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首歌弹到没一个错音,节拍准,把大小声做好就算完了吗?


谢邀。

如果严格的来说,一首钢琴曲(特别是古典严肃作品)可以说永远没有「练完」的时候。因为它永远都还有可以钻研、挖掘和深入的空间,永远都还可以被演绎得更加精致完美。

不过,如果从教学进度安排的角度来看,即一首钢琴曲完成到什么程度可以给学生算「通过」,那么其实绝大部分时候不必也不应非要达到一个非常完美的完成度才能通过。一般来说,只要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首作品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术点,即可通过。比如说音阶、琶音、双音、轮指等典型的基本技术,或者说巴洛克、古典、浪漫等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把握。

另外,学习作品也会有「精弹」和「泛弹」之分。「精弹」的作品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尽善尽美,用来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来参加重要的比赛或者演出,来提升自己完成作品的深度。而「泛弹」则不会花太多的时间打磨细节,主要用于开阔眼界,用来拓宽自己接触作品的广度。深度与广度二者缺一不可,而对于「精弹」和「泛弹」的通过标准肯定也是不同的。

此外,一个作品可以通过的标准,也需要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天赋、学习接受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学习钢琴的目的目标不同,每天可用于练琴的时间也不同,这些也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切不可用同一个死标准来要求不同类型的学生。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这个问题。读音乐专业的我们为了应付期中考、期末考而练的曲子,一般就随著一个学期的结束而结束,并不会去思考「在期末结束时弹成的那个形状就是这首钢琴曲的最终形态了吗?」这样的问题。而大多数同学其实一学期就只练这么一首大曲子。

在读大学之前的习琴过程中,一般是老师给曲子,我们弹曲子,弹到老师觉得可以的程度了,或者是参加完某个需要这类乐曲的比赛之后,或者是考级曲子,自然而然地接著就换了新的曲子。在那时,这就算是一首钢琴曲的结束了吧。其实在现在看来,就只是带著强弱的变化,做一些小处理,怪不得比赛都拿不到较好的名次。

在考上大学当音乐生之后,一个好的老师其实对你的学琴真的太重要了,他对你所提出的要求,会让你不断地摸索思考,会使你的想法发生很大改变。一首钢琴曲的结束不能是为了应试而去,可以为了考试为了比赛而开始准备,但是只要是对自己有难度的歌曲,都一定会在某一方面觉得很难再完善了,很难再去做到了,进入了瓶颈期了,在这时候结束一首钢琴曲其实根本不算是结束,可能无法再有很大的进步,但你练习好基本功,把曲子带在手上练,过一段时间后是一定能见到成效的。一定要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音频来听,这样你对歌曲的要求也会更高。要求越高,一首钢琴曲就会被你吃得越透,你就会觉得越来越有嚼劲,而不是在觉得「进入瓶颈期」之前就结束的那种结束感。一首有深度的歌一定是越弹越有感觉的,这种感觉是不会戛然而止的,所以钢琴曲是没有「练完」这一说的吧。能「练完」的钢琴曲都是你的能力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控的歌曲。比如让十级的同学弹一级二级的曲子,他们就会很不屑。

所以,人要选择好歌曲,当然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像我这种原本八度的短手,在大学期间拉拉拉手掌到小小九度,可能《钟》我就一辈子不会去碰的。虽然如果老师给这曲子练,跳跳跳也是得硬著头皮过去的,但是有别的那么多更适合小手的曲子,我觉得还是不要让自己那么难受吧。它听起来很炫酷,能弹好也是真的很不容易,「我也想弹阿!但是还是算了吧」的这种感觉的曲子,就还是不要选了。不要选过于超出你的能力范围的曲子,人都是不断进步的,不断进步才能一直一直地弹下去。

举个例子:仅仅是从大一开始弹到现在大三的《激流练习曲》,就算它只有六面,就算它也算是被大家弹烂的,听起来好像和《冬风》不值一提的,其实我在弹起来时都还有很多地方是不足的。虽然可能在比赛中已经能从二等奖弹到一等奖,在全国比赛也能得到还可以的入围名次,只要是预选赛弹这个就一定能进复赛的曲子。两年多,很久了吧,一首练习曲。别人可能会觉得,噢~你弹了这么久了,应该很好了才对。但我到现在,可能没有一遍是完整的,没有一个错音的,没有一遍左手是不糊的(想当初选择它是觉得两只手都有戏份,右手不会那么酸),没有一遍是没有漏音的,没有一遍是真的能把整首练习曲不断地向前推进的,也更没有一遍是弹进了两分钟的(该死)。这就是一首钢琴曲,它弹不完的,虽然你可以在比赛完之后丢下它,但当你下一次捡起来的时候,问题还在,毛病也还在,而你的要求又更高了,这就永不会结束。

