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_战场了。

诸葛亮:吩咐各军做好迎击准备,一定要在这次交锋歼灭敌方主力。

传令:禀告陛下,魏国派来增援的中军马上就要到达战场了。

孙权:大家快撤!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顾频烦,两朝开济,六出七擒,聊报先帝。

紫髯北伐,前进数米,夜啼合肥,玩火梦遗。

国情不同,做个对比,非吾戏谑,实情而已。


非原创

张辽:看我八百破十万。

满宠:瞧我数十退十万。

文聘:睡觉也要打十万。

臧霸:谣言也能打十万。

孙权:哼,你们等著。朕下次还带十万兵来打你们。

曹魏众将都传出了愉快的笑声。

西线战场—— 司马懿:完了,完了。坏了,坏了。听说诸葛孔明又领十万兵来打我了,我手下这三十万人挡不住啊。哎哎哎,那个谁那个谁,大门关好了吗。别让诸葛亮冲进来了啊。

诸葛亮:[奇怪的滑稽增加了]


不想比武侯,更想拿先主出来比。

先主虽然是顶级政治家,但还是带著草莽气,他用兵像海东青,很猛,敢于以小博大,典型案例就是汉中之战,自己还站不稳,就敢于一家老小A上去,博出来一个夏侯渊送人头。但是这类兵家往往还有个头铁的毛病。

孙权完全不像个孙家人,兵窝里出了个政客,孙权用兵行如秃鹫,只吃死物,不博生死。这其实是他在北伐上过于逡巡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孙权北伐是很难的,因为大多数人看不到这两段史料的份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曹操对吴防御策略是变化的,建安14年开始在江淮军屯备战,到18年发现啃不动后,直接用了最绝的一招,在江,淮间制造了一个无人区出来。

这种状态下,孙权的北征合肥,每一次成了县军远征,实际上是面临巨大的补给压力的。就以张辽800壮士的合肥之战为例,孙权统共只在合肥之战下攻了10余日,被张辽挫动了锐气是一方面,但孙权的难以久持也是重要因素。此外,县军北进的吴军在撤退环节面,如果脱离水军保护,对魏军的骑兵突击难以应对。

其实不光东吴难受,魏征吴在合肥方向上其实也难受,曹丕南征,每次都是在东线掉链子,他也愁这个无人区,所以到后来,吴魏除非叛乱,决力就主要在荆襄了。


孙权北伐令人发笑的原因都是相似的,诸葛亮北伐令人感伤的原因或许却各有各的不同。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满宠就靠著孙权来送人头,刷战绩刷到了太尉,这种人形经验包,还能说什么。

三年春,降人称吴大严,扬声欲诣江北猎,孙权欲自出。宠度其必袭西阳而为之备,权闻之,退还

其冬,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贼寻退还,被诏罢兵。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后十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其年,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宠谓诸将曰:"权得吾移城,必于其众中有自大之言,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虽不敢至,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余。"乃潜遣步骑六千,伏肥城隐处以待之。权果上岸耀兵,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于是引退

叫「孙权北伐」可能不太合适,叫「合肥经验包北送人头」差不多。

多说一句,我想起来《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里陈寿评曰: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姜维作为武将,屡次北伐,更有胜负,还落得个「玩众黩旅」的评价。其实我感觉这四个字送给大魏吴王倒是非常的合适。(我为伯约鸣不平!)


顾雍:陛下,魏军正在集结豫,兖两州军队于合肥,他们可能会对我们进行反包围。东路广陵的部队已经被击退。

孙权:只要陆逊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顾雍:陛下……陆逊……

全琮:陆逊没有足够的兵力。没有发动进攻。

孙权:顾雍、全琮、朱然、诸葛瑾留下来。

那是个命令!让陆逊进攻是个命令!你们竟敢违抗我的命令,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吗……

所有的部队都在欺骗我!甚至连江东世家也是!这些世家们都是些不忠不义的懦夫!

朱然:陛下,我不允许你羞辱世家……

孙权:我养的这些懦夫~叛徒~饭桶~

诸葛瑾:陛下,这有些过分了。

孙权:这些将军是吴国人民的败类……没有荣誉感!称自己是世家,不过因为你们在江东多呆了几年。但你们只学会了怎么用筷子吃饭!多少年了,世家只会阻挠我的行动!你们所做的只是在扯我的后腿!我早该把所有的大世家都处死,就像曹操那样!

