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拋個磚

首先,獲得技術的是科力遠。吉利或能間接受益,但科力遠完全有可能獲得更多客戶。

其次,轉讓技術的豐田的目的什麼?僅僅是放棄過期專利嗎?我認為從短期來看,豐田是在開放技術、培育做大THS的市場;從中期來看,這樣也有利於通過規模效益降低成本,畢竟對於豐田來說利潤率才是一直以來的最大目標;從長期大局來看,豐田的技術路線中THS只是過渡而已,那麼這或許意味著豐田已準備進入下一階段了。

最後不負責任的猜測一下:日本OEM(以豐田為代表)開始正式著手商業化氫燃料電池技術;同時向世界第一汽車市場共享混動技術,以換取對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支持。

猜測依據:1. 日本汽車行業和歐洲同行是競爭對手,美國同行在政府偏袒下也佔據著北美市場。日本人要搞氫燃料電池,必須一個大市場的推廣。中國是最合適的。

2. 日本經濟增長乏力,世界形勢有不容樂觀,美國現在只管自己。日本人有求變的動機。

3. 中國有意與日本改善關係,至少是經濟上的。這兩年誰家都不好過……

4. 新能源汽車的最新戰略已經把氫燃料電池技術放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再結合CCTV里總理現場訪問豐田的報道,我有種身在棋局的感覺。


由於發明專利有20年時間限制,豐田在2013年已有幾項混合動力基礎專利失效,涉及控制系統和驅動方法等。而豐田在1997年註冊混動系統最為重要的行星齒輪機構核心專利,在2017年2月20日 之後,已在美國和歐洲失效。該專利解釋了如何通過行星齒輪機構使用內燃機和電動機分配動力,屬於豐田THS混聯式混合動力系統的基礎專利。其美國專利申請日期為1997年2月18日,歐洲專利申請日期為1997年2月20日。專利失效,就意味著豐田混動技術THS最精華的部分,不再被專利保護。

豐田混動相關專利逐漸到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減少豐田對其它廠家形成的專利壁壘,但這並不意味著混動車型就會成為誰都能生產的「拖拉機」。對於後來者來說,是可以自由使用類似豐田已過期的技術方案,但豐田並不會免費讓你採用它的技術方案,就不能保證有能力設計出與豐田的混合動力車相仿的產品。專利保護失效,僅僅是讓其他廠家可以生產相同的產品。但是,稍微對於生產現場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了解到「做什麼」,僅僅是設計和生產的出發地點,而「怎麼做」才是工業生產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而這一關鍵問題,還有待車企自己去摸索和開發,還要投入巨大的研發成本,並經歷十分艱苦的工程化生產運作。 專利過期之後,如何對技術剩餘價值的充分利用和榨取,是豐田要優先要考慮的。怎麼榨取?出售技術方案是一個手段;技術共享,拿技術換市場(當下的合資廠方式),拿提成也是一個手段;當然還有其它手段,等待市場開發。

