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韩信帮谁谁就赢。而刘邦在得到韩信前,便已有萧何、张良、郦食其这样的大才辅佐了,他们助刘邦取沛县,占咸阳,攻陈留,也打过不少胜仗。说不定有这些人才在,即使无韩信,刘邦亦能出汉中,东击楚得天下,刘邦得天下后,功劳本前两位是萧何曹参,且韩信未与项羽正面对决过,只是联合了各诸侯兵力,方于垓下合歼项羽。


谁知道…战争时期军事和外交是相互影响的,韩信在北方的攻势对于刘邦的外交努力是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刘邦比项羽强在政治形象和行事风格,这对减少树敌多交朋友也有很大助力。

刘邦军事上倒是能和项羽耗。但韩信的作用在于正面战场之外的地方项羽一败涂地。如果没有韩信,也许就僵持住了,也许会形成一段时间的楚汉并存战国重来,也许刘邦年龄问题先完蛋了结果刘邦势力群龙无首分崩离析,也许项羽集团内部先出问题,这都说不准的。

补充:

别把历史必然性的经念歪了。什么都必然,那叫机械唯物主义。历史是偶然性必然性并存。必然性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变化、制度变化,当然这些也受偶然性干预。至于谁赢谁输,甚至哪个国家的兴亡,那是偶然。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问题是秦之前天下没有真正「合」过,如果刘项都没实现大一统,天知道封建制度能延续多久,会不会保持欧洲那样四分五裂的情况。


看历史,最忌讳走极端。

一开始大家特别喜欢项羽和韩信时,就把这二位捧成了神。

现在某些人开始矫正了,说刘邦也很厉害,于是就成了几乎众口一词的没有韩信刘邦照样一统天下。亦或者又是项羽这个菜逼,换谁都可以打得过。

但问题是,韩信真的要没那么有用,刘邦设大将军干嘛?类似郦商、曹参、周勃,甚至三秦之战后樊哙也成了将军,怎么在楚汉战争中不把这四位中的一个拉出去独当一面?或是攻灭一国去?是刘邦傻还是你们傻?

至于项羽厉不厉害的问题,这也要问刘邦,你看看史书中刘邦主动求和的次数多还是项羽主动求和的次数多,刘邦真要像现代人那么自信,他干嘛求和,他是脑子瓦特了吗?

历史之所以是历史,就在于很多事充满偶然性与未知性。

正如韩信未打西魏国时,刘邦三番五次的派人去求和,真以为这是刘邦在顾念和魏王豹的感情吗?

非不忍,实不能也。

但是谁能想到,被刘邦视为大敌的西魏国居然被韩信不到两个月就扫平了。然后你能说西魏国就是个菜逼,换谁都可以打下吗?

刘邦要真的对西魏国和魏王豹的了解如此失真,他还打什么天下,回家抱孩子去吧。

至于刘邦在荥阳守住了项羽的攻势,还说韩信也没来求援。可问题是,汉军不仅仅有韩信在北方牵制,还有彭越和卢绾在西楚腹地搞破坏,项羽有多少次是被后方影响而停止住攻势的你们真的不知道吗?

所以不要以为汉初八大异姓诸侯王比刘邦低一级,就真的以为刘邦能赢是历史必然,也不要以为刘邦就是绝对的天下第一。

刘邦是很强,这点我不否认,但是你非要说刘邦一开始就是必须肯定能一统天下,甚至没有一些得力干将的的支持也能一统天下,这就真的是扯淡了。

刘邦的能力贵在用人得当和赏罚分明上,正因为他本身没有那么强的业务能力,才会把某些权力完全交给某人,让那些专业的人将他们的能力得以最大化。同时也因为一开始刘邦并没有很多人想像的那么大的野心,才让刘邦敢于开出当时人无法想像的价位。

正如垓下之战前,刘邦给韩信和彭越开出了什么价格?

西楚九郡一半给韩信,一半给彭越。

虽然最后刘邦违约了,但那也是在胜利之后。如果垓下之战前,刘邦就像今天某些人说的,我一个人就能干倒项羽,那他还有机会赢吗?