我从来没有进过洛阳。但我一个人打败了曹操和刘备。 叛徒!从一开始就对我欺骗和背叛~对吴国人民的不可饶恕的背叛。但所有的叛徒都要偿还,用他们自己的血。他们将溺毙在自己的鲜血里! ( 孙鲁班,请冷静点别哭)

孙权:所有的命令都被当成了耳旁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怎么领导!结束了。战争失败了。但如果你们认为这意味著我会离开合肥,那你们错了!我宁愿死在自己的刀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你们可能不知道只有曲阿赢到江东六郡是什么概念

我们一般只会用三个字来形容这种人:小霸王!

我经常说一句话,当年刘玄德他能用三百人赢到益州荆州,我孙仲谋用20万赢到合肥不是问题。

埋伏他一手,这个襄阳不能抢,这个地方不用抢,曹操他死定了。

反手调集大军,闷声发大财。曹操他也集结大军?但是不用怕,他的部队赢不了我。潘璋蒋钦,两个上,很牛逼这个配置,如果把这个陈武换成甘宁,我这个配置将绝杀,但是换不得。

单走一个濡须口,傻~逼,直接把皖城围了了。

走湘水之盟顶他。刘玄德快点,刘玄德,刘玄德你汉中都不要吗?刘玄德你快点啊!刘玄德别磨磨蹭蹭的。

包围合肥。打错了,应该打石亭的。

给刘玄德倒杯茶好吧,刘玄德给你倒一杯卡布奇诺。

给刘玄德倒一杯卡布奇诺!开始你的汉中秀,炸他炸他。漂亮!

八百人你张辽能秒我?你能秒杀我?!你今天能用八百人把孙仲谋秒了,我!当!场!就把这个小师桥桥板吃掉!!!


孙策临终之时曾对孙权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机智的孙策早已看穿了一切,他知其弟之能,攻城略地不是仲谋的长处,只要守住江东这份基业就可以了。

孙权似乎想超越他的父兄,军权交给别人也不放心,于是御驾亲征,结果被张辽好好地教育了一番,五征合肥,未获寸功;十万兵马败于曹魏八百勇士,人送外号「孙十万」。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为复兴汉室鞠躬尽瘁,且才能当时无人能出其右;而孙权北伐似乎就真的只是抢地盘,打来打去不能进合肥一步,也没有什么辉煌战绩,魏国防住诸葛亮需要倾举国之力,请司马懿出山,精锐尽出;防住孙权只需要一个张辽。

吴国打赢胜仗基本靠陆逊……孙权出征都没什么好结果。


看著这个颜色…… 感觉合肥似乎发生过什么

孙权:打扰了!


唠北伐,葛贼正儿八经的美强苏惨,当然能引起后人的共鸣,人们就好这口啊。

孙权……

首先他不能说美,紫须碧眼算不上汉末传统审美,只能说这孩子跟别人不一样……

实力也相当一般,高赞回答说过了。

苏更是说不上。

只有惨的话……

那不就是三国汤姆吗???


魏国斥侯火急火燎:报将军,大事不好,东吴大军压境,水陆并进,战船数百艘,旌旗遮天蔽日,向我城开来!

魏将:十万火急,你赶快向许昌求援!其余众人抓紧备战…

魏将突然一个机灵:对方领兵是谁?

斥侯:是大魏吴王亲率出战!

魏将紧绷的脸一下就松了下来,冲众人一摆手:你们该干嘛去就干嘛,我自有退敌良策。

说完拿起毛笔,赶紧把家书上「手头略紧」四个字轻轻的勾了,在后面加上「既然老爹看中那个大宅子,那就先借些钱,…!


话说诸葛亮四出祁山,这消息一传到洛阳。

司马懿将军府乱作了一团,众人忙著收拾行李,司马懿牵著马急匆匆就要向外走。

管家:老爷,衣服细软都没收拾好,你这么急赶著走,可是这一去不知道要多久,天气变化无常,身体得保重哈!

司马懿:告诉大家别收了,事情紧急,顾不上了!

司马懿急匆匆率军赶到渭河平原,正值春季,春寒料峭,司马懿在营中冻的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忽闻外面有人喧哗。

司马懿:帐外何人?

