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这个前提就错了。明明是南宋形式比南明好太多了。

南宋什么开局?赵构即位之初,河北大部分地区不仅还在宋军手中,陕西河南山东荆湖更是都在宋廷控制下。而从靖康二年到建炎四年,宋军在开封地区的溃兵被整顿起来之后,竟然在建炎元年就击退了金军主力的第三次进攻。而河北山西的义军,在南宋朝廷见死不救的情形下,竟然还牵制了金军主力一年多,而且在沦陷十年后还可以组织起几十万义军。南宋从靖康二年到最终南渡,完全是赵构自己一步步作出来的。

南明什么德行?开局的时候大顺还在,张献忠的大西还在,南明控制的也就是江南一隅之地。而且依靠的左良玉、江北四镇之类的,早在崇祯年间就各种调不动。就这德行,还跟赵构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明清鼎革,到了顺治十三年(1656 年),户部尚书孙廷铨向顺治皇帝汇报天下户籍情况。顺治问他,是否搜集到了前明黄册户籍文件?孙廷铨苦笑着回答说,他搜罗到一些府县在崇祯十五年攒造的黄册,里面的户口和数字,居然是原样照抄洪武年的册籍,一模一样。这些官员连基本的户籍调查都不做了,随便复印了几份老档去应付差事。敷衍至此,可以想见崇祯后期,地方管理混乱已到了什么地步。

更有趣的是,孙廷铨还找到一本黄册,上面赫然写着“崇祯二十四年”字样。这说明地方官府已经懒得每十年造一次了,索性一次把未来几期的都造完搁着,到了时间再交。孙将这种做法幽默地称为“遥度”。可惜那些官员“遥度”得还不够长远,大明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 年)就亡了,这本崇祯二十四年造黄册,变成了一件充满讽刺意味的死亡物证。——《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

争论什么正统、皇位、阴谋诡计都是虚的,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钱和粮是一切的根本,是一切事物能够正常运作的基石。后湖黄册的兴衰印证了明朝的衰败。朱元璋时期,所有的黄册质量都极高,纸张浆糊裱装无不精心制作,保养良好的情况下,存放上百年都不成问题。而明朝中晚期的黄册无不是垃圾,即使没有任何人触碰,用不了十年都会烂如碎渣。不知道有多少税收,不知道有多少人口,不知道有多少兵马,这就是明末的现状。总有人以为运气好,有一个好皇帝,就能挽救。殊不知,真正的兴衰已经从黄册中看的清清楚楚了。


第一点,军队。当时靖康没把大宋野战军全干掉or逼降,西军也好韩世忠也好,还有不少成建制的野战部队没被干掉。但是大明的野战军被一系列骚操作送的差不多了,死的死降的降,剩下一群匪兵乱民打正儿八经野战军,就算人数差一百倍也没用,一样一触即溃,

这也是为啥南明时候战斗力最强的是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的部队,因为这些人不止吸收了大明的部分野战部队,并且就算流民打了那么多年也是老兵了,有战斗力有组织度,而南明那堆皇帝手里都是啥玩意呢,溃兵、土匪、烂透了的卫所兵,拿啥打?

第二点,财政。靖康时的宋朝财政出了问题,但是问题出在宋徽宗大搞享乐主义大搞面子工程,问题是自上而下的,但税收系统没烂透,基层官僚系统还没烂透,江南巴蜀有造反的但是没成气候的,完颜构一路跑到扬州又跑到杭州,但是流亡小朝廷仍旧能收上来不少税款粮食。有钱、有可战之兵,就还能苟。

而南明就没这待遇了,崇祯时官僚系统、税收系统就自下而上早烂透了,江南两广这些最繁盛的地方并没有提供强劲的赋税粮草,到了南明,就更收不上来了,收不上来还得养手里的一群溃兵游勇,只能放任军队抢自己百姓。要钱没钱要能打的兵也没有,自然就是带清打哪儿哪儿没,就曾经的农民军还有点战斗力,多撑了会儿。

第三点,凝聚力。完颜构这个人再怎么渣渣,但是血脉和继承顺序摆在那儿,就算栓条狗能让大家都服它当皇帝,最少也能让官僚系统放弃明面内斗,做转起来。

而南明…皇帝太子都挂了,继承顺序混乱,好几个皇帝、监国抢正统,带清还没打过来自己先打成一锅粥,把本来就没几个的兵和钱粮消耗一波,带清来了,要点脸的临危一死报君王,不要脸的直接水太凉当藩王。

第四点,民心。北宋末的时候,老百姓被宋朝祸害的还不够,过的还不够惨,徽宗丰享豫大烈火烹油的锦绣繁华才搞没多久就被金军教做人了,底下老百姓有反的但是没赤地千里弄出好几股横扫几省的农民军,虽然也是遍地开花,但是没几个big bang。

而明末…天灾配合三饷等一系列操作逼出李闯张献忠一堆boss,南方也对接连加税怨声载道,一波波的流民、土匪、溃军也把老百姓仅剩的忠君爱国之心折腾没了,老百姓认你朝廷,结果你加税就算了,特么朝廷的军队抢钱抢粮杀人比农民军和清军还猛,我认你个鬼。