总而言之一句话,历史之所以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历史,就在于那些人都参与了,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缺了一个,所造成的影响将是无法想像的。

就像史书中现在因为某些关键人物记录的丢失,导致很多历史事件已经串不起来了,你要是再否定部分关键人物的功绩,那就真的只能重写史书了。

最后就成了,我太祖高皇帝纵马扬鞭之时,诸侯皆俯首称臣,大汉遂立。整部历史,也就真成了某人的一枝独秀了。

其实后代史书中记载的某些开国皇帝确实已经有这种夸张的描述了,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后代一统天下的皇帝几乎都是个个天下第一。而像刘邦这样被敌人和自己人屡次踩脸的,几乎不复存在。

但即使这样,刘邦依然是后代大多数君主最为尊崇的皇帝,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身在某位的人才真正知道他们是怎么赢的。

刘邦没那么厉害,但刘邦也是真的厉害,这两句话其实并不矛盾。

同理项羽和韩信是真的很厉害,只不过棋差一招罢了,但不代表刘邦就能随随便便碾压他们二位。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神勇的背影千古无二,这种老板多牛啊。而刘邦呢,不过是沛县无赖,吃了一辈子狗肉,还和村里的寡妇拉扯不清。这种人也配和项羽相提并论?


他能得天下,不过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已。


可是,假如他们都来开公司的话,刘邦依然能白手起家,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项羽依然会遭遇破产。


区别老板的好赖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对员工的需求感同身受。在中国历史上,项羽和刘邦恰恰是坏老板和好老板的代言人。

员工的需求能否被满足,决定了他们的成败。

1

项羽是富二代。他是含著金汤匙出生的,从小就能入读贵族学校,即便楚国灭亡后家道衰落,他也还有个很牛的叔叔当监护人。


项羽跟随叔叔走南闯北,去咸阳见识过秦始皇的威严,结交过秦国官员司马欣,最后落户会稽,很快混成地头蛇。虽然家族没落,但他从来都在上层圈子里。


24 岁前的项羽受过委屈、吃过苦,但他从来都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也就是不接地气。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的努力所感动,却忽略了别人的欲望。


我们经常在综艺节目上看到某些富二代说:为了留学努力背单词,当服务生赚学费,冬天洗衣服手好冷……然后,他们被自己的心酸往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可他们的努力对很多人来说,只是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根本不值得拿来炫耀。


他们也特别不理解穷人的某些「怪癖」:不经常健身,不懂保持身材,为什么舍不得吃早餐……这些富二代永远活在自己的圈子中,从来不会对下层人民感同身受。


很不幸,项羽就是这类人。

2

秦末大乱,项羽「不接地气」的缺点,被无限放大。他是理想主义者,他想恢复周朝的统治方式。天下被封为 18 个诸侯国,每个诸侯国都能使用自己的文字,书写自己的历史,不必再屈从于皇帝的淫威。很美好的蓝图,对不对?


在项羽看来:「公司的前景是很好的,你们应该追求梦想,不要整天计较一点小钱,太俗了。」可在创业过程中,他是怎么做的呢?封自己为西楚霸王,把咸阳宫的财宝、美人都带回到彭城……升职、加薪、套现、迎娶白富美,他一个都没错过。


对立功的员工,他又舍不得封赏,把印信放在手中,边角都快磨平了也舍不得给人家,只有口头鼓励:「表现不错,好好干。」

所有的利益都被他收入囊中,员工们拼死拼活却只有死工资,日积月累,人心散了,队伍也不好带了。估计项羽麾下的人都在想:「这点工资,我很难帮您办事啊,拜拜了您嘞。」


于是,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

温伯陵

阅文出版社

¥17.99 会员免费


韩信的起点是暗渡陈仓吗?不,韩信的起点是下邑。

刘邦带著五十六万诸侯军被项羽在彭城杀得大败,老婆父亲被俘,还干出了丢弃孩子的损事。

刘邦问张良,项羽太厉害了,这都打不赢,怎么办。

张良说,你听过田忌赛马吗?

是的,汉军的整体战略就是田忌赛马,只不过对上楚军上等马的,不能用下等马,打仗毕竟不是赛马,这局输了,楚军的上等马便可以再去打你的其他马。

这个战略的关键,就是刘邦需要一群实力比项羽手下所有大将都强的二等马,换句话说,刘邦需要一群天下第二的将领。

九江王英布,辖区江西安徽,在楚军中时号称常冠军,说是天下第二不为过,他的辖区正好可以偷了江东。但是九江王已经不是那个天下第二的英布了,被龙且给收拾了。

游击队长彭越,建立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威胁项羽的彭城。彭越确实是天下第二,只输项羽,把项羽后方搅得一塌糊涂,项羽常常得亲自去揍他,但每次都让他跑了。

