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過來人,在2家不同機構學習過WSET葡萄酒課,如今1-3級證書都已到手,像打怪升級一樣有那麼一瞬間的激動,人前人後曬一下資歷也足夠沾沾自喜了。但每次身邊朋友問我該不該學WSET時,我都不建議他們學。因為他們和我一樣,是葡萄酒愛好者,沒有圈內人動輒十年八年的從業經驗,早已經掌握了看酒選酒的能力。而我,每當和貨架上的葡萄酒四目相對時,都感覺不認識彼此,所學的東西並不能讓我輕鬆的從一堆酒裡面選出稱心的一瓶。做為有證在手的「專家」,找我諮詢的人越來越多,問價格,問品牌,問值不值得買,經常問的我特別尷尬,不得不向自己的老師和做酒的朋友求助。反思了一下一年多來的學酒經歷,原來我引以為傲的證書並沒有教給我需要的本領,我只是似懂非懂了一些看起來很唬人的專業辭彙,我迫切需要的東西WSET的課本里很少出現。所以,如果是和我一樣的葡萄酒愛好者或者消費者,我不建議大家學習WSET,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WSET的內容缺少實用性。入門的一級課程就不說了,一千多塊錢的學費聽到的東西和酒商酒會內容差不多,也很少有人學。二級和三級課本講了許多專業術語,是非常有用的,必須要記住。但是課本中幾乎沒有講述任何紅酒的品牌,沒有波爾多勃艮第這些產區級別的邏輯梳理,也沒有針對性的講解酒標,我空記住了一大推專業辭彙,遇到酒標還是兩眼眩暈。做為消費者和愛好者,我需要的是知道紅酒的價格、等級高低和品牌等信息,這樣才能簡單快速的挑選適合自己的酒,節省時間。試問,背了那麼多辭彙,卻無用武之地,學來何用呢?

第二,WSET內容編排不合理。課本花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詳細解釋種植和釀造,尤其是三級課本,還要學生能詳細的解釋清楚,據老師說是改版後的結果,貌似是為了增加難度,降低通過率。對於紅酒的產地特點等信息,則大部分介紹的很簡單籠統,還不如一些入門的產區課深入。感覺這樣的內容編排有點本末倒置,這個課是開給什麼人的?就算是酒類銷售人員也應該更看重產區特點和品牌故事吧,難道要讓我們去種葡萄釀酒嗎?那可是人家葡萄酒種植釀造科班生該學的東西。為了降低通過率來顯得自己課程很專業嗎,這個動機太不友好了。

第三,品酒方法機械教條。我們上課時候的品酒卡,也很讓人費解。一方面,羅列了上百個香氣詞,很多都是國內找都找不到,什麼黑醋栗、鵝莓、榲柏,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什麼味。就算是見過的覆盆子、草莓、櫻桃、藍莓、黑莓,又有幾個人能分辨清楚?WSET三級的盲品考試,香氣的分數佔了接近一半,要求學生準確的描述香氣。這很不合理,據我所知,每個人對香氣的感知差別巨大,老師上課也說過,即使是專業的釀酒師和品酒大師對一款酒的香氣描述也會有很大差異。另一方面,品嘗的時候要判斷出酸、單寧、酒精、酒體的範圍,規定了低、中低、中、中高、高這些很難區分的閾值,但是又缺少明確的判斷標準,學生們最後只學會了教條的表述酒的口感,比如這酒中酸、中單寧、中酒精度,寫出來的品酒詞千篇一律,跟我們見過的羅伯特帕克等大神的品酒詞完全不一樣,人家那些描述的多豐富、具體、容易理解啊。

第四,知識缺乏系統梳理。WSET課本的信息量其實很大,可以看出來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編纂教材。但是缺少系統的梳理,反而在堆砌知識和辭彙。學生看書以後,很難明白這些專業辭彙之間的聯繫,看不懂酒標也就很正常了。如果能把產區之間的地位高低和包含關係梳理清楚,把產區和法定的葡萄品種之間的聯繫梳理清楚,就實用多了。

第五,不尊重消費者。我覺得這是WSET課的最大問題,他們似乎在討好酒庄和酒商,完全不在乎終端消費者的感受。課本上描述所有產地都是褒義的,好像世界上沒有不好的酒。學了課的消費者非但不能認識品牌和酒標,還被繞的雲里霧裡,更不知道自己該喝什麼了。老師的說法是學的知識要拿去多實踐,慢慢的了解,自己認識品牌和價格,好像是這麼個理,但是書上直接講清楚多好啊。不但消費者,酒類從業者也需要知道這些知識才能更好的銷售。另外,我們學酒的人應該是他們的客戶,應該有平等的、良性的互動。但WSET給我的感覺像課程是他們機構給我們的恩賜,學他們的課程是我們的榮耀,要受他們管理,有點作威作福的味道。