第五点,金清政策区别。金军打下河北等地之后,压根没把汉人当人,连特么奴隶都没当,当的是牲口!还特么不如牛羊的牲口。结果就是太行冒出来几十万“义军”,金军主力来了就进山,走了出来攻城抢钱杀官,还搞出岳飞等一系列从死人堆爬出来的高分将领去给南宋续命。

而带清的政策,扬州嘉定等野蛮残忍行径有之,然而更多的威慑反抗者,目的是把头铁骨头硬的物理超度,手动筛选钱文魁这种“识时务者”,而不是杀干净腾地方,战略政策整体上缓和不少,最少汉人是奴才了,不是猪狗不如了……并且对士绅地主、剃头的文官武将大量封官许愿,一副剃了头你还是人上人的样子,加之有大元成例,拉一批打一批杀一批之下士大夫、武将阶层反抗不大,加上明末朝廷、士绅、流寇、溃兵把百姓糟蹋太狠了,农民军、溃兵、清兵几遍下来把中间商也折腾差不多了,带清延续明朝政策竟然收上来的钱比明朝自己收多不少,同时百姓负担实际上比明末下降不少,底层百姓反抗也没那么激烈了。

当然上面几点只是比较直接的几点,比如人口大量增长,南方经济作物又大量挤占粮食作物导致土地兼并和人口压力巨大,外贸商业繁盛但朝廷收不上商税关税,对皇权的认同持续下降,但限制或者反对皇权的新理论尚未建立,比如文官系统其实逐渐摸索到搞定皇帝的路子但是不那么清晰并且权责不对等(文官系统、士族能通过各种手段行使部分皇权然而出了事有皇帝背锅,并且极不稳定,比如皇帝能随便杀高官换宰相但无法制定文官士人不支持的政策,就导致这些人更多的用这种权利去谋私而非谋公),士绅商人力量也没成长到可以替代皇权形成资本主义的地步,纲常名教渐失人心但民族主义、人权觉醒等尚未成型,思想转型期整体凝聚力处于局部低点(所谓心学乃亡国之学其实就是从这儿来的),等等等等。

总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是众多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并且有主观因素有客观因素,有必然有偶然,很难明确的概括出一个具体的原因。同样的事儿再做一遍结果可能不同,每个人对相关历史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所以想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最好还是自己去查当时的史料,然后自己推测,不一定是“对的”,但一定是你最能接受的。


第一点,南宋一开始就有正统无可置疑的皇位继承人,可以将全部抵抗力量凝聚到一杆大旗下,迅速建立一个新的中央政府,单此一点,南明就比不了。实际上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南明如果有这么一个皇位继承人,形势也会大为不同,至少唐、桂正统之争这种事就不会发生了。单说这事崇祯的责任还是最大的,早把太子放到南京去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出现。

第二点,南宋从刚建立起能打又忠心的将领就很多,更不要说还出了岳飞这样的入列武庙的现象级军事家。相比之下南明就差太多了,只出了个李定国和郑成功,就这俩人也未能形成合力,李定国还是从义军里面出来的。

第三点也很重要,清军入关时明朝能打的边军将领基本都已经在北边降清了,北方本来用于防御清军、用巨额军费供养的这些军人反而加入了清军,如吴三桂的关宁军等,还有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再加上洪承畴等一大批原明朝中央的文官。实际上入关占领北京并开始南下的清军是一支整合了满洲八旗+明朝原边军+明朝原顶级文臣+明朝原中央军政资源的混合力量去打明朝在南京的行政备份和南方战力弱鸡的二线明军,而且这个备份还是四分五裂的,人才也都是些歪瓜裂枣,怎么看都是必输的局面。

这个形势,能顶那么长时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南方的抵抗意志非常强烈,进行了相当大规模和长时间的地方抵抗,但这种碎片化、互相又矛盾重重的抵抗,在没有一个正统的政权组织下是无法形成合力的,只能各自为战,被各个击破。

只是可惜了李定国。


岳飞北伐把金军打残,金军无力攻宋然后与南宋议和,为南宋赢得二十年的喘息时间。

公元1141年绍兴和议,二十年后,到公元1161年,金军才再次南下攻宋。

南明缺的就是岳飞,驻守襄阳一带的岳飞,到了南明,换成了左良玉。

左良玉没有发动北伐,他发动的是清君侧,讨伐首辅马士英,虽然左良玉在讨伐路上去世,但是他的儿子左梦庚带余部投降清军,这样的南明怎么不亡。

要是岳飞没有北伐,他发动的是清君侧,带岳家军讨伐秦桧,岳飞半路去世,他的儿子岳云带岳家军投降金军,南宋也要亡。

灭亡南明的不是清军,是那些投降清军的大明将领。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刘良佐、李成栋这些投降清军的降将,冲在攻打南明的第一线,才是南明灭亡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