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這方面的一些東西,史料。如果有什麼專業書籍可以推薦下!


首先,東南亞地理範圍按照標準定義,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共11個國家。這是題目所說的範圍。

那麼,在這十一個國家裡,涉及明朝通過土司羈縻、實際佔領的方式經營過的,有越南、寮國、泰國、緬甸四個,通過冊封授官設制的方式打交道的是印度尼西亞,通過冊封藩屬國方式進行的有菲律賓、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進行過交流的則包括以上全部,另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設立過軍事基地性質的官廠。下面拆開了一個國家一個國家說一下他們和明朝的交往歷史。

1、越南

越南是和明朝交流最為頻繁的東南亞國家(幾乎沒有之一)。那時候的越南,北邊是安南,南邊是占城,另有個別地區在當時屬於明朝直接管理。

明朝建立的洪武元年,越南是陳朝裕宗陳日煃在位。洪武二年朱元璋宣諭四海,高麗、日本、琉球、安南、占城、呂宋等各個國家,五月遣使冊封陳日煃為安南國王,十二月冊封阿答阿者為占城國王,這年年底,占城、安南雙雙前來入貢,明朝對於二者的宗主關係確立。

建文二年,陳朝權臣胡季犛廢陳少帝自立,建立了越南胡朝,而明朝正值靖難之役,無暇南顧。六年之後,騰出手來的永樂大帝就開始解決越南問題,滅安南國,將安南按照內地例,設交阯布政司,下轄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一縣,又置交阯都司,轄四所十四衛。但是越南此起彼伏的反抗一直持續,成為明朝的噩夢之一。宣德三年,明朝詔廢交阯三司,三年後又冊封在當地反明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黎利為安南國王。至此,越南北部又恢復為宗主國附庸關係。

嘉靖六年,黎朝權臣莫登庸篡奪帝位建立安南莫朝,越南進入南北朝時期。嘉靖十九年,明朝陳兵十萬於鎮南關,征討莫朝,莫登庸自縛請降,明朝詔設安南都統使司,封莫登庸為安南都統使,軼從二品,世襲,安南法理上成了內屬明朝的自治單位。萬曆二十年,越南黎朝攻佔莫朝都城升龍,莫朝實際滅亡,但是莫朝殘餘勢力仍盤踞越南北部的諒山、高平一帶,一直持續到南明永曆三十一年也就是清康熙十六年。其間,在明朝滅亡之後,南明勢力仍然保持了對莫朝的宗主宣稱,而在南明江河日下之時,還有明朝勢力撤入越南,上演了一出波及南明、清、越南黎朝、越南莫朝兩國四方的大戲。

占城因為在陸地上隔著安南,所以與明朝的交流要少的多。洪武三年,朱元璋遣使頒科舉詔於占城,也就是說,那邊的讀書人可以來明朝參加科舉(如果考得中的話)。占城國的歷史,就是被北邊的安南國不斷南侵的歷史,明朝這邊從一開始就有「安南與占城構兵,天子遣使諭解」的事,這還是洪武三年的事,而占城最後一次進貢明朝,是在嘉靖二十二年,從那之後,占城基本就成了安南的自留地。

永樂元年,安南胡朝太上皇胡季犛攻佔了占城首都,但是天道有常,五年之後明朝南下滅安南,占城也在明朝要求下揮師北伐,奪回了一部分土地,但是有一部分地方也被明朝先期佔領,並設置了升華府。那時候占城和明朝的關係非常好,鄭和等人下西洋,多次都是抵達占城休整,雙方賓客往來,書寫了中國對外交往的美好篇章

2、寮國

寮國是東南亞地區唯一的內陸國,寮國在元朝的時候曾被元朝佔領,設立了老告總管府,也就是現在的琅勃拉邦。寮國在《明史·外國傳》里是找不到的,因為它在《土司傳》——寮國軍民宣慰使司。

寮國在永樂、宣德、景泰、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都有和明朝聯繫,最後一次進貢是萬曆四十一年。寮國宣慰司長期是安南的侵略對象之一,明朝多次責備安南。嘉靖準備征安南的時候,寮國還是計劃中的一路偏師,準備徵調寮國、八百、車裡、孟艮四家兵馬,從側翼攻擊安南。