有部下抱著一叠衣服入帐:报大将军,敌将诸葛亮令人送了一堆衣服给你,卑职觉得这不太合适吧

司马懿:你懂个屁,我和诸葛亮这叫惺惺相惜!诸葛亮知道我出门急,忘带衣服了…哈哈哈,还挺合身的

从此,诸葛亮送司马懿衣服的事儿成了战场上的佳话

话说对对手的尊重和爱护这一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比如说足球赛…

后卫看到对方前锋不顾自己阻拦拚命撞向门柱,往往会在他身后拉一下衣服,帮他保持一下平衡,减缓一下撞击的力度



大皇帝本来就是搞笑的,哪还能指望多严肃!

据一江之地而拥师百万,北抗强魏,西敌劲蜀,权哥武功之耀耀,光灿万世。使今人观之,仍不胜惶恐,稽首拜服。

昔赤壁之战,周瑜欲帅五万疲卒,而攻孟德数十万之众。权哥嫌其过盛,又欲掘瑜之潜能,仅与三万,且权哥自统一万。后周瑜不辱君命,大破曹军。操士卒流零,仅以身免,言于诸将,此非为周喻所败。公瑾小儿,不至于此,此必权哥之谋也!

其后每每亲率十万强卒,围合肥重城。

及战,亲临阵搏杀,御舆几陷,丝毫不退。士气大振,麾下皆奋然,诸将皆死战,合肥几陷哉!比周泰,身披数十创仍不肯退。

权哥待下之诚,古今未有也!战曾不利,需行撤军,于舨上见凌统殿后回军,泪涕横流,襟怀并湿。而后大宴众将,众将皆泣。贺齐犹盛,形似归天。臣纵观古史未见如此之君。

虽魏吴二方,国势相差,终而不克。然能否其北伐之效,以光汉室之忠乎?史料虽不引,然其心志,众皆详之。

又见其佯攻合肥,引敌主力,欲与合战。敌酋曹睿,亲帅舟师,集精锐之众,欲与之战。然语诸将,权哥乃当世奇才,此战虽纠四方之士,然必无果。后权哥果施施然而去,贼莫及之。方其魏国之强,却如玩偶戏于股掌之间,使敌疲命。权哥之智谋如此也!

臣人间赞曰:三国之间,龙凤并舞,人杰辈出。大皇帝权哥,文治鼎盛,武功昭昭,强魏莫能与之敌,昔孟德者,亦叹其才,若作权子,尚不能也。非天时不合,地利不济,必当克复中原,兴复汉室之隆,万世皆未有如此圣君,真乃仁感千载,义动千秋矣!不效诸葛、大耳之流,北伐无果,空费国力,虚耗人才,实误国之举也!


「孙权北伐」

这词挺新鲜的。

换成「孙权旅北」或者「孙权北游」会不会更合适,

毕竟他每次去北边溜达一圈也就回来了╮(╯▽╰)╭

孙十万北伐次数比起隔壁只多不少,二十二伐中原,可谓勇毅;

只是勇则勇矣,和统一的距离眼瞅却越来越远;

其中光是合肥就去了九次——这该死的初恋酸臭味ㄟ(??? )ㄏ

1建安十四年(209),孙权攻合肥,别遣张昭攻九江,逾月,不果

吴主传: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2建安十九年(214),孙权攻皖城,克城,生擒太守、参军,虏人口数万

吴主传: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

3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连遭张辽夜袭、突袭,几乎丧命,将领、士兵伤亡无数

吴主传: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捍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4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攻合肥,魏人严阵以待,不果

温恢传: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

5建安二十五年(220),孙权遣陈邵据襄阳,为曹仁所逐

曹仁传: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

6黄武五年(226),孙权攻江夏,围石阳,不果

吴主传: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

7黄龙元年(229),孙权攻西阳,闻满宠备,退还

满宠传:三年春,降人称吴大严,扬声欲诣江北猎,孙权欲自出。宠度其必袭西阳而为之备,权闻之,退还。

8黄龙二年(230),孙权攻合肥,不果

满宠传:其冬,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贼寻退还,被诏罢兵。后十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

9黄龙三年(231),孙权攻九江,使孙布诱降魏将王凌,杀伤三百余人

吴主传: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凌,凌以军迎布。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俟之,凌觉而走。

