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我覺得是倒退,後者我覺得是文明


因為傳奇化敘事的方式。

戰國中期以後的敘事偏向是秦的奮鬥史和列國的抗秦史。

其間有:

蘇秦合六國抗秦的傳奇(偽作);

楚國屈原的悲劇傳奇;

趙國廉頗的悲劇化敘事(較片面,導致很多讀者誤以為廉頗在長平之戰以後混得很慘…);

趙國李牧的悲劇傳奇;

魏國公子無忌的傳奇;

韓國韓非的悲劇傳奇;

齊國田單的抗燕傳奇;

燕國荊軻的悲劇傳奇;

楚國項燕的悲劇傳奇。

所以你看一遍肯定會影響感官。

宋朝終結五代十國完全是獨角戲,就跟隋唐似的敵人完全是用來刷的。這種敘事方式你當然會覺得十分痛快。


說明你看的要麼是簡本要麼是潔本。宋軍滅蜀後士兵在成都大街上公開用刀活活將女子的乳房割下把玩,激發原蜀國軍民大規模起義最後被鎮壓這種情節,我是不相信有誰看了能開心的。我並不是說秦軍歷史上絕對沒幹過這種事——但至少在史書原文裡面,秦軍對平民的劣跡是沒有這麼詳盡的。


客觀冷靜來看,秦滅六國有其歷史必然性。


對內,在一口氣搬掉了嫪毐和呂不韋這兩塊絆腳石以後,嬴政的這個秦王終於算是名符其實了。不過,即便是君王也不可能為所欲為,要想穩固自己的權力,他就必須在一段時間裡擁有一群穩固的核心支持者,或者稱之為是「基本盤」。


無論是王族、楚國外戚還是呂不韋留下的文官集團,他們都不可能成為新秦王的核心支持者。原因很簡單,這些集團早已建立起了業已成熟的利益關係和獲利模式,他們與新王之間可以達成默契,也可以在某個具體問題上形成同盟,但並不會百分之百忠誠於他。對於這些人,嬴政必須依仗,但卻無法信任。


如果僅僅是作為一個無為而治的精神領袖,那麼只要能讓權力架構達成某種程度的平衡,一切基本也就算是萬事大吉了。可如果想將權力集於一身,那就必須建立新的基本盤和新的利益關係,並且要能保證,那些新的支持者們只有圍繞著你,才能達成自己的利益。


除了建立新的利益關係之外,還必須能找到新的利益來源。對於一個新上位的君王來說,褫奪舊貴的利益來犒賞自己新的支持者,在任何時候都是下下之選,那必然會招致舊集團的全力反擊,從而導致整個權力體系限於癱瘓乃至走向崩盤——正所謂「斷人財路勝過殺人父母」。


新的君王雖然不能輕易去觸動舊集團的利益,但可以為自己的核心支持者創造新的「獲利點」,讓他們藉此壯大,從而溫和而又不易察覺地「稀釋」掉舊集團的影響力。相對於「劫富濟貧」,這才是上上之選。


作為《韓非子》的資深書迷,嬴政自然也深諳這個道理。他知道,要製造新的「獲利點」,用以培植和壯大自己的核心支持者,恐怕沒有什麼比發動對外戰爭更合適的:戰爭意味著會有更多的新貴可以憑藉軍功進入上層,而無需藉助舊集團的提攜;同時還會有更多的土地、財富入賬,用以犒賞這些新晉的勛貴,因此也就不用去掏舊集團的口袋;除此以外,戰爭還意味著大夥需要「一致對外」,因此各種矛盾和爭論也都可以被暫時延後。


呂不韋任相邦期間,秦的對外擴張步伐並沒有停止,但較之昭襄王時代,無論是用兵規模還是頻率,都還是減小了很多,畢竟當時秦國的主基調是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當然這是相對而言。這麼一來,軍方的日子自然就無法像昭襄王時代那麼痛快,所以將軍們當然都希望再迎來一位大有為的雄主。而也正是這段時期的積累,讓發動大規模對外戰爭在經濟上成為了可能。

如此一來,攻滅六國、統一天下也就順理成章地被提上了秦廷的議事日程。


2


有意思的是在一百餘年以後,漢武帝劉徹在繼位以後,面對的是一個和嬴政差不多的局面:


集團都經歷了一段無為而治的穩定上升期(呂氏新政 VS 文景之治)。


君王都是少年繼位(嬴政 13 歲,劉徹 16 歲),都面臨著龐大的舊貴集團,甚至都要面對一個強勢的奶奶和一個不怎麼靠譜的老娘(華陽太后 VS 竇太后、趙太后 VS 王太后)。


而如果再往前追溯一下,我們會發現昭襄王嬴稷面對的情況也差不多:經歷了孝公和惠文王兩代的穩定上升期(秦武王在位不到三年),18 歲繼位時是標準的弱勢君王,老娘宣太后更是把他從 18 歲一直壓到 60 歲。如果再再往前追溯,你會發現其實鄭莊公鄭寤生其實也差不多……


更有意思的是這幾位和自己老媽(外戚集團)的關係都非常糟糕,漫威和 DC 當中有個「坑弟者聯盟」,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其實還有這樣一個「不孝子聯盟」。


總之,面對的是差不多的環境,他們最終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大規模對外用兵,之後就有了「始皇帝一統華夏」,有了「漢武帝北擊匈奴」,當然還有秦昭襄王的「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以及更早的「鄭庄小霸」。


我們在論述這些「歷史功績」的時候,其實都是站在了今人的視角,我們說的那個東西,準確說應該叫「結果」。而如果站在當事者的角度來看,你首先要面對的肯定都是更為現實、更為具體的問題,你的那個出發點應當叫作「意圖」。說句題外話,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把「結果」和「意圖」兩樣東西搞混,從而製造出各種稀奇古怪的爭論。