3、柬埔寨

明朝那時候,柬埔寨還叫真臘。洪武三年,明朝遣使臣郭徵等詔諭真臘,次年,真臘國王遣使進貢,然後和明朝保持密切的貢使往來一直到景泰年間。然後就沒了。

明朝和真臘還有一個外交小故事。

當年明朝派人出使真臘,結果有三個兵不知道是怕死在那邊還是怎麼,半道上跑了,使臣找來找去找不著,又怕回去被朱棣給燉了,於是施壓真臘國王。真臘國王死的心都有了:你找不著我就能找著?但最後還是想了個辦法——從真臘逮三個人代替那仨逃兵,回國了。然後朱棣知道這事了,倒是沒發雷霆之怒,反而很和諧地處理了這事:中國人自己跑了,和他們真臘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讓他們賠償呢?再說了,他們的話和咱們的也不一樣,風俗習慣也不一樣,我咋用他們呢?於是給這仨倒霉鬼發放了衣服和盤纏,送回去了。

當年某國借口一名士兵失蹤,搞的中國雞犬不寧好幾年;這明朝一次丟了仨,也沒見如何,啥叫大國風範?!(戰術後仰)

4、泰國

泰國在當時叫暹羅。當時泰國北部的清邁、清萊,被明朝沿用了元朝的制度,羈縻設置了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永樂年間又拆分出了八百者乃軍民宣慰使司。

暹羅和明朝關係不錯,洪武三年朱元璋遣使招諭其國,那時候他們還叫暹羅斛國。暹羅斛國國王在洪武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連續五年入貢,給明朝送來了大象、烏龜、黑熊、白猿、暹羅地圖等物件。洪武十年,這國家的太子親自來入貢,朱元璋很高興,派人送去一顆印,「暹羅國王之印」,從那之後,他們就叫暹羅了。

暹羅國在明朝中後期有一次很露臉的出現是在壬辰倭亂的時候。那年他們給大明萬曆皇帝上書,說要派水師攻打日本,明朝說你別添亂,這事就寢了。湊巧,趕上劉綎打緬甸,路上招募了不少暹羅兵,然後又給帶到朝鮮去了——所以,暹羅也是壬辰倭亂的參與者之一。

暹羅最後一次進貢明朝,是在崇禎十六年。此後在南明的時候,仍然保持了很強的存在感,岷王朱禋氵純之子朱雍□最後就退入了暹羅,不知道有沒有後人在那邊。另外,暹羅當年還準備率部響應李定國,合兵對付清朝,結果在半路上接到了李定國病死景線的消息,於是大哭而去。

5、緬甸

今天的緬甸,在明朝的時候還是一盤散沙。明朝對此實行的是冊封設立羈縻行政區的方式,所以他在《明史》的位置是《土司傳》。大抵而言,今天的緬甸北部,克欽邦東部的邁立開江以東到恩梅開江之間,是里麻長官司,恩梅開江到高黎貢山之間屬於麗江軍民府,克欽邦西部和實皆省是孟養軍民宣慰使司;撣邦以薩爾溫江為界,東邊是孟艮御夷府,西邊是木邦軍民宣慰使司;曼德勒、馬圭所在的緬甸中部,是緬甸軍民宣慰使司;勃固、仰光的印度洋沿海一帶是明朝設立的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稍微往北的東吁附近,介於緬甸司、大古剌司之間的,是底兀剌軍民宣慰使司;而底馬撒軍民宣慰使司有爭議,譚其驤地圖冊定位在馬來半島的毛淡棉附近,但是據考古發現,這個宣慰司有可能不在這兒,而是在印度的阿薩姆地區。

大致就是這樣。

明朝和緬甸的戰爭網上說的很多,但是有一個誤區很多人都進了坑:和明朝在萬曆年間在雲南掐架的那個緬甸,實際上是在統一了緬甸中、南部之後的底兀剌宣慰司,而原來的「緬甸」宣慰司,其實是被南邊這個給滅了的倒霉鬼。前邊的這個被稱為東吁王朝,後邊的叫阿瓦王朝,咱們總是拿著類似於明清繼承關係來琢磨,實際上人類似於南北朝或者是東晉與十六國。而被曲老師吹爆的麓川王朝,實際上是滇西的一個政權,只不過是介於中緬邊境,所以理論上並不能算緬甸的。

