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這個前提就錯了。明明是南宋形式比南明好太多了。

南宋什麼開局?趙構即位之初,河北大部分地區不僅還在宋軍手中,陝西河南山東荊湖更是都在宋廷控制下。而從靖康二年到建炎四年,宋軍在開封地區的潰兵被整頓起來之後,竟然在建炎元年就擊退了金軍主力的第三次進攻。而河北山西的義軍,在南宋朝廷見死不救的情形下,竟然還牽制了金軍主力一年多,而且在淪陷十年後還可以組織起幾十萬義軍。南宋從靖康二年到最終南渡,完全是趙構自己一步步作出來的。

南明什麼德行?開局的時候大順還在,張獻忠的大西還在,南明控制的也就是江南一隅之地。而且依靠的左良玉、江北四鎮之類的,早在崇禎年間就各種調不動。就這德行,還跟趙構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明清鼎革,到了順治十三年(1656 年),戶部尚書孫廷銓向順治皇帝彙報天下戶籍情況。順治問他,是否蒐集到了前明黃冊戶籍文件?孫廷銓苦笑着回答說,他蒐羅到一些府縣在崇禎十五年攢造的黃冊,裏面的戶口和數字,居然是原樣照抄洪武年的冊籍,一模一樣。這些官員連基本的戶籍調查都不做了,隨便複印了幾份老檔去應付差事。敷衍至此,可以想見崇禎後期,地方管理混亂已到了什麼地步。

更有趣的是,孫廷銓還找到一本黃冊,上面赫然寫着“崇禎二十四年”字樣。這說明地方官府已經懶得每十年造一次了,索性一次把未來幾期的都造完擱着,到了時間再交。孫將這種做法幽默地稱爲“遙度”。可惜那些官員“遙度”得還不夠長遠,大明到了崇禎十七年(1644 年)就亡了,這本崇禎二十四年造黃冊,變成了一件充滿諷刺意味的死亡物證。——《顯微鏡下的大明》 馬伯庸

爭論什麼正統、皇位、陰謀詭計都是虛的,對於一個王朝來說,錢和糧是一切的根本,是一切事物能夠正常運作的基石。後湖黃冊的興衰印證了明朝的衰敗。朱元璋時期,所有的黃冊質量都極高,紙張漿糊裱裝無不精心製作,保養良好的情況下,存放上百年都不成問題。而明朝中晚期的黃冊無不是垃圾,即使沒有任何人觸碰,用不了十年都會爛如碎渣。不知道有多少稅收,不知道有多少人口,不知道有多少兵馬,這就是明末的現狀。總有人以爲運氣好,有一個好皇帝,就能挽救。殊不知,真正的興衰已經從黃冊中看的清清楚楚了。


第一點,軍隊。當時靖康沒把大宋野戰軍全乾掉or逼降,西軍也好韓世忠也好,還有不少成建制的野戰部隊沒被幹掉。但是大明的野戰軍被一系列騷操作送的差不多了,死的死降的降,剩下一羣匪兵亂民打正兒八經野戰軍,就算人數差一百倍也沒用,一樣一觸即潰,

這也是爲啥南明時候戰鬥力最強的是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的部隊,因爲這些人不止吸收了大明的部分野戰部隊,並且就算流民打了那麼多年也是老兵了,有戰鬥力有組織度,而南明那堆皇帝手裏都是啥玩意呢,潰兵、土匪、爛透了的衛所兵,拿啥打?

第二點,財政。靖康時的宋朝財政出了問題,但是問題出在宋徽宗大搞享樂主義大搞面子工程,問題是自上而下的,但稅收系統沒爛透,基層官僚系統還沒爛透,江南巴蜀有造反的但是沒成氣候的,完顏構一路跑到揚州又跑到杭州,但是流亡小朝廷仍舊能收上來不少稅款糧食。有錢、有可戰之兵,就還能苟。

而南明就沒這待遇了,崇禎時官僚系統、稅收系統就自下而上早爛透了,江南兩廣這些最繁盛的地方並沒有提供強勁的賦稅糧草,到了南明,就更收不上來了,收不上來還得養手裏的一羣潰兵遊勇,只能放任軍隊搶自己百姓。要錢沒錢要能打的兵也沒有,自然就是帶清打哪兒哪兒沒,就曾經的農民軍還有點戰鬥力,多撐了會兒。

第三點,凝聚力。完顏構這個人再怎麼渣渣,但是血脈和繼承順序擺在那兒,就算栓條狗能讓大家都服它當皇帝,最少也能讓官僚系統放棄明面內鬥,做轉起來。

而南明…皇帝太子都掛了,繼承順序混亂,好幾個皇帝、監國搶正統,帶清還沒打過來自己先打成一鍋粥,把本來就沒幾個的兵和錢糧消耗一波,帶清來了,要點臉的臨危一死報君王,不要臉的直接水太涼當藩王。

第四點,民心。北宋末的時候,老百姓被宋朝禍害的還不夠,過的還不夠慘,徽宗豐享豫大烈火烹油的錦繡繁華才搞沒多久就被金軍教做人了,底下老百姓有反的但是沒赤地千里弄出好幾股橫掃幾省的農民軍,雖然也是遍地開花,但是沒幾個big bang。