满宠传:其明年,吴将孙布遣人诣扬州求降,辞云:「道远不能自致,乞兵见迎。」刺史王凌腾布书,请兵马迎之。宠以为必诈,不与兵,而为凌作报书曰:「知识邪正,欲避祸就顺,去暴归道,甚相嘉尚。今欲遣兵相迎,然计兵少则不足相卫,多则事必远闻。且先密计以成本志,临时节度其宜。」宠会被书当入朝,敕留府长史:「若凌欲往迎,勿与兵也。」凌于后索兵不得,乃单遣一督将步骑七百人往迎之。布夜掩击,督将迸走,死伤过半。

10嘉禾元年(232),陆逊攻庐江,不果

满宠传:明年,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整军趋杨宜口。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遁。

11嘉禾二年(233),孙权攻合肥新城,遣全琮别攻六安,不果

吴主传: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12嘉禾三年(234),孙权攻合肥新城,魏将顽强拒守,不果

明帝纪: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13嘉禾三年(234),孙权攻合肥新城,兵器被毁,孙泰被杀

满宠传: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于是引退。

14赤乌四年(241),全琮攻淮南,朱然、诸葛瑾攻襄阳,互有胜败,

吴主传: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中郎将秦晃等十余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五月,太子登卒。是月,魏太傅司马宣王救樊。六月,军还

15赤乌六年(243),诸葛恪攻六安,破魏将谢顺,虏人口还

吴主传:诸葛恪征六安,破魏将谢顺营,收其民人。

16赤乌九年(246),朱然攻柤中,斩获千余

吴主传:九年春二月,车骑将军朱然征魏柤中,斩获千余。

17建兴二年(253),诸葛恪攻合肥新城,二十万军死伤大半

诸葛恪传: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恪引军而去。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亡忿痛,大小呼嗟。而恪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图起田于浔阳,诏召相衔,徐乃旋师。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18太平二年(257),诸葛诞叛,求援于吴,吴军往救,损数将与兵众数万

诸葛诞传:吴人大喜,遣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万众,密与文钦俱来应诞。

诸葛诞传:大将军乃使反间,以奇变说全怿等,怿等率众数千人开门来出。城中震惧,不知所为。

诸葛诞传:唐咨、王祚及诸裨将皆面缚降,吴兵万众,器仗军实山积。

19宝鼎三年(268),孙皓遣丁奉攻淮南,为司马骏击退

三嗣主传:秋九月,皓出东关,丁奉至合肥。

晋书:吴将丁奉寇芍陂,骏督诸军距退之。

20宝鼎三年(268),孙皓遣将攻荆州,被胡烈击退

晋书武帝纪:冬十月,吴将施绩入江夏,万郁寇襄阳。遣太尉义阳王望屯龙陂。荆州刺史胡烈击败郁。

21建衡二年(270),丁奉攻涡口,为牵弘击退

晋书:吴将丁奉入涡口,扬州刺史牵弘击走之。

22建衡三年(271),孙皓攻寿阳,相持,不果

晋书:太始七年三月,孙皓率众趋寿阳,遣太司马望屯淮北以距之。


村夫黑表示

诸葛亮北伐曹魏令人感伤是因为诸葛亮本身令人感伤。

孙权北伐令人曹魏发笑是因为孙权本身令人发笑。

和北伐无关,和曹魏无关。

这是个人气质和魅力的体现。

要知道,能让魏粉,蜀粉,吴粉,魏黑,蜀黑,吴黑一起欢笑的。

只有大帝一个人了。


你就是格拉摩根伯爵,瓦拉几亚国王,奶牛湖的守护者,威尼斯总督,阎长官的山东厨子,董先生的坚定拥护者,康熙皇帝的外交官,秀濑哈里发的五大佬五奉行,北欧海贼王,法兰西圣女波莉娜的小迷弟,曹公的三公九卿?


为什么邓世昌打败仗令人感伤,而贾队长打败仗就令人发笑?