6、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當時還一群小邦國,其中有個叫急蘭丹的就是今天的吉蘭丹,這個在永樂年間曾和明朝關係不錯,永樂九年遣使入貢,第二年鄭和也去他們那兒進行了友好訪問。

當然,這堆小邦和明朝關係比較近的是彭亨。洪武十一年,彭亨國王麻哈剌惹答饒遣使入貢,在永樂九年、十年、十二年、十四年,都與明朝有往來,在萬曆年間明朝還知道有彭亨的存在。

7、新加坡

新加坡當時是柔佛,挨著彭亨。在永樂時期柔佛還不是啥出名的國家,甚至可能都沒有政權,所以鄭和遍歷西洋,「無柔佛名」。到了萬曆年間,這個名字才出現,「其酋好構兵,鄰國丁機宜、彭亨屢被其患」,而且這個時候柔佛已經是南洋華人重要聚集地了,因為這裡是重要的商貿之城——華人販他國者多就之貿易,時或邀至其國。

8、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最被現代人津津樂道的,是位於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南蘇門答臘省的舊港宣慰司。永樂五年,也就是明朝出兵安南的同年,設置了舊港宣慰司,以南洋舊港地區華人領袖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永樂二十二年,舊港宣慰使施進卿去世,其子施濟孫請襲,朱棣派鄭和去宣旨任命施濟孫為新一任舊港宣慰使。很多人都說這只是明朝的YY,明朝沒有任何管轄此地區的具體舉措。那這就是見仁見智了,畢竟琉球國《歷代寶卷》記的最後一封關於舊港宣慰司的國書,是正統五年雙方商貿來往時候留下的,也就是說,此時舊港宣慰司的名號在還存在於南洋。更多的是個名號,要是只懸掛一個「施」字招牌,亦或者什麼其他王國,保不齊半道上就被人劫了,去琉球呂宋安南占城等國貿易往來的時候也不一定好使,宰客也說不準。但如果掛著「大明舊港宣慰使 施」呢?國字頭的,甚至於比安南國王、琉球國王還近——畢竟你是外藩,而我是內職。這個面子還是會有的。

第二處說的比較多的就是爪哇,說某事某事給忘了的時候往往就到爪哇國去了,爪哇,元朝的時候帶人去砸過場子,但是輸了——這也是元朝武德含金量不如宋的證據之一,你看人大宋在澶淵就打了大勝仗。明朝的時候,爪哇入貢比較多,交流也多。洪武二年,明太祖遣使以即位詔諭其國。

當時爪哇國有東王、西王(不是太平天國那種),這倆打來打去,正碰到鄭和帶著友好的使者們登岸,西王的部下也是豬油蒙了心腦子勾了芡,居然帶人上去砍死了明朝一百七十人,西王當時就嚇懵了,趕緊謝罪。永樂聽了直嘬牙花子:殺了人你得賠錢,殺了一百七十個,你就賠黃金六萬兩吧!

可惡的西王湊了三年,湊出來一萬兩,鄭和過去收租,一看只有一萬兩,說你這不像話啊,跟我走一趟吧!到了北京,禮部也不含糊:哎?欠錢不還?我希望你喜歡順天府的地牢,因為你會在那裡度過餘生!永樂滿臉黑線:朕操,你們別鬧行嗎,咱是天朝上國,不是小流氓知道嗎?!朕罰款區區六萬兩是為了讓他知道自己的錯,我難道真缺這些錢嗎?!(崇禎:皇爺爺你不要我要!)

第三處就是蘇門答臘。蘇門答臘有明朝的一個軍事基地——蘇門答臘官廠,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後勤基地之一。下西洋的時候,那可是幾百條船上萬號人,這人吃馬嚼的,開開門的挑費二十多億,還有船隻的維修保養,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地點,於是明朝就在海外設立了四個官廠,分別是滿剌加、蘇門答臘、古里、忽魯謨斯。

官廠啥樣呢?

