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乐评人除了乐理知识的普及以外,对音乐的感受方面的评价都是很主观的,而这种主观应该每个听众都有,如果乐评人是一种职业,那听众是否会认为他们的评论具有一定的权威而改变对音乐本身的理解,这样就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引导或者误导。(同影评人)


泻药(大雾)。

实名反对楼上的观点。知乎现在有一种风气就是对于乐评人的批倒,什么乐评人只不过是因为以前信息不发达才占据权威地位的,包括楼上的回答。这种观点实在是把乐评的门槛讲得太低了。

首先,请回答我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欧美,即使是信息技术发达,乐评人依然有很高的地位。知名的音乐网站MTC将用户评分和乐评人评分分开来,并以后者作为主要参照,这是为什么呢?

知乎上发的答案,或者网易云的评论算是乐评(广),但不是乐评(狭)。你的这些写的内容也只是在抒发你听的感受,什么激昂/慵懒这种。并不是真正的乐评(狭)。

我赞同RC关于乐评的观点:你说出自己喜好和厌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剖析它为什么好。音效和旋律这都是乐理的东西,我们需要专业的引路人,这就是乐评人。关于文本性的解读,可能大众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够对歌曲的内涵进行深挖,我们也需要乐评人的引导。

而对于文本性的解读和对音效的偏好,这是很多人诟病乐评人的一点,认为太主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能通过乐评去发现新的角度看这张专辑,这是一个启示。我们也能通过搜寻千万乐评人,从而找到自己喜欢的乐评人,从而发现一些他听过而你没有听过的专辑,这也是收获。如果这个乐评人你不喜欢,你可以不看嘛。

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你知道电影界评论体系不完善的后果么?看看日本这个德行你就懂了。而反观美国,我管你老百姓爱不爱看,我的评价是独立的。这种制衡反而能让电影更好的发展。(虽然现在的美国电影有点问题,但地位还是那个地位)

我们先不管现在的乐评人水平如何,但这个评论体系是必须要有的。如果没有,音乐的发展非常危险。

你说的乐评人会影响大众的判断。恰恰相反,胳膊怎么可能拧的过大腿,那些经典烂歌受到啥专业好评了么?播放量不一直很高?恰恰是现在的一些独立评价很容易受到大众的干扰,看看之前乐评人被骂的多惨就知道了。不过还好这些人够坚定。

至于水平问题,这个不能著急,看看现在各个行业的前辈,有几个真的当年学的这个,不都是打拚出来的。所以知识水平有限你要理解。只要评论体系留下来了,那么下一代上来的时候就会明显不同。


之前的乐评人影评人,真的是可以「带货」的。当年的信息渠道来源太少,很多人都是看著乐评人和影评人的推荐来听音乐、看电影。

当然,那时的乐评人和影评人的实力,不仅仅建立在他们本身的知识构建、文字水平和听歌观影积累上,更是由背后的媒体来「背书认证」的。传统媒体的编辑来审核选择评论人的稿件,可以说,媒体专业,评论人的文章也就相对更加专业。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降低,去中心化,大家在知乎上发个答案,在网易云音乐上写个评论,也可以称为「乐评」了。赶上点赞的多,有了热度,也能称之为「乐评人」。但是评论者的水平,也相对的「越来越水」,向著「流量化」发展。

当然评论多了也不是坏事。当更多的人去关注音乐的时候,这对整个音乐产业还是有益的。

现在无数优秀的音乐人都吃不饱,更何来专业的音乐媒体和音乐评论者呢?


对乐评人的存在,主要有这四种质疑的原因:

  1. 音乐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喜好之分,所以再好的乐评人充其量就是个文字技巧高超的听众而已。所以乐评人算不上一个职业,最多是个爱好。
  2. 乐评人也是人,他们再怎么尽力客观也肯定带有主观色彩。既然是主观的,那么乐评人的意见凭什么比普通听众的意见高级?
  3. 「你行你上」,与其在那儿bb自己怎么不写歌不唱歌不表演,说明自己水平不行啊,水平不行就别出来发言。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所以有拿得出手的音乐作品的人的意见我听,这些天天bb的人我不听。
  4. 现在的乐评人收入主要靠写软文营销而不是稿费,同一个人的乐评都很难分辨哪些是真实的想法哪些是收了钱的,所以可信度大大下降。

从第一条开始说。

二、三两条,也存在在对影评人/书评人(文学评论家)的质疑中,但第一条意见对影评人/书评人就比对乐评人多得多。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大众普遍认可好电影需要的是好想法加上好制作,就像好书需要好的灵感加上好的写作技巧,但好音乐就仅仅/绝大部分来自于好想法/灵感,音乐的制作在音乐的质量中的地位被忽视或者轻视。

紧接著好想法/灵感的评判标准又是十分主观的,于是就出现了「音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喜好之分」的论调。

音乐的类型之间的鄙视链确实不应该存在,但每一个类型里一定有不合格的作品值得被批评。如果所有不过关的作品,都用一句「大家都很努力,不要拉踩「来带过,那这个类型这个行业要怎么进步?

