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孩子,單親,與家裡人基本上沒有什麼比較親密的動作。朋友很少,而且與朋友也很少會有肢體接觸。嗯,諮詢師也是女孩子,跟她做了30多次諮詢了,突然對她會有想從背後抱住,然後跟她撒嬌的想法,有時候甚至會幻想親她的臉。有一次在諮詢室外見到她一個人走在路上,會有想牽住她的手,跟她嬉笑打鬧的想法。我自己知道只是想與諮詢師親近,當然這個親近肯定不是性幻想。嗯,由於曾經有過被最好的朋友懷疑為同性戀,並且因此而導致關係破裂的經歷,我也把這段經歷告訴諮詢師了。所以當我的這些想法出現的時候,會覺得害怕告訴諮詢師,害怕她因為接受不了我對她有這些想法而把我轉介出去。自己也覺得要告訴她這樣的想法,挺難堪和不好意思的,覺得自己好奇怪居然對諮詢師有這樣的想法,心裡覺得諮詢師挺神聖的。所以這個情況出現了三個星期了,卻還是不知道怎麼跟諮詢師開口,我知道這些想法對我的諮詢來說挺重要的,就是不好意思講。很沒有安全感,一直擔心會被諮詢師轉介,不敢講。請問,我這種情況,是對諮詢師的移情么?我應該怎麼告訴她比較好啊?


謝邀。

你可以將之定義為「移情」,你也可以將之定義為「我就是挺喜歡這個諮詢師想和她做朋友的」,你可以將之定義為你想定義的任何東西。

「移情」只是心理諮詢,而且只是精神分析取向心理諮詢中,為了更方便諮詢師內部交流,將這樣一種諮詢室中常見現象概括起來,命名為「移情」的一種概念而已。這個概念和「速度」「質量」等物理學概念不一樣,它是人為定義的,所以每個人可以有每個人不同的看法,每個人都可以下自己的定義。精神分析這麼多年來,關於「移情」是什麼、什麼時候出現、作用是好是壞,爭論從來沒停過。當然精神分析語境下,「移情」這個詞,大家大體上是有共識的。但這個共識只是說,我們默認用這個詞,在互相交流時來形容這樣一種現象。如果我開心,覺得不喜歡「移情」這個詞,我也可以自成一派換個詞來形容這種現象。我就用「duang」好了:「我有一個個案,他明顯對我duang了。」我自己懂我表達的什麼意思,對我接案也毫無影響,只是和別的諮詢師交流時,他們不一定樂意配合我一起玩而已。

再說說為什麼心理諮詢中常常會見到這種情況。

最簡單的:因為我們對和自己有關係的人,都是要不喜歡、要不討厭、要不兩種情緒兼有特別複雜啊!如果一點感覺都沒有,只可能那個人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對一個人有或喜或惡的感覺,太正常了,因為人就是會有喜惡之感啊!回到心理諮詢中:存在一個人,50分鐘認認真真專專心心地只聽自己一個人講話,並且沒有多嘴的好壞評判,有幾個人不喜歡這種感覺啊!在心理諮詢中,感覺和諮詢師親近,是很正常的,或者說心理諮詢本身就是設計如此的。

回到具體你的狀況中:我一直很認可一種對心理諮詢作用的看法——「矯正性人際關係」。在這樣一段關係中,來訪這可能會經歷到一段以前自己從未有過的人際互動類型,這種互動中,來訪者可能會發現一些以前被自己忽略掉的需求,也可能會發展出一些新的能力。於你的情況而言,這段諮詢關係,可能讓你發現了你對「親密感」的需要,你想要發展出「我能親近這個人」的能力,也就促成了「我想要要求更親密」的動力。至於原因啊更深層的意義啊,和你的家庭和你之前的交友經驗有沒有關啊,我不負責分析,這是你諮詢師的工作,我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去分析。我只負責科普心理諮詢。

至於要不要和諮詢師說。

你自己想不想說呢?一切好壞、利弊、擔憂、慾望,歸根結底,就是你自己想不想說呢?根據自己的想法,自己做決定就好了。我知道很多類似問題下面都會有人說「你【應該】和諮詢師說」。但其實心理諮詢中沒有什麼【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什麼,心理諮詢中只有【你決定】說什麼,你【決定不】說什麼。說或不說都有你的原因,也都有意義。順其自然就好。到了會說的時候,自然就會說的。不過我是科普,所以還是有必要打消一些大家對心理諮詢的誤解與擔憂。你說「擔心會被諮詢師轉介,不敢講」。這麼說吧,如果這點情誼心理諮詢師都hold不住,那麼不該是她會轉介你,而是你該炒了她。:)最後夾點私貨。

心理諮詢的來訪者,其實沒有必要知道「移情」這類心理諮詢專業辭彙,更沒必要去學心理諮詢的專業知識。這些不會幫助諮詢,更大可能是對心理諮詢起反效果。因為知道的多了,就會想的多,很多「該怎樣」就會印在腦子裡,不自覺地變得刻意,不再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專業人士,深受其害。我常常吐槽,我要是沒學過心理諮詢,我每周給我自己諮詢師付的費,應該會值至少兩倍。既然你不是專業人士,你就沒必要讓自己的心理諮詢貶值啦。心理諮詢不是什麼需要預習複習的課程,而是一種經歷,一次體驗,一個過程。投入進去,享受這50分鐘,就好。