非常欣賞你的真誠表達。

我有一點震驚,因為看到你過了3級還是不太認識貨架上的酒。

我讀了4級,對WSET有一點體會,我也表達一下我的想法。

  1. 關於實用性,課程里沒有介紹品牌。這對WSET以及其他第三方教育機構來說,可以理解,不能具體談及品牌。實際上葡萄酒的世界還是以產區作為品牌,因為產區有特性,互相之間有區別。如果談論具體品牌,不管說好還是不好,都不好。
  2. 種植釀造。這在3級是個重點項目,因為4級中會更加深入的研究種植釀造,而且貫穿在每個產區和品種知識中。如果知道品種和產區是what的話,種植釀造就是why,這門學科是承上啟下為了準備往更高的知識面去的。
  3. WSET的SAT品酒法,剛學起來就是不知所云,水果大多沒見過,不知道,不是中國人常見的。但我們學葡萄酒不管是自己喜歡還是從事這個行業,都是要交流的,都要講對方能聽得懂的語言和感覺,所以大家一起記憶相同的香氣和酸度等級,將來還是比較容易理解對方。
  4. 這個好像就是劃重點。咱們高中老師在上課和考前肯定有個劃重點,教你如何通過考試。WSET自己制定教材,自己出題考試,應該不會有這個幫助你考試通過的步驟,也不應該。
  5. 這個我倒沒有體會出WSET對消費者有不友好表現,也不會像你說的,直接告訴我們什麼酒好什麼酒不好。。。這樣就不會是公平的教育平台。實際上,世界上確實沒有不好的酒,只有適不適合喜不喜歡,每個產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價格區間。

如果學完WSET之後,我們站在貨架前,能知道這是哪個產區,什麼品種,什麼風格,是否過桶,陳釀幾年,香氣口感,大約價格,不開瓶能說出這些信息,就太有用了。

拿到證是一方面,如果確實記到腦袋裡,其實2級就能解決上面的問題了。

題主加油,別灰心,慢慢來。


蟹妖。

我寫了個不算答案的答案,想看明確回復的可以摺疊。但,我認為我的意思寫清楚了。

///////////////////////////////////////////////////////////////////////////////////////////////////////////////

為什麼不建議葡萄酒愛好者學葡萄栽培和釀造專業?

做為一個過來人,在二家不同的大學學過專業課程,如今本科,碩士畢業證都已到手,像打怪升級一樣有那麼一瞬間的激動,人前人後曬一下資歷也足夠沾沾自喜了。但每次身邊朋友問我該不該學葡萄酒時,我都不建議他們學。因為他們和我一樣,是葡萄酒愛好者,沒有圈內人動輒三四代人的祖傳釀造史,也沒有隨便報個名字都是朋友的人脈。而我,每當和釀酒師四目相對時,都感覺不認識彼此,所學的東西並不能讓我真正懂酒。做為有執業資格證在手的「專家」,找我諮詢的人越來越多,問價格,問品牌,問值不值得買,經常問的我特別尷尬,不得不向自己的教授和祖傳釀酒的同學請教。反思了一下十多年來的學酒經歷,原來我引以為傲的釀酒師資格證書並沒有教給我需要的本領,我只是似懂非懂了一些看起來很唬人的專業知識,我迫切需要的東西大學課本里很少出現。所以,如果是和我一樣的葡萄酒愛好者,我不建議大家去讀釀酒專業,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學的內容缺少實用性。入門的大一課程就不說了,每年幾千歐的學費聽到的東西和網上的內容差不多。大二和大三課本講了許多專業術語,是非常有用的,必須要記住。但是課本中幾乎沒有講述任何葡萄酒的實操,沒有Blending的技巧,也沒有針對性的講解如何管理整個酒庄,我空記住了一大推專業辭彙,跑到酒庄還是兩眼眩暈。做為釀酒師,我需要的是知道葡萄生理狀態和特點、釀酒潛力的高低和氣候變化等信息,這樣才能簡單快速的釀造出適合本地風土特色的酒款。試問,背了那麼多專業知識,卻無用武之地,學來何用呢?