擺柵城垣,立四門更鼓樓,晚上巡邏警戒,城垣里又設立重柵小城,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在這些倉庫里存貯,以備隨時之用。

其中,滿剌加官廠就在印度尼西亞。

9、汶萊

汶萊當時叫浡泥國。洪武三年八月,明太祖命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出使浡泥。這國家和明朝關係非常棒,棒到他們國王親自來中國朝貢然後死在中國然後葬在中國,不回去了。浡泥麻那惹加那國王墓在南京市雨花台區安德門外石子崗烏龜山南麓,是中國現存僅有的兩處國外國王墓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樂六年,浡泥國國王攜王室、陪臣,共計150多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同年10月病故南京城,年僅28歲。明成祖朱棣遵其「希望體魄托葬中華」的遺願,以禮葬王侯的儀式埋葬,謚恭順王,建祠祭祀,並以西南夷人身份入籍中國墳戶,世代為之守墓。

浡泥國王墓,2012年11月南京浡泥國王墓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根據日程,2015年完成準備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遺大會審議。2019年9月8日,汶萊公主瑪斯娜為浡泥國王歷史陳列館揭牌。

10、菲律賓

菲律賓當時兩個主要國家,北邊的叫呂宋,南邊的叫蘇祿。

呂宋雖然離著中國很近,但實際上交往並不多。洪武二年、三年的時候明朝滿世界撒使者,但是呂宋一直到洪武五年才遣使入貢,而且在永樂八年之後就不來了。

然而這並不代表明朝和他們的故事就沒了,實際上呂宋和明朝之間的故事很多,比如華人在那邊幫著打仗,比如華人過去搶地盤,比如大財迷萬曆聽說那邊有銀礦之後想要遠征呂宋,比如國姓爺當年想征服呂宋以反攻大陸……當然,最出名也是最彰顯明朝實力的,則是呂宋撤僑事件。

公元1594年1月6日,一批武裝的中國帆船抵達馬尼拉,率隊的是7名中國官員,他們自稱來自中國福建漳州。西班牙人在記錄中宣稱,這7名中國官員級別很高,不是總督就是縣令。

1594年3月24日,臨時總督路易斯在給西班牙國王的信中寫道:

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馬尼拉這裡的10000華人中的一半,乘坐他們本國派來的船隻回國。目前已經有3000華人上船了。我們還會盡量往船上塞華人。

為了威嚇西班牙人,連三大征都搬出來了:如日本諸島犯我屬國,朝廷三遣吏兵屠釜山,恢復朝鮮,還直其王,以守宗廟;鬼方楊酋不畏王章,奪父、賊弟、棄妻,擅殺其民,南檄吏士驅兵進縛,千里之國夷宗翦土,鞠為茂草:非爾等所耳而目之者乎?

三大征都搬出來了,也算可以了。

蘇祿就有趣了。

還記得前面說的中國現存僅有的兩處國外國王墓嗎?一個就是前文所說的南京浡泥國王墓,還有一個,就是這個蘇祿國王墓,在山東德(dei)州。

永樂十五年,跟著鄭和來北京朝貢的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刺在回家的路上病死在山東dei州,他的兒子仰慕大明,就上奏說不準備回去了,讓弟弟回去當國王吧,我就在這兒陪著爸爸了。於是,山東dei州的這個蘇祿國王墓邊上還有一個村,是外國王爺的後裔守陵人。

11、東帝汶

那時候叫古里地悶,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時候去過。


東南亞是一個現代的整體性地域概念,在古代,中國人探索東南亞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海路和陸路,這樣就形成明顯的海陸認知差異。

陸路,主要是從雲南出發,沿著金沙江、瀾滄江、元江三條孔道,進入西南的緬甸、印度東北,南方的蘭納(八百)、寮國,東南交趾。緬甸地區的阿瓦、白古等國,泰國北部蘭納國,以及寮國,基本上都是通過雲南和中國溝通來往。所以元明兩朝時期,將這塊與中國接壤的地區視同雲南土司,設置了大量的宣慰司、長官司等土司衙門。但是實際上,由於氣候、地理、經濟等因素的限制,中原王朝大規模移民大多最遠只能在騰衝一帶活躍,騰衝以外的土司地區被稱為「外夷衙門」。

