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里的大部分项目只是机械地进行电算,建模、输数据、校核结果,时间久了会很枯燥,也并没有很多体现「结构师」价值的环节,可能对整体结构的受力状况也并不是很清楚,就可以输出整套施工图了。

但我们也不乏看到很多优秀的总工,可以进行复杂的超限结构设计,关于边缘约束的选取、构件的设计,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如果日复一日地完成设计院的常规工作,除了对软体的操作越来越熟练以外,并不觉得自己在这些能力上会得到多大训练。

那么那些优秀的总工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一般的民用设计院结构就是在重复劳动,如同工业革命前夕的手工劳作著。大部分,不要抬杠。你要做一个技艺求道人也是不错的选择,难免枯燥些。

修行总是枯燥。

悟道也是刹那间。时代总需要祭品才能激燃革新之火。见证,或许涅槃。如先驱的无畏,似蝼蚁之行。


看书
途径:把书看厚再看薄最后忘记。看厚不容易,这是一个长见识开阔眼界的过程,看看理论,看看各种结构处理手法,想想为什么这样处理,让你做你会如何考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凡事要主动,主动的设计研究,不要等具体项目实践长本事,没做过桁架,那就自己先做呗,强度、刚度、稳定性、节点构造合理性这些评判标准你应该知道,用结构的思维考虑这些问题,那么书读厚就没问题。下来就是读薄的问题了,读薄就要总结、归纳,回归到最基本最基础的问题,然后记住关键的一些数据范围,比如说桁架合理经济的跨高比,这些在你长了见识之后自然就有数了。这时你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结构师。要想成为大师,至少得到你忘了这些东西的时候,那时可能你也是个哲学家。上面这只是技术层面。任何大师也得有人捧著,你的为人处事、性格等同样重要,不是说让你阿谀奉承甚至违背法律道德,起码你要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真话,否则你可能死在成为技术牛人而不是结构大师的路上。
反复改 反复改………………
坑爹的审图制度决定了你的任何创新,如果那些保守的规范和不思进取的老同志理解不了或者不敢接受的话,你的创新就没有任何意义。
理论+实践

结构概念的学习是很重要的,道理其实很浅显,但应用于具体的工程,就要看你的水平了

工程很重要,每个项目都是新的项目,做大高层,还是做大公建,抑或是工业建筑,经验在于通过实践积累,接触项目的平台决定你的高度
其实就是被虐出来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