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喊救國的,大多會誤國;從歷史上看,很少有哪一類專門人才能夠救國或誤國,一般來說,誤國的都是愛國者。經濟學家的通常觀點是:走向地獄之門是由良好動機鋪就的,無論具有良好動機的是無知小民,還是無恥政客。


合乎邏輯,能讓國家富強的經濟學家才救國


這種問題,建議你看下《國富論》跟《資本論》或許你就不會問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中,穿插著一次一次的經濟泡沫,經濟學的目的就是在貨幣極限的前提下,讓社會穩步發展。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人類已經大部分解決了人類的三大災難,疾病、戰爭、困苦。但是對於幸福而言,這些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多少的幸福感。所以經濟學是救國的,但不一定在救人。


針對第二點有人想要舉例,所以新增修訂。

經濟學可以救國,但是當前對經濟學的定位和理論方向上是有點錯誤的。


定位錯了:經濟學不應該預測走向,而應該把它當成一個複雜的動態的生命體系去研究。

每一次重大危機都是經濟學的一次危機,看來這次也不例外。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據說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個人財富損失慘重。危機之後,女王到訪大名鼎鼎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當著那麼多知名經濟學者的面,女王弱弱地小聲問了一句:為什麼就沒有人預測到危機呢?

據說當時那些聲名煊赫的經濟學者面面相覷,無言以對,場面極其尷尬。

後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院長鄭重其事地召集一干經濟學者商討,很正式地給女王寫了一封道歉信,解釋他們的無能。

這是真事兒,《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的著作里有記載。

經濟學無法解釋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那麼數十年發展出來的宏觀經濟學模型是否毫無用處?

我覺得當前經濟學家可能搞錯了方向,經濟學不是預測性的水晶球魔法,而是類似於醫學的策略性學科。

雖然我很懷疑向松祚先生的屁股坐在哪邊,但他說的一句話我是非常認同的

經濟學者可能搞錯了自己的角色。經濟學者並非預言家,這點和醫學工作者很相似。醫學工作者的工作本質是研究人體的生理機制和規律,幫助病人找到病因,恢復健康,而並非預測人的生老病死,疫情何時爆發,因為人的生命體系和一切生命體系都是動態演化的複雜體系,根本無法做出某種確定的預測。人類經濟體系也一樣,經濟體系本質上是動態演化的生命體系,是世界上最複雜的複雜體系,不是一個數學公式可以計算的機械體系。


理論方向是錯的: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學的可行性非常值得懷疑。

歸納新自由主義的基本假設和主張,主要如下:

  1. 理性人假設下,自由放任和個人主義能夠讓整體利益最大化→自由選擇是經濟和政治活動最基本的原則。
  2. 市場的自我調節是分配資源的最優越和最完善的機制→市場決定資源配置
  3. 私有化是保證市場機製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全面私有化
  4. 政府計劃經濟、調節分配,破壞了經濟自由,扼殺了「經濟人」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效率→只要有可能,私人經濟活動都應該取代公共行為。
  5. 基於此,市場應當是完全自由競爭。
  6. 全球層面,貿易與資本壁壘的完全打破。

下面一點點來證偽。

不存在現實意義上的理性人,自由放任無法讓利益最大化。

參考劉文超《演化經濟學的人類行為理論——對「理性人」假設的批判與超越》

經典意義上的理性人在不斷修正,以此為前提或效用函數的模型需要存在局限需要修正。

主要的局限如下:

  1. 單個人的理性不完全。兩個信息不完全的人碰到一起便出現信息不對稱, 即雙方的信息集不相等。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經濟人是自私型, 那麼信息不對稱便引起人們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
  2. 不同人的交易能力(個人在交易中維護自己利益的能力)存在差異(由於信息不對稱或個體素質差異)。交易能力的差異使得商品交易與制度改進的結果未必全是帕累托改進, 很可能是交易能力強的人通過犧牲交易能力弱的人的效用來增加自己的效用。交易能力無差異命題使主流經濟學 (包括博弈論, 它現在可以說已經熔進了主流經濟學) 在面對多重均衡時顯得束手無策。例如它無法說明契約曲線上的哪一點將成為交易的結果。同樣, 博弈論無法回答在戀人博弈出現雙重均衡時哪個均衡將成為現實的結果。
  3. 人的行為存在外部性,行為者的行為給他人造成的沒有報酬或無需賠償的影響。因此個體行為會對其他理性人決策進行激勵抑制。
  4. 由於理性有限,理性人的目標和結果會出現錯位,即好心辦壞事或相反。

