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知识结构等方面都不同

就个人(人文社科出身)跟理工科同学打交道的经验举几个例子吧

1.人文社科出身的人往往很注重辩证思维,理工科出身的人容易将问题绝对化。

原因相当简单,人文社科的很多问题的回答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很多人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形成了XX学派。

理工科则不太相同,高中阶段,理工科的问题往往是答案唯一的。而且其理论也只有通过实验验证或科学的证明方式证明后才会被广泛接受。

2.知识结构真的不同

当我的理工科同学无意之中说「像北京这样年降水量不超过200mm的地区...」的时候我真的想说「兄弟,不懂就别瞎说好吗,这么说出去丢人的。」

3.人文社科出身的人注重语言的严谨性,理工科出身的人注重语言的实效性

这意味著,人文社科出身的人说话往往比较谨慎,会用「一定程度上」「可能」「客观上」「我个人认为」「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辞汇来表明我接下来说的内容可能会冲击你的固有印象,可是理工科出身的人往往会忽视这些表示程度或角度的很重要的修饰词。比方说:

「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人文社科出身的人可能会觉得这话没问题

理工科出身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这话有问题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理工科出身的人也可能会感觉这话没问题,这也正常,因为这个观点在高中/大学必修课教材上都出现过。但这只是个例子,用于说明两种人的语言习惯有所差别,而这有时候会造成沟通障碍。

如果让理工科同学独立复述列强侵略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关系,恐怕会有不少同学漏掉「客观上」三个字,而这三个字却恰恰代表了说话人的立场是反对列强的,这就是修饰词的作用和语言习惯的差异。


任何学科都分为四种:

1.教科书版本,没有任何兴趣可言,简单粗暴,最后还会变成答题模板。

2.科普书版本,如「十万个为什么」「历史上的今天」这种,也包括一些广播电视节目,有点意思,但国内许多成年人不去看。

3.专业版本,这个在基础阶段和教科书接近,高阶可就不一样了。举个例子:很多人单凭刷希尔贝克,能卡到大学的哲学系基础或者通选课水平,但遇到真正的专业哲学,如阅读德语版的马克思或者用历史考古解释古希腊,就不好使了。4.商业版本:如茶道、国学、成功学、养生等,许多人从这里感觉有意思,但被专业的批判。教科书版本多数人能达到,但不会灵活运用,加上教科书明目张胆地加入意识形态色彩,许多人更是不屑一顾,这部分按说不管文理都能谈的,但是,没人喜欢。

科普版本目前仅供未成年人使用,但未成年人没有文理之分。

后两者互相较劲,但问题是,许多人不了解,就用商业版本当成专业或者科普,于是被鄙视了。

是「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聊不来」

还是 「不自重的文科生和对文科有偏见的理科生」聊不来……


一个是雅典城邦教育,一个是斯巴达式的教育,你觉得呢?


我觉得还是可以聊的… 但是两类人 我感觉思维模式好像有点不一样 所以具体聊的过程中有点 话不投机


理工科好像和谁都聊不来呢


我国的人文社科?嗯。。。比西方的差了一截吧,大学因为爱好而去学人文社科的应该不会比因为理工科不好考而去学的多。

当然如果真的喜好人文社科,那跟因为现实所迫而去学的,可以达到的高度深度都不一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