我看了好多大神的具體剖析,寫的都很好也很到位,專利,技術壁壘的打破,甚至是是國內政策之類的分析很到位,我本人就是廣豐雷凌混動的車主,深知豐田這套系統的節油能力。但是我覺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興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這個角度就是新能源或者說是電動車的標準!咱先來說說這油混技術,這技術牛嘛,牛,並且是非常的牛,而且二十幾年幾乎豐田都沒有對手,普銳斯橫掃全球,在國內這幾年混動價格貼著純油的打銷量也是嘩嘩的,但是!!眼光放到全球視角,由於豐田的專利,由於這二十幾年全球廠商無法繞過(本田在這裡不討論,後邊解釋)技術壁壘,這對於豐田是好事,(混動橫掃全球)但也似乎是壞事,由於大家在混動這片戰場根本沒法跟你打,索性大家集體調轉了方向,丫的爺不跟你孫子玩兒了,你自己玩去,似乎所有的非日本的廠商都沒在混動這費勁,所有的政府(暫且只舉歐洲,美國,中國)的政策清一色的導向了插電式混合動力,美國的特斯拉,歐洲的bba,psa,中國各種插電式的各種車型,或許就是政策導向才應運而生的,儘管目前電池技術沒有大的突破,中美歐不約而同的站到了插電的一側,而另一側孤零零的一個本子家的豐田,還有剛剛爬上來的本田,因此我認為這更像是雙方對於標準的搶佔,日本或者說豐田自然想把自家一家獨大的技術推廣到全世界,讓全世界認可我這個標準,都按照我的方式造車,這樣我有20年的時間屏障,相當於豐田先賺了20年賺的盆滿缽滿,然後其他廠商才開始研發我這個技術但是我這個技術已經迭代好幾次嘍,相當相當的成熟,故障率之類的自然也要小,更重要的是經過20年的市場教育,豐田≈混動,其他車企根本沒有競爭力,未來仍然是我豐田屠殺似的橫掃混動市場(以上是我個人揣測,純揣測),豐田算盤打的噼里啪啦的,估計日本政府也笑出了聲了,可惜呀,局做的太大,也容易讓人看出意圖,其他國家車企一看照你這個弄法我們沒得活了,可你日本仔別忘了你們技術雖好,市場可是在歐洲,在美國,在中國,我搞定不了你的技術壁壘,我就想辦法把我自己的市場把控住,政策往其他方向傾斜就不給你傾斜看你賣的出去不!於是乎或是有意或是巧合除了兩田以外大家都在插電上發力,然後政策恰到好處的傾斜到插電上,完美架空了豐田的算盤,當然插電技術對於豐田來說當然不難,但豐田如果做插電那麼他再也沒有先發的優勢了,跟大家又回到同一起跑線上,然而之前所投入的研發成本(也許已經回本)推廣成本等等一切都成了無用功,這東西就跟我們國家對外輸出高鐵一樣,表面上我們給東南亞什麼的那麼低的價格修高鐵,國家還要給他們低息貸款,大米換高鐵什麼的費那麼大勁跟日本競爭為什麼呢,為的就是爭這個標準(比如日本修高鐵兩根鐵軌之間距離是5米,我們國家是6米,如果我們修了這第一條,將來他高鐵成網的時候就必須按照我這個軌道修了,哪怕你日本來修也得給我修成6米,而你日本的高鐵列車技術呢都是適應5米的鐵路的技術,怎麼辦,改成6米?首先你改成6米有可能於我專利衝突,或者不衝突你還要投入大量研發成本且我中國的技術已經經過市場檢驗並更新迭代完成市場教育了,你日本只能在我的戰場用你不擅長的技術做一個追趕者了!)

講了這麼多話題引回來,談談豐田為什麼授權,估計它是想破這個局,歐美沒有中國這麼強硬的政策對他的封鎖相對來說沒有中國這麼致命,並且中國市場之大,也是他捨不得的,所以授權給吉利,讓吉利去跑這個名錄補貼的事兒,如果吉利成了,那我豐田自然有理由找你們給我也加進去,不成那你中國最好的民營企業也許也會受到影響(或者他們認定一定能搞定或者怎樣的,)而吉利呢,這麼牛的技術白給誰不要,拿了技術去跑政策政策下來了我沾光,不下來我不吃虧也許還能逆向研發何樂而不為!當然了上面洋洋洒洒都是本人個人所想,但願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如有大家覺得不好的地方還請支出!


科力遠是豐田在華的混動車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而吉利集團持有科力遠11.09%的股份,是其第二大股東,科力遠1元拿下豐田THS核心技術之後,直接授權給吉利汽車。

這就意味著,吉利汽車未來將極有可能推出搭載豐田THS混動系統的車型。

世界上最好的混動系統

THS全稱Toyota Hybrid System,是豐田的招牌混動技術,最早出現在1997年的第一代豐田Prius上,至今已經經過4代技術更迭,如今凱美瑞·雙擎、卡羅拉/雷凌·雙擎、雷克薩斯混動車型均搭載了這一套動力系統。

這是一套花費千億研發的動力系統,關鍵在於油耗低、可靠性強、行駛質感平順。據豐田統計,截止2018年4月,豐田汽車旗下HEV車型累計銷量已超過1200萬輛,貢獻的二氧化碳減排量累計達到9400萬噸。

久經多年市場檢驗,THS已經用真材實料證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混動系統(或許只有本田i-MMD能與其一戰),皆電此前也有關於日系混動技術的詳細解析,可點擊閱讀:《卧榻之側有本田,豐田混動技術是如何被逆襲的?》。

THS從原理來看屬於油電混動,也就是非插電混動、弱混。優點是價格比純電、插電更便宜,可靠性更高,沿用燃油車的用車習慣,省油且沒有續航焦慮,缺點是不能享受上牌、補貼、免購置稅等政策優惠。

吉利看中的是什麼?

