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个大学生毕业两年多的新人小白,以前在IT公司做过销售。

去年因为职业发展到瓶颈期选择了辞职,迷茫了两个月后合伙创办了一个农产品公司,是做土蜂蜜得。

我这大半年过去了,进展不是很顺利,我主管营销兼运营这块,我想把这个公司打造成一个与健康相关的公司,创办了一个公众号,前期会不定时在公众号上发关于健康的软文,但是苦于阅读人很少一直没有增粉,公司的微信号也是发的与健康知识相关的,现在我们客户大概有1200个,我发起的1元秒杀入群也是人数寥寥无几,所以我很苦恼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知道是不是蜂蜜这个产品不适合走互联网模式还是我自己操作有问题,请大神给我指点一下,虚心求教。


首先,先找准你的产品客户族群(客户定位),或根据产品特性:原产地、花蜜的鲜花品种来定义功能,这样来确定什么样的客户需要你的产品,专一专心在这方面功能有需求的用户,去编辑周期性使用这样的蜂蜜所带来的身体变化与好处……

其次,不知产品的实际情况,条件允许的话,根据定位的客群的喜好需求去重新创意产品形象包装,也可以拆分小瓶装+礼盒,成为闺蜜探望老人的伴手礼……

再次,如果能影响老板,就重新塑造品牌,从定位开始,梳理品牌价值,品牌故事,定位定义你主要客群的痛点需求……有了这些内容再去精准的在营销节点上去推广品牌价值+产品价值的营销文案,核心是要区隔同类产品,找到需求端的差异化,来塑造产品品牌,这是做好价值内容的过程,没有精准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价值内容,所谓的营销都是浪费弹药,包括时间。

再就是食品类都适合在线营销的,关键是产品的种类不要太杂乱,你说的内容大家都在说……又不清楚客户痛点,无法引起共鸣,好产品不在低价,而是看你的产品解决了客户的什么问题,化解了他们的什么痛点!

比如,你们完全可以开发一套针对儿童的蜂蜜系列产品,痛点主因是儿童爱吃糖但又会长龋齿——《儿童护齿蜂蜜》解决孩子爱吃糖,龋齿严重伤了牙根非常难治,而且儿童期是换牙的重要阶段,一生只有一次……有点恐吓营销的意思哈,但这是事实……蜂蜜确实是不伤牙齿又护齿的……《本草拾遗》有明确记载:蜂蜜有杀菌保护牙齿的功效——这是背书哇!

对企业产品都不了解的情况下,暂且说这么多吧,有空多学习一点塑造品牌与全网营销的课程吧,某音,某条上这方面的免费课程很多,就够你学习好一段时间了,找准你自己的需求去学!

加油,祝一切好!


怎样做好一个产品品牌,对企业而言是企业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虽然你毕业不久,可是合伙创办了一个农产品公司,你还是要将自己当成品牌营销的管理者,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品牌运营。

古人云:「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作为一名从事品牌战略管理工作的品牌营销管理者(下称:管理者),你必须有统筹、整合、管理、运营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的能力;必须明了战场的形势,懂得如何进行战略部署;必须拥有统领品牌、营销、传播三军作战的能力,并协同所有作战单位,赢取战争的胜利。

要做好品牌统筹的工作,你就要了解国家政策,把握行业趋势;洞悉整个品类市场潮流的前瞻能力;清楚整个市场上的竞争环境,并有能力分析自有品牌的优劣势,有能力做品牌发展的长远规划、拟订策略、制订制度,以保证战略部署的有效实施及品牌发展目标的完成。

要做好品牌策划的工作,你就要深入地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除了要了解依不同营销目的而施行的各项调研管理外,为了要能精确掌握数据表象下的真实含义,管理者不应该只待在办公室看报表、听报告,必须走街窜巷,贴近消费者最真实的生活,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和想要,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数据、报表、报告传递出来的信息与建议,决定产品的功能与品质,发展并确定出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策略。

如果你只看别的给你的二手资料,无论是数据还是报告,都会与客观事实有很大距离,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从业者经常哀声怨道「市场调研数据是不靠谱的」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市场调研数据不靠谱,是你没有从另外的角度来用这些数据,其实质是没有走出去。