还有就是总参谋长韩信,韩信名义上是总司令,其实直到此时,还干得是总参谋长的活,跟著刘邦在一起,谁敢当总司令。但从此时开始,韩信带著一票人马,负责收拾诸侯国。韩信的军事统帅生涯也才真正开始。

刘邦听完,问道,那项羽这上马谁来扛。张良说,汉王你呀。

对,刘邦也是个天下第二,每每项羽离开,刘邦就能击破项羽大营。这还是在刘邦手底前十的小弟近一半跟了韩信,彭越英布分了三个,剩下的在陕西围困章邯了。

什么,章邯还没有下线?对,章邯活活得从主线变成了副线,也说明了刘邦手底人才济济。

所以,没有了韩信会怎样?刘邦仍然可以分兵围著章邯,仍然有英布牵制龙且,彭越在徐州游击,仍然会在郑州硬扛项羽。只是也许出击魏赵的可能变成了曹参,速胜变成了缓胜。但最终能不能打败项羽,取决于项羽这个天下第一,能不能吃掉刘邦这个天下第二。

项羽在郑州第一次大败刘邦,是断了他的粮道,刘邦逃了之后就没有下文了,难道是项羽善心大发,不西进?无非是打不动。后面又在郑州围了刘邦一次,刘邦又逃了,再后来就只剩两军对垒了,甚至这期间刘邦还分兵支援了彭越,说明再往后连断刘邦粮道都办不到了。

没有韩信,项羽最多也只能做到与刘邦隔著鸿沟对峙,而此时战争的中心郑州原来是谁的地盘,项羽的。

感情打了半天,项羽还没把刘邦推出自己的地盘。

这时候,就算曹参的北伐军完全啃不动魏赵,也不过是另外一次秦灭六国。你觉得这个剧本老了,那拿北周的剧本怎么样?要是曹参推了魏豹(大概率),好像还可以拿唐的剧本。

所以,没有韩信依然是刘邦胜。当然,韩信不厉害吗?汉王二年八月(高祖本纪说是三年)韩信分兵开始,四年初就搞定了齐国,形成了天下共击楚的战略态势,李云龙打平安都酝酿了三年,不厉害吗?

好像又把章邯给忘了,没有韩信,好像刘邦连章邯这关都过不了。真的吗?四月刘邦从咸阳就封南郑,八月就和章邯在宝鸡干了起来,章邯这新工作连试用期都没过,真不知道拿什么嬴。


本来不想亲自下场,不过部分回答有谬误,而其评论区中某人谬误更甚,一条条对一个人单对单的纠正实在不是我所善长的。

才疏学浅,或有谬误,欢迎斧正。

没有韩信,刘邦依旧有可能打败项羽,四六开吧,刘邦胜利占六成。

但如果认为没有韩信,刘邦一定能打败项羽那就是陷入了庸俗化的假唯物主义中。

蝴蝶效应听没听说过,蝴蝶都可以改变世界,何况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一个大活人没了,难道对胜负的结果全然没有影响!有时候历史人物的一个小念头就能改变历史走向,而历史人物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相互影响的。在乱世,历史人物的很多行为都是惊险的跳跃,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事实上,项羽取得天下的难度比刘邦低的多,冯友兰先生说,事功(也可以说功业不朽)不单单是个人得努力就能取得的[1],必须有才能、够努力、等到机会。

项羽能力大,偏偏遇到的对手刘邦比他还高明,所以他只好失败。我们看看《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时不利兮」,他毫无办法。有些庸才,偏偏成功,史册上很多,不胜枚举。

而刘邦的才能和努力不必多说,关键是有没有机会,答案是有的,《汉书》在《韩彭英卢吴传 》里借韩信之口说的很清楚。

项王意乌猝嗟,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上特匹夫之勇也。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姁姁,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亡不残灭,多怨百姓,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而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于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亡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户知之。王失职之蜀,民亡不恨者。

但是韩信不说,刘邦和项羽的优劣依旧在那里,韩信不说,刘邦也不会甘心安分的在巴蜀当王。刘邦在当年宛城灭秦的时候就有「城邑封功臣」的记录了,甚至在丰沛时就被周市以「城邑封功臣」丢掉了丰邑,其实在陈胜时代就有很多人如此操作,但是他们能封不能用,将领占领一地之后就不听指挥了,坐观成败了。在陈胜时代代表人物是武臣、韩广,楚汉争霸是英布、韩信,刘邦时代是卢绾、彭越,项羽未必不是借鉴于陈胜时代,所以不敢放权。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

