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很多上映的片子烂的离奇……


不不不,你们搞错了,投资方一直一直一直很重视剧本,他们不是不重视剧本,是重视过头了。

重视到什么程度呢?

重视到他们必须亲自下场操刀才能放心满意。

把剧本这么重要的东西放到编剧手里,这么可怕的事怎么会有人做!!!!

制片人导演投资人大明星,他们都很相信自己创作故事的能力,都相信自己比那个傻逼编剧要强上一百万倍。

所以一个剧本的诞生,要经过整个流程中所有相关的不相关的人的批阅。

这不叫看重嘛?

这不叫重视吗?

他妈的没有比这更重视的东西了。

你们那些随便两三个人就能拍板的玩意有这么尊贵的地位吗?有吗有吗有吗?


先上结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我们很多电影爱好者心中都是不可侵犯的。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现在就连很多影视人,都将电影作为商业项目了

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好剧本好编剧是排在经济效益之后的,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效益之后,还有各方面的现实因素。

毕竟现在电影行业,除了很多导演的个人电影外,基本上都受到了资本的控制,而至于控制到什么程度,这个就看造化了……

不过作为电影er,肯定还是希望这种事情少点,毕竟电影是个人的艺术(制片方爸爸给钱就行了)

给大家讲个早年拍片很有意思的事情:

2014年的时候我跟过一个剧组,是拍恐怖片的,那个时候全组上下都认为这个片子会拍的很好,因为那部电影本身就在致敬《闪灵》,然后剧本的反转还颇有《电锯惊魂1》的味道。

所以那个剧本我记忆犹新,放在现在也是一个好剧本

当时我记得预算是300万,已经很多了!那可是2014年,还是恐怖片!

然后整部电影按部就班的拍完了,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挂名「场记」,不过因为我未成年,只能在里面玩,大家还都挺喜欢我,就在和制片方电话会议的时候我也会在旁边做记录。

整部电影预计时长130分钟,可以说算是恐怖片的一个大制作。

结果反转来了,后来拍摄过程还有几天就杀青的时候,突然制片方换了一个项目对接人,那边要求改动剧本(哪家公司我不记得了,当时太小了,没注意,要是注意我绝对曝光了)

改动剧本!当时整个剧组都傻了,不过更恶心的还在后面……

我们把原定的剧本改了之后,很多地方进行了补拍。

这个时候,制作方来了一句,要换女主角!

好家伙,现在的我回忆起来直接好家伙(此处应该有掌声)

但是换不了啊,都拍完了,而且你要换的话,只能就把现在女主角的戏份剪掉不少,然后补拍制片方要的女演员,接著再接起来。

本来以为我们这个操作已经够骚了,制片方更骚!

「来,那个女演员演了一个小成本项目,也是恐怖片嘛,你们两部电影剪到一起吧。」

两个电影剪到一起,绝了,蒙太奇始祖直呼内行。

制片方给的理由是:省成本

后来导演不干了,走了,由于我是那个导演带进来学习的,我就跟著跑了。只听说后来换了个导演,然后那部电影在2015年上映了。

刚刚查了一下,豆瓣评分3.1哈哈哈哈

所以,大家看,好剧本终究会被各方面的现实因素泯灭的,只要这个金钱当道的社会仍存在,这种风气也会一直存在。

现在我也是个电影学生,未来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我能用自己的理想与坚守抗衡这个资本主义的市场,也希望现在观众的水准能越来越高,将那种赚快钱的流量烂片挤下主流的舞台

好电影可能会被各种现实因素打压,所以我也希望我能用自己的部分电影知识去让观众能有自己的想法去欣赏一部真正的好电影。

这也是我自媒体的一个初衷吧


再说一点吧。

其实好剧本这个事情也挺模糊的,什么是好剧本,为什么制片方看不出来。

其实这里面不仅仅是制片方和编剧的锅,了解影视行业的也知道,一个好剧本,有可能会被摄影毁掉,有可能会被导演毁掉。

因素太多了,所以要保证各方面不出错才是一个好电影成功的必要条件。

就好比最近的《赤狐书生》

你说故事很差吗?差倒算不上,就是很老套,但是奇幻电影,有个大框架了,制片方认为有商业价值,OK,就投

而且里面有些桥段转折生硬,感情突兀,节奏出大问题。

这些是怎么回事,完全是剧本的锅吗?

不一定,虽然我也不知道整个剧组是怎么回事,但是如果我们假设这个剧本拥有一个完整并且不错的故事,台词也不错,戏剧冲突也有。

那么是不是也有可能是导演在分镜头的处理上过于跳跃?

有没有可能导演在拆分剧本的时候将部分元素处理过多导致节奏出问题?