要做好品牌经营的工作,你还要懂得如何与企业内部的各个分工合作单位有效地协同作战:

与生产部门的合作。一方面,品牌购买理由的提炼不能脱离以产品的功能与品质作为参考,只有建立在物理性的基础,品牌的购买理由才立得住脚,才能够取信于消费者,以及从感性的层面刺激消费者的想要及最终购买行为的实施。另一方面,产品的功能与品质必须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与品质提出意见与建议的时候,或者你通了解与洞察发现了新的消费需求的时候,将这些意见反映到产品的研发部门,以便指引生产部门实现产品的功能与品质上的改变。不可否认,很多市场的新产品,就是源于对新消费趋势的判断。

与销售部门的合作。一方面,销售的作用是「推」,而品牌营销传播的作用是「拉」,「推」与「拉」两者无缝配合,才能促成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如果「推」与「拉不够协调,消费者被「拉」到了柜台前却找不到想要买的商品,就会产生抱怨(当然有些品牌喜欢饥饿营销,会故意造成缺货的现象);如果消费者先在柜台上发现了商品,而品牌却没有准确的沟通信息传达给他,或是销售员推荐了其他品牌,或是其他品牌在现场有促销……这都将使品牌错失与消费者产生互动的机会。另一方面,销售的管理是通过人流对物流与资金流的管理,带回信息流,这个信息流可以成为重要的调研资料,它直接、快速地反映著市场的状况,反映著竞争对手的作为,这些信息情报通过市场部门的消化、分析、整理后,最终反映给管理者,并作为品牌营销战略规划的参考和依据。

与市场部门的合作。在整个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市场部门从事信息情报的收集与汇总,并通过对这些信息情报的分析、研究,为营销资源的分配提供参考。市场部门通过各种调研手段,对销售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销售渠道信息流进行研究,将市场分为攻击区、巩固区和开发区。你所带领的部门则以此为依据,进行营销资源的分配与调度,部署品牌发展的作战计划,协调销售部门 「推」与「拉」的动作,将品牌深植入更多消费者的心智。

要做好品牌管理工作,你还必须协同各相关外协公司,不断地检视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与反应,完成品牌沟通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制造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基于此,你要深谙各种调研的方式与手段,懂得如何才能深入了解到消费者的内心世界,至少要知道调研时怎么回事;你还要通晓广告、公关、活动、事件行销、客户关系管理、售点包装等各种沟通手段的功能与特性,通晓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各种传播工具的功能与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运作所有这些沟通手段与传播工具,向消费者传递统一的讯息。

总之,作为管理者,你在整个品牌经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个总工程师的角色。你务必具有高瞻远瞩的视野,站在统筹运作的高度,做全局的掌控,从市场到企业内部各作战单位,再到与企业协同作战的各个外协单位,都应在管理者的协调与部署之下,为完成品牌经营的终极使命,周而复始地不懈努力,坚持不懈地做著看似相同却不尽相同的工作。

作者:刘述文(绰号:五星哥,微:liushuwenok)

《品牌创意营销:找准品牌原力,做对营销创意》作者,同道(深圳)品牌营销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品牌原力营销」创立者,资深品牌营销策划师,品牌创意人,十八年专注企业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的研究与实战,独创了融合营销战略、营销创意、品牌管理为一体的「同道方法」。


要建立一个品牌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品牌。关于什么是品牌的解释各种各样,天花乱坠。就是单单是行为学,市场营销,营销管理的定义就够很多人喝一壶。我们且先看看@

行为学:品牌指对某种商品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示记忆。它是消费者对于某商品产生的主观印象,并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产生购买偏好。市场营销学:品牌指公司的名称、产品或服务的商标,和其他可以由别于竞争对手的标示、广告等构成公司独特市场形象的无形资产。菲利普科特勒:品牌是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标志、设计,或是将上述综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商群体的商品与服务,并且使之同其竞争的商品与服务区分开来。」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很像《三个傻瓜》关于机器的解释:机械装置是实物构件的组合,各部分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借此能量和动量相互转换,就像螺丝钉和螺帽或者杠杆围绕支点转动,还有滑轮的枢纽之类的尤其是构造多少有点复杂,包括活动部件的组成或者简单的机械零件,比如滚轮杠杆凹轮等等。而小超还是喜欢阿米尔汗的解释:省力的东西就是机械。所以小超希望有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前方高能,喜欢装逼用语的小伙伴赶紧退散@--------------------说人话分割线--------------------01 什么是品牌