診室中任何呈現都是你心理的一部分。

而咨訪關係給移情提供的空間,不管是客體學派,還是現代關係學派都會與來訪者討論移情和反移情,這投射了來訪者與他人的關係和一些需求和渴望,你應該和諮詢師聊聊這部分,應該對你有幫助哦。
姑娘,建議照實說,通常你的諮詢師會先分析和你的溝通情況,再做判斷的。
是移情,也是諮詢關係進行到一個階段所必然出現的反應。它意味著你和諮詢師已經有了一定的穩固而信任的關係,並將過去對親密關係的一些期待轉移到了諮詢師身上。某種程度上來說,諮詢師也在等待著這一個階段。沒有移情就沒有諮詢,創傷都是在足夠的關係中修復的。決定修復效果的,是不批評、不拋棄、傾聽性、理解性的應對。諮詢的架構保證了諮詢師總是在場,當你有任何難以承受的情緒時,你會處於一個有支持系統的相對安全的環境中。

我也體會過這種諮詢中的難以開口,希望諮詢師能夠像自己期待的那樣與自己互動,這意味著更深的感情與親密,以及更多的給予自己的關懷。這是人之常情,我們得到的理解與關懷本來就是如此之少。然而它也意味著某種對治療邊界的突破,這你也明白,所以諮詢師會引導你去關注並思考,這份轉移的、未曾滿足的感情是因何而起。讓她知道,你對她已有著某種期待,是接下來諮詢深入的開始。無論怎麼開口都是好的,一旦開了口,我想你也知道,去告訴她哪些。

祝好。

這是一個闡釋起來很複雜的問題,但這也是一個解決起來非常容易的問題。

之所以說它是複雜的,因為目前在不同的心理諮詢流派中,對於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產生的所謂「移情」的現象,認定標準不同,應對也方法不同。比較保守的學派會比較嚴格的界定移情,而且在出現移情後會按照慣例轉介求助者,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諮詢師,其實更重要的也是為了保護求助者。要知道,在心理諮詢過程中,很多情況下求助者都處於情感上的劣勢地位。

試想一下,有個人總是可以在你最沮喪的時刻,急你所急,想你所想,耐心傾聽你的訴說,甚至比你還了解你的情緒,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對這個人產生情感上的依賴。所以這其實並不公平,因為以上這些對於諮詢師而言只是在工作,TA的工作就是讓你能信任TA,願意配合TA,從而幫助你解決問題。但對於大部分求助者而言,很難時刻保持冷靜和清醒。一旦產生情感依賴後,便很容易跨到下一步,產生出所謂「移情」的現象。

說句大白話來解釋,求助者愛上諮詢師,這是對求助者的不公平,因為這段感情本身就不是構建在一個公平的基礎上的,有點乘人之危的意思(當然,這個詞並不準確,我只是打個比方,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所以說,相當一部分諮詢流派都會轉介求助者。

另外一些先鋒或者實驗性的學派,則對移情的界定比較寬容,因為求助者對諮詢師的信任和對諮詢師的過度依賴有時候在實際操作中的確很難區分。所以這些學派則會更加寬容的對待移情這個現象。更多情況下會採取諸如引導、分析等方法,幫助求助者理清自己的情緒,更客觀更真實的認識諮詢師對自己的意義,從而使求助者再退回到只是單純信任諮詢師的狀態下。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更傾向與後者這種做法。因為與求助者建立起信任是非常寶貴且重要的,這對諮詢的成功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當信任好不容易建立起來後,輕易的拋棄是非常可惜的。對求助者而言,就算是為了保護自己而被轉介出去,有時候也很容易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對於接手的下一位諮詢師想要再次建立信任,則會更加困難和耗時。所以我個人傾向於只要在情況允許的時候,我更願意與求助者深刻剖析TA目前的心理狀態,以及對我產生了超出了信任以外的其他情感的原因。其實在大部分情況下,求助者都能理解和接受,並且會因此更加信任我。這都使最終心理諮詢的成功事半功倍。

下面我再說說為什麼解決起來很簡單。首先,作為求助者,你要做的就是信任你的諮詢師,配合TA給你布置的「作業」。一步步的按照TA和你在諮詢時商定好的步驟,朝著你最終的目標前進就行,不用左顧右盼,不用猶豫躊躇。你要做的就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麼,自己希望這個問題得到怎樣的解決。其他的事情,都交給諮詢師來處理。所以說,當你在諮詢時遇到任何心理狀態,都可以並且應該講給諮詢師,不要急著給自己貼標籤,不要因為產生了什麼情感而感到恐慌無助。這些都不應該是求助者擔心的事情。你要時刻記得,你花錢進行心理諮詢,是為了解決你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跟諮詢師做朋友,對吧?所以,這個問題非常容易解決,你就坦誠的跟你的諮詢師描述出你目前的心理狀況即可。並且可以把你的擔心等等都說與她聽。其他的事情你都不用擔心。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缺乏母愛和安全感,情感被投射到好朋友和諮詢師身上了,試圖通過接觸來獲得安全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