会不会是剪辑的时候,戏剧段落处理不恰当导致看的各种不适应?

一个好电影要保证各个地方不能出大错,所以一部烂片也有可能是很多因素出问题,单单怪罪于制片方和剧本是不对的

不过也不排除这个剧本是真的烂……


所以嘛,电影这个东西是多元的艺术,单单一个剧本可能就有很多方的参与和很多因素的干扰。

很多投资方当然看重剧本,但也看重其他的因素,一个好剧本最后呈现出来的也不是最终效果,所以多了解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


中外影视行业都存在的问题,下面这篇文章概括的很全面。

如果剧本真那么重要,为什么编剧经常被贬得一文不值?

霍华德?苏伯

霍华德: 我说这话可能听起来像是喜剧演员罗德尼?丹杰菲尔德(Rodney Dangerfield)在舞台上抱怨自己不受尊重一样,可我的确不受尊重。我是一名编剧,我的很多朋友也都从事编剧工作。我们总是发现我们成为了牺牲品。虽然许多制片人都喜欢说,我们写的剧本是影片的核心,没有「蓝图」,他们就得不到制作经费。可是为什么他们总是轻易解雇我们,或者在游戏刚一开始就把我们踢出局呢?有时我们完成一个剧本要花好几年的时间,可一旦卖出后,就只能跟它「沙扬娜拉」了。更别提我们少得可怜的薪金了,连明星或导演薪酬的零头都不够呢。为什么但凡是个人就觉得自己能比编剧写得好呢?

亲爱的克拉丽斯:

  在洛杉矶加大的制片人项目中,每年会有三四百名顶尖的影业主管、制片人、导演和参与电影制作的其他人员出现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从业经验。实际上,他们每一个人的开场白都无外乎:「一切都始于一个好剧本」,或「如果不写在纸上,也就不会搬上舞台」,或「一个坏剧本,拍不出一部好影片」。 彼得?古贝尔(Peter Guber)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制片人,在我与他联合执教的八年期间,他正担任索尼影业的首席执行官。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决定是时候改变一下了。于是,我当晚去旁听了他的课。他请来了大制片厂的三位高管,每个人的开场白都与我此前引述的没什么差别。在提问环节,我举起手问道:「如果剧本真那么重要,为什么编剧却经常被贬得一文不值?」 课堂上发出了阵阵笑声,但讲台上的人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然后,三位大制片厂高管依次对剧本的重要性进行辩护,每个人都表示对编剧有著崇高的敬意,有些编剧还是他们最好的朋友。但是,对于我提出的编剧的境遇问题,他们并没有发表任何争论。 难道这些电影业的当权人士在说没有好剧本就一无所有时是在说谎吗?我认为不是。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信以为真,他们之所以信以为真是因为他们是聪明人,他们之所以是聪明人是因为他们知道事实的确如此。既然如此,编剧的境遇为何还是这么糟糕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人人都认为自己是编剧;(2)编剧最早撤离工作现场;(3)有时,这是编剧咎由自取。 编剧是少数的电影主要创作人员之一,他们出售的是有形的产品。他们创作的产品被律师称为「可转让」物品,即可与创作者分开、被单独处理的物品,也正因如此电影业经常把剧本视作一项「资产」。 一旦拥有这项资产,你就不再需要它的创作者了。即便创作完全由编剧自主完成,剧本一经出售给制片人或大制片厂,编剧便自动放弃了作品的所有权利(这几乎是不容侵犯的原则)。作品出售后,如果他们还让你继续参与修改,就算你幸运了。这样的话,你需要签署一份合同,按照合同规定你只是「雇佣编剧」,因此,这也就意味著你可以随时被解雇。 而导演和演员并不出售产品,他们出卖的是与本人不可分割的服务。虽然导演或明星也可以被解雇,但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其主要原因也有三个方面:(1)这通常意味著要推翻已经拍摄完成的部分,一切从头再来;(2)导演和明星都不愿意接替同行的活儿(但编剧却丝毫没有这方面的顾虑);(3)这将危害到影片的声誉,此后将永远贴上「问题」影片的标签。 没有一位首席执行官、制片部主任、制作副总裁、研发主管、制片人或其他掌权人士胆敢跑去片场指挥导演该怎么拍电影。他们也不敢建议摄影师该使用哪只镜头,或告诉作曲家该用哪个主调进行创作。

但首席执行官、制片部主任、制作副总裁、研发主管、制片人,以及初级研发管理人员、剧本审读员、制片助理,甚至勤杂工都无一例外地、可以毫无顾忌地在编剧该怎么写剧本方面指手画脚。为什么他们觉得自己有权这么做呢?