Brand这个词来源于古斯堪的那维亚语brandr,意思是「燃烧」。为什么是燃烧呢?我们来看下面这幅图。

品牌最初的形态就是像这样子的农场主将属于自己的印章烙印到牲畜的屁股上。牲畜卖出去后出了任何问题,买主就可以凭借著屁股上的这个印记找到卖主。而另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艺术家将自己的签名或者印章用于自己的作品上来作为高品质和真迹的证明。

在这里我引入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概念。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对商品价值的定义。商品的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组成的。使用价值指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指由于占用某物而取得对其他购货物的购买力。讲人话就是一个是功能一个情怀。再结合上面的烙印和签名就可以得出品牌的作用。品牌的意义就是对于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保障。也就是企业对于商品价值的承诺,如果受众接受这个承诺,就会愿意为这个商品买单。简而言之,即品牌是商品价值的承诺。02 品牌构建三要素理解了品牌即商品价值的承诺,那么构建品牌的要素就要呼之欲出了。因为全世界的承诺的要素都是一样的:不一样/认同感/可信赖。

谈过恋爱的小伙子们都知道,要想追女孩子。你总要跟其他的追求者不一样吧。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在国产凌凌漆里对周星驰的一段描述:

你以为你躲起来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你是那样拉风的男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是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渣子,神乎其技的刀法,还有那杯drymartine,都深深的迷住了我。如果你不能与众不同,那我如何能够在人群中找到你,然后给你打动我的机会。做人要这样,做品牌也要这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差异化。当然,这里说的差异化不是让你为了不同而不同。毕竟葬爱家族到是差异化了,不过能接受的就够呛了。这里的差异化一定是要你的目标客户群认同的差异化。很多人追求姑凉不成功就喜欢说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为什么都不感动。WTF,对于这种人我最喜欢的怼句就是:我喜欢芒果,可是你给了我一车菠萝,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菠萝,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我的人品确定是有问题的!我只是喜欢芒果而已啊。对,就是这么简单,品牌的第二要素就是认同感,如果不能让你的目标客户群认同。这个品牌就没有意义。

第三个要素就是可信赖。就是这个承诺让目标客户群相信是可以实现的。这一点要做到很简单,就是不要提出不可能实现的承诺。我给大家举个形象的例子:

男朋友追我的时候,半年花了十几万…要啥买啥,不要也买,全是牌子还到处旅游,现在结婚了,孩子一岁,我们一起还债,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每次看这个段子我都忍不住想笑。不要以为是承诺就可以放卫星,说话不算数对个人品牌是致命的。对企业品牌那可是毁灭性的,什么叫毁灭就是渣都不剩好伐。03 注意事项最后来说一说有哪些注意事项:1、品牌是承诺。那么logo,slogan,广告都只是传达的形式。2、没有大策划可以帮助品牌一蹴而就。没有@3、产品与品牌有强落差是致命的。我们花了八个月、撒了一大笔钱打造品牌战略,结果只有标识和广告口号改了。品牌塑造往往跟广告宣传,活的策划混淆。很多企业仍然以标新立异,吸引眼球作为「万能药」。现在更多的所谓品牌专家动不动就告诉你,企业发展遇到瓶颈就是没有互联网思维,为公司包装不可实现的品牌承诺,找到一个风口就敢让猪飞,猪最后摔不摔死不关心,反正也多了一个创造风口的营销案例。而很多企业主也一直醉心于寻找那个风口,而恰恰忘了,猪要跑的更快,只能从家猪变成野猪。

前几天微博特别火的的「人体宴」性骚扰打人事件里的企业出来道歉了,该餐厅相关负责人陈某称,出于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考虑,制定了这个营销策划案。此次事件从策划、准备、排练到实施历时一个多月。「所有的细节都是经过我们策划和设计的,包含触碰敏感位置、爆发冲突和现场控制。」