豐田混動雖然技術夠硬,但因為混動車型比燃油車型售價高,且不能享受國家政策扶持,所以銷量表現一直不溫不火。而吉利的目的,或許只是想藉助它實現自己的新能源轉型的戰略計劃。

根據此前吉利發布的『藍色吉利行動』戰略規劃來看,吉利計划到2020年產銷量達到200萬輛,其中90%以上都是新能源車。吉利新能源市場部部長荀曉龍表示:「混動車型將成為接下來吉利汽車的開發重點。」

據業內人士分析,基於吉利現有的投資銷售規劃,180萬輛的新能源車目標,依靠純電動車的銷售預計能完成35%,剩下65%都需要依靠混合動力車型來實現。如此龐大的規模,吉利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在現有的燃油車基礎上進行新能源技術加持。

恰好,科力遠公司既是自己的投資項目,又是與豐田關係甚密的供應商,在混動產業的上下游供應鏈上經驗豐富,近水樓台先得月,吉利與豐田的混動合作也不是水到渠成。

那豐田能夠獲得什麼?

還不好說,目前沒有明確的消息指出豐田從這項授權交易中獲得什麼利益。1元技術授權費,沒有提產品分成、沒有提動力系統是否由豐田供應給吉利,豐田獲得了什麼?我們只能推測。

首先,合作契機是《中國汽車產業知識產權發展報告(2016)》中的一項條款,到2017年2月,豐田一項關於THS混聯式混合動力系統的基礎專利,已在相關專利申請到期,失去法律保護。既然已經失去保護、不如主動出擊,或許這也是豐田的動機之一。其次,技術需要市場,中國車市的新能源轉型效果明顯,豐田僅依靠兩家合資企業(廣豐、一豐)還不能滿足其野心,如果能與自主企業合作,還能繼續開拓新市場。

作為消費者,我們最迫切的期待恐怕是,吉利推出的THS車型能夠賣得更便宜點吧。

(文:皆電 唐科)

編輯於 2019-01-10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liang taoliang tao有車但不經常開

從經濟上說有三方面原因

1.規模經濟,豐田雖然全球最大幾家之一,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其他車廠分攤研發成本和後續製造成本,工業上規模經濟的上限很高,多拉些不太豬的隊友很實際。

2.釣魚效應。東西本身很便宜,但配套都是要正常收費的。給你這幾個失效專利你就能做出和豐田一樣好用的混合動力汽車么?絕對不可能,還有一大堆技術,設備,配件,調教,供應鏈……要解決。自己搞不定,或者花錢太多這麼辦,買豐田的啊,這個價格就要對得起豐田的利潤率了。

3.處置資產獲得剩餘價值。淘汰陳舊技術和生產線。豐田混動已經更新換代多次了,那一、二代的生產設備20年了淘汰的怎麼辦,找幾個潛在買家唄。專利1元拿,設備多少收點錢,技術呢,生產出來的永遠不要想和豐田最新的產品競爭。


從經濟上說有三方面原因

1.規模經濟,豐田雖然全球最大幾家之一,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其他車廠分攤研發成本和後續製造成本,工業上規模經濟的上限很高,多拉些不太豬的隊友很實際。

2.釣魚效應。東西本身很便宜,但配套都是要正常收費的。給你這幾個失效專利你就能做出和豐田一樣好用的混合動力汽車么?絕對不可能,還有一大堆技術,設備,配件,調教,供應鏈……要解決。自己搞不定,或者花錢太多這麼辦,買豐田的啊,這個價格就要對得起豐田的利潤率了。

3.處置資產獲得剩餘價值。淘汰陳舊技術和生產線。豐田混動已經更新換代多次了,那一、二代的生產設備20年了淘汰的怎麼辦,找幾個潛在買家唄。專利1元拿,設備多少收點錢,技術呢,生產出來的永遠不要想和豐田最新的產品競爭。


看完後只有一個想法:吉利成了!