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宁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汉二年,齐王田荣畔楚,项王往击齐,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韩信因自立为齐王。……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燕王寤,乃诈论它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而刘邦就是使用各种手段,恩威并使,才能使天下武勇为他所用。而韩信列举的其他条件,就是韩信不说,现实依旧是这个情况,韩王信也会说。

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

综上所述,没有韩信,刘邦依旧大概率能还定三秦。当刘邦在巴蜀时,汉得天下的概率是很低的,一旦跳跃到还定三秦,几率大增。但如果此时项羽先攻关中而不攻齐,刘邦依旧难得天下,但是项羽判断错误。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而刘邦之后轻取彭城,就依旧昭示著,楚汉之间大势逆转了,虽然有彭城之败,可项羽终究难以跨越河南地攻击汉国本土。所以在《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中刘邦说只要英布牵制项羽一阵时间,自己必定能取得天下。有所夸张,大致属实。

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

而当时历史人物的选择,更昭示楚汉之间的优劣,英布且不提,

张耳败走,念诸侯无可归者,曰:「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彊,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虽彊,后必属汉。」故耳走汉。

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

从汉者众,降楚者少,背汉的魏赵燕等国多是观望。所以刘邦开始分兵了,来加快取胜。上次刘邦分兵,在灭秦的时候,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攻击峣下军在刘邦手里只剩两万人了,一部分在占领得到秦地,一部分如郦商攻击其他地区。

如果汉军真没有机会,怎么会分军韩信,攻击本来坐观成败的魏赵燕齐。刘邦自己在荥阳、成皋一线死磕,早就退守函谷关了。虽然在主要战场刘邦打很惨烈,一度动摇求和,还差点出了昏招,封六国后人为王。汉军打的艰难一是战场离西楚本土更近,后勤补兵路线长,二是韩信等人一旦攻下一国就会屯兵观望一阵,好处到手才继续前进。按照秦汉法律」失期当斩「,韩彭早该死了。

并且西楚方项羽更难受,一度想要同意求和,最后还真谈和了。事实上项羽兵力捉襟见肘,钟离眛龙且未必是废物,如果给他们足够的兵力,重用钟离眛而不是曹咎或许也能和刘邦相持,然后项羽去专心解决彭越、英布。

没有韩信刘邦依旧有其他将领,但未必不会那么顺利,韩信观望,刘邦还可以夺兵,因为韩信的权力来自刘邦的授予,根基不牢,如果是曹参等人,打下一国时,如同后期的卢绾一样观望成败,刘邦夺兵就不会那么顺利了。韩信属于先上车后补票,对军功是最上心的,甚至因此迫害同事,但刘邦老班底积极性相对较差,功高之后更难处置。不过要是他们一直保持忠心,有条件就支持刘邦,打下赵国不观望,刘邦就不会有荥阳成皋之围、固陵之困,胜利的进度会更快些,但是人性一般是经不住权力的考验的,卢绾已经做出了表率,当然能不能打下魏赵也不好说。

综上,所以我说没有韩信,刘邦大约有六成的可能打败项羽。

哪怕韩信存在,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依旧有数次危险,荥阳成皋之围、广武之射,如果历史再重来一次,哪怕刘邦带著记忆重新穿越回楚汉战争时期,能取得天下依旧是很困难的,风险大增。广武涧项羽射的箭偏一下,刘邦中箭而死,汉政权一切成空。

不管怎么假设,韩信的功绩依旧是不容抹杀的,历史让刘邦选择了韩信,而韩信就是有大功绩。其实秦到汉是一次危险的政治跳跃,一招不甚,历史进程可能就被打断,中国回到两周分裂时期,甚至随著各国文化继续发展,汉民族可能最终异化成十来个民族,中国不再具有治乱循环的惯性,反而东西南北分裂。

————————————————————————————————————————

算了,不驳了,多说几句吧,秦国不是唯才是举,是尚功。异姓王是不能和中央集权的政体接驳的,属于地方割据势力了,中国在农业社会也没有议会制的可能。项羽、韩信政治手段还是有的,不过是差刘邦一筹而已,而军事能力远胜刘邦,可惜胜负比的是集团间的综合对决,而不是真空条件下的,1V1或者多v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历史就是实践下的结果。刘邦的功业远胜项羽、韩信,推动了历史进程,完成了秦汉间政治跳跃,得天下、守天下、治天下皆付出心血良多。

参考

  1. ^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历史上最成功的人是历朝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决不会成功。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冯友兰随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