既然存在好坏,那么有人把评判好坏当作一个职业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条的简短回答就是,阅历。

我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曾经很喜欢的书或者电影,一转眼就不喜欢了:一转眼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几年;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没有共鸣了,也有可能是欣赏阈值提高了,不过前者大多数也属于后者,毕竟真正的经典当是不分时代,不分对象,不分文化的。

那么如果一个人,听歌量是你的百倍甚至千倍,而且由于听得多,阈值提高得早,所以听的经典的比例也高于普通听众,那么是不是有理由相信他的欣赏水平更高呢?(当然有例外,只讨论大概率事件)

批评家,应当是修过艺术史的,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艺术高峰了然于胸,对于什么样的作品可能留在历史的长河里有概念,并以此为评断。

关于评论是否主观,当然是主观的。虽然批评这门学科已经半只脚踏进科学领域,尽管学院派批评一定有指南依凭,但一个人的品味一定是私人的。相不相信某个乐评人的品味和判断,见仁见智——既然见仁见智,那么当然不是这个职业不该存在的理由。


如果说,上面两条还是非常针对音乐这个领域的,那么第三条是我从头到脚不论在什么领域我都不同意。

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不会制冷,我就没权利批评一个冰箱质量不好吗?我不会造冰箱,我和商家投诉冰箱质量差就没有意义?

当然你也有权利批评我的批评,比如我买过的冰箱数量太少,所以我对质量不好的标准理解得不到位。但你还是没权利说我不会制冷所以我的批评就对冰箱制造业没有帮助。诚然,我可以去一线用我的高标准制造冰箱是很好的,但这难道是唯一帮助冰箱制造业的方法吗?

我可以选择去造冰箱,也可以选择去投诉,这只取决于哪个我比较擅长。如果我都擅长,我也可以两个都做。

下面这段话摘自《画语录》,虽然是讲绘画,但根据第一条,自然也适用于音乐。

鉴赏与绘画最终并不一定是一件事,但理解这两件事需要掌握相同的视觉语言,而且这两样一起学习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鉴赏家对于眼力的要求丝毫不逊于艺术家,而且鉴赏家需要运用逻辑思考和分析能力,并利用一切已知条件去做最准确的判断。然而一位水墨画家的最终成功与否,不只取决于技法的熟练程度,还取决于他的创造力。他一定要有智慧、天赋、激情和勇气去克服他所受过的传统训练,摒弃一切固有概念,超越传统的框架,从而完全发掘自己的创造力。很多水墨画家并不是很好的鉴赏家,因为尽管他们熟知技法并了解一件作品的好坏,但没有接受那些鉴别真伪所需的专业训练。同样,很多学习了中国绘画技法的鉴赏家,也从未在绘画这方面有过突出成就,因为他们没有那种创新的天赋。

能够同时拥有成为艺术家与鉴赏家所需要的一切特质的人非常罕见。

但两个都做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我在冰箱制造业中工作,势必有利益冲突:首先我没有「旁观者清」的优势,其次我批评了我的同事或者同行,将来见面就算我不尴尬对方可能尴尬。

在音乐行业里一样——因为我目睹了这首歌的制作或者我认识制作人,难免评价时带了感情,所以难免「当局者迷」。虽然这首歌他做的不太好,但他整体水平还是不错的,如果我批评了,就算对方自己不介意,由于我是公众人物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不好的影响。即使是有良心的音乐人最多能做到,好的赞美,坏的闭嘴。但是如果一个作品,没有被告知它坏在哪里,那么只要它有一丁点流量,它就有可能继续生长往坏的方向发展(当然也有可能往好的,但为什么不帮助它选择呢?)

那么不是同行的乐评人这个时候就可以出来了。

所以乐评人与音乐人应当是两个独立的职业(除了少数大师可以兼任),但又一并形成一个生态,一个音乐行业该有的健康生态。早一天形成这个生态,音乐市场就可以早一天脱离比烂的现状,脱离人情社会的绑架。


这个道理懂的人应当不少,但是为什么每个乐评人被骂,大多数是用这句话呢?