以上四點會造成微觀層面上模型預測失效和宏觀上不存在帕累托改進,我們需要更為複雜的模型,同時也說明自由放任出現的利益最大化客觀上不存在。

市場決定論存在缺陷

新自由主義的市場決定論避而不談市場的弊端和政府微觀監管, 刻意放大市場的作用, 歷史經驗和實踐都表明這是行不通的。

市場的自發性會造成些個人或企業由於對全身的利益的過分追求而產生不正當的行為

單個生產者和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的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市場全面配置資源使得資源的盲目浪費與經濟波動

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即經濟活動參加者是在某種商品供求不平衡導致價格上漲或下跌後才作出擴大或減少這種商品供減的決定的,因此無法反映長期趨勢

因此,完全依靠價格、供求和競爭等機制維持經濟運轉起碼會造成三大矛盾:

一是資本家內部矛盾, 即瓜分剩餘價值的博弈和衝突;

二是僱傭勞動內部矛盾, 即受剝削者也有不同的階層劃分;

三是資本家和僱傭勞動者之間的矛盾。

(參考馬原,鏈接就不貼了。)

以上這些批駁實際上早就在馬原里寫著。下面給出另外一條反對意見

微觀經濟學希望用供求曲線描繪市場運動,認為供求會在一點達到均衡,市場波動是圍繞均衡點的雜訊驅動。

可是雜訊驅動無法解釋經濟周期,而穩定線性的市場不應該出現大幅度的金融波動。

(我是看了陳平先生的講座記下這幾點的?但是原話記不清了,原鏈接也找不到。)

私有化更有效率嗎?

....我直接上兩篇論文節選吧。

論文1: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私有化更有效率嗎》

傻瓜式的經濟理論暗示,私有制比國有企業更 有效率。私有制提供了激勵,而公有制卻做不到。 好多年以前,諾貝爾獎得主西蒙曾對這個邏輯謬誤在何處做過解釋:大型現代企業都不是由所有者來管理的。用現代術語說就是,都存在委託—代理問題。但這與政府激勵受託 經營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們所面臨的委託—代理問題 並無二致。 其實,這個過於簡單的邏輯推理的謬誤還埋在 更深層。依據該邏輯推理所做出的預期

離不開以 下三個假設:(1)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股票市值最 大化)行為能導致帕累托最優;(2)所有股東均要 求企業股票市值最大化;(3)市場競爭能確保企業 按利潤最大化的方式組織生產,背離了這一原則就 會被其他企業兼并或接管,就會有人收購企業並改 變戰略,從而坐收資本利得。但事實上,這三點假 設通常 (例如,當信息不完全或風險市場不完備 時)是難以滿足的。 當然,第一個假設就是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 手的推測。阿羅和德布勒 證 實了它的正確性,但成立的條件卻極為苛刻。格 林沃爾 德 和 斯 蒂 格 利 茨 的研究表明,只要信息或市場是不完備的,市場通 常不會趨近於帕累托最優 (即使考慮了信息成本和交易費用)。股東最大化行為尤其不能生成 (帕累 托)效率。格羅斯曼和斯蒂格利茨 的研究表明,當 (市場)不能提 供一套完整序列的證券時,不同的證券所有者就會要 求企業追逐不同的目標。例如,有的股東可能要求企 業追逐現期股票市值最大化,而另一些股東 (尤其是 那些想長期持有股票的股東)也許認為,股票市場上 的投資者大多目光短淺,企業應注重長期謀利。 例如,參見斯蒂格利茨以及格羅斯曼和哈特 的論文。 最後,接管機制遠非完善,是不是選擇被接管 取決於管理者的利益。管理者可以製造信息不 對稱或為接管者設置障礙。大量證據表明,企業 也可以確實是實施了非價值最大化策略 (通過幾個 延展期)。 薩 平 頓 和 斯 蒂 格 利 茨 以一 個 非 常 接 近 的 推 論 證 實 了 上 述結果。兩人的研究表明,確保私有化卓有成效地 實現社會目標的條件與市場趨於帕累托最優的條件 完全相同:不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包括格林沃爾德 和斯蒂格利茨所討論的信息不對稱或其他形式的市場不完備等問題。 簡而言之,滿足私有化的假想狀態是極其脆弱的,或者說根本就不存在。