图我不知道是多不懂品牌的高层才能策划出这样的事件营销来。这样的策划事件简直就是亲者痛仇者快呀。我们请了品牌顾问,发展出很好的品牌战略。我们的广告设计公司也持续的给出了很好的宣传创意,但是却远远的超过我们的能力,我们根本无法实践品牌承诺,结果我们的顾客越多,失望的就越多。内部相互推诿,冲突也越来越多,品牌信誉也遭到了侵蚀。我估计没有企业希望遇到这种情况吧。

04 最后说两句

企业的CEO其实说到底就负责一件事情:就是让企业活下去。而企业要活下就需要有产品,而且卖出去。也就是说CEO一手要抓产品,一手要抓品牌。用品牌就让客户相信我们可以解决她的痛点,用产品让客户持续相信们可以解决她的痛点。这样的企业这么可能活不下呢?

以上,谢谢。

作者|麦青Mandy

核心导读

1.是什么在驱动品牌增长

2.促进品牌增长的三大因素

3.新的标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长久以来,我们不禁在想,是什么在驱动品牌增长?在此之前,我想先提及一下品牌增长的三个要素。

第一,是尝试。也就是说,要让消费者进来购买我的品牌,在HBG的理论体系里叫渗透率,用最新的互联网词语就是拉新。

第二,是维稳。怎么样去维护现有的消费者基础,在Kantar Worldpanel会被表述成忠诚度。

第三,是扩充。确定购物篮的大小,也就是每个消费者每次大概花了多少钱,或者购买了多少产品。

1.品牌增长,源于大渗透

这三个驱动因素到底哪个更重要?从凯度消费者指数在不同场合的研究来说,一个品牌的渗透率和它市场份额的相关系数非常高,渗透率越高的品牌,市场份额一定更大。而相对来说,渗透率比较低的品牌,它的市场份额相对来说比较低。

但实际操作的时候,想法跟理论往往背道而驰。我们有时候会梦想,做一个有很高渗透率和市场份额的小众品牌,这样的现象存在吗?是存在的,在一些Niche Market里,如果这个市场,集中满足利基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也许人数不多,但市场份额很高。如果把渗透率和品牌市场份额中间画一条线,大部分的品牌都会坐在这条线上,这个就是我们品牌增长基中的第一个基本法则,也是今天我想强调的,就是渗透率为王。

2.大品牌和小品牌的差异是什么?

今天,我们很多品牌都会用市场份额这个指标来评估市场地位。举一个例子,某一个品类里面前十位的品牌,从渗透率的角度来讲,最高和最低市场份额的品牌,他们在渗透率上的差距差不多是6.8倍。但购买频次的只有1.6倍,再看单次购买量的差距不过只有1.3倍。

也就是说,大品牌和小品牌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渗透率。换句话说,大品牌之所以大,就是因为有很多消费者去买这个品牌,而不在于这些消费者每次买的更多,或买的更频繁。大家可能都会觉得,消费者的忠诚度非常重要,但在这些品类里面也被证实了,最大的品类、最大的品牌,一定是相对来说渗透率最高的。

同样,在品牌增长的不同阶段,渗透率的推动作用、需要focus的重点可能会不太一样。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现在很流行的从零到一阶段。一般来说,品牌渗透率和购买频次都会发生急剧增长上升的现象,这是品牌增长的初创阶段。

品牌从十亿到五十亿的规模,就是发展期。很多时候,发展期是说品牌从一个区品牌扩展到全国品牌;或者从细分领域,上升到去打全领域、全市场细分的品牌。这个时候渗透率在品牌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也就是说,随著品牌的壮大,渗透率的驱动增长是品牌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第三个阶段进入饱和期,或者说增长瓶颈。有些品牌可能做到五十亿,或者六十亿就很难再做下去了,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品牌开始比较依靠购买频次的提升,来提升市场份额。当然在这个阶段里面,尤其对于大品牌来说,吸引新的消费者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举个例子,农夫山泉,这两年跨界的增长、进入新品类的增长,为它的消费者、渗透率绿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因此虽然在某些阶段,购买频次的增长非常重要,但是在品牌增长的各个阶段来说,渗透率都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这个基本原则我们也跟很多客户做过分析,特别是推出新产品的时候,到底什么是产品成功最重要的依据。

