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看尼采能有點想法但看到了其他的哲學家的書就很懵,不知所云,這是為什麼?


尼採的身份四捨五入相當於中文系教授。這不是說他就不哲學,而是說他寫的東西你覺得你能看懂是有道理的。

問題是「覺得自己能看懂」和「實際上看懂了」之間還隔著一個很深很深的溝壑:知道自己沒看懂。

以數學證明為例,第一次覺得自己看懂了之後,還有一個可能是根本沒法合上課本後再複述出定義、定理的內容、證明框架。而第二次覺得自己看懂了之後,依舊有可能沒有辦法複述出證明的細節。當然我不是說到此為止就算懂了,我是說,「覺得自己懂了」這件事情可以反覆發生很多次。——當說這些的時候我甚至還沒考慮遺忘的情況。

數學證明的本質是論證,一般哲學著作的目的也是論證。非嚴格的證明比嚴格證明困難的地方在於沒有明確的定義,你可能分不出來具體的主張,也不知道到底哪些部分是例子,哪些是證明(數學教材有時候也不會幹巴巴地給你一個定理,而會在前面和後面附上一些例子,告訴你這個結論是從哪些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從證明的角度說,例子沒有任何嚴格的說服力,證明才有。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很多人口中的懂尼采可能是上述情況的混合:記住了一些例子,認為自己看懂了例子。實際上要說的東西是什麼其實是沒懂的。總不能一個人上來說「這個杯子和甜甜圈是一回事」就算是懂拓撲了吧。

當然這只是一種基於局部、具體論述的情況。考慮到發展和「洪流」,「哲學史和哲學是統一的」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新人

不要讀尼采!不要讀尼采!不要讀尼采!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為什麼能看懂一點兒尼采?

因為尼採的文學功底太好了,寫哲學跟特么寫詩似的,他很懂得如何「抓住」讀者。更懂得如何說服你,這就是尼采受到吃瓜群眾推崇的原因。

哲學功底不夠深厚的話很容易被他的文學技巧繞進去。從而忽略了邏輯推理和思辨。

他戰勝讀者用的是「技巧」而不是「邏輯」,利用人們的「叛逆心理」使讀者喜歡上他,從而支持他,也就是俗稱的「洗腦」23333。。。

而像康德這樣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的「以理服人」的方式,必然晦澀,讀起來沒意思。也就會「很懵」23333


學哲學的方式建議像學數學一樣。

學數學,首先要學習數學概念,比如什麼是集合,什麼是函數。

學哲學,首先哲學家也會定義一些哲學概念,翻譯過來的書籍有時候會把概念辭彙掩蓋住,所以建議讀標記概念辭彙的哲學書,或者是原文。

其次,數學還會有一些公理,不證自明的公理。

哲學也會提前提一些公理,這些公理就是大前提。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就比較像數學推理。有命題,就是證明不太詳細。

千萬不要把哲學書籍當成文學書籍讀,因為你不做筆記,不跟著哲學家的思路一步步走是讀不進去的。

每個哲學書籍的序言或者最前面的部分一定要讀,因為往往哲學家在這一部分引申出概念,給出大前提,不讀的話會很沒有頭緒。

建議看一下我的這個回答,覺得有用希望不吝賜贊哦

怎樣自學哲學(新手如何入門哲學)??

www.zhihu.com圖標


有人說哲學和科學、數學完全不一樣的學科。但是,我覺得哲學、科學和數學有一個最本質的相同點,就是關於「問題」的研究,不斷地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不過,也就關於「問題」上,哲學跟數學、科學又有根本的區別,科學和數學所解決的問題都是具體的和客觀的,而哲學所解決的問題更為本質和更為普遍些,甚至有些答案是超越經驗的,無法用經驗來驗證。

蘇格拉底曾問人:「什麼是美?」

那人答曰:「山美、水美、正義美、正義美、道德美」 蘇格拉底仍疑惑美是什麼?美本身是什麼?

哲學的有些問題,甚至被爭論了幾千年都沒有答案,但仍讓人趨之若鶩,不斷前行。在某個層面上,哲學是有限的人對於無限問題的追問。

所以,只有把握住「問題」,才能明白哲學家在說什麼。

  • 就像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實體,是為了回答「什麼是存在?」的研究;
  •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為了回答「知識的根據是什麼?」;
  • 上面兩個哲學範疇都讓人很難理解,而柏拉圖的理想國,大家卻很容易明白講了什麼。理想國講的是柏拉圖如何設計了他心目中的國家。

研究哲學直接從理論結論入手,往往是兩眼摸瞎,找不到北。弄清其所研究的問題,就像打開了一扇門,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也變得可愛。

為了回答一個問題,哲學家可能需要花費一生的時間來回答。抓住了哲學問題,就提著了這位哲學家一生的思考。透過他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看待世界、看待人、人和世界。

同時,追問反思這種哲學最核心的研究方式,也成為了最好的學習手段。不斷追問和反思,尋找自己問題的答案,這也就是哲學本身。


其次,理解哲學範疇,它們是解決問題的工具。

人們總是吐槽:「不是哲學家不好好說話」,其實這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應該理解哲學家,在心理上理解這種現象的產生。就像許知遠所愛說的一個詞—「言語體系」。哲學家也有自己的言語體系,與歷史背景、知識水平、言語都會很大關係。

