣在70年代,比川久保玲大一歲的英國人Vivienne Westwood借鑒了這種直言不諱的藝術手法,把叛逆激進的口號印在T恤上,表達自己的態度,後來,世人尊稱她為「朋克之母」。

  • 「綜合立體主義」與Martin Margiela

很快,在幫助觀眾提升鑒賞力方面,畫家們想出了第二個辦法:直接引入現實生活中的元素。1912年,畢加索畫了《有藤椅的靜物》(Still-Life with Chair Caning)。或許不應該用「畫」,而應用「創作」作為動詞,因為這幅畫有一半的篇幅,張貼了一張廉價的油布,此外,畫家甚至一步到位,用絞繩製作了邊框。在莊重神聖的畫作中,拼貼批量化生產的普通元素,將其提升至藝術作品的崇高境界,使之成為珍貴而獨特的瑰寶——這種「點石成金」的創作手法,多少對服裝設計中材質的選擇產生了影響。

設計師中的「設計師」Martin Margiela就很喜歡使用非常規面料製作衣服。舊襪子、帆布鞋、廢棄的紐扣……到了Martin Margiela手中,都可以重獲新生。日曆往後翻,被視為行業未來的可持續時尚不也需要這種變廢為寶的創新精神。

Martin Margiela設計的碎瓷片上衣、撲克牌馬甲

  • 三維立體主義繪畫與裝置藝術

真的給畢加索跪了!這一次他把琴弦、卡片、木頭和著色紙張彙集在一起,用三維模型創作了立體主義繪畫《吉他》(Guitar),進而又啟蒙了一個新的概念——「裝置藝術」。膚淺的說,T台上那些像套了個模型在身上的「反人類」設計都可以算作這種不穩定集合的時裝遺產。

《吉他》(Guitar)1912
Moschino 2020 Ready-to-Wear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