很多新品在最前面的时候,可以看销量,在渠道里面压很多的货,但是最终他们其实都认同,产品的累积渗透率是这个产品是否得到消费者认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或者说如果我们把这个产品前十二个月累计渗透率化成是一条线,这条线是build up的状态。如果看到线的build up比其他竞品好很多,就可以认为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是成功的。

这背后可能会有销量的背书,但更重要的还是产品在上市第一年,或者说六个月到第一年这段时间里面,是否能够招募到更多新的消费者,这是产品成功的关键。

3.持续拉新,品牌增长最直接的来源

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是不忠诚的,可能很多在第一年尝试你的品牌,第二年就不会再购买,这个现象背后有大量数据支持。在一些食品饮料的家清品类里,即使是市占率第一的领导品牌,35%~45%的品牌消费者不会在第二年复购。同样,排名靠后的品牌中,可能有55%~70%的消费者不会在第二年继续购买。

但是我想强调一点,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有接近50%的消费者第二年不会复购。

其实在快速消费品里面,消费者并不存在特别喜欢,或特别忠实于某个品牌,很多时候买品牌a或品牌b,对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那么我们品牌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去不断的持续吸引那些新的消费者。

并不是重复的消费者不重要,他们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大家都同意,所有品牌所有品类都无法避免消费者流失这样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那么拉新、吸引新的消费者,就应该成为品牌日常工作中的常态工作一部分。

作为品牌方来说,持续监测品牌消费者的渗透率,事实上也是非常必须、非常必要的,因为我必须知道今年跟去年相比,有没有更多新消费者进入品牌,只有新的消费者才能够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从很多品牌的具体分析里面可以看到,不管品牌的差异化做得有多好,品牌之间的消费者重叠度都非常高。比如,我们可能都觉得海飞丝和潘婷的消费者非常不一样,因为他们的定位不一样,有些希望有更多去屑的benefits,而有些是让头发光亮润滑。但事实上,落到购买的时候,这些品牌之间的消费者重叠度高达20%甚至30%。

同样,在品牌增长的品类里面消费者的流动性也很大。不仅是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品类之间消费者的流向都非常频繁。这个也证实,一定要不断抓到新的消费者,而不能够依赖于现有的消费者对我这个品牌有多么的忠诚。

4.品牌增长的取舍,平衡轻度和重度消费者

做品牌营销,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其实都是希望能够维持重度消费者。但是如果把品牌的消费者,按照他们购买频次做一个分析的话,举个例子,一次两次,一直到十次以上,大家可以看到一年里来这个品牌十次以上消费者非常非常少,可能只占品牌总体消费者人数的3%~4%,不到5%。

我们也发现,在很多品牌的消费者的构成里面,差不多接近一半的品牌消费者,每年只购买一次,这意味著什么呢?如果有一百个人来购买我的品牌,接近五十个消费者,每年跟品牌只有一次接触,是我的轻度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其实很重要,在于他们明年可以继续购买我的品牌,也可以去购买其他的。他们事实上是构成我品牌基数,也就是渗透率一个最重要的部分。

同时,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贡献非常不一样。买一次的消费者,对品牌销量的贡献可能是18%,但是买十次及以上,可以占到品牌整个销量的16%甚至以上,虽然这部分人很少很少。

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品牌运营的两个侧面,一个侧面,是指那些非常轻度的消费者,人非常多,但是对品牌销量的贡献不是很大,相对来说,那些非常重度的消费者,虽然人很少,但对品牌销量的贡献非常大。

5.如何平衡轻度和重度消费者

如果今天我是一个品牌经理或者市场经理,这两组消费者其实同样重要,但是跟这两组消费者接触的时候,我给他的产品offer可能非常不一样。

对于重度消费者来说,可能要用更大的包装满足他们,因为这些消费者需求非常大。对于轻度消费者,可能要用小包装,或者中等包装。

重度的消费者和轻度消费者,在渠道的贡献上面,肯定也需要有差异。

对于重度消费者,可能要通过实体、商超渠道去接触到,因为这些消费者对我的品牌已经非常熟悉,所以他们可以在电商渠道购买(当然,电商渠道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重要性都越来越高)。对于轻度消费者,很多时候他跟品牌的接触是具有偶然性的,就要求产品有非常广的铺货率,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渠道、场合被触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需要平衡轻度和重度这两类消费者的市场营销策略,这两类消费者同样重要。但是在品牌发展的不同的阶段,这两类消费者对品牌的贡献和战略意义会有些不一样。

