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屬於社恐的特點之一。

社恐人有完美主義,希望能做好一切事情,不允許自己做錯,一旦犯錯,做得不夠好就會很自責。

社恐對自己有超高的要求,但是現實生活中能力並無法達到,會讓自己很痛苦。而幻想自己能力強大,是一種比較輕鬆並且能暫時緩解痛苦的一個方式。但是現實生活,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於是自己會更加的痛苦。這個時候對自己的要求又會更高,即所謂的理想主義。因為覺得只要達到這個標準,自己才滿意。但是過高的要求,會讓自己心生退卻,於是就出現了「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現象。

如何解決理想主義?

首先必須認識到,想要實現夢想,必須一步一步地進行,也就是需要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因此,當你意識到自己在空想的時候,提醒自己不要想太多,而是要讓自己行動起來。

其次,對自己的要求不要太高。應該結合實際,給自己設定一個能力範圍內的目標。當達到目標後,再設定更高的目標。如果一開始就設定了一個過高的目標,只會讓自己更挫敗。

最後,無論結果怎麼樣,學會自我激勵,讓自己能夠堅持下去。想要實現夢想,需要實踐跟時間兩個因素進行驗證。一個總是半途而廢的人,是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的。即使結果不太理想,也可以通過反思總結,讓自己下一次表現更好,這就是成長的過程。

以上只是針對理想主義,想要解決社恐,還要走更多的路。每個遭受社恐折磨的人,都會感到很難受很痛苦,很渴望改變自己,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變。我收集了一套關於社交恐懼的精品音頻,全是別人克服社恐後的成功經驗分享,如果想獲取的可私聊「社交恐懼」免費獲取~


其實悲觀主義者是看透了,但保持清醒,勇往直前。

看透了,把生死利害掂量透,接著就活透了。這樣的人,才能在黑暗裡看得見一朵花。

某種意義上,悲觀主義是最徹底的樂觀;但樂觀不能轉化成徹底的悲觀。所以我總覺得,樂觀有樂觀的好,但悲傷總歸要流淌得廣些,它能流到遙遠的彼岸;悲傷也要紮根得深些,它能抵達隱秘的暗流。

木心說過「悲觀是種遠見,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提到這這樣的觀點:理性的人追求的並非快樂,而是避免痛苦。這句話提到了這樣的真理:一切的快樂都具有否定性質的本質,而痛苦則具有肯定性質的本質

太宰治出生飽受抑鬱症曾這樣說到:只有活的愚昧,或活得無恥的人才能完全沉溺在幸福之中,而做不到至少其中一者的完人,活在地獄裡連選擇死亡也不被允許,沒有一條出路,無力的絕望。

思想,和自由和山巔的空氣相似常人無法忍受和企及

思想是危險的,如同黑魔法般既淫邪下流又美麗動人。

古希臘古西方的文學充滿了酒神精神,這種精神後來稱之為悲觀精神。而古東方則是在悲觀主義的籠罩下燁燁生輝。

到後來不論是悲觀主義還是悲觀精神都早已丟棄。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這樣提到:現在中國人有個情結,姑稱之為「團圓情結」,不團圓,不肯散,死乞白賴要團圓,不然觀眾要把作者罵死。希臘人看完悲劇,心情沉重,得到了凈化。中國人看完了大團圓,嘻嘻哈哈吃宵夜,片刻忘其所以。

中國劇作家的創作觀念是倫理的,寓教於戲,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於名教、風化、民情。有了這種觀念,容易寫成紅臉白臉、好人壞人,不在人性上深挖深究。兒女情長,長到結婚為止:英雄氣短,短到大團圓,不再犧牲了。作家沒有多大的宇宙觀、世界觀,不過是忠孝仁義,在人倫關係上轉圓圈。這些,都是和莎士比亞精神背道而馳的。

現代中國文學悲觀文學極其稀少,何談悲觀主義呢。

所謂萬丈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

說這麼多是希望你能知道自我,了解自我。你不明白我也不能說什麼


聽郭德綱老師的相聲


接納自己現狀,要有理想,但也要落地

自己在某些方面看不上自己,別人也會如此


理想主義所要追求的永遠不會是幾天、幾年、十幾年、甚或更長時間才能實現的;悲觀主義和社恐除了讓自己失去生活的快樂外,別無用處。但理想主義者是不會悲觀的,你要感到悲觀和社恐,說明你很可能只是空想,不是理想,因為空想者只是想像,並不會有行動也沒有堅持,所以只會哀嘆所想的不能實現,因此會悲觀,而整天悲觀的人也不會願意與他人接觸,何談理想。因此,為了幸福,就去踏踏實實為理想而動,在此過程,無論挫折或進展,你既不會絕望也不會妄自尊大,你才會真正體會到幸福。


客觀面對現實,換個角度積極樂觀的看問題,嘗試融入團體


都只是標籤罷了,難道你還要繼續標籤自己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