海陸,從廣東、福建等地前往東南亞,而東南亞沿海國家也主要從海陸前往中國,如早柬埔寨、暹羅、占婆、蘇祿、呂宋、爪哇馬來諸國,這些國家無一例外被明朝視為「國」。除非永樂宣德時期的下西洋活動,明朝官方是懶得下海的,主動遣使也遠遠少於外國來朝。

經營管理肯定是有的,土司承襲、勘驗,設立驛站,徵收稅例金銀、維持穩定的互通關係,保護邊疆安寧。這是最有效且代價小的管理方式。


眾所周知,明清時代,與中國聯繫最緊密的附屬國無疑是朝鮮與琉球。因此,這兩個國家留下了大量對研究明清歷史有極高價值的史料,比如琉球王府編纂的《歷代寶案》。

那麼,為什麼我要著重的介紹這本書呢?原因也很簡單,這是琉球王府500年來歷代留存的外交文書的合集。

可以說,《歷代寶案》是琉球與中國、朝鮮、東南亞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的一手史料。

而從書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琉球王國與東南亞各國互通使節之時,無論是琉球發出去的國書,還是收到的,使用的都是漢字:

1463年,明英宗天順七年,琉球發往滿剌加國國書

另外,從這道國書我們能很直接的看出,琉球派出的使團,從正使吳實堅,到兩位通事(翻譯),都是華人。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專門從福建一帶挑選了「閩人三十六姓」,令他們移居琉球,教授琉球國造船技術並擔任翻譯。這不,中國移民的作用很快就凸顯了出來。

而最經典的一份國書,我認為是宣德三年(1428年)的這一件(為了讓大家看清楚,我就不截原書了):

首先,這份國書的發出者是琉球國國相懷機,接收者為「舊港管事官閣下」,也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舊港宣慰司的領導。

而值得說的地方,從開頭就有,懷機在這裡用的敬語是「端肅奉書」。

在1370年,明朝甫一開國,明太祖朱元璋就對國內的書信用於進行了變革。朱元璋認為像是「頓首」、「再拜」、「百拜」這些詞「皆非實禮」。從此之後,但凡致書於尊者,皆稱「端肅奉書」,答則稱「端肅奉復」。

可見,琉球國與東南亞諸國間的交往,也遵循著明朝制定的書信用語格式。

另外,在提及護送漂流民等具體事務的時候,無論是琉球還是東南亞諸國,使用的都是明朝年號標明具體時間。

數百年來,琉球國能夠使用明朝的漢字、年號、書信用語,暢通無阻的與東南亞諸國進行外交和貿易,足以證明明朝在東南亞的影響。

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向安南、暹羅、爪哇、琉球、日本諸國發布了自己的即位詔書:

「太祖高皇帝時,諸番國遣使來朝,一皆遇之以誠。其以土物來市易者,悉聽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誤干憲條,皆寬宥之以懷遠人。今四海一家,正當廣示無外。」

有趣的是,此後琉球王府發出的國書,在請求東南亞乃至朝鮮厚待琉球商團時,常常會提到明成祖的這道聖旨中「四海一家」之語:

洪熙元年(1425),琉球致暹羅(泰國)國書

宣德三年(1428),琉球致舊港國書

有朋友或許會說,光看琉球本國收錄的文書,是否不太準確?那我們來看看《朝鮮王朝實錄》中的琉球國書,照樣可以見到「四海一家」

大明皇帝的理念,就這樣通行於東亞及東南亞世界之中。


謝邀

答案是有

馬歡《瀛涯勝覽》

「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其國王亦自採辦方物,挈妻子帶領頭目駕船跟隨寶船赴闕進貢。」

這是正兒八經地在一個屬國設立官倉作為前往東南亞各地做官船貿易的集散地,算作明朝官家在東南亞的經營是肯定沒有問題的

再往寬點說,如果是受明朝政府承認的商人,至少隆慶開關後那些拿著船引往來東南亞各個貿易都市的華人社區的海商,也可以算明朝在東南亞的經營,具體可以去讀《東西洋考》。反正我從來沒有聽說不能在其他國家的土地上搞經營這種怪話的,不然外商社區這種怎麼算?跨國公司怎麼算?