論文2:邁克爾·赫德森 李春蘭《私有化的神話與現實》

神話:私有化引導管理者們通過提高生產力、 削減成本和發展市場來增加利潤。

現實:大部分被私有化的企業都是自然壟斷部門, 而不是製造廠。壟斷收益以及其他形式的經濟租金主要來自物權, 這使其所有者能 像地主收地租一樣收取使用費。這些使用權是 合法所得和特權, 並且不存在直接生產成本。 市場被鎖定為依賴壟斷, 而不是發展。 神話:私有化把社會從中央計劃和管理定 價中解放出來, 中央計劃的價格管制使對社會具有重要影響的行業———交通、 電力、 水、 通 訊、 廣播和電視光譜效率低下, 並提高了商業價格。

事實:私有化導致大型的金融機構而不是 公共部門成為新的中央計劃的實施者。但是後者的目標是更多更快地生產金錢, 而不是全社會的 長期福利, 並且後者並不一定提高生產力。

神話:公有企業應該像尋求利潤的公司一 樣使收入最大化, 同時使成本最小化。 事實:公有企業收入最大化通常意味著提 高基礎服務價格, 而基礎服務價格的提高又會 提高生活和商業成本。公共和私有部門的傳統 區別就是公有企業的目標是降低整個經濟體的 成本, 而不是創造更多的利潤。私有化提高成本的方式有很多種。在管理 方面, 甚至當管理人員與以前相比沒有發生變 化時, 也要支付給他們更高的費用。管理者也 期望擁有更大的股權。這就引導他們以能夠提 高股票價格的方式經營企業。 這些購買者會計算這些企業私有化後能帶 來多少收入並以此從銀行家和債券持有者那裡 獲得購買這個企業的貸款。當私有化後公司服 務的價格和收入上升後, 這個公司就會變成價 格更高的資本, 為金融資本和公司高層管理者 創造資本收益。 政府不再能獲得它以前作為基礎服務的提 供者所收取的使用費。政府剩下的唯一稅源就 是徵收消費稅或增值稅, 這些稅會進一步提高 社會服務的價格, 導致人民進一步的貧困化神話:私有化在本質上比公共運營和公共 所有權更有效率。 現實:當經濟學家們談論更 「高效 」 時, 他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難道公有和私有企業 有效率的方式是一樣的嗎? 事實是, 公共設施 一直以來都服務於長期目標, 從長期來說, 它也很可能是有效率的, 而私人企業的服務目標 卻越來越短期, 尤其是被金融化以後。私有化 只能說使金融部門在短期內受了益, 它只是從這 方面說是有效率的, 但是如果以整個經濟體的長 期發展標準衡量, 它就不一定是有效率的。

...............

還有很長一大段,私有化真的屬於鞭屍的領域了,沒啥好講的。

私人活動無法取代政府干預

下文參考自 翟東升:《貨幣、權力與人:全球貨幣與金融體系的民本主義政治經濟學》

市場本身是由政府部門創造和維護的複雜公共產品。創建規模化的能讓現代產業盈利的的市場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協作成本。良好的市場是建立在政治穩定,社會信任,基礎設施三大基礎上的,而這些都是公共產品。

一國提供的各類公共產品同該國經濟活動的規模擴張及複雜度提升之間,存在結構性對應關係

  1. 教育和醫療的提高讓經濟活動獲得健康而有能力的勞動者。
  2. 反壟斷,反欺詐,反假冒偽劣能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3. 基礎設施的建設讓市場的流通速度,企業的成本降低;
  4. 對企業授信並懲處失信者,建立信用體系能降低交易成本;
  5. 統一而完整的國家,保證了健全而統一的全國市場;
  6. 國際條約與貿易談判,能讓本國商品進入全球流通;
  7. 國家的補貼,不斷完善的產權保護促進了技術進步;
  8. 社會保障體系與財富再分配,擴大了社會總需求,降低了社會的政治與安全風險;
  9. 對舊商業,舊技術給予必要的壓制,誘導和補償,從而讓社會技術進步與治理變革得以實現。

通過對新自由主義各個基本主張的解構,新自由主義客觀上應當證偽。但出於政治因素,這一經濟主張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裡繼續產生影響。


國家已在強盛的通道時,是強國。

國家已陷入混亂通道時,是誤國


事實上沒有影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