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城市化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也会更快,但终究要用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城市化后期,大部分土地都变为城市用地,如何解决粮食问题,难道要全靠进出口吗?


城市越发展,土地的使用越集约,反而会有更多的土地可以用于耕地,而不是耕地减少。


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农地越来越少这个结论的。

就拿日本来说,目前除了几大都市外,其他的小城市包括农村都在人口衰减,很多房屋所占用的土地被放倒重新变成了农田。

而且城市以极小的占地面积创造了极大的财富,而反观农村,单位面积的产值太低了。我国18亿亩红线只不过是因为以目前的农业科技水平达不到外国或者说未来的生产水平,但又为了维持现阶段粮食自给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这并不是最优选择。

不用说未来,就在现在,我国都已经诞生了农业工厂,远看像厂房大楼,内部却是多层种植平台,空间利用率比原先高了几倍甚至十几倍,而且因为与外界隔离,所以不用担心病虫害,也就意味著不需要打药,真正的无公害。

我就问你,这么一个集约化的工厂,就制造了原先几倍的食物产量,那么你觉得土地还会不够用吗?所以所谓的耕地不够用是个伪命题。


我国大地母亲真的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了,还子孙一个青山绿水,近50年来我国粮食和农产品都是靠进口,国家也在转型进步升级,争取获得商品的定价权和标准制定权,技术创新使我们看到差距,因此把劳动力从农业转到制造业再进入服务业和金融是必须的。而把土地集中利用使用农业大学毕业生和机械设备是必须的,缩小和世界的差距,增加科学的管理。

永远不要忘记1960年把粮食运给苏联收买非洲黑老,自己饿肚子只是为了原子弹的技术。

永远不要忘记到图书馆发现农业畜牧业的书籍基本没有,教材主要靠翻译,技术上的巨大空白,现在还到国外买书翻译。

请善待农业大学生,给农业专家一条生路,让农业学校不再低人一等吧。

至于土地请留给我们的孩子

多看看金灿荣的演讲


不知道题主的具体疑问点是什么。是中国如何解决?还是全球如何解决?是积极的解决方式?还是消极的解决方式?

先给个公式:

人口数*每年平均粮食占有=粮食单产*播种面积

中国如何解决:

18亿亩红线保证粮食播种面积:

中国有18亿亩耕地红线,是用来保障基本口粮的,理论上是不应该有题主这个问题的,最坏也就是食物供应不足,不能大吃大喝罢了。饿是不会饿死的,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还有粮票这一分配手段来保命。

如果说侵占耕地,18亿亩红线保不住,那么法律是干嘛的?真担心粮食不够完全可以把侵占耕地的违法者绳之以法。如果以法不责众来推卸责任,那么就接受粮食涨价,接受减少食物供应。

额外提一下袁隆平的海水稻(实际上就是耐盐水稻),如果真成了,可以开垦原来不能耕种的土地,是另一种手段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个人不看好耐盐水稻,因为即便成了,能利用的土地也远不是其宣传的那么多,另外其开垦成本还不知道要如何高,更不要提其它成本了。毕竟我们需要的是便宜粮食,不是高成本的粮食。)

搞农业研究来提高单产:

为了防止18亿亩红线真保不住,也不愿意得罪那么多人去死保红线,同时既不想减少口粮,又不想提高粮食价格,还有补救手段就是提高单产。

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其中前五项和粮食单产相关最密切。

1、改良土壤:

现有高质量耕地并不多,土壤有很大改进空间。

2、更好的肥料:

研究更有效,更适合的肥料,这个一般和土壤并在一起考虑。

3、修建水利:

现有耕地还远没做到全部是水浇地,而且灌溉技术普遍落后,进步空间巨大;更何况更多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以及这四十年来的懈怠,保证灌溉能做的工作还很多。

4、更好的种子:

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这些全是在种子上下的功夫,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继续,其中代表的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5、更合理的密植:

套种,播种间距等等全是这一类,更偏向于更好的管理手段,一般用科学管理来统称了;这方面可以做的事是进一步研究,找到更好的科学管理手段。

这五个方面最关键的都是技术和成本,这些能再进步多少看的就是从业人员的作为了。

上面两类是积极方面的努力,靠的是自立更生,还有一个补充手段就是题主说的依靠进口,风险无法把控,即便风险爆了,也不过是接受更高的粮食价格,最多买不起罢了(买不起的后果我就没必要细展开了)。

下面是消极方面的结局办法:

等式右边如果保证不了,可以减少等式左边的两项。

粮食不够没问题,吃的人少了粮食就够了。不愿意减少人口那么减少每个人的粮食占有量也是办法,换言之就是吃饱就行,别讲究吃好;再不行饿不死就行,别想著吃饱了。

当然我们都不想最终是用消极的办法解决问题,但是积极的办法失效了,消极的办法不用也不行了。而技术手段都是现成的,历史早就告诉我们有哪些技术手段了。

人类社会的解决方法:

消极的办法没啥变化不用赘述。积极的办法大致一样,只不过多了一种手段,就是转嫁;抢粮食、抢耕地、抢技术,将粮食不足这个问题转嫁出去,这也是一种方法,算是积极办法里面的消极手段。我国永不称霸,所以这个消极手段不在我国解决选项之内,变相为进口:进口粮食,进口耕地(承包外国耕地),进口技术。


以30年到50年的期限来看中国是没有希望的国家,中国迈不过低生育率给泥潭。低生育率很大程度和房子有关,现在连政府的精英都认为要限制住房土地供应来保证耕田面积。愚蠢!中国现有耕地20.3亿亩,农地35亿亩,现有城镇住宅250亿平方米占用土地0.13亿亩,改革开放40年使用土地0.1亿亩(60亿平方米)还不全是耕地。这40年来铁路和公路占用耕地也没有超过0.2亿亩,工厂占用土地更少不超过0.05亿亩,铁路公里都有里程数字的,很容易算出占地面积,就算全部按耕地计算也不会超0.25亿亩。这些人思想还处于农耕时代,不知道工业对农业影响极其巨大,在工业的带动下影响到农业科研运输储存每年使得农业增产2%,相当于每年增加0.4亿亩耕地的产出。这些人眼睛 盯著住宅40年来占用不足200分之一的土地不放,这样将祸害国家。


粮食产量和农地面积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粮食也不只有稻谷小麦。

国际环境下的分工合作先去了解一下。

再弄明白前头两点我们再来谈其它的。


城市化发展不仅会使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劳动力也减少了,而且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对gdp占比也降低了,但是并不代表农业会消失,毕竟民以食为天(只能说喂饱问题已经不是我们的主要矛盾了),这一点还请放心。从这个背景出发我姑且提供三个思路:

第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可以解决粮食问题,机械化耕耘代替手工耕耘解放劳动力,研制高产的作物品种代替低产的,高效化肥改良土地肥沃程度提产,研发新的耕耘技术,比如无土栽培(或者类似的);

第二,全球化的时代下国际贸易体系的世界分工,让各国都可以专门去生产自己最擅长的对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也恐怕是未来的大势,而且理论上也能实现供需双方的双赢。我们去攻克更需要研究和更擅长的领域,而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提供了致富道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第三,现实层面,或者从国家战略层面,国家肯定会将粮食产量(或者说最小耕地面积)的红线控制住,毕竟粮食属于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没了粮食可是要闹农民起义的哈(历史上各朝代末日都要搞一波)。所以,基于以上三个思路,我觉得无需太过担心,耕地问题应该会看看在国家可控状态中,毕竟粮食战略安排牵扯社会安定,事关重大,高层必然足够重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