那只是因为你搞错了比较的物种罢了

╮( ̄▽ ̄"")╭


看了一圈回答,真心觉得吴粉这个群体非常搞笑,一会儿说孙权北伐被嘲是因为曹魏吹牛,一会儿又说孙权北伐被嘲是因为季汉粉太多,我就第一个理由而言,完全不成立,我觉得吴粉真的是一个什么书都不看的群体,哪怕你们只看吴方史书也不会觉得孙权本人北伐打得有多好吧?上面孝直大佬已经贴了吴方史料,我这里就借用他提供的史料再次给你们吴粉洗洗双眼。

《吴书》:合肥城久不拔,(张)纮进计曰:"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并命戮力】。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小宽之,以观其变。"【议者不同】。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

你们吴粉与其抱怨曹魏史官和季汉粉,不如先了解一下《吴书》是怎样一本书吧!大哥们,《吴书》可是你们大吴的官方史料哎!你们要不要给韦曜扣顶吴奸的帽子啊?而且韦曜死于公元273年,东吴亡于280年,韦曜压根就不用像陈寿一样怕西晋查水表!陈寿那里还不敢写诸葛亮姜维他们的战绩,韦曜需要考虑魏晋人的感受吗?

诚然曹魏史书是吹了牛,比如孙权打张辽的时候没有10万人,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孙权整体打得拉胯的事实!吴粉连吴书都不了解,还敢在这控诉魏晋史官和季汉粉,感情全天下都欠你大吴是吧?


孙权那叫北伐?

《三国志·满宠传》: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于是引退。

满宠招募几十个临时工放把火,孙十万就跑路了。敢情出征打仗,闹著玩儿似的。

《三国志·明帝纪》: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三国志·卫臻传》:帝欲自东征,臻曰:"权外示应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帝到寻阳而权竟退。

孙权什么样你们还不清楚?曹魏那边都摸透了。不是曹叡重视合肥,给了孙权一个面子,人家听说你打合肥根本不想理你的好吗?

《吴主传》注引《吴历》:权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六七里,回还作鼓吹。

孙权可不仅仅喜欢开派对,还喜欢开演唱会、音乐会。我当时要是孙权船上的人,我准是:???

《三国志·张辽传》: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辽军至,太祖乘辇出劳之,还屯陈郡。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分封兄泛及一子列侯。孙权复叛,遣辽还屯合肥,进辽爵都乡侯。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观者荣之。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黄初二年,辽朝洛阳宫,文帝引辽会建始殿,亲问破吴意状。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以辽所从破吴军应募步卒,皆为虎贲。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还屯。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虎为偏将军,薨。子统嗣。

仅仅张辽一传,就看见孙权称藩两次,又背叛两次,我觉得孙权肯定是玩多了《三国无双7·帝国》游戏,都是玩儿!投降结盟都是玩儿!

我估计,孙权就是被张辽打怕了,这辈子就窝囊著没打过什么硬气仗。「使贼至今夺气。」

张辽、李典800步兵,居然能摸到号称十万大军的孙权帅营。张辽、李典这800步兵,原来就是特种兵的先驱啊,这一套给山本一木学了。

借用李云龙的话说孙权:「难道你们的枪都是朝天放的?」

孙权那不叫「北伐」,叫「旅北」、「北漂」、「北游」、「北狩」都不行,应该叫「北探」、「北伸头」

孔捷说的怎么这么像孙权军啊?


等下孙权北伐过?,孙权不是「打合肥」吗?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迁都于武昌。此时,荆州防线对东吴更加重要,荆州有失,武昌难保。到了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把国都从武昌迁到了建业(江苏南京)。东吴长江防线构成巨大威胁的是,合肥始终控制在曹魏手中。合肥位于淮河与长江之间,战略非常重要。

魏国控制合肥,有两点好处:一、阻止吴军北上越过淮河,从而进攻曹魏的中原地区。二、守住合肥,就等于把一柄利剑悬在东吴的头上,让吴人心惊胆战。

赤壁之战前,东吴控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今皖南、苏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都城在长江南岸的「京(江苏镇江)」。等到曹操在赤壁遭遇历史性惨败后,孙权让周瑜去取荆州,不能让刘备空手套白狼占便宜。孙权自己则率吴军主力进攻合肥。打个比喻,孙权盖了一座院子,可院子没有铁门,难以防盗。孙权需要的铁门,就在眼前不远处的合肥。孙权得到合肥后,可以重兵屯于此,则长江防线高枕无忧。

  还有一点,如果孙权夺下合肥,则孙权可以合肥为北伐基地,北上出淮河,进取中原地区。当然,孙权对北伐的兴趣并不大,他只想守住江东。但对孙权来说,仅仅是长江防线是远远不够的,淮河防线才是相对更安全的。可合肥挡在前面,孙权连淮河的边都摸不著,又如何实施「守江必守淮」的防御战略?