还有一个误区:有的人会觉得我把一首曲子弹完,把它背下来了,这首歌就可以算结束了。这真的太错啦,我们弹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步怎么会停留在背谱呢,背谱是潜移默化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你没有把谱子背下来,很多处理其实是做不到的,脑子里要想的东西很多,是音乐性,而不是背谱。

再举一个例子:拉威尔《丑角的晨歌》。对我来讲超难的曲子。在刚开始摸谱时它震慑我的是认音,太难认了,还有它的双音刮奏,我那时候觉得简直不是我能刮的,我这脆弱的小手指。我花了两周的时间慢慢顺下来,在认音找音的过程中,其实一个多月,曲子就背下来了,这不是一个刻意的过程,是为了在做出音乐的时候,不用再找音、翻谱,很多思绪就断了。虽然我很可耻地在练了四个月去比赛完后把它给丢掉了,但我从不觉得我把它弹下来了过。我还有很多错音,还有很多对比没有做出来,速度也没有达到,音也是漏错大王,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的基本功,太不扎实了。虽然是从小童子功,但是基础没打好啊,方法不够正确啊,练的不够多啊,急于求成啊,之类很多的问题,导致在大学,别人觉得你应该基础很扎实的时候,你在打基础。很多问题都是从基本功上来的,当你一首曲子有哪里做不好时就从基本功开始吧。所以,就算我会了双音刮奏,我会背谱子了,但我这首曲子还是很烂,我希望未来某一天我还能弹它 比现在好很多的那种。(太难了)

又跑题了。总结一下,就是我觉得一首钢琴曲的结束在于它对你而言的难度,也在于你对它的要求。就酱~


看你练习的目的了。

初级的话一般都是学一些教学曲。教学曲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专项练习的,比如练习音阶(穿指)、练习断奏、练习双音等等,那么在达到你所说的这些要求之外,专项练习的成果达标,就算练完了。

第二种情况是风格性的乐曲,比如小步舞曲、摇篮曲等等,除了谱面的要求到位以外,需要把风格表达得比较到位,比如小步舞曲要表达出古典感、庄重感、舞蹈的韵律,摇篮曲要表达出轻柔以及摇摆的节律等等。

等程度高了,从中级往上,要求就更多了。作个比方的话,需要你像一个说书人一样,遇到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语气声调,遇到不同的题材你也要有不同的表演风格(比如你说水浒、说三国、说金庸武侠,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很难说练完了。只能说,从教学的角度,某个时期可能注重某方面的训练,那么在这方面做得可以,那就可以往前走了。


永无止境。


泻药

因人而异吧

我感觉我从小就在练的那些什么《悲怆》《船歌》啥的 确实是在某一个阶段我可以做到题主说的 完全完成谱面

但是对于我的老师和我爸(一直监督我练琴的人)他俩就觉得有什么东西不对 听起来不对 再后来我听了几个大师的演奏 模仿改进了自己的呼吸还有一些音以及乐句的处理 完成了两位监工的要求

但是问题在于 我自己又觉得自己弹得不对了 听起来感觉是在重复著别人的情感 当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时 很多东西又显得僵硬 于是我又练习了一段时间 好像又有了一些微微的进步

然而就是到了最后 我每一次弹这些自小练起的曲子 每一遍弹得感觉和处理都不太一样了 非常奇怪的是 我也没办法把每一遍好的地方记下来进行融合 做到完美是不太可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 我从小学开始练的这几首曲子 慢慢地竟陪我走到了高三 不是说我没有进步 我在这期间也完成了像740平均律还有几首肖练这些中高段位作品 只是高三的学习已经让我没法弹琴了 我也没法再去整理那些好的处理方式了

可能对我来说这几首钢琴曲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练不完了吧

但其实我想说不是让题主去追求所谓的完美演绎 因为那不太可能 我想说的是 你要去看大师的处理与演绎 在模仿中学习与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成一派 如果真的能把每一首你爱的曲子都如此练习 我想在某几首曲子上 你也可以称作是阶段性的大师

我现在与乐队一起练习 也是一样的 对于一首歌 我们cover完了之后总会去看还有没有能创新的地方 以及我们现在的演绎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 这些形式上的「练习」都为我们的原创打下了基础

因此结论就是 我认为一首钢琴曲需要在你个人形成你个人满意的风格与演绎方式 并且在之后的表演中具有自由摇摆的可能 这样应该叫做练完了

这是从另外一个知乎用户那里盗得图 跟我当时的手写谱面有的一拼了 没有这么机会用在这里放上了

@Mycorpse 侵删 收图未通知您 抱歉!

2019.5.4 21:29

以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