特别在品牌的初创时期,现在有个词叫超级用户或者超级消费者。重度消费者对我品牌的购买,以及他购买以后的口碑传播效益、怎样推荐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觉得在品牌增长的初级阶段里,抓住重度消费者非常重要。

同时也要考虑到,品牌进入从十亿到五十亿,甚至是五十亿到一百亿这样的发展阶段,抓住轻度消费者,或者能够不断开发轻度消费者对品牌的购买就非常非常重要。所有品牌渗透率的增长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不断去招募的一些轻度消费者一个过程。

那么阶段性的总结,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品牌增长三个法则。

1. 消费者的渗透率为王

2.不管大品牌小品牌,都需要持续的吸引新消费者

3. 抓住轻度消费者和吸引维护重度消费者,对品牌来说同样重要

6.新的标准,带来新的挑战

今天的营销环境,大家可能都会有很多的便利、很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整个市场的增长幅度,对于很多品类来说都进入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状态,也是我们一直在说的new normal,或者是比较双数增长的状态。

市场增长没以前那么快了,因为人口红利的缺失,引入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相对来说没有以前这么高了。尽管如此,活跃品牌增长的数量还是在不断增加,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消费者,面临更多品牌的选择。更少消费者,更多的品牌选择,事实上对于品牌运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同时,消费者越来越不按照常理出牌,他们需要有健康的品类,但也希望得到快乐、能够买到高颜值的产品。所以在这样一个高度数字化、高度繁荣的市场里,品牌的选择变得越来越不太理性。

消费者一方面有更多的品牌选择,另外一方面,品牌购买也越来越冲动。特别是今天的中国,消费者在数字媒体支付上,是远远领先于全球很多国家的,我们叫粉尘化的媒体接触。在我们的研究里面,我们发现消费者每天可能要花四个小时,在使用各种不同的app上面。

即使现在很多广告,通过移动app的推送或者植入,进入消费者眼帘,他们可能看一眼就关掉了,中国的消费者每个月差不多要使用三十个移动a p p。这些都说明了,全方位、全时段的消费者沟通越来越重要。

7.新的标准,带来新机遇

根据这几年对很多实际市场数据的复盘,我们发现前面所讲的这三个基本法则,所谓渗透率为王的法则,依然没有变。

也就是说,大的品牌,它的增速更大,或者在市场里有更广泛的消费者基数。即使在今天很多品牌,通过电商、通过社交去实现他们的弯道超车,背后驱动仍然是流量。通过一些强势的品牌,迅速吸引新的流量。

流量,如果转化成原来相对传统的概念,仍然是渗透率。也就是说,通过那些具有大流量的平台,迅速去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产品。

今天跟之前不同的一点,以前可能要用五年、十年,能够达到一个水平,现在可以用更快的时间去实现渗透率突破,可能实现10%、20%或者30%的渗透率增长。

举个例子,以前我想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零售平台或者网路,可以吸引五亿消费者。但是今天,通过淘宝天猫这样的大平台,一个双十一就有五亿消费者。

在过去两三年里面,淘宝天猫有很多国货的新锐品牌,我这些新锐品牌可能迅速完成了从零到一的增长阶段,但是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从一到N这个阶段,他们不约而同在做一件事,就是通过推出新的品类,或者进入新的细分领域、市场去吸引新的消费者。

举个例子,在两年前烟醯胺可能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概念,有些品牌通过烟醯胺这个概念,吸引更多新的消费者。但今天烟醯胺已经是一个标配了。基本上所有做美妆的品牌,都在讲这个概念。

所以如果品牌没有新的创新点吸引新消费者,很多老消费者就会跑到能够提供这些产品的其他品牌、更便宜的新品牌上面。所以,品牌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里面,持续吸引新的消费者,应该比以前更加重要,而不是更加的不重要。