吉利目前在售的車型十分完整,有吉利,沃爾沃,領克,英倫,還有路特斯等一些車系

動力涵蓋純燃油,插電混動,純電動,意味著不管政策怎麼改變,吉利都有自己的產品,現在加入THS技術,降低油耗但不影響使用便利性,前景是很樂觀的

現在想想吉利真是悶聲發大財,收購沃爾沃獲得平台和發動機,等THS技術到期獲得混動,雖然不是最新的,但是也足夠吉利去研究利用了。


豐田終於腦袋開竅了……把產業鏈做大利己利人。豐田中國背後有高人指點哪


其實專利早過期了,問題是國內仿都仿不出來,吉利獲得授權,也就是買方案,這是最簡單的,國內很多自主車其實一直都是買發動機,買變速箱,因為自己搞不划算,一個部件你琢磨n年十n年,等你花巨資最終好不容易琢磨出來,市場也早涼了,技術也早升級了,你再跟進人家也會再升級,也就是花了無數時間、精力、資本最終卻可能永遠屎都吃不上熱的,這種模式哪怕有國內市場保護國家貼補你也維繫不下去,因為國內車企腦筋活的多了去了,我買發動機又怎麼了?花不了多少錢,比自己造還便宜,為啥不買?波音都還是全世界採購呢,啥都自己搞你有國際大廠近百年的積累、投入么?現在國際大廠每年研發上百億美刀,你能也按這水準投投個幾十年最終把燃油車給琢磨透?國家外匯儲備那也都不夠你花的,也不可能有誰給你單一企業這麼多錢搞這個,國家政府也不可能浪費這樣級別資本去搞未來明顯要淘汰的技術,現在這時代連國際大廠都要搞技術合作,很多相關方面缺積累的國際大廠一樣也都是找豐田授權,很多歐美車企都和豐田合作,因為他們也缺混動技術積累,自己從頭搞根本不划算,因為豐田在混動上已經累積20多年技術了,所以哪怕你同樣是國際大廠技術不差,但你從頭開發,等於從落後20年開始起步,全球的車市會給你20年等你么,至少全球各國全面禁售燃油車時間表是沒那麼長時間。


只要吉利把車子造出來,油電混動車估計馬上會進入新能源車名單。政府一直搞插電純電壓制油電,原因就在於中國目前搞不出好的油電。但是電池的容量和充電技術目前暫時看不到大突破的可能。2025的牛皮已經吹出去了,到時候如果純電技術還沒有突破,一堆純電車擠在高速服務區等著充電的畫面實在太美,所以必須兩條腿走路。至於豐田,反正專利已經要到期,白送給吉利增加油電陣營是一筆好買賣,要知道日本在油電上的技術優勢實在太大,大到全世界的市場都在壓制油電車,很多國家都跟中國一樣,把油電剔出補貼名單。日本在油電上押注幾十年,不可能甘心這種局面。如果藉此打開中國市場,整個世界的風向都會發生變化。純電車,危險了。


說句你們不愛聽的

搭載愛信6AT的長安和豐田用的愛信6AT都是一樣的,但是調教不行始終有差距。

所以吉利用了豐田的混動技術就和豐田一樣了嗎?


就說像不像抗戰電影電視劇裡邊日本人找國內代言人吧。

吉利兩條新能源線路都沒走出個啥樣,但是想想自己之前好像已經把牛吹出去了,後邊這麼多投資人盯著,咋辦?日方也頭疼我這車就是賣不出去,技術路線上還有翻盤的風險,只好找一個在國內有影響力的代言人咯,普通人肯定不行,吉利銷量這麼高,結果不就是雙方一拍即合嘛。

這邊幫忙搞定政策和市場,那邊提供技術和金錢。說到底,吉利就是要錢不要臉,毫無立場的帶路黨。


豐田只是新聞上說了說授權,實際一點技術都沒給科力遠!別意淫了,吉利搭載豐田系統年前就談崩了,吉利嫌豐田要錢多,豐田嫌吉利給的少。


豐田的混動一直過的一般,管理層研究發現:主要是運氣和風水問題。所以決定:低價轉讓其專利,不為別的,就圖個吉利。


如何評價一條一年多以前的舊聞,嘿嘿嘿嘿……別問,問就是pyjy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