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通什么意思,望解惑,谢


道德经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白天带著愉悦心情勤奋工作自我实现之后回家喝点好啤酒释放,肯定实现一种全脑高潮。。这是一等一的感受)

其次,亲而誉之(再次一等的感受是亲友交际那种「和」之感受)

其次,畏之(再差一等的感受是敬畏或害怕。。害怕,之所以还不算最差是因为害怕总有一个对象,万一害怕的东西是个极美的事或神佛,这种害怕与敬畏也是有的赚的)

其次,侮之(最差的感受就是受到侮辱。。侮辱是内外心理一起崩塌)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白天上午10点左右没获得「信」以及由信生出的义,与心流。。那么下午打焉后,也没有可回味的反刍式的甜蜜。。。然后继续打蔫。。。蔫,不活也)

悠兮,其贵言(有这种甜蜜而能够进入遐思与畅想的人---通常爽的不想再说话,因为言的目的就是这种甜蜜,而甜蜜的人根本就不想说话)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像我这种左右阴阳信义情感转化玩的6的人很容易进入融洽自然的健康心理,区别于心思不灵心理玩不转流不出活水的普通人)


个人觉得吧,老子这个人从来不崇尚善良呀,仁义呀,诚信呀,勇武呀,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誉为的美德,他认为都是偏激的,也不合乎道的。

结合前文大概可以了解,上等的统治者哺育万民,往往于无形之中,并不需要任何赞誉,而那些推扬自己德行的,未必值得相信。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我认为不是一个教人讲诚信的话。庄子也说了,你苦心经营的诚信,会被人家利用的,如果被用来伪装自己的谎言,那么,你把诚信推崇的越高,就祸害越深。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和朋友约好了晚上去看电影,谁知道去之前家里出了事,比看电影重要,这时候自然不能去守那样的承诺了。这里面有一个除了人之外的天的变化。

人的承诺都是当时许的,日后就不一定适用,何必不变呢?因势而变才是真正的履行承诺呀!因此后文说,天地尚不讲那种虚浮的表面信用,何况人呢?

总之,「诚信」本来就是有缺陷的,因此「不信」就合乎道的出来了。生活中很难和人家明说「做人不要讲诚信」,说了别人就会误解,以为信口雌黄就是对的,以为就可以随意改变自己说的话。这也许就是天机不可泄露吧?

要想消除不诚信,达到诚信,那就是要从根本上摒弃诚信。从根本上消除这个观念。就是要达到「事物本来就应该是那样的」。还需要什么「诚信」呢?

这是我的理解。


个人拙见,感谢批评指正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句话道德经十七章和二十三章都出现过,王弼版本在二十三章认为「信不足焉」为「忠信不足于下」,认为「信」是一种精神品质,结合上下语境,十七章则译为「上位者威信不足,百姓便开始不再信任他」。然而这样理解的话,读著读著就会感觉很别扭。

如楼上所说,老子这个人是不崇尚所谓 「孝慈」「仁义」「诚信」「勇武」的,他认为国家无为而治是最好的状态,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当大道兴隆,仁义兴于其中,人们便不会感觉到仁义的存在。所以上位者一旦有了威信,这个国家反而就有了问题。便做不到「上之,下知有之」。就像平时人们感觉不到肺在替我们呼吸,然而一旦感觉到这点,这个人的肺反而就有了问题。

我翻阅了很多版本,还是比较认同苏辙的解释。苏辙认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当为「吾诚自信,则以道御天下足矣。唯不自信,以加之仁义,而重之刑政,而民始不信」。施政者对道的理解不足,对自己没有自信,故加以仁义政刑,这样反而使民众不再相信他。这样便做不到老子说的「太上,下知有之」,所以老子下文又强调到「悠兮其贵言」。到二十三章时又说「道者同于道」,如果你以道为行事准则,则于道同体,而如果你「有不信焉」,则「失者同于失」,认为不行,反而就会变成真的不行。

所以结合上下语境,我认为十七章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可以理解为「信心不足,加以仁义政刑辅助,人民反而开始不再相信他」。二十三章则为「信心不足,不相信这样会成功的人,道和德也不会认可他啊」


一切果都有因,一切外部的不幸都可以在自身找到原因。对于修身和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诚信。

管理的失效是因为缺少诚信,修身没有成效也是因为缺少诚信。俗话说」人无信则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无法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的。对自己没有诚信,今日事总是拖到明日再做,那么将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结果。自己决定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到,不要给自己找借口。答应他人的事情,赴汤蹈火也一定要做到,否则就会失信于人。

管理的基础在于信任,有信任的团队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管理者首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在队伍中树立个人威望。要做到信,就要制定好规则,而且这个规则要对所有人都适应,管理者不可自己破坏规则。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周天子自己都开始不遵守礼乐。

更多的道德经的精彩解释请浏览我的知乎专栏:LEO有话说

LEO有话说?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个人拙见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前后两句不是因果关系

并非是诚信不足 别人就不相信你的意思

根据上下文和道德经通篇理解

其含义是

过分强调诚信威严反而会引发反作用

和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同义


额,本来是来看看有没有好答案的,呵呵,唯一一个回答的还是匿名用户,也看不到匿名用户提到的之前的解答。不过没有冒犯这个匿名用户的意思,如果您可以看到的话,我感觉如果真的读懂《老子》的人好像不会说出您说的这些话,希望您可以更平和一些,感觉没这个必要……所以看不看您的答案其实我觉著也没所谓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两句话出自《老子》的第十七章和第二十三章。大意是:对同一事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十分的认同,一种观点是坚决的反对。「信不足焉"就是十分的喜欢,十分的相信,十分的赞同;「信不足焉」就是很讨厌,坚决的反对。…0 赞同 · 0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就是字面意思:信用不足就会有人不相信。假如你骗人一次再骗一次,第三次在跟人交流时,别人就不信你。这就是你的信用不足然后有不信。比如最近独山县事件,明显的腐败问题,zf不闻不问,这就是在消耗信用会导致信不足,然后之后宣传的再好又怎能让人信服呢?


题主,这个问题我在很多问题里回答过了

道教徒唯一的本事是不知廉耻的到处剽窃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民俗文化并说成源于自己这种可笑的言论

可是这改变不了他们骨子里的文化水平低,愚昧无知。

只不过不知廉耻的他们勉强会自己的看家本事,迷信文化,注意神学和宗教文化并不是迷信,可是道教徒连自己的宗教文化都不懂

这个版块,或者说道教徒最多只能回答下丹学问题和符咒问题以及科仪问题.

最多最多会空吹这个多么玄那个就是道

你真问这种问题?

题主您太高看那群货色了..

以他们的文化水平....太难为他们了啊

道家都是一群道教徒了....他们剽窃道家思想还说道家源于他们,然后迷信化让真正的道家思想泯灭了..

你问道教徒?他们看过道家经典?

把话题放到哲学和文学话题里。题主你才能知道答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