通过大量消费者研究详实的事实数据可以发现,超级用户非常重要。品牌也做了很多CRM System看怎么样维护、很好地去发展新的超级用户。同时,轻度消费者,特别是很多稍纵即逝的消费者,对品牌也非常非常重要。

在最新的这一次双十一里面,很多一些平台的玩法,都是希望能拉新,特别去吸引一些在下沉市场、对品牌不是很熟悉的消费者,甚至有一些尝试的购买。比如说,像天猫精灵这些新的语音购物平台,往往可能只需要花一分钱,就可以尝试新产品。

对于购物方式来说,这是吸引新的消费者尝试,但对品牌来说,最开始的时候用一定的成本去吸引新的消费者。当新的消费者进入品牌以后,才有机会慢慢开发。

在今天这样一个营销环境里面,我可以选择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包装、不同的沟通、不同的使用场景去吸引新的消费者,或者是轻度消费者。同时,可以用更多一些新的渠道、新的传播方式,比如说短视频、抖音、快手,或者是淘宝直播,去抓住重度消费者。甚至可能让重度消费者参与品牌建设,为品牌提供更多的拔草机会。

因此,三个品牌增长的基本法则仍然适用,但是在适用性上,需要考虑新的维度、新的范式、新的心法,也需要考虑新的评估体系去更好的使用品牌增长法则。


你好!

1.产品角度

蜂蜜市面价格没说,我按一般蜂蜜产品来定位。

其一,非刚需

其二,低价非刚需

其三,低复购率产品

2.推广角度

只说了公众号运营,渠道相对单一,因为你不是个人微商,如你所说,你是公司。

微商代理发展没说,线上商城没说,团购平台没说,线上多渠道是必然的。

建议选择某一线上渠道为重点方向也是必然的。

线下让利社区门店合作需要考虑,社群营销搞得好的小店是民间销售高手。线上加实体渠道结合是有利的。

3.产品品牌定位从用户需求角度考虑(这里暂不讨论定价问题)

通过简单的用户画像来定义

a.愿意给自己买蜂蜜吃的人一定是知道蜂蜜的一般功效的,年龄一般偏大——30岁以上人群(女性偏多)

b. 送父母子女吃的,一定是知道蜂蜜一般功效的,年龄也不会小,并且收入应该与你的定价挂钩——30岁以上人群(一般蜂蜜价格不贵,这里暂定中低收入人群)

c. 做餐饮配料,需要进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适合单品口味,也就是性价比高还有特定风味——甜品店或面点店老板,食品加工厂(特色甜品类小餐饮创业者或者美食制作播主,企业主)

综合来看,建议品牌选择的宣传内容主要考虑30岁以上中低收入女性的关注内容。餐饮供给这个渠道,应该综合考虑产品包装,定价的改变,宣传不如关系重要,暂时不考虑,偏2B.

有哪些具体的品牌宣传内容可以考虑,通过画像定位,暂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a. 产品是否具备儿童保健辅食添加功能(30多岁女士的关注热点)

b.产品风味是否适合儿童,提升食欲功能(同上)

c. 产品是否具备可替代女性其他半刚需保健品功能并且在价格上更具优势(30岁以上女士的个人需求)

大概提供以上思路,抛砖引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我这里的回答未经过调研和论证,仅仅是种思路。

有疑问或交流请私聊,欢迎各种人士探讨。个人内容原创者——奇奇(小怪WU)谢邀。


1.品牌定位。「好的品牌定位是品牌成功的一半」。品牌定位是为了让消费者清晰地识别记住品牌的特征及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都要围绕品牌定位去做。如舒肤佳的品牌定位就是「除菌」,多年来舒肤佳广告始终是「除菌」,通过一次次加深消费者的记忆,最终达到想「除菌」就选舒肤佳的目的。

2.战略规划。企业要通过品牌策划和战略规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首先,质量战略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核心,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严格的质量管理是开拓、保持、发展名牌的首要条件。其次,市场战略是实施名牌战略的根本,实施市场战略一定要树立市场导向观念。从产品的开发到营销,必须牢牢扣住市场变化这一主题,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

3.大力宣传。对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宣传,在短时间内让消费者认同其品牌很重要,在宣传过程中要突出品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找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交汇点,让消费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该产品产生认知感。 总之,企业在选择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要充考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成功的品牌经营之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