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人文社科话题的问题下看到包含「人文学科研究需要有高的情商」,「或是研究人文学科能够培养情商」之类的论点的回答(不在此举例,各位可以自行同时搜索人文学科和情商两个关键词)。然而此中逻辑联系并未被解释。因此在此询问,这两者是否真的有联系?有的话,是怎样的联系?


跟你聊人文科学需要高情商的人,可能误解了人文科学的范畴。

比如,把人文社会科学误解为人文科学,即把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等都放进人文科学之中。(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等学科可能涉及与现实中的人交往、共情等,也许还能够与「需要高情商」扯上关系,但由于我本身不是这些学科的研究者,因此也不能妄下定论)

而实际上,人文科学从属于社会学科,它仅仅是社会科学的其中一个范畴,大致包括了文、史、哲,再广义一些才包括语言学、艺术学等。

而我们身边人文科学的大师,往往都是从一个研究缺口入手,比如研究某一种思想、某一个阶段的历史、某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直到最后将文、史、哲三者结合而成为「大家」。而要经历这个过程,独立进行哲学思考、挖掘史料、整合口述史、时刻把握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开展枯燥又漫长的理论创作的时间绝对多于出去与人打交道的时间。换句话说,他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实践、提高「情商」。

当然,也许有人把「高情商」与人文科学的研究者的课题数量和金额放在一起。你不出去应酬、拉关系,就很难拿到省级、市级那些课题。我不否认存在这样的状况,有些老师之间、老师和领导之间确实有这种课题上的交往,但如果以这个为衡量标准的话,实际上就异化了人文科学(尤其是狭隘一点指文、史、哲)的研究本身与研究者的关系。实际上,国家重大立项、社科基金立项的那些课题,基本上还是要拼研究者的真才实学和课题本身的研究价值的。

说这么多,只是想表达,人文科学研究,比起情商来说,更需要研究者静下心来,去积累,去思考,去写作。


其实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严密的逻辑思维,学人文地理,研究人类社会各要素相互联系,更是需要强大的理性思维而不是想当然……词藻再华丽描述再诱人,没有数据支撑,没有严密逻辑都是空谈,特别是伴随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一切数据分析都变成可能,用数据说话,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让人信服,说到这,你看知乎上的经济学,社会学大神们,哪个不是拿数据说话。

个人认为没有联系。


毫无联系
人文学科跟情商有关系?纯粹是扯谈。社会社会,情商高的早就去从政腐败,经商致富了。真正的人文大师都是个性傲立,不屈世俗的。

我情商高,研究刚被毙。。。。


人文地理和人际关系完全是两码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