所謂歷史沒有新鮮事,正是因為同樣的環境、同樣的問題,會讓人出於趨利避害的考慮,最終做出同樣的選擇,走同樣的路徑,這和生物進化中的趨同演化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當然,這裡面也還存在一個「倖存者偏差」的問題——面對同樣的問題,沒有按套路去走,往往也就不會在歷史中留下太多的印記。至於這對當時來說是好是壞,那就另說了。


3


呂不韋自盡的前一年(公元前 236 年),秦國正式開始大舉對外用兵,首戰進攻趙國。由此算起,到秦軍攻佔齊國都城邯鄲為止(公元前 221 年),這中間滿打滿算經過了十五年的時間。


十五年滅六國,聽著似乎是氣勢恢宏,其實這裡面真正值得一說的,也就是滅趙和滅楚。剩下的四國裡面:滅韓《史記》里只記載了 17 個字,滅魏只有 16 個字——完全就是毫無懸念的實力碾壓;燕國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有荊軻刺秦這個插曲,滅燕之戰本身同樣沒什麼懸念;最後剩下齊國,乾脆是不戰而降。


上述的四國暫且 pass 掉,這裡我們只簡單說說滅趙和滅楚:


滅趙之戰


戰國末期,韓國是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可是秦的滅國大戰,卻是從攻打趙國開始的——


公元前 236 年秦軍第一次攻趙,奪九城;


公元前 234 年秦軍再次攻趙,殺趙將扈輒,斬首 10 萬,大敗趙軍,並佔領城池若干;


公元前 233 年,秦國又一次兵發趙國,面對秦軍的兵鋒,趙王遷不得不急調在北境防禦匈奴的武安君李牧以及他所統帥的邊軍回防邯鄲,而李牧也不負趙人所望,在肥地大敗秦軍(今天的石家莊);

緊接著在第二年(公元前 232 年),秦人再次捲土重來,結果在潘吾再次被李牧擊敗(今天的河北靈壽縣)。


連續兩次戰敗共計讓秦軍損失掉了 15 萬兵力,這迫使嬴政不得不暫時停止對趙國的進攻,停下來進行全面修整和積蓄力量。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秦國捎帶手滅了韓國(公元前 230 年):當時的韓國只剩下國都新鄭(今天的鄭州)以及周邊 2、3 百里的土地,國土面積還趕不上秦國一個小郡,而韓王也早已向秦稱臣,並且一再自降爵位——簡單來說就是既沒實力也沒鬥志。滅掉這樣一個國家,對秦國來說自然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


不過這裡需要說明兩點: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20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權力密碼之楚漢爭霸

guigu 王偉,暢銷書作者,鬼谷工作室主筆

¥29.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20-03-2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瘋狂紳士瘋狂紳士SAISM-夾逼對抗解釋結構模型——扯蛋的表現形式

難過啥?

居然覺得秦是野蠻人?

多看看兵馬俑的手辦。

這個才是紀念秦滅六國的正確方式。

秦的強大是奮六世之餘烈的。

——————

大秦帝國中的赳赳老秦是如下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戰!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寧!

秦有銳士,誰與爭鋒!

而詩經里的秦人則更牛逼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順便帶下貨,那個牛逼的手辦

戰鬥兵馬俑土偶 土偶版 單個盲盒京東¥ 95.00去購買?

電子書考古的另一面作者 鄭嘉勵會員專享¥ 9.90去查看?


難過啥?

居然覺得秦是野蠻人?

多看看兵馬俑的手辦。

這個才是紀念秦滅六國的正確方式。

秦的強大是奮六世之餘烈的。

——————

大秦帝國中的赳赳老秦是如下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戰!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寧!

秦有銳士,誰與爭鋒!

而詩經里的秦人則更牛逼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順便帶下貨,那個牛逼的手辦

戰鬥兵馬俑土偶 土偶版 單個盲盒京東¥ 95.00去購買?

電子書考古的另一面作者 鄭嘉勵會員專享¥ 9.90去查看?


秦滅韓,我無感,雖然我就姓韓。

秦滅趙,打的驚天動地,又上演了昏君奸臣自毀長城的戲碼,於是為李牧惋惜,但不為趙國惋惜。

秦滅魏,昔日中原霸主,終成一池春水,吳起信陵終黃土,為逝去的帝國榮光致敬。

秦滅燕,風蕭蕭兮易水寒,一國命運寄托在一刺客之手,亡就亡了吧。

秦滅代,該來的總會來的。

秦滅楚,中原六國唯一的一次勝利,沒有讓六國的謝幕一起變成笑話。所以楚國,能在反秦的起義里,成為精神上的領袖。

秦滅齊,你怎麼看二戰法國加張伯倫的英國,你就怎麼看齊國。

悲劇感也是你自己贏得的,你努力過,悲壯過,別人才會為你感到悲傷。

北宋滅蜀,自比孔明,羽扇綸巾,贏得倉皇北顧,悲從何來?十四萬人齊解甲,悲從何來?

不過是一場鬧劇,那宋國作為統一者,自然就只剩下了英明神武。

北宋滅南漢,長驅直入,傳檄而定,悲從何來?

不過又是一場鬧劇,得天命者除殘去穢,英明神武。

北宋滅南唐,能讓我感到難過,惋惜,那不僅是因為李煜那些引起人情感共鳴的悲劇詩詞,也是因為金陵城下十個月的抵抗,上游援軍悲劇反轉的解圍。

那一刻,我會質疑,北宋就是正義的一方嗎?趙匡胤的統一是神聖的事業嗎?也不過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罷了。

你努力過,別人才能給你一點起碼的同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