  孙权不惜代价也要拿下合肥,甚至自己率兵攻城,被部下张纮死死拉住。张纮警告孙权:你拿自己的命当儿戏,一旦出了事,你没地方买后悔药。孙权这才作罢。再加上魏兵前来救合肥,孙权衡量一下,与战不利,自动撤军。

  曹操发现了孙权的意图,更加重视合肥。吴军撤退之后,曹操派出三员大将共镇合肥,就是张辽、乐进、李典。

  张辽镇合肥,是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阳历210年初)。而在建安十七年(212年)九月,孙权听从张纮的建议,修建秣陵城,改称建业,并迁都于此。建业就在长江南岸,为了给建业加把安全锁,孙权必须再攻合肥。

  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才举兵十万,北上攻取合肥。这三年,孙权的重点是与刘备争夺荆州,刘备各种「赖账」,把孙权气得七窍冒烟。正值曹操攻汉中,刘备为了让孙权给曹操添堵,交割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让孙权攻合肥。

  当然,刘备不割三郡,孙权认为曹操主力在汉中,合肥空虚,也会趁机攻取合肥。可让孙权没想到的,在合肥逍遥津,一战成就了魏将张辽的不世美名,孙权自己差点成了俘虏。《三国演义》说「(逍遥津)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合肥被曹魏控制,始终是孙权的心腹大患,导致东吴必须置重兵于长江防线,生存压力非常大。又过了十几年,东吴嘉禾二年(233年),孙权大举出兵,进攻合肥新城(魏在合肥旧城西北,建合肥新城)。但是孙权早被魏军吓破胆,合肥新城附近没有大河,孙权坐船远距离指挥作战,十几天都没敢下船。

  过了一年,孙权再次率军进攻合肥,而让陆逊、诸葛瑾等人出荆襄。可见合肥不在孙权手上,导致孙权严重缺乏安全感。

  孙权驾崩后,吴太傅诸葛恪继续围攻合肥新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拿出来。而这次围攻新城不利,诸葛恪是下了血本的。按魏臣王基的话,诸葛恪此次出兵,带著吴国大半的兵力。

  吴国定都于建业,合肥在敌军手上,对建业实在太不安全。只是由于实力上的差距,吴国直至灭亡,也没攻下合肥。


就整个人生基调而言,诸葛亮给人感觉挺悲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伐对他来说是毕生之事业,毕生之使命,是他一辈子最核心的指望,是没有退路的事情。可是北伐对于孙权,好像是个比较随缘的事,有一搭没一搭的,从他个人的心理预期来看,就是伐成了当然好,伐不成也无所谓,心态挺佛系的。那这样就算失败也便不会惹人同情。(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两个平时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参加高考,同样没考好,一个是十年寒窗苦读,日夜挑灯奋战,最后没考好;一个是边学边玩边处对象,寒暑假各种出去浪,最后没考好。你说你听了哪一个情况觉得可惜和难过?

而且孙权是个成功又开心的政治家,谁也虐不到他,都是他虐别人,整体基调和「感伤」没啥关系。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玛丽?斯图亚特传》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诗人的眼里,不幸是一种真正的高尚。他们歌颂过TA的高傲的美,而TA在不幸中,他们更是加倍地觉得亲切。……一个心灵崇高的人如果能使自己的生活像一首诗、一出戏或一部叙事曲,在他生命终了时,总会有诗人们为了新的生活而一再描绘他的生活。"

好像这段句话蛮切题的。感伤是诗人留给心灵崇高的失意者的情绪,冷酷的政治家与感伤无缘,也不屑于感伤,就只适合滑稽讽刺欢笑和黑色幽默。


看看人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打的曹老板想迁都了都。

再看孙十万:张八百,满数十,自己损兵折将,对面加官进爵,谁伐谁啊。

再说了,我大魏吴王怎么可能北伐,这是给曹老板一个提拔人才的借口,懂不懂啊你(手动狗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