但,更重要的是,哲學所面對的問題都是超越日常生活和常識經驗的,而哲學家只能用日常生活使用的言語來描述,也創造了許多哲學範疇。所以,當我們 用日常生活言語的含義,去理解哲學家用日常生活言語對於問題的回答,這個言語的含義就出現了偏差。比如,「善」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是指「善良」,一種人的品德;而對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來說,「善」是世界運行的最高原則,更類似於「道」。這樣的理解偏差,還有許多。

所以,我們要謹慎對待哲學家的每個概念,盡量不要嘗試用自己的言語體系去理解。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歷史狀況,我們只能儘可能去理解哲學家的言語體系和他想表達的意思。


關於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哲學家理論的脈絡。

理解了某個哲學理論體系的脈絡,就算該理論入門了。哲學家關於問題的回答,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環環相扣地推論,這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最明顯的就是笛卡爾體系的推論,康德的三大批判等等,近代哲學都力圖用簡單自明的公理,推導出一個完備的哲學體系大廈,類似於數學中的歐式幾何那樣。

邏輯正是發源於哲學,哲學家對於問題的一路解決的思路和方式是最寶貴的財富,把這些都梳理出來,也就把握了他們的思想。


偉大的物理學家波普提出了科學知識增長模型「P1 →TT→EE→P2??」。其中,P1表示所提出的問題、TT表示關於問題的假說、EE表示對於假說的檢驗、P2表示提出新的問題。

通過這個模型,我們可知,科學始於問題,且緊緊圍繞著科學。

始於問題,沿著問題理解,沿著問題探索,發展到新的問題,這同樣是哲學所走的道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工科小白,今年自學跨考哲學研究生,初試專業第二,複試第一。

我覺得我的經歷很多喜歡哲學的小白都可以參考。乾貨,手打,請各位大大點贊支持!

首先有一個自己的世界觀,不一定要有多哲學多專業,但要系統全面。

比如我從小就看老子,大學喜歡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自己斷斷續續的看,對他們的世界觀有一個最初的把握。

很多事情都要有參照物,比如說你說郭敬明矮,我不知道多矮我就不能理解,但你說他到姚明大腿,我就一下知道他多矮。

你最初的世界觀就是你學習了解各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把尺子。

帶著這把尺子,我開始著手學習哲學。

主要談談西哲吧,因為文化背景的原因,我認為西哲比中哲更難理解一些(也可能是我從小看中哲有一點基礎的原因,見仁見智吧)

為什麼說哲學就是哲學史呢?

因為所有哲學思想都是有傳承有發揚的,所以按順序系統的學習哲學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你學數學一上來還不知道二次方程呢就傅里葉展開,是很逗的。

但是,很多人覺得哲學是文科,就像語文小學生也能學李白,一上來就啃《小邏輯》《哲學筆記》啥玩意的,這是不現實的。我大學時啃過小邏輯,後來變成催眠書了。

哲學是邏輯的演繹,數學是概念的演繹,物理是經驗的綜合。我個人認為,相比文科,哲學更像一個理科,需要你去打基礎,慢慢深入。

所以你想看懂黑格爾、胡塞爾、加繆,你必須先看懂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

可怕的是,最原始的古希臘哲學也很不好理解。

我覺得我理解的最慢的部分就是古希臘哲學和德古(德古語言轉換要背很大的鍋)

而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下面我分古希臘哲學和德古講一下,怎麼理解對我們小白來說特別難的哲學。

在整個哲學史上,古希臘哲學其實是最簡單最不抽象的,但是我們小白啥也不會第一個學的就是這個,所以很難入門。

大學的時候看過傳說中的入門神書《蘇菲的世界》,說實話,我個人不太喜歡,時代和語言的限制吧,真的沒法帶一個小白入門。。。。。。

要說對我入門真正最有用的書是《三體》《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也是兩本絕大多數人都看過的暢銷書。

哲學的開端就是泰勒斯、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西米尼,運用神一般的想像力做出的對整個世界的抽象的解釋。

想像這個世界由水由火由氣構成,是不是聽上去很難,但是你一旦自己想像出來那種畫面,你就會恍然大悟,so逮斯奈

我剛剛說的兩本書里有大量對世界的天馬行空的抽象解釋,作者用細膩的文筆給你描繪出這些抽象是如何具象為世界的。

比如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墨子設計的火中大球模型,簡直是精妙!

想像力不能脫離知識的土壤。

書我是看的復旦大學的推薦書目。

教材的好處就是特別系統,邏輯特別清晰,壞處就是太概率了,不管你懂不懂,不管為什麼,結論直接甩給你。

所以當時我為了能夠深入的真正的理解,搭配閱讀了哲學家們的原著。很多哲學家,還是挺想讓普通人知道自己再說啥的,不少原著寫的還是比較具體的。

當然也有原著也理解不了的,。。。。

那就上慕課啊~

首推武漢大學趙林老師的西方哲學,講的真棒!我迷惑不懂時就看他的課,有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感覺。

學希臘哲學,就是要慢,要啃,要品,要給後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有空再更德古理解方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