首先,从事当代电影制作的绝大多数人都上过大学,其中还有一大部分是研究生,在学校里他们读了大量的故事,也进行过不少文字创作。他们可能没写过剧本,但是他们对写作并不陌生。他们对于摄影机构图、运动或照明灯的细微之处可能所知甚少,所以他们不太可能去指挥导演该怎么做好自己的工作。他们对于片孔、镜头光圈或焦平面也可能一无所知,所以他们也不会去找摄影师的麻烦。虽然他们有可能和导演一起走进剪辑室并提出修改建议,但他们也只是把建议提给导演,绝不会指挥剪辑师进行具体操作。然而,那些掌权的人却总会认为自己有资格评判情节、人物和对话的好坏。 故事的另外一面你可能不会喜欢,而我的职责是尽可能客观地描述世界,如果我不告诉你这许多年来我在私底下从制片人或导演那里听到的话,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职。 这些人说,编剧通常是个大麻烦,他们表现得就跟自己是影片的作者似的,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他们只是创作了剧本而已。 我非常尊重文笔好的人,但电影却并不仅仅是写作这么简单。小说只是基于某个人用笔书写,戏剧是基于别人写作的一种表演,但是,电影则是将表演、导演、摄影、剪辑、声音、音乐、灯光、布景设计、外景地等等因素组合在一起的综合创作。上述各项的重要性不分先后,因为在某部影片中最关键的元素在另一部影片中可能只发挥了次要作用。 如果让编剧跟你说说他们和制片人或主管交手的情况,他们总是会给你讲上很多故事,还会尽情讲述他们收到的那些愚蠢的建议。仅有一两次,我听编剧说过制片人或主管提出的建议还不错。听了几十年类似的故事之后,我不得不思考是否真的有那么多笨蛋在掌管影业大权。我遇到的很多行政主管和制片人都非常聪明,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越有经验的制片人或主管提出的建议,编剧就越应该认真地聆听。 通常情况下,制片人和主管抱怨编剧根本听不进去他们的建议。有时,编剧总是沉浸在自己对剧本的构思之中,他们无法打破这个框架,也无法在已完成的作品中再进行大幅度的删改。而有时候,只是他们不愿意这么做而已。 事实上,理解剧情、人物和对话并不是只有编剧才会干的事儿。当编剧表现得仿佛只有他们才有能力进行判断,而那些掌权的人又觉得自己知道的一点也不比编剧少时,也就难怪编剧会被贬得一文不值了。版权信息

摘自《致青年电影人的信:电影圈新人的入行锦囊》

作者: [美]霍华德?苏伯(Howard Suber)译者: 赵晶电影学院036·致青年电影人的信:电影圈新人的入行锦囊京东¥ 18.70去购买?


本人是一名电影营销策划,经手过的项目没有30亿也有50亿了,今年趁著疫情期间的空闲自己写完了一个剧本,也完成了项目书和概念海报,拿到故事原型人物授权,剧本给到过不少朋友读过后大部分的反馈是故事不错,有些人还很喜欢,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信心满满的拿著这个高于行业平均标准的项目拿给各方看,才发现想把一个电影项目运作成功是有多难。

拿给自己公司的制片团队,制片团队说必须有导演之类的创作者才能在公司内部立项;拿给自己公司的制片负责人寻求帮助,制片负责人PUA一般的从市场层面将项目贬损到一无是处,几乎没提故事本身;费劲心思的拿到几位导演工作室的联系方式,项目书发过去后渺无音信;想想要不参加创投吧,发现国内电影节创投报名就需要有成熟的导演和制片团队;想去搭国家的线,发现国家项目没有能搭得上话的关系根本不可能;想先沟通艺人,发现艺人往往需要有完整的创作团队······

写了半年多的剧本,半年多持续运作,却陷入到一种死循环,我也想试著复盘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来回答你的问题,为什么好编剧好剧本这么重要,为什么投资方不看重。

影视行业里,每个创作人、制片人、艺人、经纪人、投资人最爱说自己需要好故事好剧本,但其实在我的理解下,「好故事」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大家更多需要的是已经被证实能够卖出去的工业品,和处在自己舒适圈内操作性更强的类型片,大家对「安全感」的需求,其实远远大于对「好故事」的渴望。

先从制片人和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大部分能够提供资金的公司,爬上管理层的人基本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已经不单纯是热爱电影的人了。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如何平衡盈亏保住饭碗撇清责任的需求是远远大于开发一个好项目的需求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经常听到吴京卖房拍《战狼》、徐峥碰一鼻子灰没人给他拍《泰囧》、郭帆《流浪地球》拉不到投资这样的故事,不敢犯错,不敢原创,所以新题材新类型越发匮乏、电影院越来越单调,市场和内容严重割裂。