第二,大學內容編排不合理。本科學年花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詳細解釋貿易和經濟管理,尤其是大二,大三的課程,還要學生能詳細的解釋清楚,據教授說是歐盟協商後的結果,貌似是為了增加本科難度,降低碩士難度,多騙點錢。對於葡萄酒實際釀造等信息,則大部分介紹的很簡單籠統,還不如網上看看視頻來的深入。感覺這樣的內容編排有點本末倒置,這個課是開給什麼人的?就算是釀造相關人員也應該更看重氣候,土壤,植物特點吧,難道要讓我們去學對外貿易么嗎?那可是人家「貿易系學生」該學的東西。增加相關商業課程,顯得自己很專業嗎,這個動機太不友好了。

第三,品酒方法機械教條,沒有意義。我們上課時候的酒鼻子,也很讓人費解。一方面,羅列了上百個香氣詞,很多連歐洲找都找不到,什麼黑醋栗、鵝莓、榲柏,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什麼味。就算是見過的覆盆子、草莓、櫻桃、藍莓、黑莓,又有幾個人能分辨清楚?大三感官分析的盲品考試,香氣的分數佔了接近一半,要求學生準確的描述香氣。這很不合理,據我所知,每個人對香氣的感知差別巨大,教授上課也說過,即使是專業的釀酒師和品酒大師對一款酒的香氣描述也會有很大差異。另一方面,品嘗的時候要判斷出酸、單寧、酒精、酒體的範圍,規定了低、中低、中、中高、高這些很難區分的閾值,但是又缺少明確的判斷標準,學生們最後只學會了教條的表述酒的口感,再配以修飾性的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千奇百怪,沒有任何科學的,嚴謹的內容。跟我們見過的HPLC(高效液相色譜法)的結果完全不一樣,人家那些描述的多具體、多嚴謹,按色譜為分子來羅列,便於大家理解一個樣品里上百種的真實風味。

第四,知識缺乏與實際相呼應。大學課本的信息量其實很大,可以看出來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編纂教材。但是缺少系統的修正和補充,反而在堆砌理論知識和辭彙。學生看書以後,很難明白和酒庄實際工作的的聯繫,不會釀酒也就很正常了。如果能按部就班的栽培和釀造梳理清楚,把從酒庄選址到灌裝出廠之間的所有步驟寫清楚,就實用多了。

第五,不尊重實際生產。我覺得這是大學課程的最大問題,他們似乎在討好理論和科研,完全不在實際釀酒師的感受。課本上描述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褒義的,好像世界上沒有釀不好的酒。學了課的學生非但不會釀酒,還被繞的雲里霧裡,更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教授的說法是學的知識要拿去多實踐,慢慢的了解,自己認識風土和釀造,好像是這麼個理,但是書上直接講清楚多好啊。不但釀酒師,其他酒庄工作人員也需要知道這些知識才能更好的工作。另外,我們學葡萄酒的人應該是他們的後浪,應該有真實的、良性的互動。但大學給我的感覺像課程是他們這個行業給我們的恩賜,學他們的課程是我們的榮耀,要受他們管理,有點作威作福的味道。


以上。


這個問題有種為什麼不建議大家讀文科的視覺

對於該不該讀,選擇權一直在於個人,從沒有人會強求一個對葡萄酒不感興趣的人去讀,我想在讀的時候,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興趣。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應該就是學習的動力。

對於品酒卡,有一個很好的理解,那就是這是一門溝通的語言,品酒體系等同於語法結構香氣類型就是單詞,而這個單詞是實物是可以類比的,葡萄酒中的香氣是相似性的總結,偏紅果香氣 偏漿果香氣 偏核果類香氣等等,只要說的是這裡面的香氣,那麼溝通是沒有障礙的,畢竟每個人看到的水果狀態也是有所不同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品酒辭彙是寬容的。如果你把一個簡單的酒盲出複雜的酒,那麼只能認為你還不太了解葡萄酒。

葡萄酒是一門玩的藝術,那麼就不會有終點,即是是過了MW又能怎樣?還不是該學習學習,學無止境這詞在葡萄酒中是常態!固步自封,為了炫耀而炫耀的人往往是沒有朋友的。

WSET是中性的教育,學還是不學,它都在那裡,學了你可能會發現無知也是幸福,也可能會變得理性,畢竟無論是學還是喝酒都是為了快樂!


基本同意看法

建議不用考 尤其是葡萄酒愛好者 不如買套靠譜的酒鼻子練習一年 到時可以更能強化你的記憶


最頭疼的就是評價各種味道的術語。什麼醋栗,根本就不符合亞洲人的認知習慣。很多波爾多酒有楊梅味,我要是說這酒楊梅味很濃,肯定被所謂高大上的品酒師嘲笑。但是老百姓一看就懂啊。這樣碧還怎麼裝?

這是行業營造的話語壁壘,刻意裝逼過濾非專業人士。就像銀行家喜歡把"數額"說成"頭寸",律師喜歡把"丟東西"說成"滅失",xxx喜歡把下跌說成"負增長"所謂不明覺厲,不說人話才能營造神秘感,高級感,距離感。

造火箭用術語無可厚非。但是對於一個一般生活消費品,以絕大多數群眾為服務對象的酒類,搞一些群眾聽不懂的語言,這就是脫離群眾,自取滅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