大多数人看乐评,其实是在找认同感:如果一个乐评人夸了我喜欢的歌手,就是我的品味得到了专业认证;但如果我爱的歌手被说不足了,就是「你有作品吗?有本事写一首更好听的歌来啊?」, 乐评人大多不是音乐人,当然拿不出作品,这句话仿佛就是五指山一样,看似可以把乐评人压得动弹不得,来一解自己寻求认同感碰了一鼻子灰的郁闷。

说到这里,还有一点怪事,明明乐评人评的是音乐。自然可以认为一个歌手这首歌到达了水准之上,而另一首歌不行。但往往批评一首歌,就会被粉丝报以「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 他有多努力和这一首歌的水平有关系吗?而表扬了一个歌手的这一首歌,批评了他的另一首歌,明明是对事不对人的良好示范,却会被抓出来打成「双标」,作为收钱的证据。说到底,对事不对人在当下太难行得通了。


延伸下去,还有一段话我也一直觉得被用错了地方,虽然话本身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觉得你的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难道提供我的批评和意见不是建设祖国吗?建设祖国就只有闷声不响地考公务员这一条道路?为什么我努力学习努力工,努力把我的思想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只是同时批评一下我看不下去的社会现象,就瞬间被分类到了只会bb的键盘侠的行列里?

看起来这么感人一段话,不就是「你行你上」的另一种说法吗?

正是因为我对于这个国家有感情,所以我为之焦虑为之悲叹,我想要提供我的意见。即使我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即使我关心全人类,我也更心系中国的现状,而不是美国英国或者任何一个国家。

扯远了,但也不远。


第四条换句话说就是,怎么站著把钱赚了。

这个问题的形成其实是互联网的兴起和传统纸媒的衰落。曾经乐评人/文学评论家/影评人只会出现在报刊电视上,而报刊电视的嘉宾是经过筛选的(因为嘉宾会拿到报酬);而现在自媒体的兴起导致了这个筛选机制的失位。新的筛选机制变成了观众数量,即流量。相应地,有流量的乐评人自然会收到资本的青睐而有了使用自己的信誉背书的机会。

但这种机会如果利用失当又反过来消解了乐评人的信誉。

怎么利用珍惜自己的羽毛,其实是每一个职业人都要考虑的问题,不限于乐评人,不限于媒体人,不限于文艺工作者。

有人选择不靠这个职业赚钱,有人选择业配文不谈缺点但至少不硬拗优点,有人选择只发硬文不发软文。

既然这个问题存在于每一个行业包括乐评,那么更证明了这是一个有存在意义的职业。如果一个职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个职业就该消失,那么这世界上还剩得下什么职业吗?减少良莠不齐的方式,就是让这个职业发展下去——在时间的筛选下,好的专业的有含金量的自然留存得下来,不好的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如何去遴选有质量的乐评人,就像如何在复杂的市场里挑选一样商品,需要用你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如果你不想自己判断,那就等待时间给你答案吧。


以上是我对乐评人这个行业的观察。本人不擅乐评也不擅音乐,但根据我第三条的论述,我还是愿意把我的观察与大家分享。


各种「评」恐怕都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性,甚至恶性的主观性(比如股评),带节奏是免不了的。对一般人而言,被引导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对于行业中人或者有比较深入了解和研究的爱好者,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只把这个当参考吧。个人观点。


泻药!

乐评人或者影评人或者什么评人,这种职业本身是有需要的。对于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来说,我们是不专业的甚至是完全的外行,我们其实是需要有人引导的,最起码就是能告诉我们哪个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而现在某评人之所以被玩坏了,主要是因为滥竽充数的人太多了,现在完全就是只要文笔好一点就敢说自己是评人,然后点击多一点就敢收钱,就活生生把这个职业给毁了。


泻药,感觉乐评人的存在更像是一群相同想法KOL,一群观点相似的人,其中一个知道的辞汇多,会表达,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出现了,现在的乐评人还能靠这个身份上节目赚钱,只要能用看似专业的话语胡扯一通,就能得到拥垒。

我看答案里有人说因为乐评人可以怎么这么著,我就很疑惑,自己没有判断的吗?如果说因为自己懂得少所以需要乐评人来解读,那为什么不自己去了解学习,我听歌就是自己高兴,我不需要别人帮我解读,如果我想去了解,我会自己去查找相关知识。「如果这个乐评人你不喜欢你可以不看嘛」,那是不是可以说乐评人不喜欢可以不听?

没错,我就是很反感这些*评人,自己没有任何成就,只会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恶意攻击真的在做音乐/电影的人才是最恶心的。除非你自己有自己的作品,否则我就是会反感到永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