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是的,就是桡动脉,简单来说中医把脉就相当于中医充当人肉血压计加低配版心电图,跟你去西医住院量血压测心电一个意思。


在下中医医师,正面回答你:

当然没错。寸口脉的脉象就是把的桡动脉脉搏。

除此之外,趺阳脉就是指足背动脉;人迎脉就是指颈动脉。

我知道,某些人肯定要急著下结论:

所以——既然脉诊看的就仅仅是桡动脉,那有什么花头?

所以——你们中医光看看桡动脉就知道全身状况了?

所以——你们中医怎么光看看桡动脉就知道哪里有病了?

所以——你们中医分明是瞎号脉,骗人的。

那我也不会怂,正面回答:

兄弟,你问的是一个「解剖学」问题,属于「基础医学」。

请不要擅自引申出一个「临床医学」结论,说中医号脉就是瞎号。

不服是不是?

我随便举个例子就能反驳:你基础医学做出来IL-17是银屑病的关键因子,所以你研制出来的单克隆抗体就一定是最牛逼的药吗?

临床医学分分钟打你的脸:你这生物制剂都是什么狗屁药,一年内倒是能控制,效果倒是挺快,可是打个一年就失效了,甚至加倍反弹了,还能把人打出肺结核,比MTX(甲氨蝶呤)又强多少?吃中药都比你强多了!

结题陈述:

中医医生号脉,号的就是桡动脉。

但你推己及人,你自己屁都不懂,就说别人号桡动脉切不出东西,这是不对的。

连西医号脉都能号出「周围血管征」,中医号脉看出的东西只会比西医强。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用学科,做基础医学的科学家尚且不能推翻,更不是你们外行人拿起手机打个嘴炮,事实就变了。尊重事实,比尊重理论更重要。

奉劝各位中医黑:不要看到一个切入点就以为这是黑点,瞎黑乱黑。没错,说的就是你,题主兼任答主,中医黑 @哥在湿 。

果然,这个中医黑来评论区找我「诱导口供」了。还问我:桡动脉做掉了还怎么号脉。

真是无语啊。

这个问题就相当于,生个孩子没屁眼你还怎么取他的大便常规?

连极端情况极端处理都不知道。

这就是中医黑呐。


寸口脉是,但三部九候或者三部脉,就不只是。不过脉象不只是搏动,我在之前一篇回答中有提过:

孚兑:为什么古代中医把把脉就知道是什么病,这个的原理是什么??

www.zhihu.com图标

其中关于脉诊:

脉诊的原理,脉诊有29种基础脉象,浮、沉、伏、牢、革、散、迟、缓、数、疾、大、细、微、虚、弱、实、芤、濡、洪、长、短、弦、紧、滑、涩、结、代、促。

其中①脉的深浅有:浮(革散芤洪)、沉(伏牢)②脉的快慢:迟、缓、数、疾③脉的粗细有:大(洪革芤牢)、细(伏微)④脉的长短:长、短

⑤脉的力度:实(洪牢)、虚(微弱濡芤革散)

⑥脉的紧张度:弦、紧、缓⑦脉的流畅度:滑、涩、动⑧脉象节律的整齐度:结、代、促通过脉象能检测出至少8个不同方面的巨大差异,而不同的现象,代表生理、病理基础的差异,这也是脉诊诊断疾病的生理学基础,并不像某些外行人认为的那样:脉象只能诊断心率。

至于经络问题,狭义经脉(血管)属于经络系统的一部分,但反过来不能成立,因为经络系统还有经筋、皮部、经别、络脉,孙络。

至于经络图,有可能是只是针灸脉络简图,而不是解剖图。


把脉把的是手腕上的「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分寸(有中医说此处是太渊穴)、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分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后)为尺。

明朝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注云:「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

明朝医师张介宾说把脉把的是手太阴肺经上的寸口,手太阴肺经为中医十二经脉中的一条,如图示:

我们再来看现代职业医师对把脉的解释:

看到没,正规执业医师说切脉切的就是桡动脉血管。

但是很多中医粉,包括中医专家在内,都说经脉(手太阴肺经是中医十二条经脉中的一支)不是血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手太阴经不是血管,切脉要往桡动脉上切?

好的,再搬出古书对十二条经脉的一个概括说法: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翻译成现代文:经脉有十二条,其中大多数埋伏在肌肉缝隙之间,太深了看不见;经常见到的,是位于足外踝骨上的足太阴经,没法隐藏的缘故。

「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髁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明·张景岳《类经》。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是,手太阴肺经,从手腕上经过,由于其(手腕)骨露皮浅,手太阴经不能隐藏显露出来了。

大家看到没有,中医古书说了,十二条经脉通常看不见因为是深入肌肉之间,手太阴经在手腕上因为骨露皮浅,可以显露出来。足太阴经在足外踝也可以看见。

注意,古书说的清清楚楚,十二条经脉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他们深如肌肉之间的缘故,并没有说经脉本身虚无缥缈如同什么飞机航线什么磁力线本来就不可见,是因为它们被肉挡住里面才不可见。

再次强调,古书原文说了经脉是因为被肉挡住了不可见,是实物,并没有说过它本来是虚的透明不可见的东西。

而手腕足踝「骨露皮浅」,是明明白白写了可以看见的。

我问大家,大家看自己的手腕脚腕皮肤比较薄的地方,看见了什么?