再从艺人的角度来说,国内的艺人经纪体系,大部分艺人是被包裹在经纪公司的运作逻辑下的,在这种逻辑之下,艺人所在经纪公司往往会有极高的话语权,对于一二线艺人来说,每天能够递到公司的剧本数不胜数,艺人本人当然是没时间去看了,那谁去看呢?任务就会落到经纪公司新进来的实习生和月薪6000块钱刚毕业的策划身上,而他们对于剧本的评价标准往往更多是基于当天的心情、今天有没有来大姨妈、个人喜好之类的考量,他们本身是缺乏理性和专业程度的,所以艺人一方面大喊没有好剧本,另一方面烂片烂剧不断。

第三,从创作人层面,也就是导演和编剧层面来说,往往一个成功的创作者在成功以后是不甘于只成为一个创作者的,大部分创作者会选择建立自己的公司,培养自己的编剧和创作团队,但众所周知,一个创作人的创作生命周期是不稳定的,一个被公司收编的编剧可能连著创作出3个好剧本,但一定不可能每一部剧本都成功,但公司的体制又需要留住老的创作者,所以新的创作者在老人的垄断下也会更难出头;同时,影视圈内凡是有成名作的创作者,他们的片约多到无法想像,大的制片人和资方也更倾向于已经成熟的创作团队来摊薄风险,形成行业内的马太效应。

第四,许多被年轻电影人奉为希望的创投活动,却没有评委会认真看剧本,你敢信吗?因为公司原因,自己可以直接接触到部分创投导演递来的创投项目,也会直接接触到创投活动,了解过后发现,国内创投平台会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几乎不会看剧本。以金鸡电影节创投为例,初选过千的剧本,评委不会有时间去看每个剧本,他们只会看故事梗概、项目书、主创团队和站台公司,即使进了初选、复选,几十部的完整剧本的任务也会外派给实习生、策划。而明星评委们会在项目路演当天听一场已经有了公司加持的创作者演讲,你自信满满的去报名,绞尽脑汁的磨剧本,很大概率成为一个不一定有人能看到的陪跑,就更别提创投会努力「假装文艺」的整体审美取向了。

当然,除了以上说的这些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原因让好编剧好剧本一边不被看重,一边又被各路人大喊著说「急需」;编剧的发声渠道匮乏、行业内的人脉联结、制度的不健全、抄袭群体、观众的审丑心理等等,都在影响著好的故事被发现、被拍成作品,前路漫漫而任重道远。

最后,附上自研项目的概念海报,欢迎各大院线电影制片人、导演、投资人、艺人经纪人来勾搭,真的是很好的故事哦!


你理解的「好剧本」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的,但投资人理解的「好剧本」则是从回报的角度来说的。这就导致双方对剧本的重视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以《陈情令》为例,作为一部影视剧,水准是比较差的。但因为耽美向以及两位主演,成功收割了数百万观众。有了这个成功,在投资人看来,这类影视剧就是挣钱的。

对于任何一个市场来说,最稳妥的挣钱方式就是复制别人的模式。这就导致影视剧市场非常容易出现跟风的情况。在这种思维下,投资人首先想的不是剧本在艺术上的完成度,而是剧本要有哪些点才挣钱。

拿我自己来说,在227之前我就十分恶心肖战。但假如我是一个投资人,并且肖战没有遇到227事件,后面《庆余年》拍第二部的时候,面对肖战的热度,我能不能忍住不给肖战加戏甚至给他单开一条线的想法?

对不起,我忍不住,我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除了演员的因素之外,有时候投资人还会想加一些热点元素等进去,来吸引观众。尽管这个改动会让剧本变得稀烂,但只要能挣钱,那就毫无问题。

在影视剧市场上,真正的好片不多,但那种惊天动地的烂片也不多,大多数作品都是平庸但又能挣钱的作品。影视剧市场其实是有时效性的,很多热点的题材或者风格,你没赶上好时候,后面再挣钱就难了。然而,影视市场的反馈又有滞后性。一部作品从拍摄到上映,一般也得一两年的时间。这意味著一部影视剧在没有上映之前,没有人知道他的真正表现会怎么样。而一旦等到这个题材的东西已经被市场认可你再去做,再上映就是几年之后了,到时候这阵风早就过去了。

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说,相比于精心打磨剧本挣不确定的钱,不如攒一个贴合市场的剧本挣快钱。在这个要求之下,投资人眼里的好编剧是写得快的编剧,好剧本是能挣钱的剧本。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其实香港电影投资者眼中的「好编剧」是王晶。王晶的片子烂吗?很烂。但王晶为什么还能如鱼得水?那是因为王晶的作品无论你怎么骂,都没有让投资人亏过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