而明末…天災配合三餉等一系列操作逼出李闖張獻忠一堆boss,南方也對接連加稅怨聲載道,一波波的流民、土匪、潰軍也把老百姓僅剩的忠君愛國之心折騰沒了,老百姓認你朝廷,結果你加稅就算了,特麼朝廷的軍隊搶錢搶糧殺人比農民軍和清軍還猛,我認你個鬼。

第五點,金清政策區別。金軍打下河北等地之後,壓根沒把漢人當人,連特麼奴隸都沒當,當的是牲口!還特麼不如牛羊的牲口。結果就是太行冒出來幾十萬“義軍”,金軍主力來了就進山,走了出來攻城搶錢殺官,還搞出岳飛等一系列從死人堆爬出來的高分將領去給南宋續命。

而帶清的政策,揚州嘉定等野蠻殘忍行徑有之,然而更多的威懾反抗者,目的是把頭鐵骨頭硬的物理超度,手動篩選錢文魁這種“識時務者”,而不是殺乾淨騰地方,戰略政策整體上緩和不少,最少漢人是奴才了,不是豬狗不如了……並且對士紳地主、剃頭的文官武將大量封官許願,一副剃了頭你還是人上人的樣子,加之有大元成例,拉一批打一批殺一批之下士大夫、武將階層反抗不大,加上明末朝廷、士紳、流寇、潰兵把百姓糟蹋太狠了,農民軍、潰兵、清兵幾遍下來把中間商也折騰差不多了,帶清延續明朝政策竟然收上來的錢比明朝自己收多不少,同時百姓負擔實際上比明末下降不少,底層百姓反抗也沒那麼激烈了。

當然上面幾點只是比較直接的幾點,比如人口大量增長,南方經濟作物又大量擠佔糧食作物導致土地兼併和人口壓力巨大,外貿商業繁盛但朝廷收不上商稅關稅,對皇權的認同持續下降,但限制或者反對皇權的新理論尚未建立,比如文官系統其實逐漸摸索到搞定皇帝的路子但是不那麼清晰並且權責不對等(文官系統、士族能通過各種手段行使部分皇權然而出了事有皇帝背鍋,並且極不穩定,比如皇帝能隨便殺高官換宰相但無法制定文官士人不支持的政策,就導致這些人更多的用這種權利去謀私而非謀公),士紳商人力量也沒成長到可以替代皇權形成資本主義的地步,綱常名教漸失人心但民族主義、人權覺醒等尚未成型,思想轉型期整體凝聚力處於局部低點(所謂心學乃亡國之學其實就是從這兒來的),等等等等。

總之這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是衆多因素導致的綜合結果,並且有主觀因素有客觀因素,有必然有偶然,很難明確的概括出一個具體的原因。同樣的事兒再做一遍結果可能不同,每個人對相關歷史的解讀也不盡相同,所以想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最好還是自己去查當時的史料,然後自己推測,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是你最能接受的。


第一點,南宋一開始就有正統無可置疑的皇位繼承人,可以將全部抵抗力量凝聚到一杆大旗下,迅速建立一個新的中央政府,單此一點,南明就比不了。實際上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南明如果有這麼一個皇位繼承人,形勢也會大爲不同,至少唐、桂正統之爭這種事就不會發生了。單說這事崇禎的責任還是最大的,早把太子放到南京去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出現。

第二點,南宋從剛建立起能打又忠心的將領就很多,更不要說還出了岳飛這樣的入列武廟的現象級軍事家。相比之下南明就差太多了,只出了個李定國和鄭成功,就這倆人也未能形成合力,李定國還是從義軍裏面出來的。

第三點也很重要,清軍入關時明朝能打的邊軍將領基本都已經在北邊降清了,北方本來用於防禦清軍、用鉅額軍費供養的這些軍人反而加入了清軍,如吳三桂的關寧軍等,還有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再加上洪承疇等一大批原明朝中央的文官。實際上入關佔領北京並開始南下的清軍是一支整合了滿洲八旗+明朝原邊軍+明朝原頂級文臣+明朝原中央軍政資源的混合力量去打明朝在南京的行政備份和南方戰力弱雞的二線明軍,而且這個備份還是四分五裂的,人才也都是些歪瓜裂棗,怎麼看都是必輸的局面。

這個形勢,能頂那麼長時間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南方的抵抗意志非常強烈,進行了相當大規模和長時間的地方抵抗,但這種碎片化、互相又矛盾重重的抵抗,在沒有一個正統的政權組織下是無法形成合力的,只能各自爲戰,被各個擊破。

只是可惜了李定國。


岳飛北伐把金軍打殘,金軍無力攻宋然後與南宋議和,爲南宋贏得二十年的喘息時間。

公元1141年紹興和議,二十年後,到公元1161年,金軍纔再次南下攻宋。

南明缺的就是岳飛,駐守襄陽一帶的岳飛,到了南明,換成了左良玉。

左良玉沒有發動北伐,他發動的是清君側,討伐首輔馬士英,雖然左良玉在討伐路上去世,但是他的兒子左夢庚帶餘部投降清軍,這樣的南明怎麼不亡。

要是岳飛沒有北伐,他發動的是清君側,帶岳家軍討伐秦檜,岳飛半路去世,他的兒子岳雲帶岳家軍投降金軍,南宋也要亡。

滅亡南明的不是清軍,是那些投降清軍的大明將領。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劉良佐、李成棟這些投降清軍的降將,衝在攻打南明的第一線,纔是南明滅亡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