只會張口「實控」閉口「實控」的明朝PTSD就不要來這個回答下面復讀尬杠了,勿謂言之不預

以上

—————————以下內容已無關問題,可勿看——————————————

就知道這種話題會引來碰瓷的,碰瓷的大概套路我也猜得到,無非就是看不懂回答,只盯著「屬國」兩個字當噴點然後反覆迫真類比嚼爛梗的小鬼罷了

然而可惜的是,不管這些屬國自己如何自嗨,如何cos大明的外交模式和周邊的國家交往,這跟他們接受朝貢關係,向大明稱臣受封的事實時一點也不衝突

有些人之所以覺得朝貢可笑,核心原因還是這塊的閱讀量太少,不了解近代早期是怎樣一種模糊且錯綜複雜的state systems,不知道這種用Tributary States強化自己統治合法性的做法,遠遠不是大明一個孤例。

就拿很多帶清粉津津樂道的所謂「法理」來說,向克里米亞韃靼納貢的帶俄羅斯,向Porte納貢的波立聯盟、威尼斯和哈布斯堡,從法理角度上都可以稱之為奧斯曼的「屬國」呢

不服嗎,不服就把那些屬國身份的外交文書全部撕毀唄

當然,法理是一回事,實際是另一回事。但U1S1,綜合法理、政治影響力、軍事干預能力和經濟上的重要性,說明朝早期的馬六甲是明朝的屬國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所以拿什麼巴鐵關係來這裡強行尷尬迫真論證的明黑小鬼,只能說好走不送了


答案是肯定的——有!

1、交趾(1407年——1428年,存在21年)

明朝一度收復,設郡縣、置交趾布政司。雖然時間短,但不是沒有。如果非要說明朝沒有在東南亞經營,那麼首先請重新定義東南亞,並將越南開除出東南亞的行列。

2、舊港宣慰司(1407年——1470年,存在63年)

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有過一點,時間也短。

有人拿三佛齊說事,那就捋一捋怎麼回事。

其實三佛齊早在洪武三十年就被滅國了。 當時旅居三佛齊舊港的華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王。 這時的新三佛齊王朝其實已經是華人國家。

永樂三年,成祖派梁道明的同鄉監察御史譚勝受和千戶楊信帶敕書前往招安;梁道明和部下鄭伯可一同回國,留下副手施進卿帶領眾軍民。而梁道明受招安後回到了老家,沒再回去。

永樂五年,鄭和從非洲返航,遭遇海盜襲擊,施進卿請鄭和協助,鄭和大破海盜陳祖義,押回京師受戮。同年,施進卿派女婿往京朝貢,明成祖詔命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

宣慰使是明清命名西南海少數地區土司世襲官職,儘管宣慰使有朝貢、按年繳納定額賦稅、戰時聽供徵調的責任,但仍屬於標準的羈縻。

但不管怎麼說,從永樂五年開始,施進卿成為明朝的官員。

說明朝經營過巨港,有2個標誌。

1、實際利用:鄭和船隊到達舊港,進行了物資補養、船質檢查和修補的工作。 當地記載 : 「中國明朝皇帝的艦隊停泊了一個月,以休整船舶。 」這說明明朝自己不假他人之手在巨港至少有經營過一個軍港區。

2:對行政長官人選決定性干預:施進卿死後,舊港宣慰使繼承權發生爭執。施二姐根據施進卿「本人死,位不傳子」 的遺囑,實際控制著舊港宣慰使的行政許可權。施濟孫為了搶奪權利,派丘彥成到朝廷請封。鄭和船隊到達舊港後,了解了事情真相,沒有封施濟孫為舊港宣慰使,而是改封施二姐為舊港宣慰使, 「是其女施二姐為王,一切賞罪黜陟皆從其制」。

停止下西洋後,明朝對巨港的經營自然停止了。而由於沒有了祖國的支持,人單力薄的施家也在成化六年被滅。

最後,說明朝對東南亞的經營,地方小、時間少、力度弱,都是成立的。但說沒有,肯定是胡說八道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