好,现在回到主题:中医切脉,手指感受的是不是桡动脉血管搏动?

注意,中医把脉清清楚楚说了是感受的手太阴经的搏动,并且把这种搏动叫作「脉象」,很多中医粉不承认这是桡动脉因为心脏有节奏泵血产生的搏动,那就是手太阴经自己在搏动了。

那么我问最后问两个问题:

1、如果把桡动脉扎紧,不让它搏动,中医把脉还能把到脉象不?

2、前面古文清清楚楚说了经脉是实物,大部分深藏在体内肌肉里,少部分在皮肤浅薄的地方可以被人看见。

那么问题来了,请中医粉从人体找出这样一种管线状的器官结构,或者找个医学人体标本,给我们指出十二条经脉在哪儿。

再次强调,黄帝内经白纸黑字说了,十二条经脉是实物,不是什么类似磁力线飞机航线这种看不见摸不著的玩意儿。


非官方回答, 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晋 王叔和 《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 明 李时珍 《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 明 李中梓 《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中医把脉不仅仅是桡动脉的搏动, 心率, 血压, 还有对病人全身气血状况的感知, 这种现象可以用生物全息理论来解释(20 多年前读大学时很痴迷这个理论)。这个现代理论大约在上世纪70,80年代, 由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张颖清提出, 大意是自然界生物体的部分会反应整体的信息。 这不就是" 天人相应" 理论和经络理论的变异吗? 而人体长骨或相对独立的局部器官会对应全身的脏腑器官, 按压相应反射区可以诊断人体疾病。这些本就是中医们的常识, 没有这个常识的不是中医。其实这个理论在日常生活中, 大家最熟悉的是足底全息反射区, 满大街的足疗中心就靠这个理论赚钱, 还有就是耳针, 在外耳耳廓的全息反射区埋针治疗。

但对于中医在桡动脉切出全身气血疾病的事实, 中医黑们是否接受用全息理论来完美解释, 我不敢确定。现在另一个常用的解释是有经验的医生切脉时能从手指感应病人的气血, 为什么强调有经验, 因为有经验的中医不会把自己指尖的脉动和病人的混为一谈。中医知道我在说什么。

切脉诊病是专业技术, 不是天生的。(废话, 骑自行车还要学呢)。 也是需要多年实践经验最后熟能生巧, 最好是跟师实践。道医有一种四象脉法切寸口, 他们用气感知并建立病人身体的影像。据说4 天学习学员就可以做到, 那是另一套体系。

换个角度来说, 中医脉相远比桡动脉心率血压要复杂。通常人的心率是稳定的, 而脉相不仅仅是迟脉/ 数脉, 还有多种, 而且寸关尺部位的常脉绝不一样, 因为寸关尺候不同脏腑, 每一脏腑都有自己独特脉相, 而桡动脉怎么解释相差仅仅5毫米, 不同位置搏动的巨大区别呢。甚至左右手的寸关尺也不相同, 中医黑如何解释一个人血压心率在左右手桡动脉的区别呢。还有就是在血压计和心电图检测到病理现象之前, 只有中医能发现病人的异常。总有人跑来看中医说自己不舒服, 医院西医找不到病症, 建议去看心理医生。中医黑怎么解释西医昂贵的仪器无法诊断疾病, 而中医能发现, 能诊断, 能治疗。难道不是因为中医四诊更敏感, 复杂而精确吗?

井蛙不可语海者, 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语冰, 笃于时也。为什么写科普文觉得自己的智商都下降了呢。

外行摸不出28种脉相, 并不能下结论说那根本不存在。 经络存在文字记载有几千年, 限于技术, 外行或普通人不能很直观的看到/证明, 那是现代科技的缺陷, 不是中医的缺陷, 但这不妨碍中医使用它造福人类。没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 人们一样捡拾苹果树下的苹果。千百年来, 没有显微镜, 人们看不到微生物, 人类依旧渡过一次次瘟疫和传染病, 伤寒, 繁衍至今。所以信不信由你。


是的。

但是中医里的把脉应该比较高深。

毕竟我学西医,也就能靠摸个桡动脉来数数心率,然后感受沉、浮脉,还不准。沉浮脉还是中医学里学的。

听说有老心内科的医生能感受到更多的脉象,应该是也学过一定的中医。

这里面应该有所互通。


上下五千年 · 把脉把出了世界人口笫一大国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读者所有

转载无须联系作者

(一己之见 · 仅供笑阅)12,667


我可以摸出来浮脉沉脉(但是类似脉分辨不出来)有次和室友相互把脉 有的脉像弹簧走珠一样 但是我们系统解剖课老师学两年把脉 都没把会 还是挺难的


不仅仅是病人桡动脉的搏动,还有医生自己指尖小动脉的搏动。

在触诊的时候这个搏动常常是可感知但不易分辨来源于自身还是病人,所以在心肺复苏的国际指南里,为了避免误判,不要求施救者判断患者寸口趺阳人迎等等部位的动脉搏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